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我们敬爱的, 曹慧一老师!

叶东

<p>这是我们敬爱的曹慧一老师在2020年夏天拍的近照。</p> <p>2020年10月23日在全国人民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70周年之际,我们敬爱的曹慧一老师,当时还是毅然参加志愿军的少年英雄女兵,如今已是八旬本命年的老师被党和人民记在心中,今天上海师大的领导同志们来到老师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家里,她们代表有关部门向敬爱的老师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p><p><br></p><p> 在年迈的英雄老师佩戴上这沉甸甸勋章的一刹那,银发苍苍的老战士泪眼婆娑,心潮澎湃,她老人家感慨万千,心中缅怀着朝鲜战场上为保卫和平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十九万七千位英雄儿女。今天老师佩上勋章是老师这一代战士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作为老师的学生,向敬爱的老师献上最崇高的敬礼!</p> <p>这是上海师大对我们敬爱的抗美援朝英雄战士的曹慧一老师获得纪念章的总结评语。</p> <p>向老师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编号为2020123447,金光闪闪的纪念章记载着近七十年前不到十五岁少年的老师抱着坚定的信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她毅然决然离开上海舒适的家,在1951年3月参军了。我们敬</p><p>爱的老师生于1936年7月抗战烽火燃起前</p><p>夕的上海,成长中经历了中国人民遭战火蹂躏的八年抗战,接着在儿童时期经历四年的解放战争,终于在13岁时,少年的老师与全国人民欢天喜地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日子。</p><p><br></p><p>1949年12月曹老师在上海龙门中学上初中仅有13岁时加入共青团,当时学校还未有团组织,老师第一批入团由上海地下党党员当介绍人,可见我们的老师少年积极向上,志向远大。1951年参军后,老师先后到苏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和南京军区机要干校学习,这一阶段的勤奋学习让老师后来成为志愿军优秀的机要译电员,此时的老师还不到15岁的年纪,已经做好准备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心力。</p> <p>曹老师自1952年6月起被派到华东军区炮兵司令部机要处任机要译电员,在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老师任劳任怨地工作着。</p> <p>2020年10月23日,老师退休的单位上海师大领导来到老师家,她们代表有关部门向我们年迈的英雄老师献花并为她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我们为英雄的老师倍感骄傲。</p><p><br></p><p> 我们班长贾晓工代表同学们献上贺词:今</p><p>天我们的慧一老师佩戴纪念志愿军入朝参战70周年纪念章,我们为老师感到光荣与骄傲。国家与人民始终怀念当年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与环境下,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指战员们。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当年老师教同学们唱朝鲜民歌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老师经历过入朝参战的艰难岁月,日后成为教师身体力行,将伟大的精神与优良传统传承给后人,在此我们向老师致以崇高的敬礼!</p><p><br></p><p>陈雁北同学也激情献辞祝贺: 弹指一挥间,一晃离别校园生活已经五十余载。曾记否,短暂的两年里,在与敬爱的曹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思绪虽然朦胧,但全班同学都深知我们的班主任曹老师是一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豪。是他们用胜利赢得和平与尊严,用凯歌赢得祖国山河无恙。曹老师当之无愧被授予崇高的共和国英雄勋章。她是祖国和人民的 “最可爱的人” !向敬爱的曹老师致敬!在这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缅怀先烈,不忘历史,铭记伟大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热爱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p><p><br></p><p> 陈思桢同学也送上贺词: 慧一老师年纪轻轻就奔赴朝鲜战场,为祖国的安危而奋斗!我们作为她的学生真感到万分荣幸。向敬爱的曹老师致敬!并祝她身体健康!晚年幸福快乐!</p> <p>曹老师在全国人民纪念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之际被邀到马列主义学院为研究生讲述自己参战的亲身经历。</p> <p>曹老师以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无私奉献将老一代的精神传承给年轻一代,薪火相传,继往开来。</p> <p>1952年12月,我们的曹老师被华东炮兵系统通报表扬为优秀译电员。当时为了抗美援朝,加强机要译电工作,老师接到命令调入中央军委直属炮兵三师司令部担任机要译电员。这是一支英雄的炮兵部队,当时驻守厦门前线同安,后来在1958年,这支炮兵部队成了823炮击金门主力部队。在炮三师司令部机要科,曹老师有幸遇到战友宋世保老师,后来成为她终生伴侣。他来自山东烟台地区栖霞县小庄乡。