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观看了我们一起下放的部分知青重返故地的照片后,感概万千。让我不由的重拾笔墨,回忆和记录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知青生活距今已有44个年头。怀旧的情愫,一直在我心头潜滋暗长,回首起那逝去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 我是76年7月从赣九中高中毕业后,义无反顾搭上了上山下乡的末班车。76年9月3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当年不满17岁的我,凌云壮志,豪情满怀的同其他青年一起,总共100人。响应祖国召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告别亲人,背井离乡,从赣州市来到偏避山区一一寻乌县桂竹帽垦殖场。</p><p class="ql-block"> 从赣州出发, 路上走了大概有7个多钟头,下午3点钟左右,终于到达了目的地。</p><p class="ql-block">我们当时20名青年发配到总场的一个下属单位一一寨下农场。我们刚到农场路口时,就受到农场干部职工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晚上场部还热情招待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刚出校门的我们,应该说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懞懂孩子。</p><p class="ql-block"> 到农场后的第二天,农场熊会计带我们20名知青,走路到距离3公里外总场、化工厂、小料厂、桂峰林场、茶果场等基层单位参观,了解熟悉一下周边环境。</p><p class="ql-block"> 总场还组织我们这批知青,到上坪华星村集中培训学习了几天。我们这才了解到同我们一起下放的其他知青,分别分到桂峰林场、茶果场 、上坪糖厂、垇背林场等。</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76∽77年)垦殖场先后共招知青200人。可以说我们这两批知青到来给桂竹帽垦殖场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焦子坝地区(总场),到了晚上,华灯初放,满街都是充满活力和身着时尚服装的赣州知青,成为当年焦子坝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曾有人戏称为寻乌县的小赣州。当时的繁华不比寻乌县城逊色。</p><p class="ql-block"> 农场有三个队,我和其他知青共10人分到一队,另外10人分在二队。学习班结束后,我们就开始上班干农活。9月份下去时,在老职工的教导下,我们从耘田开始学习,经历秋季收割晚稻。冬天平整土地,冬闲时还到山上烧灰土,扛木头等。</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77年春节。大家准备回家过年。当时据68届老知青说,他们当年下放时,春节是不准回去的,必须在场里一起过革命化的春节。</p><p class="ql-block"> 听说第二天总场准备派东风货车接送大家回赣州过年。当晚,大家特别激动兴奋,不知是谁还唱起了〔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的歌曲,大家一起闹腾了一晚,有些人可能几乎一夜没合眼,都盼着早点天亮,恨不得早点回家,与亲人团聚!可谓归心似箭!</p><p class="ql-block"> 过完春节,大家又一起乘总场的货车回到农场,开始漫长而又艰辛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进入春耕时节,我们学习"莳田"农活。莳田看似简单,但真正莳田时间长了,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胀。有一天在莳田中,由于劳累,此刻想起家人,心中酸楚,泪水哗哗地止不住往下流,这是我唯一一次在劳动中流泪。以后在“双抢”期间,我们冒酷暑,顶炎热,汗流浃背,抢割水稻,白天割稻,晚上加班脱粒。一天十多小时,下班回家身子骨就像散了架似的,我也没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水稻收完,接着又莳田。“双抢”是一年中最紧张又辛苦的农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亲自经历过,才能体会出这首古诗的真正含义。</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我们风华正茂。参加民兵训练,上山扑灭山火。在农业学大寨那个年代,场部经常组织各个基层单位,抽调青年骨干,集中人力物力,搞大会战,像平整土地,拓宽河道,修建马路等。我们在大会战劳动中手握锄头用力久了,手上磨起了血泡,但照样干活,轻伤不下火线。大家在劳动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好象有使不完的干劲。