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5年前的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成立,这支日后的铁军,从此走上中国革命现代史的舞台,被誉为百万大军的起点,军旗从这里升起。朱德总司令指出:红一军团来源于叶挺独立团。“大革命时代,许多进行军事运动的同志”,“对我军的创建是有功劳的。没有他们所进行的军事运动,就不能有独立团,就不能有南昌、秋收、广州、湘南等起义”。朱德总司令建议“研究党的军史时,应当从这个老根上研究。”叶挺独立团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同步发展的,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根”,它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战争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战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p><br></p><p><br></p> <p><br></p><p>内容摘要:</p><p><br></p><p>1925年11月21日,以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第34团在广东肇庆成立,由刚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中共广东区委在该团建立了党支部,中共党员20余名。</p><p><br></p><p>1926年1月,第34团改为第四军独立团,仍由叶挺任团长,故称这个团为叶挺独立团。</p><p><br></p><p>1926年5月,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开始北伐。经一系列战役战斗,为本团和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并代表第四军接受武汉人民赠予的“铁军”盾牌。</p><p><br></p><p>1927年初,叶挺独立团进行扩编,团主力改编为第四军第25师第73团。调独立团部分骨干组成第25师第75团,副师长叶挺兼任该团团长。</p><p><br></p><p>1927年8月,聂荣臻率领第25师主力[73团全部,75团3个营(欠团部、团直属队),74团重机枪连等]3000余人参加南昌起义,编为起义军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党代表聂荣臻)第25师。8月3日起,起义军陆续撤出南昌,向广东进军,第25师为后卫。陈毅、许光达等共产党员从外地赶来,加入第25师部队。</p><p><br></p><p>9月18日,第25师由第九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留守广东大埔县三河坝,监视、阻击敌军,掩护主力直下潮汕地区。10月5日撤出战斗,到潮汕地区与起义军主力会合。途中方知主力已失败,于是率部2500余人(含潮汕地区撤出人员)沿闽粤边界北上,同时派人分别去上海、广州同党组织联系。</p><p><br></p><p>10月底部队到达大庾(余)县城,部队整编,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共800余人。不久,在保持独立性的条件下,接受国民党军范石生第十六军收编,改用第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0团番号,朱德化名王楷任四十七师副师长兼一四0团团长,获得薪饷、弹药、被服、给养等补给。</p><p><br></p><p>12月上旬,与中共广东省委取得联系,受命准备参加广州起义。12月中旬部队行军到广东曲江县,方知广州起义已失败,于是收留了几十名从广州起义撤出的干部、官兵,移驻韶关犁铺头。</p><p><br></p><p>1928年1月初,南昌起义部队隐藏在范石生部之事暴露,范石生马上通知朱德带部队立即离开,还送了数万元路费。1月中旬,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湖南宜章县城,与当地党组织和革命农军一起发动宜章起义,拉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南昌起义部队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湘南起义农军分别编为第三、第四、第七师和两个独立团共1万余人。</p><p><br></p><p>4月28日,朱德、陈毅等同志在井冈山砻市见到了毛泽东同志。两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南昌起义余部是以叶挺独立团为基础形成的,编为第10师第28团。</p><p><br></p><p>1929年3月中旬,为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红四军主力在长汀进行整编,红28团主力编为红四军第一纵队。</p><p><br></p><p>1930年10月7日,红四军第一纵队改编为第十师。</p><p><br></p><p>1933年5月底,红四军第十师改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p><p><br></p><p>1935年9月22日,红一方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红二师第四团编为第一纵队第四大队,辖5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p><p><br></p><p>11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原陕甘支队第一、第二纵队合编为第一军团,辖第二、第四师和第一、第十三团。第二师辖第四、第五、第二团。第四、第五团仍是过去红二师的红四团、红五团,第二团是原红一师的红二团。</p><p><br></p><p>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整编命令,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八路军。红一军团红二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原第四、第五、第六团(即原二团)依次改为第一、第二、第三营,每个营辖4个连。</p><p><br></p><p>1938年10月下旬,685团奉八路军总部命令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39年6月初扩编为旅级),原辖的一、二、三营改为一、二、三大队(1939年6月初扩编为团级)。</p><p><br></p><p>1940年8月20日,苏鲁豫支队编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第一支队,下辖3个团,第一大队改为第一团。</p><p><br></p><p>10月,根据第115师命令,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改称第115师教导第一旅,下辖3个团不变。</p><p><br></p><p>1941年2月20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叶剑英致电彭德怀、刘少奇、陈毅等“决以一一五师教一旅(即彭朱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七旅,以加强该师力量。”原辖的第一团,改为第七旅第十九团。</p><p><br></p><p>1945年10月3日,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奉命在师的编成内,从江苏省淮安出发,徒步北上进军东北。11月24日到达锦州西部江家屯,行程1500余公里,随即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战斗序列。</p><p><br></p><p>1946年10月,东北主力部队整顿,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七旅第十九团编为第六纵队第十六师第四十六团。</p><p><br></p><p>1948年11月17日,东北野战军按中央军委指示进行整编,第六纵队第十六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七师,原辖第四十六团,改为第三七九团。</p><p><br></p><p>第三七九团这个番号使用了近70年,直到近年军改时,才改成**集团军第***合成旅。</p><p><br></p><p>叶挺独立团从1925年11月组建以来,至今已走过95年的光辉战斗历程。