对新冠疫苗的期盼与恐惧

MTC

<p>目前,世界新冠疫情持续“震撼”:第一波疫情还“余震未尽”,第二波疫情在世界许多角落已如幽灵般悄然而至并加速蔓延。</p><p>疫情如战情,关乎所有人。放眼全球,截止到11月16日,世界新冠疫情确诊病例达到5300多万例,死亡超过130万。不断上升的确诊数字背后,伴随着无数生命的逝去和公众的忧郁恐慌。</p><p><br></p><p><br></p> <p>疫情下空寂的联合国万国宫广场</p> <p>如瑞士这样的小国,到目前,800多万人口中,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每10万人就有1580人,死亡超过3000人,是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p><p>在日内瓦,单从我们一个小的诊所来看,最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也明显增多,他们中的一部分患者,原本以为抑郁症控制的还算稳定,却因为最近反复的疫情变化,病情又复发或加重了;有的因失眠,情绪焦虑,长期处于“抑郁状态”;还有的因亲属被确诊为新冠而受到惊吓精神顷刻“崩溃”,不敢前来就诊;更有甚者因抑郁和孤独,整天窝在家里,长时间服用抗抑郁药物使他们更加烦躁不安,情绪低落,长期困恼在“惊恐之中”,甚至生理和心里的双重打压超过了他们的承受底线,内心绝望而有自残或自杀的倾向。</p> <p>疫情如洪水浮涨,疫苗似星星月亮。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讲哪种语言,也不用问你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更不用看你的肤色是黄色白色还是黑色,盼啊,等啊,一时间,全世界都在翘首期盼那颗拯救疫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新冠疫苗的问世。</p> 一.媒体推波助澜,期盼遥遥无期 <p>抗击疫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规模的预防接种疫苗,媒体的宣传确实非常及时到位,如目前世界有多少新冠疫苗在研发?有多少疫苗“赛跑”到几期临床试验?关于疫苗的论文有多少发表在“顶级”的权威杂志上?还有多少不同版本的疫苗上市“时间表”等。</p><p>无论从标题的数量还是话题热度上看,媒体的推波助澜,使新冠疫苗多次冲上“热搜榜”,成为每个人都非常关注的话题。11月5日,日本2020年“心语·流行语大奖” 的候选词出炉,在30个候选词中,超过半数都与新冠疫情有关。</p><p><br></p> <p>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的民众和非专业人员,并不多关心多少机构在研究新冠疫苗,发表多少论文,他们也不太感兴趣,他们只想知道:被所有人翘首以盼,寄以厚望的新冠疫苗,到底还有多久才能“横空问世”?没有人能给出具体的时间。人们急啊,等啊,可伶等来的不是“画饼充饥”,就是“望梅止渴”。等来的是第二波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而且速度还在不断上升。这能让人不郁闷吗?! </p><p><br></p> <p>疫情下的瑞士,冉冉升起的太阳一样温暖迷人。</p> 二医界“超级”研发,期盼含隐忧 <p><br></p><p>通俗地讲,疫苗是用来保护健康人群的,研究疫苗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明了:就是有效和健康,这也是生命的本真。因此,能够被大规模使用的疫苗必定是经历过多重考验,百里挑一的佼佼者。</p><p>通常,一种疫苗从研发到成功上市,短则3-5年,长则10几年。对于新冠疫苗,由于新冠发生的时间不长,所以研发疫苗的时间也不长。而当前,由于防控疫情的迫切需要以及世界顶级科学家和顶尖科研机构的参与,预计研发时间可能大大缩短。据世界卫生组织推测其研发时间为1年到1年半。</p><p>这么短的时间就“成功研发”并应用,引发民众对其安全的担忧。这就好比十月怀胎,早产的胎儿尚且要放到保育箱里保护起来,如果你再超乎寻常规律底线的早产,那生出来的胎儿不是夭折就可能有缺陷。</p> <p>疫情下的日内瓦湖畔,也不乏悠闲自在的人群。</p> <p><br></p><p>在这个非常时期,这些疫苗都“越级”跳过动物试验而直接在人体上做试验,也就是试验从“小白鼠”直接跳到了人体。这令期盼使用者对疫苗的安全性“非常担忧”。</p><p>我们欣赏科学家的创造和创新精神,更钦佩志愿者的勇敢与自我牺牲。但是,我们期盼疫苗,首先得珍重科学。疫苗研发,绝不是只依靠几位有名的勇敢的科学家或名人亲属“以身试药”就能获得成功。其长期安全性如何,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诱发强效而持久的免疫反应,目前仍然存疑。</p><p>不管需求多么迫切,出于安全考虑,在整个疫苗研发过程中严格遵循安全规章程序,并对结果进行严密监控,才能真正给人类带来安全有效的疫苗。反之,如果忽视疫苗研发的风险因素,仓促给民众注射诸多不能确定安全因素的疫苗,就可能给民众的生命健康带来安全隐患。</p><p><br></p><p><br></p><p><br></p><p><br></p> 三.商家竞相登台,期盼打折扣 <p>当前,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公司都在新冠疫苗研究领域相互角逐,一场没有领跑人的竞赛正如火如荼地展开。</p><p>客观地讲,从商业角度来看,投资研发本身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在尚不知道疫苗能否成功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是非常冒险的商业行为。</p><p>试想,如果在疫苗研制成功之前,疫情已经结束或迅速得到控制,那疫苗将成废弃的鸡肋,相关疫苗的市场不复存在,追求利益商业动力也随之消失。对投入巨资的公司,就意味着血本无归。