</p><p class="ql-block"> 记得到垇背扩建马路,那时交通不便,我们从农场步行来到总场,当时货车已走,我们只能徒步几十里路前往。寒冬腊月住茅棚,战严寒,在垇背林场苦战十多天。可谓战天地斗。</p><p class="ql-block"> 上山砍柴、挑牛粪、割青草、搭田梗,烧灰土等。老职工带我学会了许多农活。</p><p class="ql-block"> 我队 干活开始大家是吃大锅饭,以后慢慢开始要计件干活。本地职工喜欢计件,因为他们做事熟练,完成任务可以早下班。而我们知青怕计件,多怕完不成任务。我队曾经就发生个一件搞笑糗事。有个小知青,割草怕完不成任务,弄虚作假,草里放砖头。最后还是被队长发现,受到严厉批评。此事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笑料。</p><p class="ql-block"> 在农场挑大肥是一件既臭又累的体力活。以前种田基本上用农家肥,为了多用肥,队长时常安排职工,到远离农场3公里外的总场去挑大肥,这活对于老职工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可对知青来说,确是个锻炼人的活。挑着肥一路上是左肩换右肩,几十步又歇肩。这活干下来,肩膀是又红又肿。经历过才知劳动之艰辛。</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年代,农场食堂,伙食差没啥油水,平时很难见到荤。到了寒冷的冬天,早餐是一砵饭外加半块红的豆腐乳,或2条咸鱼干,也是家常便饭。平时都干体力活,容易肚子饿,饿时小卖部的糠饼当时也觉得很美味。劳动时大家极积肯干,吃饭时大家也特别能战。一餐吃2砵子饭(6两)也是常见的。个个都像“饭桶”(调侃),个别饭量大的知青,估计要寅吃卯粮。</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农场去了四个女青年在老暮修公路,当时条件艰苦。住老表的土屋,睡地铺,傍边还有寿木板。半晚上因肚子饿,没油干炒芥菜,(油被厨师上锁),也照样吃了一砵饭。可见当时的生活之艰苦。</p><p class="ql-block"> 广 阔天地,奉献青春。我们亲自体验了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偿到了蹉跎岁月生活的酸甜苦辣。今天回想起这些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在这知青艰苦岁月里,我们曾经有理想,也有迷茫;有欢乐,也有泪水;有艰辛,也有希望。经过艰苦劳动锻炼,2年后承蒙农场领导及干部职工的厚爱,我和二队的黄国英被推荐参加了赣州地区农垦局举办的第一批财会人员培训班。从此告别了农场艰苦的农工生活。告别我们一起共同劳动的农场职工,告别一起下放共同患难的知青战友。</p><p class="ql-block"> 在离开农场后,我和国英都曾经因不舍而难过流泪。知青生活虽苦,累并快乐着。当年在农场下放时期历经的磨难,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体魄,也磨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感恩这段知青生活,让我锻炼成长!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段艰苦奋斗的青葱岁月,虽然不堪回首,但令人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金秋重阳时节,10位知青及原农场职工一起自驾车,兴致勃勃从赣州出发,故地重游,回到曾经下放的寻乌桂竹帽寨下农场。</p> <p>来到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追忆艰苦的青葱岁月</p> <p class="ql-block">在桂竹帽场,受到场里的老领导毛场长热情接待。</p> <p>随后到寻乌县城游玩,受到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热情接待。返乡知青们还参观了毛泽东在寻乌调查的故居,并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农场青年职工在进行民兵练训时的情景。</p> <p>这张照片能看出的有:卜小安.凌竹青.古华玉.董世英.钟汉英.张春英.梁海英</p> <p>这是农场的女民兵,英姿飒爽</p> <p class="ql-block">曾经红火的茶果厂</p> <p>过去繁华的街道,如今物是人非。人稀宁静。</p> <p>下放知青居住过的楼房</p> <p>;∴</p> <p>这栋旧楼,仿佛在向人们叙说当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7年,回城后的知青在赣州首次相聚</p> <p>这是2018年12月在赣州赣龙举办的寨下知青与寨下职工联谊会相聚留影</p> <p>我们相聚2020年赣州郁孤台</p> <p class="ql-block">66、68届寨下老知青沈学俭、朱俊祥、陈唤华与我们欢聚一堂</p> <p>学友加战友</p> <p>知青岁月结下的友谊,亲如姐妹</p> <p>曾经同一战壕的知青战友,情同手足</p> <p>愿我们知青朋友们,健康如意,家庭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