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季一风景,晚秋还来不及回味,就已经扬起了北风,初冬的脚步悄然而至。在这寒意渐浓的日子里,为打造一支具有“融合教育观念、了解融合教育发展现状、熟悉融合教育理论与方法、掌握融合教育IEP管理系统智能化应用技能”的种子教师队伍,罗湖区融合教育团队于2020年11月13日在大鹏湾畔举行融合教育创新发展种子教师培训活动。罗湖区中小学、幼儿园种子教师们在新秀小学刘均才主任的带领下开始为期两日的封闭式学习。</p> <p> 首先,刘均才主任作开班仪式讲话。</p> <p> 接着,刘阳博士向全体学员讲解自闭症早期干预的理论及实践方法。</p> <p> 然后,孙雪梅博士作了《融合教育与品德优势》专题讲座。</p> <p> 最后,李凡老师的《懂得,才有效——特殊需要儿童的沟通》精彩讲座获得了种子教师们的阵阵掌声。</p> <p>图为融合教育种子教师们在游戏中学习。</p> <p>下面是部分种子教师学习心得体会:</p> <p><br></p><p><br></p><p>新秀小学 黄丽琳老师:</p><p> 刘阳老师的专业分享,让我们对自闭症的概念和症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明白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症状是社交功能缺陷,而且6岁前为黄金干预期,目前的干预主要是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同时,对最新的自闭症脑机接口神经反馈训练有初步了解。</p><p> 孙雪梅老师给我们分享非药物干预的具体训练模式,同时对优势教育的介绍让我们用广阔的眼光去看待优势品质对教育的影响,明白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p><p> 李凡博士给我们一线教师面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具体训练模式,分别教我们如何面对自闭症儿童、ADHD儿童、智力发育迟缓儿童,有针对性也非常实用。</p><p> 融合教育随班就读不单单改变特殊需要儿童也改变普通儿童,改变随班就读老师们的观念,也改变随班就读的班级家长们的观念,也是社会环境对儿童差异化具有更高包容力的表现,体现了“有教无类”的融合教育理念。</p> <p><br></p><p><br></p><p>滨河小学 向彩红老师:</p><p> 特别感谢罗湖教科院、感谢融合教育工作组、感谢三位专家,在美丽的海边,于周五给我们上了三堂非常精彩的课,让我们受益匪浅,给我们今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指明了清晰的方向,给出了具体有效的方法。</p><p> 《自闭症早期干预》:让我对自闭症儿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闭症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神经发育疾病,是一种脑神经发育障碍。他们的主要表现是社交功能缺陷,自闭症儿童对人不关注,对物比较关注。黄金干预期是6岁以前,而且要引导家长正确的干预。</p><p>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孩子为中心,可以通过模仿、社会交流、语言沟通、游戏技巧、认知、精细动作和大运动等多种方法来强化和鼓励自闭症儿童。</p><p> 《融合教育与品德优势》:看到孙博士的第一张幻灯片:一个好教师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对教育的信任和对偶然性的信仰。那一刻,我更加坚信:我们应该对融合教育有一种信仰,对特殊需要儿童多一份信任。</p><p> 课堂中,深深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幸福感,用融合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积极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优势教育这种方法论,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有能力幸福的人。</p><p> 《懂得,才有效—特殊需要儿童的沟通》:李老师通过“融合教育在中国”、“特殊需要儿童的特征”、“融合教室解决方案”三个方面给我们上了一堂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令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面对智障儿童,我们应该重点抓好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小训练多样的生活技能、自理能力;唤起学习兴趣,帮助取得成功等多种教育策略来帮助特殊需要的儿童。面对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儿童,我们教师不仅要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更要有正确的态度:用正向积极的心态,多接纳、多鼓励,理解学生的难处,看见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发挥专长。</p><p> 教育之路很长,我们应该用爱和理解,用行动去支持特殊需要的儿童,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快乐地生长!</p> <p><br></p><p><br></p><p>笋岗小学 吴秋霆老师:</p><p> 今天三位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及教育教学发展,惊叹于现在设备和方法的进步,让自闭症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也更加感受到了,我们还需要许多的耐心和坚持才能走好融合教育这一条路。</p><p> 在融合教育方面,与特殊儿童的沟通同样很重要,李凡老师带着我们认识了各类特殊儿童的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和行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通过环境调整、结构化教学等形式,开展融合教育教学。与他们的交流策略遵循“尊重,再尊重;耐心,再耐心”的原则。</p><p> 《融合教育与品德优势》让我们看到,特殊儿童与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具有各自的特点优势,而他们的这些优势又或可成为教学的助力和方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可能,有了新的思路。</p><p> 在未来的融合教育道路上,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实践、总结,与孩子共同成长!</p> <p><br></p><p>人民小学 严佳丽老师:</p><p> 今天的学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融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感受到同行老师们为特殊教育事业付出的艰苦努力。无论是在听讲的过程中,还是在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中,亦或是在会后的自我反思中,都有着不同的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不仅认识到学校融合教育的开展不止需要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老师参与,也需要家庭及社会的多系统支持,更是需要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付出更多的爱与耐心。