他们共同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年代,走到一起,图中前排右一为宋世保老师,时值20岁,前排右三是曹老师,时值17岁。</p><p><br></p><p>1953年3月,曹老师与其他机要处的战友包括宋世保老师第二批入朝。那时抗美援朝战争经过两年半的艰苦浴血奋战,志愿军战士从一开始就面对着极不对等的以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军,上有飞机狂轰滥炸,下有武装到牙齿的大炮坦克和武器精良的敌军,而志愿军战士缺衣少弹药粮食,他们以不屈不挠顽强的钢铁般意志,以无畏无惧唯有牺牲的壮志,经过无数次浴血苦战,终于将敌军打到三八线附近。</p><p><br></p><p>在这关键的时刻,不到17岁的曹老师与宋老师为了年轻的共和国和人民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随第二批入朝志愿军从炮三师所在地厦门同安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朝鲜战场,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为国家为民族他们抛开个人的一切,义不容辞地英勇上战场,惊天地,泣鬼神,是他们和全体志愿军战士用生命热血用青春谱写了一曲胜利的凯歌,赢来了后来近七十年的人民安定生活和今日国家的壮大成长。在此我们向英雄的曹老师和宋老师这一代人致敬!他们不愧为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p> <p>曹老师这张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照,两眼神采奕奕,目光坚定,脸上还带着些许少年稚气,充满了青春气息,真不愧是一朵含苞待放的战地铿锵玫瑰。曹老师随志愿军炮三师入朝,为防止被敌军发现志愿军部队调动,他们乘坐闷罐货车由吉林东北边的图们江入朝。虽然来之前他们已经从多方读到听到朝鲜战场的惨烈战况,也做好了英勇牺牲的准备,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纵然如此,货车一过图们江,眼睛从缝隙看外面,那是满目疮痍,遍地弹痕坑洼,一片焦土,房屋树木烧成灰烬,那种惨烈的境况让老师和她的战友们心灵震撼,义愤填膺,斗志昂扬。</p><p><br></p><p> 当曹老师屡屡被问道:“当时如此年轻,初临战场,你们感到害怕吗?” 老师说当时毫无恐惧,只想一往无前地赶到自己的岗位上尽责尽力。这十七岁的战士具有何等令人赞叹的勇气和英雄气概!</p> <p>“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如歌词唱得一样,在1953年,曹老师,宋老师与战友们在战斗工作闲暇时娱乐弹唱,宋老师拉小提琴,曹老师在中间拉二胡,此时他们正兴致勃勃地拉着《扭秧歌》呢。曹老师将她在朝鲜学到的民歌《哩哩哩》(中文题目: 春天来了!)在当我们班主任时教给我们,我们至今还能随口唱出。</p><p><br></p><p>老师与她的战友们即使在紧张的战斗工作之余,也用歌声唱出世界的美好及对和平的期盼。当时还是战友的宋老师自幼随他曾任八路军排长的父亲学得一手好琴,既会拉二胡,京胡,还会拉小提琴,更令人赞叹的是宋老师还能自制各种二胡京胡。</p> <p>这是在她爸爸怀里抱着一岁多的曹老师,她出生时就有十斤重,一岁多的老师看起来比她的实际年龄大多了。</p> <p>在赴朝作战的两年里,我们的老师积极</p><p>奋进,出色地完成机要译电员的工作,</p><p>1954年5月,18岁的曹老师在朝鲜战场</p><p>荣立三等功。</p><p><br></p><p>1955年3月部队接到命令由朝鲜回国驻防</p><p>无锡,而老师转业到北京国家商业部机要处工作,她告别驻防无锡的战友们,直接由朝鲜来北京报到。作为战友的宋老师随归国部队驻防无锡。在朝鲜战场并肩战斗工作中埋下的爱情种子发芽了,当时宋老师经常到上海出差,他想法得到曹老师在上海的家庭地址,得以到曹老师的家探望心中未来的岳父母和老师的弟妹们,并得到老师的北京地址,此时宋老师的心已飞向北京。后来他们频繁鸿雁传书,抒发对各自的感情,渐渐地建立了恋爱关系。</p><p><br></p><p> 这张照片里,宋老师出差到北京啦,他们在日思夜想的天安门金水桥边留下合影,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生死考验的两位战友目视前方,对未来充满了热烈的期盼,他们心连心走向更美好的未来。</p> <p>1956年5月,宋老师所在的部队奉命调往驻守福建永春,这一调防让老师后来与我们这些1962年入学福州一中的少年学生得以拥有一辈子的师生缘。</p><p><br></p><p>1957年国家商业部机要处可能取消,曹老师何去何从,志向远大的曹老师想参加当年的高考,报考在天津的河北师范学院。临考前一个月,老师得到许可半天上班,半天复习,曹老师全力以赴接受挑战参加高考。结果老师被录取在天津的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从此老师年轻的生命转换航向,立志成为一名教育战线培育人才的辛勤园丁。</p> <p>经过两年的异地书信频传,曹老师与宋老师爱情之花绽放了。1957年3月18日是他们俩喜结良缘的大喜日子,他们分别从北京和福建永春回到曹老师在上海的家,他们的婚礼喜宴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从此紧紧携手一生,经历风雨坎坷永不分离。</p> <p>1958年夏天,823金门炮战后,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亲临福建前线慰问二等功臣连,宋老师是该连队的代理指导员。他娴熟地拉着京胡为梅大师伴奏。中间着中山装演唱者是梅大师,前面坐着拉京胡的是宋老师。</p> <p>两年后的10月正值举国庆贺国庆十周年之际,他们的女儿在上海红房子医院诞生,喜气洋洋,取名为十庆。初为父母的宋老师与曹老师喜上眉梢,笑容满面,生命中充满了希望和喜悦。那时的曹老师是河北师范学院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夫妇依旧忙碌在南北遥望之地,为军队为学业全力以赴。</p> <p>1960年1月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盛行之时,宋老师调到福州军区干部部工作。