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为神玉为骨——再读季羡林

只是一叶红(拒私聊)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坐下来,细细品读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这一次,读到的是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不觉又是一阵惊喜。先生的作品读过不少,从《天竺心影》、《朗润集》到《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记》等,其中的许多篇章如《重返阿根廷》、《清塘荷韵》、《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的人生感悟》等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每次读他的作品,我都怀着一种焚香净沐的虔诚,不是匆匆地浏览,而是用心地品味。一读再读。便能感觉到一种精神的富足和平定,缭乱的人生在瞬间便都能平静下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家钟敬文曾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所谓的文如其人。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文品。季先生既具有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强大的抑制力,又情感深沉、慈悲为怀。所以,才会写出类似于“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样感人至深、启人心智的句子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众所周知,季羡林先生生前是东方文化的学者,是一代鸿儒。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书。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虽饱受迫害,但仍坚持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记》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就是这样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大家,生活中却是一个相当平和达观的老人。在《病榻杂记》一书中,他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那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项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95岁时的他,在面对记者关于人生的询问时又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想得开”,“内心要和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和谐的心灵似海,平和博大,不拒点滴,自清自洁。“海纳风行,不凝不滞。”无怪乎,有人用“静水深流”这四个字来形容季羡林先生。我觉得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静水深流,先生的精神世界,永远是平静和高洁的。捧读先生的作品,你可能还会想起另一句诗:“秋水为神玉为骨,文章如锦气如虹”。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季羡林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十年,但人们依然爱读他的作品,其书中闪烁的智慧灵光依然一路照耀着我们。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俞平伯先生曾说:“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我想,无论先生走得多远,于我们心中,都是一盏引导我们走向广阔人生的永远不灭的长明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