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姑娘山越野赛临近,为了首次高海拔地区的比赛,我购买了华为WATCHGT2,越野手杖,按照赛事强装要求,更换了自己的全指手套、头灯,并且在疫情较为严重的上半年,一直坚持跑步训练。11月2号,我们一行四人在狐狸的带领下乘坐G2193次列车,晚上23:21达到成都东站,入住狐狸预定的民宿,第二天上午八点,在成都东站地下停车场,顺利拿到一嗨租车提供的一台探歌越野车,向川西出发。</p><p class="ql-block">11月3日上午,在折多山垭口,我们爬上垭口右侧的山峰,欣赏了垭口呈现给我们的蓝天白云,继续西行,至新都桥。从新都桥碾一路碎石,在高高的鱼子西星空营地,看见皑皑白雪覆盖的贡嘎山,亚拉雪山,还有刚刚翻越的折多山。在这个360度超大的观景平台,看徐徐日落中的山峦和云层从白色变成桔黄,继而呈现耀眼的金色,云层亦在色彩的变幻中变幻出千姿百态。遥望远处的山谷,铺满了一池白云,白云的更远处,是深邃而神秘的高山,可惜,这样的远方,我不能到达。当太阳落下,鱼子西瞬间被一块黑色的大幕笼罩,气温骤然降下。据说鱼子西还有这个星球上的绝美星空,我们的准备不足以等到群星闪烁,身在星空营地,却无缘这里的星空,但适才的落日,已让我们余兴未了,至于星空,尚有来日,长安花虽美,也无需一日看尽,所以,看似遗憾,却也不觉可惜。</p> <p>翻越折多山</p> <p>狐狸在折多山上</p> <p>折多山垭口</p> <p>康定的机场</p> <p>日光充裕的鱼子西</p> <p>落霞中的鱼子西 落霞明了 孤鹜难寻</p> <p>敏记的一片云</p> <p>鱼子西远眺</p> <p>太阳落下时从鱼子西看到的雪山</p> <p class="ql-block">从新都桥至丹巴,我们饱览摄影天堂的秋色,看见藏式风格的民居从眼前掠过,且大都修缮得好,一般多为两层,但看到有些陡峭山腰上也建有房子,隐约可见有之字形的小道与山谷相连,我们一行在向往山腰上的景色的同时,也为藏民的出行隐隐地有些耽忧。11月4日,宿丹巴县甲居藏寨时,我们看见与藏寨隔着大金川河的对面高山上有一个村落,我找到我们入住的藏式民宿的房东,藏族阿妈告诉我,那山顶上以前住了很多人,这些年全部搬到山下面来住了,从山下的河谷走上去,要四个小时咧。我问她是不是这些年国家扶贫政策让藏民下了山,她说她不懂,只说国家好,国家好,是国家出了钱,让老百姓下山住上了新房子。我和我们此行最敬业的司机明华哥哥有意去爬对面的村落,想来也可以作为赛前的一次拉练,但遭到了同行其他三人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太耗时间,且有风险,只得作罢。</p> <p>新都桥</p> <p>甲居藏寨</p> <p>对面的山上有一个村落</p> <p class="ql-block">11月5日,出甲居藏寨,走248国道,沿大金川河至丹巴县城,在丹巴县城,大金川与小金川汇聚成大渡河,继续沿大渡河经汗牛乡汗牛路翻越海拔4500米的雪山,下午三点,我们一行五人抵达此行的目的地——四姑娘山镇。</p><p class="ql-block">达到四姑娘山镇后,我们入住狐狸预定的明财山庄,与觉明、黄鑫武、诗爷会合,狐狸因为家中有急事,吃完中饭便匆匆赶回成都去了。许是第一次来高原,沿途看了不一样的景色,觉明有点兴奋,想喝酒,于是我们便都喝了些酒,错过了在容中尔甲演艺中心为赛事准备的歌舞剧《斯古拉》,当我们赶到演艺中心时,已近晚上八点,离技术说明会也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了。</p> <p>从甲居藏寨沿汗牛路往四姑娘山</p> <p>戴帽的明华哥哥和一片云</p> <p>从丹巴到四姑娘山翻越的雪山</p> <p class="ql-block">明财山庄男主人廖明财,嘉绒藏族,女主人王芳,羌族,我们入住期间,苹果、矿泉水,以及饭桌上的酒水全部免费供应,按需啜取。</p> <p>我要去跑马拉松了</p> <p class="ql-block">晚上八点二十,技术说明会准时开始,有老师凌桑女士介绍了高原和高原含氧量,高反的症状和应对症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及高原越野的禁忌:禁酒,听完后很是受益,并为晚餐喝酒的行为感到有点担心;大胡子Tim(中国人)通过视频的方式在赛道上介绍了UTMS35、UTMS50、UTMS75等各个赛道的情况,重点分析了UTMS75的难点,以及各个赛道通过的注意事项,从Tim介绍的重点分析,75公里难度较大,冰雪路面和横截路面路况复杂,山上天气变化多端,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我参加的UTMS35这一组的赛道难度应该不大。</p><p class="ql-block">十一月六日,天气晴朗,四姑娘山镇在太阳的照耀下分外暖和,看了第二天比赛日的天气,亦是如此,我们开始质疑组委会要求的强制装备似乎是小题大作,冲锋裤保暖裤冲锋衣羽绒服保温杯等等诸多占用空间增加负荷的装备如果都带上赛道,太阳一出来,岂不是浪费了自己的体力和背包的空间?