虽然曹老师此时仅余一个学期多就可毕业,老师决定带上幼女南下到福建前线的福州与宋老师会合,安家在福州军区所在地屏山。当年11月,曹老师转学到仓山区的福建师范学院历史系完成学业及实习教学,此间老师奔跑于屏山与仓山之间,学习与照顾家庭两不误。</p><p><br></p><p>1961年夏天,老师大学毕业了,她的优秀资历和丰富工作经验让省教育厅和福一中领导一眼挑中,老师光荣地加入福州一中优秀教师队伍,挑起重任,教高一年段政治课并担任班主任,老师仅比高中生年长几岁,但她丰富的阅历,刚毅的性格和温柔的耐性让她担此重任游刃有余。</p><p><br></p><p>1962年12月老师又在上海生下男孩,取名大军,期待他继承军队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福州安家了,一家四口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p><p><br></p><p>1963年2月,老师产假结束后回到福一中就接手担任我们初一(4)的班主任并教初一年段六个班政治课,后来她连续当我们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老师给我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曹老师为师如姐,她坚毅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为我们做出榜样,对我们每一位同学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p> <p>1964年在我们升上初三时,曹老师又接手比我们低两届的初一(4)班,在校园里我们常常见到敬爱的曹老师,她的甜美微笑和温馨问候总是温暖着我们的心,老师见到日渐成长的我们一定倍感欣慰。</p><p><br></p><p>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了,学校停课,曹老师不得不回归家庭,我们再也见不到她敏捷的身影,听不到她柔和的声音。</p><p><br></p><p>在十年浩劫中,宋老师遭受磨难被处理回乡务农。组织上找曹老师谈话,要她与宋老师离婚,在她的心里,作为朝夕相处伴侣的宋老师是久经考验,对党忠贞不渝的,曹老师坚决不同意离婚。</p><p><br></p><p>1969年11月,曹老师毅然选择与宋老师及年幼的儿女一起回到宋老师的老家,山东栖霞县小庄乡西陡崖村。在老家,曹老师带着十岁的女儿在离乡30里的县二中任教,宋老师带着七岁的儿子在乡务农。每逢星期日,宋老师与儿子骑车来回60里崎岖山路与妻女团聚,任何困难也难不倒这两位意志坚强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志愿军战士。</p> <p>1972年夏天,部队平反冤假错案为宋老师落实政策,他被派到江西九江正在建设中的兵工厂工作,而曹老师被分配到工厂子弟学校当校长负责基建。在这期间,一家四口人住在芦苇木板搭建的临时住房,日子过得十分艰苦。</p><p><br></p><p>1976年四人帮倒台,十年动乱结束,恢复了高考。他们的儿子宋大军在78年考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给艰苦的生活增添莫大的喜悦。1979年拨开云雾见阳光,宋老师的冤案彻底平反了,年底宋老师决定选择转业,回到曹老师参军前的故乡上海工作。</p><p> </p><p><br></p> <p>老师此照摄于1979年底,时年43岁正步入中年,老师和我们都喜欢这张相片,我们心中亲切睿智充满爱心的老师形象在此展露无遗。 在1980年1月曹老师和宋老师开始在上海师大任教。</p><p><br></p><p><br></p><p> </p> <p>1993年底宋老师光荣离休了,他年幼参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辗转奋斗四十六载,奉献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全身精力。过了三年,1996年底曹老师也从上师大退休,结束了三十五年教师生涯,老师的汗水撒在她教过的所有学校里,她的爱心留在她精心抚育的学子们身上,老师园丁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们感念师恩,从四面八方联系老师,为年迈的老师送上温暖和关怀。</p> <p>宋老师自幼学会二胡、京胡等民族乐器,他还尝试着拉小提琴。在朝鲜战场上及后来的军旅生活中,宋老师用优美的琴声为战友们增添乐趣,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宋老师退休后定期与上海师大退休教师票友团排练演出,在上师大的校园里常常可见到他与友人练习演奏的身影。</p> <p>宋老师不但是位优秀的京剧票友演奏师,拉着一手动听的二胡和京胡,他还是一位难得的制琴巧匠。在照片中,宋老师正在用自选的材料精心制作京胡。2005年叶东第一次拜访曹老师家时,看到墙上挂着一圈胡琴,甚是惊讶,后来知悉除了少数是买的,大部分都是出自宋老师的巧匠能师之手。</p> <p>1995年,曹老师经常发烧而且不断流鼻涕,开始误认为是感冒,结果只要蹲下就会不由自主地流下一滩鼻涕清水,伴随着就是头昏脑胀,十分难受。经华山医院检查诊断为骨质疏松引起的脑积液鼻滴漏,因老师在抗美援朝期间从山上翻滚下来,头部受伤留下的后遗症。年底老师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做了开颅手术,将漏处用硅胶补上。这次手术后,老师失去了嗅觉功能。</p> <p>2004年夏天,曹老师和宋老师在上师大校园留影,他们面带微笑,心情舒畅,经过携手并行的近半世纪,他们此时常常旅游会战友,到南京女儿家,他们享受着美好悠闲丰富的退休生活。</p> <p>女儿十庆是亲爱的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她有一双巧手能烹调百样美食,还会烘焙出各种让人垂涎的中外甜点。她既照顾着儿孙又来回奔忙看望年迈的父母亲。两位老师生活简朴,互相扶持,尽量不让儿女们为他们操心。十庆两手搂着父母亲,心中感受到他们深沉的爱。</p> <p>曹老师和宋老师紧紧携手淌过人生湍急的河流,他们历经抗美援朝战火的生死考验,又共同跨越生命中的坎坷和面对疾病的抗争,共同的理想目标让他们的心相连,情意浓,他们在恩恩爱爱中度过了六十多年的漫长岁月。