各怀心思的商界巨头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利益的考量与琢磨。</p><p>疫情给民众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对公共卫生安全也是严峻挑战。因而多数对疫苗的期盼更加强烈。但对于那些疫苗研发投资者来说,只有中国承诺一旦疫苗研发成功,将作为公共产品贡献给社会。对于更多商业投资者来说,尽快收回成本才是唯一目的。如果新冠最终成为流行病或季节病,这对商人来说,就意味着更“超级”大的利益和商业机会。</p><p><br></p><p><br></p><p><br></p><p><br></p> <p>疫情笼罩下的日内瓦,公交车上空无一人。</p> <p>非常诡异的是,“陪伴”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同时并存的,还有全球股市大涨。因为投资者深信,疫情越严重,美联储出头的刺激措施就越大。如果研究的方向偏离了轨道,那么,“研究”的目的就会迷失。</p><p>其实如果各国研究机构互相分享研究信息,互相借鉴大数据成果,共同协作研发。或许这个人人期盼的疫苗,早已横空出世。只可惜某些机构出于不同的经济利益考虑,错过了抗击新冠的最佳时机,使人们的对疫苗的期盼大打折扣。</p><p>可悲的是,即使很多人明知自己的期盼已大打折扣,却还在期盼那个疫苗的早日到来。毕竟多数人还是相信,大疫当前,生命最为重要,钱能解决的问题,那都不是什么问题,就怕有人慷慨地撒了太多的钱,也等不到那个疫苗的出现,果真如此,你的期盼还剩多少?!</p> 四、疫苗上市难定,期盼何时了? <p>当前,全球范围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人们翘首期盼的疫苗,犹如黑暗中的灯塔,点燃人们新的希望。 </p><p>谁也不曾料想到,11月9日,在一片狂热的欢呼声中,美国辉瑞宣布“大好消息”: 其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三期临床试验的首批结果,该疫苗的有效性被证明超过90%,宣称“这对人类和科学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天。” 让“我们可以看到隧道尽头的光明”,美国抗疫概念股一路狂飙。</p><p>继美瑞公司公布“惊倒”无数期盼者的“大好消息”仅仅过去一天,从俄罗斯传来的“大好消息”也不期而至,11月11日,俄罗斯公布 ,“卫星-5”疫苗中期试验结果显示,其有效率达到92%。并宣称莫斯科将在一个月内大规模接种疫苗。不过,这个消息并未带来太多的欢呼声。受俄罗斯疫苗消息提振,欧股和美股期贷涨幅也只有小幅扩大。</p><p>有趣的是,在美国和俄罗斯公布疫苗的有效期之后,欧美流行专家纷纷出来“泼冷水”。当瑞辉的疫苗率先公布其有效率之后,立刻就有专家警告说,这不是一场只有一个获胜者或终点的比赛。仅仅意味着在研发疫苗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帷幕。</p><p>巧合的是,11月12日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也“传来好消息”: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正在阿联酋、阿根廷等国家顺利推进,并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接种志愿者超过5万人,样本人群覆盖125个国籍。</p><p><br></p> <p>疫情下的日内瓦,史上最“惨淡”的手表节。</p> <p>更为有趣的是,就在各国纷纷宣布疫苗研发“好消息”时,美国Modema 突然于当时时间16日深夜重磅宣布一条“特大好消息”,称其研制的新冠疫苗有效率达到百分之94.5。受这一消息“鼓舞”,全球股市掀起新一轮“大涨潮”。</p><p>值得提醒的是,近日,孤冷的丹麦也爆出一个“大冷门”,传来多起貂将变异新冠病毒传给人的病例消息,这些变异的病毒能抑制新冠病毒疫苗发挥作用,存在影响新冠疫苗效力的风险。这意味着新研发的疫苗可能因失去作用,给疫苗的研发又浇上一大盆冷水并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p> <p>疫情下的日内瓦,小伙湖边放声弹唱。</p> 五.民众雾里看花,期盼或成恐惧 <p>网上关于疫苗的研发进程的消息吸引了人们眼球,民众犹如雾里看花,看得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许多人陷入了恐慌的泥沼中,人们甚至来不及思索,就已经沉浸在深深的恐惧之中。</p><p>惊恐中,不少民众视疫苗为灵丹圣药,许多人甚至期盼疫苗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有的人甚至把预定“抢购”疫苗的“任务”委托给最亲近的朋友,不再过问疫情动态和疫苗研发进展,且“马放南山”,悠闲地等待那个救世主的降临。可哪知等来的却是“新冠变异”,疫苗“计划不如变化”的消息,你说能不惊慌恐惧吗?!</p><p>其实,将疫苗优先提供给抢救生命者和其它特殊群体,民众也多能理解。但如果不能承诺确保全民供应疫苗,可能导致更多民众忧郁愤怒并引发恐慌。</p> <p>疫情抵挡不住崇尚自由的人们的狂欢。</p> <p>值得注意的是,长期防控造成疲劳感,防疫的“篱笆”正在松动。在欧美国家,人们对“自由”的追求根深蒂固,对无休止的抗疫感到疲倦麻木,缺乏耐心,因此放松了警惕。对保持社交距离感到厌烦,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不再遵守防控规则,因而不断“中招”。 好不容易等到疫苗的最新消息,却被告知,它不能 立竿见影,自行结束新冠疫情,但却能刺激股市狂涨,令他们非常困惑和失望。</p><p>尽管不少专家学者“断言”,疫苗都将是确保民众获得免疫的重要手段,在在疫情最疯狂时候还可能力挽狂澜,“拯救世界”。但这一观点却被另一些研究者“打了脸”。有研究报告指出,希腊44%的人不愿接种。