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起点——下梅古茶村

如水

<p>  下梅村处于梅溪下游,故名下梅。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据说,当年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常往返于上梅、下梅,观村野农家、山冈田塍梅香飘逸,留下了“晓登初移屐,寒香欲满襟”赞美梅香的诗句。</p><p> 下梅村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邹氏大夫第、邹氏家祠、程氏隐士居、西水别业、邹氏花楼、方氏参军第、达理巷、陈氏儒学正堂、镇国庙、天一井等30余处。古民居布局考究,东阁西厢,楼台歇屋,一应俱全,外部以高大的烽火墙护舍,砖雕、木雕、石雕、彩绘,技艺精湛,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建筑学教授辛克靖曾说:“这里砖雕工艺的水平胜过西递,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文化精品。”</p> 祖师桥 当溪 <p>  下梅村人按照阴阳五行,在村中间开挖了一条人工小运河,取名当溪,和梅溪交汇,形成“丁”字形水网,如棋盘布局的下梅村,就安卧在山环水抱中,村庄整体上蕴藏着“山气刚,川气柔”的风水意象,堪称“钟灵毓秀”之地。</p> <p>  晋商从清代起在武夷山购买茶山,从事茶叶生产,并和下梅当地茶商联合经营,设茶庄、茶焙坊、茶库,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乌龙茶、砖茶,通过水路汇运至崇安县城,再用车马将茶运至江西河口,再改为水运至汉口,达襄樊,一路辗转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穿晋城,长治,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再换骆驼到达俄罗斯的恰克图。后来,下梅茶商又经福州、广州口岸,把茶叶运到东南亚,有的还销往欧洲。这条长达近一万多里的“万里茶路”,因茶而起、因茶而兴、因茶而荣,是继“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古商道。</p><p> </p> <p>  据《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p> 坤井 邹氏家祠 <p>  邹氏家祠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门两侧的“木本”、“水源”,是两幅篆刻横披。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一样,有赖于深深遍布在乡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赖于源头的涓涓细流,揭示了邹氏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理念。</p> 邹氏大夫第 <p>  位于下梅村北街,为清代建筑,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构图得体。两厢的隔窗均饰以木雕,分别雕刻蝙蝠、花卉、几何图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丽堂皇。屋内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装饰,柱子原先都有烫金字挂抱联。每个天井都有一高一矮两个石花架。屋 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属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园内植有罗汉松,嵌式窗镶以双面镂花砖雕,通过借景给人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美学感受。整个建筑宽敞明亮,无不显示主人公的富有与显赫地位。该宅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p> 美人靠 <p>  下梅村这个著名的景致叫“美人靠”,有关它的传说非常感人:清朝时下梅村大商人邹茂章外出做生意,时常很久才回一次家,他的妻子茂章伯母每天就坐在当溪两边的长凳上,盼望丈夫回来,常常是等到黄昏日落。后来不甘寂寞,她变成了一条鲤鱼,悄悄地从当溪游出去,跟随邹茂章的商船,等邹茂章做完生意回来时,她又从鲤鱼精还原成妩媚动人的美女子,斜靠在这风雨栏上,回眸一笑,美丽迷人。后来人们就把这风雨栏叫做“美人靠”。</p> 闺秀楼 <p>  闺秀楼是邹氏家族女孩们起舞弄清影,持针绣女红的休闲娱乐场所。这座闺秀楼结构精巧,特别的是:它是双层楼面,底层木板,装饰有花案,在木板上铺上沙子,再铺上方砖。这样既给人如履平地的感觉,又可以防火,夏天还可以降温。楼上的花窗图案整齐,四壁的雕窗可供楼上采光采风。楼的吊顶装饰精美,有许多精美的木刻花案。打开窗户,可以望见窗外田野山水,听黄茑对唱,鹧鸪和鸣。</p> 饮闲堂 <p>  饮闲堂是一座祠堂,精美的浮雕的石雕,可以和邹氏祠堂相媲美。</p> 西水别业 <p>  “西水别业”是邹氏富豪邹茂章出资建造的。他选择在下梅村南面建造了一座有水榭亭台、拱桥、回廊的园林建筑。因为这座别业位于由东往西流的人工小运河西面,从《周易》相地学来说,此地是八卦的“兑”卦,正好与自然界的“河泽”对应,又与方位“西”向融合,所以主人将这个园子取名为“西水别业”。</p><p> 西水别业中有一道芭蕉叶形门,也叫婆婆门,当时是用来选儿媳妇用的。这道设计独特的石雕门内空高2米,内空宽0.6米,右边大曲线约1.7米左右,与身材高挑的窈窕女子形体曲线相当吻合。左边的曲线约1.5米左右,正适合玲珑娇小女子的形体曲线。“婆婆门”下方是“三寸金莲”,而左边中间圆弧,则是女子“胸部”的标准,只有具备如此丰满的胸部,才能有足够的乳汁去抚育邹家子孙。这扇门是邹家婆婆挑选未来媳妇的标准,想进邹家,必须得通过这扇门的考核,只有通过了,才般配得上邹家后生,才配为邹家繁衍后代,挑得起邹家的事业。</p> 达理巷 <p>  邹氏建豪宅于方宅参军第南面,两户人家后墙紧贴,都无法开后门。因门第观念互不相让,甚至还发生过多次争执吵闹。方参军在新疆伊梨镇守边关,在战场上牺牲了,因此方氏是忠烈门第。但是方氏经济不景气,家眷处于贫困之中,一时拿不出钱共同修巷子,邹氏不忘扶贫济困,就出钱帮助方氏度过生活中的困难,方氏也十分感激,不计较以前两家人的恩怨,马上作出让出封火墙的决定,邹氏主动承担了修建巷子的全部费用。邹氏的后门开通了,方氏与邹氏又成为友好的邻居,所以这条巷子就叫做“达理巷”,意思是两家人在处理邻里之间的利益关系时都能通达理。</p> <p>  墙高巷窄,墙自下而上分别用鹅卵石,青砖和黄土建造。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