</p><p><br></p><p>2017年3月18日他们迎来了生命中珍贵的日子,结婚六十周年钻石婚纪念日。儿女从远方回到笑逐颜开的父母身边,为他们庆贺这一难得的纪念日,白发苍苍的两位老师一起吹着蛋糕蜡烛,一定是心头幸福荡漾,心中倍感人生美满。</p><p><br></p> <p>  </p><p>两位老师在青春年华的岁月中并肩作战于硝烟滚滚的抗美援朝战场上。1957年他们因爱引领携手走过同甘共苦的一生。从风华正茂的岁月到这张最后的合影,两位老师依然目光坚定,他们用一生的奋斗为祖国为人民为后代做出了楷模,他们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坚韧不拔,他们不愧是经历抗美援朝战火考验的最可爱的人!</p> <p>宋老师目光慈祥,待人敦厚,是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战士。他在自己的疾病面前达观坚强,曹老师在他患病的日子里始终陪伴着,他们是一辈子共同面对困难疾病的坚强战士。刚毅的宋老师在患癌症</p><p>12年后,于2018年12月18日凌晨与世长辞,离我们远行了。</p><p> </p> <p>2018年12月18日,一生坚强的宋老师在与癌症顽强抗争12年后,离开了共同生活60多年的曹老师和儿孙们,走完了他不平凡而且坎坷的人生。他老人家一生襟怀坦荡,坚定宽容,慈祥的老人家将大爱留给曹老师和子孙们,他将对未来的远瞻留在人间,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大家的心里。宋老师留遗言,请子女们将他的骨灰撒向大海,回归自然。这12年来,曹老师寸步不离地照顾着宋老师,非常坚强,他们一生甘苦患难同相随。</p><p><br></p> <p>我们敬爱的曹老师心如大海般博大,爱如天地般宽广,她嘱儿女为她办好百年身后的遗体(眼角膜)捐献证书。她总是对我们说: “如今的地球如此拥挤,而逝去的</p><p>人还要与活人争地,真是心中不忍!” </p><p>老师身为表率,也嘱咐儿女们在她身后将她的遗体捐献包括角膜,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两位老师的坦荡襟怀令我们肃然起敬,多么忘我的心胸!</p> <p>我们初一(4)班五十几位同学在1962</p><p>年9月进入心中向往的全省重点中学,福</p><p>州第一中学,那时我们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从全市各小学通过考试被选入福一中。每位同学都心怀理想来到这所历史悠久的中学刻苦学习,十三岁的少年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身心与知识成长的养料,在此茁壮成长,这需要老师们细心培育和百般呵护。此时又适逢陈君实校长二进一中,以他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生。</p><p><br></p><p>我们很幸运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都是师范学院毕业生的佼佼者,他们的每一堂课都深深吸引我们的专注和学习热忱。更幸运的是我们在初一开始就由曹慧一老师教我们政治课,又当了我们班一年半的班主任。她讲课清晰动人,目光睿智,眼里总是放出关爱的眼神,她的声音柔和,音色甜美,就是她的批评话语听着让人心服口服。她总是与同学们在一起,带我们下乡劳动,照顾着身体欠佳个子小的同学。她常常给我们讲她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教我们唱歌,与她在一起,同学们快乐地学习,全班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她关心同学们,经常上门家访。在同学困难的时候,她总是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她身教重于言教,为我们做出榜样,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对我们来说,曹老师为师如姐,受到同学们的敬重,真是“师者仁爱,受者温馨”,班级就是个温暖的大集体。</p><p><br></p><p>我们初三毕业暑假里,1965年7月18日,同学们接到通知到校拍毕业照,老师与同学们并排站,可见师生情义重,大家依依不舍。我们初三时老师已经接手当了64年入学的初一(4)班班主任。</p><p><br></p><p>1965年曹老师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参加了福建省教育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做典型发言(全省两名)。后来在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复员军人教师培训班,老师也被邀发言,介绍她的工作心得。在后来的初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老师也是如鱼得水,受到同学们的好评。</p><p><br></p><p><br></p> <p>此时的慧一老师是两个孩子的年轻母亲,也是我们初一和初二的班主任及政治课老师。她对我们班每一位同学关怀备至,关心我们的思想上进,学业进步和生活状况,她平易近人,和颜悦色,然又要求严格。她总会了解大家的困难和需要,竭尽全力,给需要的同学施以援手。她带我们下乡劳动时,与我们打成一片,就像我们的知心大姐姐,也就在那时她给我们讲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教我们唱朝鲜民歌,同学们至今还能用中朝两种语言唱出美妙的春之歌。</p> <p>我们敬爱的慧一老师离开福一中,辗转各地半世纪后还保留着同学们于1964年送给她的合影,相片后面稚嫩的笔迹写着: 永远在你的身边!同学们心中总惦记着老师,老师的心里也关心着每一位同学。</p><p> 这七位女同学前排自左到右:</p><p> 陈逸影、陈一萍、陈平和郑菁。</p><p> 后排自左到右是:</p><p> 叶东、魏晓黎 和 傅训平。</p><p><br></p> <p>2019年10月22至24日,原初二(4)班</p><p>7位同学从各地赴上海看望我们的班主任</p><p>曹慧一老师。