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戏台 ——德和园

豪情志远

<p>位于颐和园仁寿殿的西北侧有一处清代宫廷戏园建筑——德和园,全园占地面积3851平方米,前后四进院落,以三层的大戏楼为主体,包括园门、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后罩殿、配殿、后垂花门等建筑物,依次排列成为一条南北的轴线。德和园院落层层,大戏楼翘角重檐,气势恢弘,庄严雄峻,堪称中国古建筑的瑰宝。</p><p>据史料记载:德和园源于始建于乾隆十五年的怡春堂,是乾隆游园的临时休憩场所,道光二十四年的一场火灾被烧毁。</p><p>清代宫廷每逢庆典都有演戏活动,乾隆以后此风愈盛,戏楼、戏台也就成了宫廷及御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物。光绪时期重修颐和园。因慈禧嗜好京剧,为了满足慈禧太后的娱乐生活,给她在60大寿生日送一份厚礼,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负责将怡春堂旧址改建为德和园。从1891年开建,消耗71万两白银1895年建成。</p> 德和一词来源于《左转》“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平气和,从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p>第一层院门扮戏楼</p> <p>大戏楼的后半部分是两层的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演员们在此化装和上场前的候场。</p> <p>第二层院门,颐乐殿、看戏廊,大戏楼。</p> <p>德和园的大戏楼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大戏楼共三层,高21米,后台化妆楼二层。</p><p><br></p> <p>大戏楼一层为乐池,二层和三层为戏台。上层匾额“庆演昌辰”以及楹联“八方开域皆为寿,兆姓登台总是春”指出了戏台承担的一项重要而荣耀的任务——为帝王祝寿。</p><p> 中层匾额“承平豫泰”和楹联“七政衍玑衡珠联璧合,四时调律吕玉节金和”,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人才济济、歌舞升平的景象。</p><p> 下层匾额“驩胪荣曝”喻示为帝王献艺荣耀快乐,所配楹联“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凤调九奏,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更是充满了对这座皇家戏台的赞叹。</p> 大戏楼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演员可从中出入。雪花可从天井飘下,水景可从地井喷出。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十分惊险壮观。戏台上下设有贯架、滑轮和辘轳等装置,可供演出上天入地的神魔戏。<br>在下层戏台的后面有1座3间的仙楼,仙楼与戏台台面之间连接着4座仙桥。<br> <p>正对着大戏楼北面的颐乐殿,即是慈禧看戏的地方。颐乐殿里面设有宝座和供慈禧休息的寝室等,装饰陈设颇为讲究、奢华。</p> <p>颐乐殿东西两侧的看戏廊分成一个个小间,看戏廊与大戏楼和颐乐殿相连接,东西相对,共20间。廊为硬山顶,是慈禧赏赐王公大臣观剧听戏的地方,王公大臣以身份官阶依次就坐。</p><p>从光绪21年大戏楼建成到光绪34年这13年间,德和园大戏楼共上演过200余出不同剧目。慈禧在这里看戏达260多场次,慈禧看戏在戏台对面的颐乐殿里,由后妃、公主、福晋等陪同,看戏廊是王公大臣看戏的地方,那时,光绪也只能坐在看戏廊上陪看。</p><p>大戏楼见证了晚清的戏剧高峰,当时红极一时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都曾在这里献技,因此它被喻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摇篮。</p> <p>每个看戏廊里陈列着历史名剧的艺术画,与大戏台遥相呼应,衬托着大戏台历史的辉煌。</p> <p>探母</p> 拾玉琢 芦花河 斩子 艳阳楼 翠屏山 新婚 玉堂春 黄鹤楼 二进宫 战太平 打金枝 摇会 战长沙 青石山 海潮珠 阳平关 群英会 <p>第三层院门:颐乐殿北还有一重院落,院内面阔五间的正殿叫庆善堂。其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庆善堂是慈禧太后看戏时临时休息的殿堂。</p> <p>注:2019年6月来北京办事,顺便重游了颐和园,利用一天的时间走马观花游完颐和园,虽说在德和园拍摄的不多,有些照片记忆犹新,尤其是德和园优美的建筑和看戏廊的那些艺术画,觉得有必要整理出来,那怕是自己翻越欣赏也值得。(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