即便是政府明确表示,公民将可以免费并“强烈建议”民众接种,仍有四成以上的希腊人不愿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p><p>笔者曾对当前就诊中医的一些患者进行过一些简单的调查,问到是否愿意成为首批疫苗的接种者,多数人表示,不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原因多出于对疫苗安全的担忧,对疫苗的疗效也持谨慎的怀疑态度。有一患者的丈夫,是日内瓦当地有名的西医大夫,他也认为,当前的疫苗,“安全性很担忧”,对其疗效也“高度存疑”,对疫苗的接种则持观望态度。</p><p>令我欣慰是,一场疫情,却意外地改变了一些欧洲民众对中医的看法,也“普及”了他们的中医理念常识。不少西方患者,对中医中药防控疫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开些草药处方,或者在针灸治疗中加入一些“提高阳气的穴位”,用于预防新冠。</p><p>人类在疫情面前的脆弱与无奈,在这次防控中再次显露无遗。人类正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再次被按下“暂停键”。这对于欧洲,特别是像瑞士这样“富得流油”,却又“吝啬如猴”,更关注经济复苏的小国来讲,更是雪上加霜。</p><p>不过,也难怪,关于防控疫情所采取的策略,不同国家因国情、文化差异和医疗分配的不同,也存在不小的差异。</p><p>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疫情的最终结果,但我们完全可以用过去研发的经验,来避免犯大的错误,少走弯路。新冠疫苗研发的经验教训,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未来疫苗研发的“参考书”。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其曝露出的缺陷,也为像中医这样的传统医学参与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机遇。对此,我们应保持开放包容的胸襟。</p><p>作为普通民众对于疫苗的期盼,笔者认为,要以理性和平常的心态看待,理清对疫苗的认知和误解。我们要抛弃对疫苗神话般不切实际的狂热期盼,做到心平气和,静待花开。在具体的防控中还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开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是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就是要保护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人。</p> <p>中医中药,燃起抗疫新希望。</p> <p>作为一个中医执业者,笔者还要向朋友们力荐一下中医药在防控疫情中的独特作用。这在过去整个疫情的防控中都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的原因,中医的应用仍然受到很多限制。特别是在欧洲,由于中医的所处的环境及尴尬地位,中医的传播每走一步都充满坎坷,特别是当前中医参与抗疫还受到来自法律等的限制与挑战。</p><p>其实,据笔者掌握的信息,抗疫都好几个月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针对新冠的“特效药”,在医院,医生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的很无奈,如果病人用上了呼吸机和吸痰机,意味着病人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p><p>而中医则有着独特的诊疗方法,它是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症状来辨证治疗的。只要辨证正确,并及时精准用药,患者症状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p><p>那么,作为一个普通民众,如何来自我防控疫情呢?</p><p>首先,在防控战略上要藐视它,树立必胜信念。面对疫情,不必过度紧张,要保持平常的心态,即使有些紧张也很正常,要学会沉着,理性。</p><p>其次,在具体防疫战术措施上,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切不麻痹轻敌。要学会与病毒长期“共舞”并持久防控。与狼共舞,虎口拔牙才是英雄本色!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既要自信,又要互信,从工作生活的点滴小事入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防护,团结抗疫,共扶正气,才能从根本上防控疫情。</p><p>最后是增强自身体质,提高抗疫能力。乐观开朗,积极运动,适度锻炼,如深呼吸、冥想、太极,或者听听放松的音乐等。同时了解和掌握一些中医防控疫情常识,如中药预防,饮食调理,情志调控等。</p><p>疫情并不可怕,最可怕是对疫情的忧郁与恐惧。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特定困难时期,科学防控,了解关注疫情真相信息动态,充分相信自己,认真做好自己。我们有理由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疫情必定消散,或许不远的某一天,我们惊喜地发现,其实我们已经从心里上和生理上都彻底战胜疫情了,因为我们挥舞的是强有力的双手,而春天也正在向我们招唤!</p><p>以上观点,为笔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p><p>(周斌ZHOU Bi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