希望我们能通过学习一步一步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让我们身边的特殊需要儿童也能够成为有能力幸福的人。</p><p><br></p> <p><br></p><p><br></p><p>乐湖幼儿园 黄嘉瑜老师:</p><p> 非常荣幸能参与此次融合教育培训,通过一天的学习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融合教育。以前只知道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是身体器官有缺陷的、行为异常的,而现在提倡的融合教育是随班有质量的在普通公办学校就读,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它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p><p> 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幼儿园接触到的孩子越来越多样化,这在平时的带班过程中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只有通过了解、学习才能够更好地知道怎么样去帮助班级中这类特殊的孩子,今天的学习中,三位老师都强调:爱心、耐心、包容、接纳,在融合教育中,教师首先需要爱心,也需要有专业知识的储备。每一个特殊学习需要的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面对他们的特殊,刚开始可能更需要的是教师的理解和关爱,然后就要耐心地去熟悉特殊儿童,去关注他们的差异和闪光点,进而帮助他们改善自身的缺陷!</p><p> 作为教师,我认为融合教育就是要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会从心理上引导学生,掌握多方面教学技能,才能真正胜任融合教育。</p><p><br></p> <p><br></p><p><br></p><p>东方学校 解倩老师:</p><p> 很荣幸参加融合教育种子教师培训,经过一天的学习,我对教师的职业内涵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有了更新的认识,我很感谢校领导能够给予我这次培训的机会。作为新教师的我在融合教育教学常规和教学方法技巧等问题上,还是有很多欠缺之处,所以我迫切需要学习和提高。</p><p> 今天多位导师精心准备了这次培训的资料。刘阳老师用她极专业的现实案例,使我对自闭症及中国自闭症现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感受颇深:原来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疾病,并非人们误解的单纯的心理疾病,不太容易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患病孩子如果及早治疗干预会有很大程度改善,也了解到可以从模仿、社会交往、语言沟通、游戏技巧、认知、精细动作以及大运动等方面全面提升自闭症孩子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自闭症孩子沟通。</p><p> 下午孙博士和李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之余更是大受感动,原来特殊孩子们的世界是不完整的,和常人那么的不同。他们是特殊孩子,却也不特殊:特殊是他们与正常孩子相比,各方面多多少少存在问题;而不特殊则是在于他们相处时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特殊的,我们作为教师对待他们更应该耐心耐心更耐心,尊重尊重再尊重,多尝试感知他们的世界。通过运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科学的分析孩子的情况,再对症下药,根据策略针对性地改善患病孩子的各方面情况,通过开设沙盘心理课、游戏心理课、谈话心理课、音乐心理课等科学课程,科学干预。今后我面对特殊孩子,不会再觉得无从下手。</p><p> 我知道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今后,我会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地将所学知识受益于学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定将培训的硕果在自己教学中放大光彩!</p> <p><br></p><p><br></p><p>仙桐实验小学 钟婉茹老师:</p><p>一、自闭症早期干预</p><p> 刘阳老师结合实际案例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自闭症的概念、核心、症状等。自闭症是脑神经发育障碍,六岁之前是自闭症干预的黄金时期。刘老师介绍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在和自闭症儿童玩耍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他们对人的注意,提升他们对人的关注,进而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我认为,在和自闭症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转变角色,从教师转换为儿童的玩伴,介入干预应该会更为有效。</p><p>二、融合教育与品德优势</p><p> “融合教育的核心是包容和接纳”,这是我在孙雪梅老师课堂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能够让自己幸福的人,这不仅是融合教育也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孙老师对优势教养的讲解和介绍,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意识到不仅普通的孩子需要得到肯定和表扬,特殊需要的孩子也急需教师去发现挖掘他们的优势和长处,让他们能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p><p>三、懂得,才有效——特殊需要儿童的沟通</p><p>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最让我为难的就是和特殊需要的孩子应该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李凡老师通过暖场游戏、感人视频等环节,向我们动情又详细地介绍了何为特殊需要儿童,还从智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三种较为常见的特殊儿童类型入手,向我们介绍了其特点及特殊行为背后的诱因,还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p><p> 感谢罗湖区教科院,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能够对融合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教育本身就需要爱和耐心,每一个儿童其实都具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特殊的需要,为人师者应当去接纳孩子、尊重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平等温暖的环境下成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能够真正学为所用,帮助到更多的孩子走在他们应走的道路上。</p> <p>作者:严佳丽</p><p>审核:陈贵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