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走出大山‖作者·杨光明

扬边文学

<p>(摄影/杨光明)</p><p><br></p><p>走出大山</p><p>文/杨光明</p><p>我走过半百人生,也走过几种不同类型的路,今天回味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p>记得两三岁的时候,我走的是三四十厘米宽的泥巴路,从家里走到菜园,看我的母亲在地里种菜。</p><p>七八岁的时候,我走的是不到三米宽的泥巴路,它是一条从我们生产队,走向大沙小学的路,人们叫它公路。公路修到我们生产队,是因为我们生产队有一个砖厂,是红砖运出我们生产队的必经之路。可在我的记忆里,也没有看见过几次装红砖的车。</p><p>我走这条路,一年中最少春夏秋三个季节是赤着脚走路。因为家里太穷,几年也穿不上一双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夏季,雨天赤脚踏泥泞,晴天赤脚踏高温。酷热的夏天,读书放学的时候,正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赤脚走在路上,脚跳到哪里,哪里都烫。走不到二十米,就得在路边的野草上站一会儿,才能继续走路。</p><p>这条路,从我们生产队延伸到了县城。有时候,我也随母亲到县城赶集。五六公里的路程,一个几岁的孩子,要走一个来回,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记得有一次,回家的路刚起了一个头,我就赖着不走了。碰巧,大队的手扶式拖拉机从我们身边经过,母亲叫停了司机,好说歹说,让我搭了车。我蹲在拖拉机的车厢里,两只手紧紧抓住车厢的挡板,觉得拖拉机开得真快。</p><p>我十二三岁到县城读初中,周末回家,又得走这条路。有时候实在不想走了,就干脆不回家。可是,周末的学校,一天只做两顿饭。我为了吃上学校早上十点的那顿饭,常常要等出一串泪水,小小少年,实在太饿了!</p><p>参加工作后,我就业在县城,回家走的,还是这条路。那时候,每月的工资不到一百元。为了少走路,我的父亲母亲用了一头肥猪的钱,为我买了一辆价值三百多元的飞鸽牌自行车。</p><p>再后来,政府打通了县城至金沙江上游南岸镇的公路。这条公路途经我们生产队,使我们生产队至县城的公里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泥巴公路的宽度达到了七八米。二零零七年,我拿到了小车驾照,再回老家,偶尔可以借辆小车开着回家。舒适,安全,装的人也多。生活,让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p><p>二零一二年,国家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建成下闸蓄水,彻底淹没了这条公路,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沥青二级路。因为向家坝电站建设,我的父母已移民到了县城。公路好了,走的次数却反而少了。</p><p>再次走这条二级沥青路的时候,已经是二零二零年的夏天的事了。我们一家四口,开着私家车,从县城出发,到南岸镇,上了串佛高速公路。我们受岳父的邀请,要到昆明去,与岳父的其他三个女儿,在昆明团聚。岳父的四个女儿分别住在云南、江西、上海,能在一天内见面。走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心情是多么的欢畅,我们走出了县城,走出了大山,走向了省城昆明的四季春天。</p><p>​</p><p><br></p><p><br></p><p><br></p> <p>作者简介</p><p>杨光明,云南省绥江县人,喜欢诗词、散文、随笔、书法、古典音乐、摄影。以自然山水为乐,以花草鸟鱼为伴。常常把自己所见、所感、所思、所悟付诸笔端,娱乐自己,憧憬未来。</p><p>​</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