我们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相约在金秋10月26日聚会于福州,与我们分别半世纪的曹老师非常想来到我们中间,但是老师的身体不适远行。我们几位同学如约来沪看望老师,畅谈别后情,并将老师的爱与思念带给每一位同学。</p><p><br></p><p>这七位同学是来自厦门的贾晓工;来自北京的魏晓黎,叶小宇和董燎红;来自香港的陈雁北和太太胡瑞敏,他们不辞辛苦,带来小提琴,为老师和大家演奏乐曲;还有从纽约回到福州,又赴上海的叶东,他们与老师相聚甚欢,照片中的后排左一是老师的女儿宋十庆。</p> <p>2019年10月23日下午魏晓黎与叶东先到</p><p>家探望思念已久的慧一老师,师生见面激动不已。她们见到老师有讲不完的话,晓黎回忆57年前,她因病休学回家时,老师一再安慰她叮嘱她安心养病,争取早日返校,晓黎听着热泪盈眶,至今难忘。</p><p><br></p><p>当年担任我们初一下期和初二学年班主任并教我们政治课的曹慧一老师,在我们心中俨然是严格要求又亲切和蔼的大姐姐,论年龄她仅比我们年长十来岁,但她的经历让我们肃然起敬。她未及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不到十七岁毅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硝烟滚滚的朝鲜战场担任机要译电员。</p><p><br></p><p>后来曹老师考上河北师院历史系,就在大学三年级,她因家庭团聚带着年幼的女儿来到福州军区工作的宋老师身边,进入福建师范学院学习最后一个学期。毕业后老师本来可以留在福建师院任教,但她选择到福州一中教书育人,这样老师与我们有了近一甲子的师生情缘。曹老师关心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学业,心理,进步和困难,她严格要求我们,并耐心地教导我们建立人生理想,孜孜不倦地学习。她的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般沐浴着少年学生的心,她教育我们积极向上,为人正直,努力求知,乐于助人。老师就像一位辛勤付出的园丁让每一朵花儿都绽放,每一棵苗儿都成才,我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每一位同学在自己成长工作的道路上都努力成就自己。</p><p> </p><p><br></p> <p>到上海探望曹老师时,叶小宇、贾晓工、陈雁北与曹老师合影。</p> <p>2019年10月24日在上海探望敬爱的曹慧一老师,陈雁北与太太胡瑞敏携小提琴从香港远道飞来,陈雁北同学满怀激情地为曹老师演奏《我的中国心》。</p><p><br></p> <p>到上海探望曹老师,魏晓黎、董燎红、</p><p>叶东与慧一老师合影。</p> <p>2019年10月几位同学赴沪探望曹老师,班长贾晓工与老师合影。他回忆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的影响深远,成就了后来的自己,他深情地留下回忆。</p><p><br></p><p>许多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是在少年时代,而我们最美好的少年回忆应该是在</p><p>1962 - 1966 这四年间发生的事情,当年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还是写几件与慧一老师相关的事情吧。</p><p><br></p><p>当时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每个学期学校会组织学生下乡劳动。1962年秋冬季,是我们入学后的第一次,当时初一年段去黎明大队劳动,全体学生打地铺睡在大队礼堂的地上,能睡在舞台上算好的。大约是第一次离家,又这么多人在一起过集体生活,晚上很晚了大伙都兴奋得睡不着,还在交谈嬉闹。</p><p><br></p><p>有天晚上有件特殊而急迫的事情需要到黎明大队所属的洪山公社(记得是在今日的工业路附近)。当时城郊道路不畅,所走的完全是田间小路,没有路灯,黑灯瞎火的。当时是慧一老师指定我陪她去公社,今天看来充当了翻译(因老师不谙福州话)和保镖的角色。田间小路坑坑洼洼,到处泥泞,没走多远就得脱了鞋袜,赤脚而行,所幸一路还算顺利,最终圆满完了</p><p>“护送”任务。</p><p><br></p><p> 一年后的1963年秋冬季,正当期末考试期间,在家与小伙伴玩球时不慎被人撞成左边锁骨骨折,当时的疼痛感是今生都未经历过的,当即被送到省立医院外科做绷带8字固定,伤筋动骨一百天,这样就耽搁了期末考试。慧一老师上门看望,亲切安慰。为了不影响期末考试成绩,让我安心在家温习功课。过些天能走动时,就在学校政治教研组办公室让我将期末试卷一一作完,最终未影响当年的期末考试。</p><p><br></p><p>有次在校内与同学打排球,因场地狭小不慎将球打到房顶上,记得当时是宋文昭同学攀树上房顶去拿球,结果踩裂了不少瓦片。慧一老师知道后一脸严肃地处理这件事,让我和文昭同学各赔15元瓦片钱。虽然我没上房踩瓦,但球是我打上去的,当时的处理也让人心服口服。</p><p><br></p><p>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今年八十四岁的慧一老师仍在时时关心着她当年的学生们。多年前我因尿酸高痛风发作,国内的多种药物和疗法都尝试过,疗效不甚明显。听朋友说有种德国药物对降尿酸有很好的效果但不知药名,后来慧一老师了解到我得痛风的情况,有天突然收到她寄来的名为“立加利仙(苯溴马隆)” 的原产德国的降尿酸药,让我又惊又喜。使用此药加上持之以恒的每日健行万步,近几年痛风已不再发作,真是非常感激老师及时雨般的帮助与关心。</p><p><br></p><p>慧一老师当年曾是朝鲜战场上英勇、机智的译电员(将密码电报译成能识别的电文),后来经师范学院学习转而成为令人敬佩的人民教师,也为我们留下后来这段难忘的师生情谊。</p><p><br></p><p><br></p> <p>在2005年暑假慧一老师与班长叶东合影在徐家汇上海师大的校园。</p><p><br></p><p>那年夏天叶东带美国教师与高中生到上海师大对外汉语教学部旅游并学习中文。前几年从福一中校友会康强老师处得到心中思念多年的慧一老师上海家电话和地址,在纽约与老师通了电话,告诉她暑假来看望老师,我们四十年未见的师生在电话两端已期待见面的一天早日到来。