这种质疑从太阳出来一直持续到夜间,直到晚上九点十分,我们收到组委会发来的消息,说山上大雪,要求选手在强装的前提下增加个人保暖衣物,建议携带冰爪。从未在高原参加过越野赛的我们,此时,感觉到此次越野会不同于以往的赛事,也不再纠结于强制装备的要求了。</p><p class="ql-block">11月7日凌晨三点,75公里组开跑,紧随其后的是凌晨五点出发的50公里组,凌晨六点,35公里组踏上征途。</p><p class="ql-block">从游人中心出发时,天空中就飘起了雪花,首先是沿景区栈道一路爬升,抬眼望,山上星光灿烂,凭栏处,亦可看见自己走过的路已凝成一条光影的河流。越往山上走,雪越下越大,木制栈道也开始结冰,而木制栈道的尽头,则是一片银装素裹了,此时已是七点多钟,天空开始放亮,从这里可以近距离观四姑娘山以及周围的雪山。从游人中心,到第一个打卡点CP9中梁子,全程7.9公里,爬升1066米,下降54米,中梁子海拔4074米,关门时间三个半小时,我达到的时间是八点二十二分,用了两小时二十二分。我去补给点取食时,发现自己的手指冻得不听使唤,头发也被冻住,赶忙要了一杯热的绿豆稀饭,一片午餐肉,暖了暖头发和手指,匆匆吃了,不敢过多停留,便随队伍下撤。</p> <p>有人关注,有人助力,当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从中梁子到第二个打卡点CP10枯树滩,距离6.8公里,累计下降975米,爬升212米,我一直想在6到8小时之内完赛,既然第一个最难的打卡点中梁子提前了一个小时,排名67,后面的路程应该更加容易,想必目标可以实现。于是我追随队伍迅速下撤,下撤的赛道异常陡峭,又布满松散的石头,有些地方刚好够一只脚踏,稍有不慎,一脚不稳,就可能滚落。下撤的过程中渐渐感觉到明显落后于别人,不断地听到后面喊“大哥,请让一下“的超车要求,小腿也开始发胀,只得放慢脚步,到枯树滩的时间十点十五分,这6.8公里下撤赛道用了一小时五十三分,这不是我理想中的速度。</p> <p class="ql-block">枯树滩的海拔只有3526米,温度明显比中梁子高许多,补给时,我发现上身的羽绒服都湿透了。为抵御山上的风雪,出发时穿了带绒的长袖参赛服,外面穿了一件稍薄的羽绒服,还有件冲锋衣罩在外面,下身穿压缩裤外面套冲锋裤,就是用这些装备,我在连续的爬升和下降中,不曾感受到炎热,这浸泡羽绒衣服的汗水,必是我的身体排出,而当我脱下羽绒衣服,发现参赛服也已湿透,我只得将羽绒服塞进背包,用冲锋衣裹着参赛服,囫囵吞下一碗燕麦粥,抓起一把花生米,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从枯树滩往第三个补给点CP12喇嘛寺,赛道大都是在长坪沟景区内,距离九公里,爬升219米,下降166米,看似可以给自己争取时间的赛道,却怎么也跑不起来,每次跑过几十米,小腿就开始胀疼,呼吸也跟不上,我想很可能是前期的急剧爬升和下降消耗了太多体力,只得改用走的方式。慢慢的又感觉越野包里东西太多,出发时带的一瓶饮料和一瓶袋装水是个累赘,于是把水袋的水倒掉,饮料丢弃在一个垃圾桶旁边,顿时感觉轻松许多,在景区内一个又一个游人“加油”声的鼓励下,这爬升和下降都没有多少的9公里赛道,还是花费了我一小时五十六分的宝贵时光。</p> <p>达到喇嘛寺的时候,我的体力也已消耗殆尽,小腿胀痛感明显增强,我担心出现抽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意味着面临退赛。在这个补给点,工作人员热心的告诉我只有最后八公里,爬升也只有五百米,我不敢多吃,囫囵吃了点水果和坚果,给保温杯灌满热水,吞食了一支能量胶,在志愿者和摄影师的鼓励下,向最后的山头走去。</p><p>从喇嘛寺返回游人中心这段路,是迄今为止我经历过的最艰难最危险的赛道。这条赛道不是在荆棘中穿行,就是在矮树林中需要弯腰匍匐才能通过,头部总是会碰撞到树枝,身上随时会被荊棘刺破,尤其要命的是,很多路段临崖且没有任何遮挡,下方就是河谷,前方则是雪山,河谷美丽,雪山巍峨,头顶的天空,湛蓝湛蓝,这悬崖路段的景色,虽是美丽,却看得我胆战心惊,稍有不慎,就可能跌落山谷。赛事进入到这个阶段,显得异常艰难,脚像灌了铅一般,每迈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气,虽然只有五百多米的爬升,感觉比开始爬一千多米的中梁子要困难得多,于是只得在赛道上不断地麻醉自己:除了寻找路标,不再看脚下的路以外的任何地方,也不敢张望巍峨的雪山,俯视美丽的河谷,不再去关注前程尚有多远,象个修行的苦行僧一般,一步一步往上挪,相信挪一步就会少一步。这段赛道艰难,亦充满了诱惑,诱惑你在地狱的身体向天堂索取风景,也告诫自己只有经得住炼狱的洗礼才能完成此生的修行。行走在这段赛道,内心总是惦记刚刚丢弃的饮料和水袋倒掉的水,特别渴望喝一口饮料或凉水,在经过一处雪山融水形成的溪流时,用水袋灌满水,喝下,甘甜的水,真的超级爽!</p> <p class="ql-block">终于,这段距离八点七公里,爬升557米,下降333米的艰难旅程,我用时两小时三十二分完成。全程用时八小时四十五分,排名第77名,UTMS35参赛选手共计142人。</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