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引言</p><p>唐末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由此可见,气息对于声乐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气息在声乐学习占据重要地位,灵活掌握气息运用技巧,声乐演唱时就能找到支点,歌唱效果将更具感染力,还可以有效降低上高音的难度。一般而言,气息的运用方式包含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三种,其中,胸式呼吸在歌唱中适用度不高,掌握难度较大且缺乏力度。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相比,更易于控制,因此在声乐训练中较为常用。而胸腹式呼吸,是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有助于提升气息稳定性,便于声乐练习者控制。目前一些声乐演唱者由于专业技术问题,在气息与声音波动方面的控制能力较弱,致使演唱效果大打折扣。探讨声乐训练中的气息与声音的波动训练方法,可以为声乐学习带来较大助益。</p> <p>二、气息对声乐训练的重要性</p><p> </p><p>(一)气息是声乐训练的必要基础</p><p>艺术学习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良好的学习开端可以为后续艺术学习降低困难。声乐训练中,首先需要对气息运用技巧予以掌握,这也是声乐学习者的基础学习内容。人体的口腔、鼻腔、胸腔等对呼吸和声乐表现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声乐学习者对呼气、吸气以及换气的运用技巧勤于练习,才可以为后续声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p><p> </p><p>(二)气息是声乐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p><p>声乐训练具体涵盖多个方面,其中各项学习内容都不可或缺,然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学习掌握气息运用技巧。作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拥有较好的歌唱气息控制能力是必要条件。若其在此方面的能力较弱,将影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目前,我国高校的现代声乐学习课程,非常重视气息运用学习这一课程,对声乐学习者的要求中,最重要的就是歌唱者需要具备较好的气息控制能力,部分学生在气息控制方面能力较弱,则会通过加强训练确保其气息运用及控制能力得以提升。气息训练作为声乐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声乐学习者只有通过加强练习,掌握气息运用技巧,才能具备更高的气息控制能力。</p><p> </p><p>(三)气息对声乐学习时的身体状态具有一定影响力</p><p>由于声乐学习者未准确把握气息的运用方法与技巧,会对其身体状态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唱高音时脖子发音用力,就会使歌唱的声音效果受到影响,呈现出的声音缺乏感情色彩且非常刺耳,长期如此,也会致使身体僵硬,这就对歌唱者的身体状态较大影响。若在歌唱时能够准确把握气息的运用技巧,采用正确的吸气、呼气以及换气方式,歌唱者的肌肉群的工作由此而更加顺利,有助于促进呼吸系统正常运转,身体各部分机能保持顺畅。</p> <p>三、气息与声音波动的训练目的</p><p>一些歌唱者在演唱效果方面更具感染力,能较好的通过歌声向听众传达演唱情感,将听众引入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境当中。对于一些音阶较长的发声,常常会对其予以气息及声音波动的运用,使得音效更具弹性,在音量方面会进行缓慢节奏的变化处理,这种发声效果形成的声音在声乐学习中非常重要,通过训练气息与声音的波动,使声效更为悦耳,演唱者的基本波动幅度和波动速度也不是规定的,会结合音乐和歌曲所需要表现的内容而发生改变。气息与声音波动的训练目的,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解放喉咙,二是使气息和喉咙的配合度更高。一方面,声乐学习者在最初学习阶段,对于横膈膜的力量运用能力大多处于较弱状态。因此,对于喉咙的力量以及腹部支持力度的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弱,造成发声仅仅只局限于喉咙周围,使得声音效果过于厚重或压喉,这种发声方式容易造成声带受损,一些情况严重的歌唱者还会因此而无法保持较长的声乐寿命。另一方面,若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及运用能力较差,演唱时会因为用不上力量或力量用法不当使得喉咙产生疲劳,进而对音色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对气息与声音波动进行训练,可以提升气息与喉咙的配合度,横膈膜、口型、喉咙,这几个器官相互配合,主要通过横膈膜提供发声动力,口型掌握声音的前后,依据音乐或歌曲的需求发出与之相匹配的音色,而喉咙则可以使得音色张弛有度,丰富音色效果。