终于旅行后回到上海师大,我马上向老师家飞奔而去,十几分钟的路程到老师家。四十年未见的老师与我激动相拥,仔细端详对方,分手时仅三十岁的老师此时近古稀之年,当年青春正茂的自己却年近六十,我们不免唏嘘时光弄人。后来几个暑假我们又来了,每天清晨早操时间,老师就早早来到我面前,聊不完的话题,老师关切地询问朋友和学生们的近况,老师与我都非常珍惜这些日子。</p><p><br></p><p>大千世界,漫漫人生路,在一生路上遇到无数的良师益友,慧一老师就是那位对自己成长影响深远的恩师。记得自己进入福一中当了班长,也因此与老师有很多交谈并接受她帮助指导的机会。她经常提醒我要团结大家一起进步,初二时她建议我们几位班委各自建立一对一的同学关系,效果很好,我们也从这些同学处学到许多。</p><p><br></p><p>初二下期,1964年3月,初二年段共青团小组发展我入团,负责老师找我谈话,要我回家向父亲了解他的历史问题和家庭出身。当我了解之后,心里翻江倒海,难以平静,工作热情一落千丈。老师看在眼里找我谈话,不等我说什么,老师似乎一清二楚,她和颜悦色地问我:“怎么背上思想包袱啦? ” 那时我泪水盈眶,答不上来,老师又心平气和地说: “要坚强,一如既往做自己该做的。以后的路上还会遇到许多挫折,要坚韧不拔地去面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老师的这番鼓励为我注入一股力量,又恢复到往常的我,照常学习工作,每天乐呵呵的。在以后的路上,每当遇到困难,想起老师的话,什么样的坎坷都能一跃而过。</p><p><br></p><p>慧一老师心怀大爱,她总想到别人。经常从上海回福州,老师就让我带钱给康强老师作为福一中学生的奖学金,她也常常从邮局寄钱到福一中校友会,而且交代不写她的名字,就写初二(4)班校友捐赠。康强老师让我传话,请老师留着钱保养身体,老师都是一样的回答: “ 我和宋老师退休了,党和国家给我们的休金用不了,可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老师平实的话每一次都让我感动,自己也尽量去帮助学生和其他需要得助的人。</p><p><br></p><p>我们的老师总是为我们做出榜样,这次在制作美篇的过程中知道了老师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心中尽是满满的感动,愿更多朋友从老师的故事中得到启示,让崇高的思想境界与精神传承下去。</p><p><br></p><p><br></p> <p>陈雁北同学与他的太太胡瑞敏带着提琴从香港来到上海看望老师,并为老师与同学们演奏小提琴。陈雁北在他的文章里这样回忆曹老师:</p><p><br></p><p>“善于分析学生思想的人,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我们敬爱的曹老师在那个年代就具有现代的政治眼光及教学方法。曹老师经常强调: 素质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她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一教育理念,尤其在那个年代曹老师不辞辛苦,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深入进行家访,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好对症下药。我是一个从小要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服输的学生。真正的教师不会轻易批评诋毁我,一位好老师对此类学生的方法是鼓励,进取,有错改之,不断开拓思维,我们的曹老师无愧于这样的教师!每当我想起敬爱的曹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诲就像温暖的阳光撒进我的心灵,老师的耐心帮助成就了今天的我,在此深深感恩曹老师!</p> <p>岁月让叶小宇同学从初中少年进入古稀之年,但少时回忆依然铭刻在脑海中。叶小宇同学回忆起一件难忘的事。</p><p><br></p><p> 一件不小的事</p><p><br></p><p>我要说的这件事,在当年只是一件小事,可能曹慧一老师和同学们都忘记了,而我如今回想起来,却是很不小。</p><p><br></p><p>只记得上初中时,班主任曹慧一老师带我们下乡劳动,有一天到闽江边收茭白。这是一种生长在浅滩水中的植物,要收割它就必须下水进入江边的泥滩中。</p><p><br></p><p>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脱掉鞋子,卷起裤腿,和同学们一起淌进浅水的泥滩,顿时寒气刺骨,烂泥搅心!看着大家都奋力向前,我也只能咬紧牙关跟着走吧。</p><p><br></p><p>收茭白倒不费事,只要从泥滩中拔出来放进篮子里就可以。过去吃过茭白炒菜,好看又好吃,没想到它长在水里,自己还亲手参与收获,心里挺高兴,忘了起初的寒冷与泥泞。同学们都干得很起劲,时有欢歌笑语传来。</p><p><br></p><p>好景不长,突然有位同学叫起来,有蚂蟥!很快,我也觉得腿上有异物在往肉里钻,用手一摸,是个软乎乎的东西贴在小腿上,吓得都没敢看。这时候曹老师过来了,叫大家不要怕,用手把它拽出来扔掉。。我按老师说的把蚂蟥从小腿肚拔出来,一看好像还有血丝,吓得赶紧扔掉,心里直打鼓。就这样战战兢兢又干了一会儿,好不容易熬到中间休息,回到岸上。</p><p><br></p><p>坐在岸边,望着刚才干活的烂泥滩,一想到马上又得回去,冷水、污泥、还有蚂蟥,暗生怯意,打起了退堂鼓。于是和身旁的吴小翔同学偷偷商量,一起说去上厕所,拖时间不回去,可能别人不会注意的。</p><p><br></p><p>过一会儿收工了,我们俩悄悄回来,以为没事了。大家排队集合后,曹慧一老师走到队伍前,厉声说: “叶小宇、吴小翔同学,你们出来站到这边!” 我们看老师脸色不妙,赶紧乖乖站到一边。老师对我俩和大家说: “你们借口上厕所,其实是逃避劳动。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吗? 如果在战场上,你们就是逃兵!” 我们自知理亏,只有低头认错。</p><p><br></p><p>如此被老师当众批评,从小到大这是第一次。我还是个比较守规矩的学生,这次犯错,自己认为只是有些娇生惯养,平时总穿鞋,不像其他同学习惯打赤脚,所以觉得曹老师有些小题大做。