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江永县(勾蓝瑶寨古村落)

刚.刚

<p>中文名称;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寨景区。</p><p>地理位置;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兰溪乡。</p><p>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p><p>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p><p>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p> <p>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寨景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p> <p>勾蓝瑶寨是江永县“四大民瑶”之一勾蓝的聚居地,为城堡式瑶寨,距江永县城约35千米,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景区始建于2016年。</p> <p>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寨景区保留明代,清代的民居300多栋,有社坛土地,舞榭歌台,凉亭桥梁等小景观;有盘王庙,相公庙,水龙祠,关公庙等大型建筑物;勾蓝瑶寨还有独特的“洗泥节”民俗。</p> <p>2019年10月7日,勾蓝瑶寨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2019年10月7日,勾蓝瑶寨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2019年11月19,永州市江永县勾蓝寨景区被湖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正式确授予国家AAAA级景区。</p> <p>历史沿革;自古以来,江永县便是瑶族聚集之地,勾蓝瑶寨的称呼来源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p> <p>秦汉时期,瑶族老民“蛮”便久居在江永县,后被称为“莫徭”。隋唐时期,润庭,武陵,长沙等地的瑶人往南迁徙至江永,与久居江永的瑶人融合。</p> <p>宋元时期,由于朝廷对瑶族伪高压政策,众多瑶民被屠杀导致大量瑶民外逃避难,其中以逃离千家峒事件最为典型。</p> <p>明清时期,受政府招安政策的影响,受动乱影响居住在深山之中的瑶族迁徒圣山下的平地,形成了“四大民瑶”和“四岗九源”的分布格局。</p> <p>永州市江永勾蓝瑶寨景区现在居住有蒋,欧阳,黄,何等13姓,2900多人,至今延续了40多代,历经1000多年。</p> <p>建筑结构;勾蓝瑶寨由黄家村,上村和大兴村3个自然村落组成,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整体布局顺应山形地势走向。</p> <p>寨墙依势而建,延续了至山腰,与寨外的8座大山结合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p> <p>原寨墙全长约为2000米,现今尚存800米。寨墙用青石错缝砌筑,在中部设有寨门,并在寨墙上砌筑石墙门楼等设施。</p> <p>根据建筑功能的不同,可将勾蓝瑶寨传统建筑功能的不同,可将勾蓝瑶寨传统建筑分为防御型建筑,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分为防御型建筑,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3种类型。</p> <p>防御建筑主要由古寨墙,守夜屋,关厢,姓氏门楼和巷道门构成,其功能单一,以防御为主,通常在建筑上设置枪眼,瞭望孔等,用以战时抵御外敌;传统民居以院落式民居为主,主要是供瑶民们居住与抵御外敌,通常采用修筑封闭高大的外墙与设置狭小的门窗等防御措施,使民居形成“住防合一”的功能格局;公共建筑主要分为宗敎类,宗祠类,交通类和文教类等,其功能以祭祀和交流为主。</p> <p>主要景点;古城墙,勾蓝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受朝廷招安后,为把守粤隘,依山势在关隘口建筑了9座石砌城门及石城墙。</p> <p>石城门上建有守夜楼(类似长城的烽火台),并布有警钟,有厚约2寸的实木城门板,早开晩闭,铁杆为栓。</p> <p>城门两翼筑有石墙,高二丈余,至明嘉靖年间全部完成。</p> <p>全长约2000米,至今尚存近千米。</p> <p>风雨桥;兰溪村水上和主要干道上还筑有许多遮风避雨的凉亭,称为风雨桥或廊桥,现存较完整的有6座。</p> <p>它们精致舒适,造型美观,有木凳或石凳供人们歇息,形成“水上有桥,桥上有亭,亭下有井,井旁是人家”的一道独特景观。</p> <p>古井兰溪村处万山之中,古井之多堪称湘楚一绝。在兰溪,大小水井有100口以上,能供人畜饮用,而且还能养一片田地,也不少于50口。</p> <p>其中蒲鲤井是兰溪的源头,位于上村古戏台旁,井深不见底。清水庵古井位于顶天宫社坛旁,古木苍天,水质清幽。