</p> <p>四、气息与声音波动的训练方法</p><p>(一)确保喉咙打开</p><p>事实上,声乐训练就还是喉咙打开和声带关闭的过程。常见的错误是喉咙关闭,声音挤卡,喉咙打开时声带也打开,致使声音听起来空虚,缺少支点。这些都是喉咙打开与声带关闭达不到平衡结果。但在声乐训练过程中,首先必须确保演唱者的喉咙打开,以此构建一个优越的歌唱环境。具体而言,喉咙打开需要通过鼻、咽、喉各项器官的扩张与调节,由此形成一个适合歌唱的发声共鸣的管道。部分声乐学习者的音域过窄,对于音色及音量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差,这与其没有将喉咙完全打开有着密切联系。若保持喉咙绝对打开,才可以为气息提供有力支持,并为声带调节机能带来更大助益,进而促使共鸣管道更好的发挥其实际效用。</p><p> </p><p>(二)声音波动的训练</p><p>声乐训练中的声音波动训练,实际是练习气息波动,可以使得声效更具穿透力,进而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在进行声乐波动训练的时候,需要保持气息的流动性,然后根据音乐或歌曲内容及其表现思想,使感情需求与气息控制及调节有机结合,如此才能将声乐的声效表现出更好状态。声乐练习者应注重气息支持的断断续续训练,以此促进其呼吸和力量肌肉群的放松,确保声效张弛有力,给听众带来更多听觉享受。</p><p>(三)气息控制训练</p><p>气息的控制训练方式有很多,对方式予以划分之后,大致可以分为急吸急呼、慢吸慢呼、急呼慢吸、急吸慢呼四种。即通过对口咽鼻、气管、喉头等多个歌唱需要用到的器官进行有机配合,相互协调,以增强声乐的表现力及生命力。对于声乐训练初始阶段,在音阶练习方面采用缓慢易行的方式练习,巩固音阶练习效果之后,初始声乐学习者对音阶予以更进一步掌握,进而提升对声乐的领悟能力及演唱技巧。针对声带张力、持久性以及柔韧性的培养,可以通过连音、顿音以及顿音连音方式进行训练。虽然这种训练方式相对枯燥,但对于声乐的发声技巧及气息运用能力有着很大益处。同时,声乐学习者需要非常注重声带保养,以免因声带受力不均或声带发声病变,而影响演唱者的正常发挥。</p> <p>(四)强化气息与声音波动的意念控制训练</p><p>一些具有较好歌唱状态的演唱者,通常都比较注重其意念控制练习,即在平时声乐练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刻意地对发生状态、气息保持、面部表情保持等方面进行刻意控制或保持,从另一层面来看,正是由于声乐练习者养成了良好的气息与声音波动的意念控制习惯,才可以有效提升其声乐学习效果。在声乐训练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训练:</p><p>1.呼吸方法及发声气息的训练</p><p>声乐训练中的呼吸,是指胸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是通过使用胸腔、横膈膜组织、腹部的肌肉组织来共同烤制气息,进而调动胸部、腹部的整体力量和协调能力,以此达到气息控制。再者,胸腹式呼吸使得肋骨和下降横膈膜同时扩张,气息也因此更为充沛,致使发声效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音色能够保持在较好水平。</p><p>因此,声乐教师可以指导演唱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胸腹式呼吸的习惯,使学生在自然中习得正确的声乐演唱呼吸技巧,以此提升声乐气息的训练效果。学生养成较好的呼吸方法之后,还需要在发声气息训练方面进行强化,因此,演唱者需要在声乐训练与表演时正确运用气息并做到较好的控制气息,以此提升声乐演唱能力。</p><p> </p><p>2.喉咙控制训练及其他肢体的配合</p><p>声乐训练过程中,演唱者需要确保喉咙的稳固性,也就是说不能因为自身的气息波动而使得喉咙发生改变,以免形成不规则的喉咙发音。</p><p>气息波动可以为声乐演唱提供充足的能源,应避免因不规则的喉音颤抖而对声效及演唱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演唱者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就应保持良好的喉咙控制习惯,并时刻注意喉咙处于打开状态。除此之外,声乐练习者还应利用其他肢体进行协调与配合,进而促进音乐或歌曲的情感更好的表现出来,使得听众更易于理解其中的情感。肢体语言对于气息波动练习也有着较大益处,使得演唱者对于一些抽象化的声乐练习具象化,更好的掌握气息波动练习技巧,进而提升其运用能力。</p><p> </p><p>五、结语</p><p>总之,气息与声音的波动训练,是声乐学习中重要内容,正确的控制气息与声音的波动,有助于提升声乐的整体表现效果。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声乐演唱者,需要重视气息与声音波动的有效控制,将演唱的发声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有效结合与协调,不仅有助于提升声乐演唱技巧,对声乐的情感表达与传递,有着重要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