而且我觉得曹老师以往挺喜欢自己的,还让我当她任课的政治科代表,这次如此严厉,心里不免有些疙瘩。</p><p><br></p><p>不久后我上了高中,离开了曹老师,这件事情也就淡忘了。不久之后就是十年浩劫,到如今经历了人生五味,已经是退休老人了。然而这件早已忘却的小事却依然铭刻在心灵深处,不时地浮现在记忆中……</p><p><br></p><p>于是我明白: 人生中总会像当年那样遭遇泥泞和蚂蟥,这时是选择逃避还是面对,往往就是决定命运的关键。而如果你在少年时曾被刻骨铭心地教导过,那真是你的莫大幸运!写到这里,应该可以明白,这件小事于我而言,并非一件小事。</p><p><br></p><p>关于曹慧一老师,如今想来我觉得还应当多说一个背景: 当年我的母亲是省教育厅厅长,吴小翔的母亲是一中的党支部书记,曹慧一老师曾是一名志愿军老战士。</p><p><br></p><p><br></p> <p>在2019年10月26日,举国同贺共和国</p><p>70周年大庆之后,我们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决定在榕城中心的山水酒店举行原65届初三(4)班和68届高一(3)班联合聚会。那天一早,分别半世纪多的部分同学已来到酒店大堂,见面时激动地呼唤名字,手已经紧紧相握在一起。此时步入古稀之年的同学们仿佛又回到青葱无暇的少年时代。</p><p><br></p><p>从左到右,他们是林友明、陈柏林、</p><p>张琪、贾晓工和李嘉年同学。</p><p><br></p><p><br></p> <p>张琪同学在班级聚会上发表他的人生感言,十分动人。曹老师对他成长关心备至,他在心里永怀感恩之情,他写出回</p><p>忆中敬爱的曹慧一老师的故事: </p><p><br></p><p>慧一老师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女战士,保家卫国的功臣,她是我们最可爱的人。57年前,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她真诚待人,敬业爱学生,助人为乐的点点滴滴至今仍常现在我心中。她是我在学生时代众多老师中印象最深刻,人品值得敬重,心里最怀念的好老师。</p><p><br></p><p>我是来自北峰山脚下的农村穷孩子,进城到福一中读书,寄宿学校,每周末都回家背大米,很不方便。每当青黄不接时,伙食费和粮食短缺,多次得到慧一老师的及时借助,免去我的断炊之苦。那年代城市居民口粮定量,紧缺的粮食是无法外借的,而我有时一借个把月还不止,我可是从老师家人的口里分食呀!想当时老师可能饿着肚子帮助我,今天忆往事,我激情满怀。老师您真诚待人,全心助我,感人至深!</p><p><br></p><p>记得是初二上期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借用老师的自行车回乡下,自己车技不好,返校路上,车撞上路边电杆,车飞出老远,车身油漆被刮去一片,看到新车面目全非,我心痛又害怕,心里忐忑不安。到校已是晚自习时间,我紧张不安来到曹老师面前,难以启齿。慧一老师明白事由后,她没有一句责备之言,手搭着我的肩膀安慰我: “人没伤着就好,车子我去修。”说着她推车出校门,我的视线因泪水模糊了。事情距今虽已久远,但老师和蔼的面容,温雅的语调充满着对学生一片纯洁深沉的爱护之情,至今深深铭刻在心。</p><p><br></p><p>过不久,班级组织到祥谦烈士墓纪念先烈活动,大部分同学都骑自行车前往,我实难再开口,很想去可左右为难。就在此时,慧一老师来找我,她说:“还没借到车吧,骑我的车去吧!” 我正踌躇间,老师又说:“怎么? 摔了一次就畏缩不前啦? 骑车哪有不摔的? 还有两天时间,课余抓紧练习。” 说着她把车钥匙交给我。很幸运,那次往返几十里都安全顺利。</p><p><br></p><p>曹老师明知车子借给我,摔坏的可能性极大,她还是主动地将车子借给我,老师她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助人为乐和真正纯洁的共产党人,她用自己的精神为我们做出榜样!她教会我要热心施助于需要帮助的人,在我几十年工作和生活中常常对员工和下属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是敬爱的老师言传身教的结果。</p><p><br></p><p>心中时常怀念曹老师,谨祝老师身体健康!晚年幸福!</p> <p>在2019年10月26日班级聚会上,陈隠帆和郑启鹂同学(原高一3班),陈隠帆正手握麦克风歌唱《茉莉花》。她回忆起初中班主任的曹老师如何关心她,让她心存感激: </p><p><br></p><p>这辈子最让我庆幸的是13岁时遇到一位恩师,令人敬重,品德高尚,光明磊落的曹慧一老师。她带给我们正能量,培养了我们一身正气,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具备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让我受益终生。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令我难以忘怀,感恩不尽。</p><p><br></p><p>我的父亲是一位铄懿渊积的知识分子,又是国民党员。解放初期弃台返榕,投身建设新中国。不幸1957年被错划为计划内右派分子,工资降三级,被送劳改,成为历尽沧桑的“老运动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唯成份论的年代,家庭出身让我身心笼罩着阴影,心中惶恐不安,倍感自卑。</p><p><br></p><p>当曹慧一老师第一天走进初一(4)班的教室,她那和蔼可亲的银铃般话声,水灵灵大眼睛充满智慧和爱,犹如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心田,拉近了我们师生的心。紧接着老师对我们挨家挨户进行家访,她轻声细语像老朋友一样与我妈妈交谈。没过几天,老师让我写免学费申请报告,天啦,我怀疑自己的耳朵,像我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谁都惧怕并要划清界限,而老师居然没有另眼看待还想让我享受免费学习? 当我把妈妈写得申请报告交给老师,她直夸妈妈字迹漂亮!我是家里五个兄弟妹中唯一享受免学费的。