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南方大寨”,今天的“美丽乡村

天游

<p> 昔日“南方大寨”,今天的“美丽乡村″</p><p> 一一长峪舖访问记</p><p> 长峪铺村,地处武陵山脉,最高海拔1300米,村内原有一条自东向西的九折坡沟,山峪,因而得名。原来该村山石林立,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是名符其实的穷山恶水。当地人称之为“拉屎都不生蛆”的地方。</p><p> 七十年代初,当地的一名女书记黄炳秀同志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运动感召下,决心带领全村农民,战天斗地,劈山造田,改山峪谷地为平整土地,开山凿石,筑堪为田,保持水土不再流失,他们开垦“花家凸″,大战“九折坡″,开发“白竹林″,长峪舖人民精神感召了全县人民,在县委领导的号召下,全县人民分期分批地前来支援,特别是一批批的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纷纷前来扦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真是“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经过十年艰苦奋斗,先后投入上万劳动力。十年里炸掉了六千多个岩凸,搬走了十多万方岩山,砌成了数百条共五十多公里长的石墙。堵塞了五十多个天坑,运进了廾多万方“客土,近万方河沙,建成了八百多亩梯田,修整了两座水库和 40多山圹,建成了一座座支农池和数十个畜水池,彻底改变了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的条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成了省市县“农业学大寨的点型。通过多次视察,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将长峪舖命名为"南方大寨"!</p><p> 长峪舖人民在改天換地的同时,尊重科学、,注重创新,成立科硏队,成功摸索出“旱粮作物两季三熟”的经验,、亩产旱粮一千一百多斤,在原有基础上增长五倍,初步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p><p> 在 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长峪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利用山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粮食丶经济作物一齐上,扩种了麦冬、玉竹,等药材。还动员剩余劳力外出经营或打工,人民生活水平步步高升,一条条宽敞的柏油马路,通向各家各户,一栋栋别墅似的小楼,屹立在苍翠的山边路旁。清纯的自来水、已流进各家各户,‘地势高的地方正在安装风力发电设施。春夏秋冬,油菜、紫薇及各种山花烂熳,遍地芬芳。昔日的“南方大寨”,今日已是“美丽乡村″的点范。村部正在修建“长峪鋪村的发展历史博物馆”,要将这艰苦奋斗,改天換地,农业学大寨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让子孫后代都认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牢记习主席教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p><p> 我也即兴写了几句顺口溜:</p><p> 长峪舖,真正牛</p><p> 昔日农业学大寨,</p><p> 改天換地占鳌头。</p><p> 改革开放政策好,</p><p> 多种经营富流油。</p><p> 宽敞公路进山村,</p><p> 户户修起了小高楼。</p><p> 青山绿水野花香,</p><p> 美丽乡村招人游,</p><p> 幸福不忘共产党,</p><p> 美好生活靠奋斗!</p><p> </p> <p>七十年代的黄炳秀书记</p> <p>黄书记和男人们一起抬大石头</p> <p>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p> <p>我和今日的黄书记、。</p> <p>黄书记和老战士黄中皇先生。</p> <p>往长峪舖的路上。</p> <p>远观南方大寨的梯田</p> <p>现在的村委会办公楼</p> <p>现任书记热情接待</p> <p>参观的老同志。摄影留念。</p> <p>参观干溪沟的龙虎天坑,干溪沟是人工填造的平坦耕地,没有溪沟,由海军设计,造了一个几里路长的天坑,以便排水防涝。</p> <p>书记带大家参观天坑@</p> <p>发展多种经营,扩种了几百亩麦冬和玉竹。药材之中又间种花木,鸟语花香,美丽乡村的一大景观。</p> <p>麦冬常年葱绿。</p> <p>美丽乡村,家家都住小别墅。</p> <p>九十多岁的杨局长,不畏艰难,随团参观,旧地重游,满怀欣喜!,</p> <p>随乡入俗,参观团就长桌宴</p> <p>梯土层层,油莱幼苗刚入土。</p> <p>未来的"发展历史博物馆”內收集的旧式农具和生活物件一一耙</p> <p>蒲滚。</p> <p>犁和小耙</p> <p>纺棉花的纺车</p> <p>磨子</p> <p>生铁炉锅和瓦壶瓦罐</p> <p>沿途风光之一。一一长潭河风光,疑似小三峡。</p> <p>长潭河电站</p> <p>摄影: 天游,肖高健,李修自 </p><p>资料来源:常德曹儒国</p><p>文字制作:天游 </p><p>出镜人: 慈利县老干局文娛协会成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