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到人民解放军第三七九团,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这支部队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的卓越指挥下,同各兄弟部队一起,南征北战,付出了重大牺牲,创造了光辉的业绩。虽然其番号几经变更,部队亦时而扩大,时而缩小,但团的建制始终清晰地沿袭下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和人民军队建立、成长、发展的一个缩影。</p><p><br></p><p>这是一支英勇善战,作风顽强,敢于打硬仗、恶仗的英雄部队。这个团开创的当尖刀、打头阵,善于长途奔袭、出奇制胜和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作风,不仅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荣誉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且由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勇猛顽强战斗作风的基础。这支部队的广大指战员有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不畏强暴,英勇战斗,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付出了重大牺牲,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光辉的史诗。</p><p><br></p><p>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这支部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p><p><br></p><p>据不完全统计,1955~1965年全军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有79名是从这支部队出来的。</p><p>元帅:朱德、林彪、陈毅;</p><p>大将:粟裕、许光达;</p><p>上将:周士第、萧克、杨至成、杨得志、杨成武、萧华、赵尔陆、赖传珠;</p><p>中将:彭明治、聂鹤亭等18人;</p><p>少将:胡炳云、王东保等48人。</p><p><br></p><p>这支部队牺牲的烈士中,许多有将帅之才,如叶挺、许继慎、李硕勋、卢德铭、王尔琢、蔡协民、何挺颖、曹渊、耿凯、周子昆、宛希先、王良、李赐凡、萧桃明、黄甦、刘治国......</p><p><br></p><p>中国人民解放军36名军事家中,有7名曾经在这支部队战斗和工作过:朱德、林彪、陈毅、粟裕、许光达、叶挺、许继慎。</p><p><br></p> <p><br></p><p>一.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p><p><br></p><p> </p><p>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一独立旅奉命扩编为第四军第12师。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等人经与国民政府和第四军有关负责人协商,决定以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在广东肇庆组建一个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步兵团,番号为第12师第34团,由刚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中共广东区委从黄埔军校及各地调来20余名中共党员到该团任职作为建团骨干,如营长周士第、杨宁(又名毕士梯,朝鲜人),参谋董朗(即董中明),连长莫奇标、吴兆生、高超、卢德明、袁炎烈(袁也烈)、李海涛、胡焕文,侦探队长赖之良,担架队长张堂坤,监视队长蔡晴川,机枪连长练国梁等都是共产党员。班、排长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全团士兵除原铁甲车队100多人全部编入外,主要从两广、湖南各地招募,大多数是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些是各地共产党组织派来的工农运动骨干分子,其中一批是安源煤矿工人,全团2100余人。</p><p><br></p><p><br></p> <p>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p> <p><br></p><p>周恩来,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p> <p><br></p><p>1925年11月21日,第12师第34团在广东肇庆成立了。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第34团的领导,中共广东区委在该团建立了党支部,由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直接领导,吴季严任支部书记,成员有叶挺、周士第、董朗。不久后,党员就发展到100多名。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也从2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此后,军人共产党员如卢德铭、曹渊、许继慎、周子昆等也陆续调入叶挺独立团。第34团的干部调动、任免和人员补充,均由中共广东区委独立负责。</p><p><br></p> <p>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阅江楼成立。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br></p><p>1926年1月,第34团改为第四军独立团(另组建新的34团补给第十二师),仍由叶挺任团长,故称这个团为叶挺独立团。3月发生中山舰事件后,中共广东区委又将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等部撤出的40多名军人共产党员调到叶挺独立团任职。</p><p><br></p><p>1926年5月,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2100多将士,高举团的军旗,从肇庆向湖南中部挺进。途经广州时,周恩来同志召集连以上党员干部开会,传达党的指示,最后用“饮马长江”这句话鼓励大家,很有信心地说:“武汉见面。”</p><p><br></p> <p>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叶挺</p> <p>北伐中的叶挺独立团</p> <p>进入湖南后,叶挺独立团首战渌田,大获全胜。随后攻攸县,克醴陵,破平江,断粤汉,勇夺汀泗桥,占领贺胜桥,为北伐大军扫清了重重障碍,功勋卓著,当地人民见到独立团的人就叫“铁军”,这是独立团被称为“铁军”的开端。稍后经《广州民国日报》、上海《民国日报》等传媒传播,从此“铁军”之名遂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扬。团长叶挺获得北伐名将的声誉,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并代表第四军接受武汉人民赠予的“铁军”盾牌。从此,铁军来了!</p> <p>“铁军”盾牌。</p> <p>1927年初,党把自己唯一的正规武装叶挺独立团进行扩编,在第四军下成立第25师,叶挺为副师长,独立团改编为第25师第73团,周士第任团长,许继慎任参谋长,卢德铭任营长(3月许继慎调走后任参谋长)等。调独立团部分骨干组成第25师第75团,叶挺兼任团长,孙一中、练国梁、袁也烈、蔡晴川等任营长、营副。</p><p><br></p><p>3月,叶挺调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24师师长,党从第四军第25师第73团抽调一部分人员作为第24师的骨干,许继慎任第24师第72团团长,宛旦平、黄克健、袁也烈任营长等。</p><p><br></p><p>上述新扩编的团队都建立了共产党支部,而73团建立了党总支,营建立党支部,连有党小组。</p><p><br></p><p>6月,国民革命军成立第二方面军警卫团(亦称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时,党从第73团抽调一部分人去作骨干,并调73团参谋长卢德铭任警卫团团长。党经常从73团调出干部和派进干部。不久后,25师、24师和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分别成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骨干力量。</p><p><br></p><p>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