曹老师给我和生活困难的家庭带来的温暖,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p><p><br></p><p>老师关心我的学习和思想成长,她的谆谆教诲影响了我的一生,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学习、工作、生活都一帆风顺,好似总有贵人相助!谢谢您!是您赋予我生命的坚强动力,永远积极乐观向上!在此衷心祝愿您永远安康顺利,开心快乐每一天!</p> <p>在2019年10月班聚会开始前,陈荣鑑</p><p>(着白色夹克衫者)、陈柏林和张琪同学早早来到酒店,在分别54年后,他们在酒店大厅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陈荣鑑同学在他的文章里深情地回忆曹老师在初中时对他的关心,一直铭记在心,他这么写着:</p><p><br></p><p>我于1962年9月进福一中初一(4)班学习,初一下期至初二全年曹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她刚当我们班主任就到我家家访,她了解到我家兄弟多经济困难,学习环境差,晚上照明是煤油灯。曹老师让我申请最高助学金,还享受困难和寒衣补助,让我住校当寄宿生,学校免费提供棉</p><p>被、蚊帐、草蓆等。我得以在宽敞通亮的教室里晚自习,学习生活环境大加改善,</p><p>还不时得到衬衣和学习文具,彻底解决</p><p>了我的家庭困难。</p><p><br></p><p>1965年中考前,因家庭困难,我的第一志愿想报省重点中专,当时已不是我班主任的曹老师仍关心我,找我来询问填志愿打算,我如实说明了,曹老师当即鼓励我: “报一中,再克服三年考上大学。” 我听了老师的话,如愿考上福一中高中,眼前一片光明前景……。文革后离开学校,不论插队还是工作,不论身处何时何地,我心里始终感念曹慧一老师,您是我一生的恩师,祝您健康长寿,开心如意!</p><p><br></p><p><br></p><p><br></p> <p>出席班级聚会的三位女同学: 滕曼心、</p><p>陈思桢、林津 (从左往右),一位女同</p><p>学这么回忆曹老师:</p><p><br></p><p>曹老师对同学一视同仁,我虽然出身不好,但老师对我在政治进步和生活上都非常关心。我们班曾有团章学习核心小组,我也是其中一员。老师的教导及她曾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经历激励了我,让我树立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后来1965年未升入高中,我毅然决然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闽北崇安县农场劳动,走了一段艰难坎坷的道路。</p><p><br></p><p>初一时我得过肾炎,在下乡劳动时,曹老师出于对我的关心,经常安排我看家做内务。班上有位女同学身体不好,老师对她无微不至,安排她自己与这位女同学睡在门边,每天夜里照顾她一同起床。曹老师很平易近人,总是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她就像我们贴心的大姐姐。</p> <p>在2019年班级聚会中,叶铭(原高一3班)、李嘉年、杨华俊与 张琪同学合影</p><p>留念。</p> <p>在2019年10月班级同学聚会上,叶东和</p><p>林钤 同学合影。</p> <p>在2019年10月班级聚会中的邱必英和</p><p>董燎红同学合影。</p> <p>在班级聚会中,小提琴手陈雁北与陈柏林同学为大家激情演奏,美妙的小提琴声给聚会增添欢乐与喜庆。</p> <p>原福一中初三(4)班的部分同学久别之后喜相逢,他们迫不及待留下珍贵的合影。从左到右,他们是陈荣鑑、陈柏林、</p><p>林健、李嘉年、贾晓工和张琪同学。</p> <p>在2019年10月26日的班级聚会中,大家首次自1965年7月18日毕业照后迎来了张琪与李嘉年同学,在此张琪、贾晓工、</p><p>叶小宇和李嘉年同学合影留念。</p> <p>原初三(4)班的“三大侠” 陈柏林、</p><p>陈雁北和李嘉年同学今天又挽起臂膀喜</p><p>相逢。</p> <p>在2019年10月班级聚会中的郑飞同学与</p><p>香港远道归来的杨迅帆同学合影留念。</p><p>郑飞同学每次聚会都慷慨提供葡萄酒让</p><p>大家畅饮言欢。</p> <p>在2019年10月班级聚会中的陈朝悦同学。</p> <p>在2019年10月班级聚会上,林健、</p><p>郑祥耕和郑飞同学在亲切交谈。</p> <p>在2019年1月12日原初三(4)班与高一(3)班的聚会上,老同学们久别相见分外兴奋。前排: 叶小宇、陈朝云,</p><p>后排: 杨华俊、张荫汕。</p> <p>在2018年10月21日班级聚会上,从远道香港赶回福州的熊舒心同学与久别未见的</p><p>程苏烽同学合影。</p> <p>久别后喜聚一堂的魏晓黎、郑菁和</p><p>熊舒心同学于2018年10月21日班级聚</p><p>会上留影。</p> <p>这是在2018年10月21日的原初三(4)班聚会上郑菁和黄衍健同学合影,他们有小学至初中九年的同学之谊。</p> <p>原初三(4)班和高一(3)班的陈一萍同学在旅游途中的邮轮上。</p> <p>原初三(4)班陈平同学在她的旅行中留影。</p> <p>春华秋实,硕果累累,七十古稀,依然前行。在2019年10月26日聚会结束之时,参加原初三(4)班和高一(3)班联合聚会的32位同学高歌《我和我的祖国》并留下这张珍贵的全体合影。32位同学在此向我们敬爱的曹慧一老师致敬!祝曹老师健康长寿!快乐吉祥!</p> <p> </p><p><br></p><p> 原65届初三(4)班</p><p> 同学们敬献!</p><p><br></p><p><br></p><p> 特此致谢</p><p><br></p><p> 曹慧一老师“口述历史”</p><p> 提供照片并审阅,</p><p> 贾晓工同学编辑与核对,</p><p> 宋十庆妹妹提供照片和资料,</p><p> 林海音学姐和陈雁北同学的</p><p> 温馨建议。</p><p><br></p><p> </p><p><br></p><p> </p><p> </p><p> </p><p> </p><p> </p><p> </p><p> </p><p><br></p> <p> </p><p><br></p><p> </p><p> </p><p> </p><p> </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