</p> <p>社坛;社坛文化在江永县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兰溪村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顶天宫社坛,可惜大部分“鬼崽”(社公)在“破四旧”中被砸毁丢失,现存“鬼崽”近10尊,其中“社王像”是完整的,前额镌刻一楷书“王”字,身体侧面有“大明正德六年”的铭文。</p> <p>黄氏宗祠;兰溪村每姓都有祠堂,祠堂是宗族的圣殿。兰溪村现存祠堂13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黄氏宗祠,它又是兰溪村最繁华的商业区,祠堂侧面写有“财源万顷波涛”字样,是兰溪村的“王府井”。</p> <p>让泉巷;又称何氏进士坊。“让泉巷”距桥头凉亭10米远,坊内出了何文彬,何文彩两位进士,他们既在外面为过官,又在村内做过瑶长。</p> <p>并在让泉巷前凿有甘泉井眼,其泉水甘甜清洌,让予过往行人取水饮用。</p> <p>文物古迹;石碑,古村的石碑随处可见,虽然有许多已遗失或被破坏,但现今仍保存百余块。</p> <p>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块是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的碑刻,距今已有634年。</p> <p>这些石碑刻文内容丰富,字体形状变化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类:一是功德碑,主要记载瑶胞修建寺庙道观的始末,发起人及捐款人名单,数目等;二是描写当地风光的风景诗;三是劝渝文和感情诗;四是官府颁发伪政令。这些林林总总的碑刻可以看作是一部勾蓝瑶史书。</p> <p>明代壁画;湖南日报3月23日报道,湖南永州江永县文物部门在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大兴村古祠堂一一水龙祠内,发现大量壁画。</p> <p>经湖南省文史馆,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考证,初步认定这座祠堂及壁画建于明代万历年间。</p> <p>古代的勾蓝瑶民信仰诸天之帝,神道,精灵等,水尤祠便是他们进行祭祀诸神宗教活动的场所。水龙祠壁画分别位于主殿前方右边的走廊,主殿的正面及两爪侧面的墙壁。</p> <p>祠堂年久失修,仍存有162平方米壁画,壁画共计5铺,第一幅记录的是“五猖神”等各色人物共100多位,旗帜上有“敕封水龙庙”等字样;第二,第三幅主要绘有盘龙,麒麟等神兽;第四幅人物最多,保存最为完整,分上,中,下三组,画着具有鲜明的明代服饰特色的人物500多位,旗帜上文字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军号令”“敇封水龙庙”等;第五幅人物大人400多位,仪仗与第四铺类似。</p> <p>人文布;洗泥节,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的传统节日一一“洗泥串”,勾蓝瑶寨打开城门,以龙,狮,锣鼓,瑶族乐器组成长队迎接游客。</p> <p>洗泥摸鱼游戏,洗泥酒宴,勾蓝瑶寨爱作主暨勾“郎”婚俗快闪表演,勾蓝瑶寨爱作主暨青年相亲会,“洗泥酒“主题篝火晚会,人们欢欢喜喜过“洗泥节”。</p> <p>勾蓝瑶寨的“洗泥节”由来已久。旧时,勾蓝瑶族群众的农田离村寨较远,农忙时节,男人住在田里盖起的牛庄屋。</p> <p>每年农历五月忙完春耕,男人可以洗净脚上的泥,回家歇上一阵,“洗泥节”正是瑶族群众庆祝夫妻团聚的节日。</p> <p>2012年,“洗泥节“习俗入选第三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特色民俗;勾蓝瑶女“勾郎配”,千百年来,勾蓝瑶族有一句俚语:“好女不出石墙门“,意即好女不嫁出勾蓝瑶,多是女娶男嫁的招郎(入赘)成亲,因此许多人把“勾蓝瑶”误称为“勾郎瑶”。</p> <p>勾蓝瑶的女子不裹脚,因为女子招郎成亲后,是家庭的一个主要劳为,家庭的主事者,与男子共同参与生产劳动。</p> <p>在勾蓝瑶,女人掌握经济收支计划权的家庭达到90%以上。</p> <p>男方入赘的“嫁妆”“仅仅需要四个鸡蛋,这就是所谓的”四个蛋了定终身。“四个蛋子”一般由男方母亲或媒圴带给女方家。</p> <p>如果女方家接受,便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当男子来到女家,若女方母亲搬出红板凳给他坐,便意味着丈母娘满意这个女婿,可以在女家留宿了,直到生子之后完婚。而生子之后,男子若不满意在女家的生活,可以离开女方。</p> <p>所获荣誉;2019年10月7日,勾蓝瑶寨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2019年11月19日,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寨景区被正式确授予国家AAAA级景区。</p> <p>2019年12月31日,勾蓝瑶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p> <p>交通路线;兰溪瑶寨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西南部,出江永县城向南行,至15公里处插向乡村公路。(勾蓝瑶古瑶寨离县城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