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 ---- 2010年秋波士顿之旅

David Xu

<p>又到了金风送爽的季节,公司停车场边的草坪上、池塘边飞来了成群结队的大雁,过不了几天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当此时都会回想起儿时在课堂里,跟着老师用稚嫩的童音齐声朗读“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淡淡的乡愁油然而起。很怀念故乡此时的桂子飘香,持螯赏菊。纽约的秋天跟春天一样,非常短暂,稍纵即逝。既没桂花,也没菊花,更没有膏胰黄肥的大闸蟹。但美东新英格兰地区的秋季一样精彩,尤其是满山遍野的秋叶色彩斑斓,如火如荼,令人陶醉。经过了夏天的溽暑,终于迎来了一丝清凉,让人觉得神清气爽,蠢蠢欲动。每年此时都会或独自、或结伴,外出享受这可餐的秋色。今年尤甚,十月份有五个周末,几乎全“野”在外面。掬几个波士顿游的片段以记之。</p><p><br></p><p>这次去波士顿纯粹是为拾芝麻而砸了个大西瓜。起因是太太去缅因的旅游计划因人数不足被旅行团取消了,(由于经济不景气,同样的事已第二次发生在我们身上了,去年的欧洲四国游因同样的原因取消)为不放弃订好的从波士顿回纽约的机票,就拉着我重游波士顿,搭上了两人去的车票和我的回程机票,外加一夜旅馆。</p><p><br></p><p>波士顿是美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说是由一群早期从英国一个名为“波士顿”的小镇来美的清教徒,在查尔斯河口安营扎寨,用了同样的地名。其实新英格兰地区有许多地名都沿袭了英国的,至多在前面冠个“新”字,如“纽约”(NEW YORK)应为“新约克”,带有鲜明的殖民印记。在波士顿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直接触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波士顿堪称是美国的摇篮,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游览波士顿无异于上一堂美国历史课。十多年前曾跟旅游团来过,才走马观花了几个小时,除了记得有座哈佛铜像坐落在校园里,已无甚印象。</p><p><br></p><p>十月二日一早赶往曼哈顿中城,搭乘去波士顿的长途汽车。由于业者的恶性竞争,往返双程车票才三十几块,虽然去唐人街中国人经营的车子还会便宜几块,但服务不敢恭维。我们乘坐的“博特”大巴(BOLT BUS)又干净又舒服,搭乘的多为年轻的学生。波士顿是个大学城,拥有许多高等学府,包括如雷贯耳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此去波士顿才不到四小时的车程,中午前就到了终点站----南车站(South Station)。反正也没什么行李,不需去旅馆轻装,直接开始了游波行程。</p><p><br></p><p>出车站往西北没几步路就是唐人街,入口处是一中式大牌楼,气宇轩昂,前书“天下为公”,后写“礼义廉耻”,没记错的话应分别出自国父孙中山和委员长蒋中正之语,看来有些年头了,否则将会是“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和谐”之类。这儿的规模当然跟纽约的不可同日而语,但干净整洁多了。中国的商店、食肆,中国的文字,中国的色彩加上满街的中国人让每个城市的唐人街都特征鲜明、独树一帜,吸引大量观光客,这与我们喜欢罗马和布拉格应是一个理儿,文化差异使然。</p> <p>穿过唐人街往北行不多远即到了中心地带“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类似纽约中央公园的一块绿地,“自由小道”(Freedom Trail)的一个端点就在这里。“自由小道”是由两块红砖在地上铺成的一条游览路线,它将波士顿十几处历史遗迹和景点串联成三英里左右的步行道,游客沿着这条醒目的小径走进历史,了解、认识波士顿的过去和现在,是个相当不错的创意。(不知柏林墙遗痕是否受之启发)。在游客服务中心买了张游览图后,即走向“自由”。</p> <p>有着金色圆顶的大厦是“马萨诸塞州议会大楼”,坐落在小山上,远远就能望见。据说二战时怕日本飞机轰炸,把耀眼的金顶涂成了黑色。走近发现铁门紧闭,没能进去参观。沿红线行不多远就是“公园街教堂”(Park Street Church),它那二百多英尺高的白色尖顶曾是波士顿的地标,船进查尔斯河口就能远远望见,现如今已被淹没在周围林立的现代化高层建筑群中。此地原是粮食仓库,附近的一片墓地也叫做“谷仓墓地”,掩埋着不少历史上的名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萨诸塞州议会大楼</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园街教堂</b></p> <p>“国王礼拜堂”是按英王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的指令建于1688年,是美国第一所圣公会教堂。与之毗邻的是波士顿最古老的墓地,埋葬着很多从“五月花”号上来美求生的清教徒,其中有著名的约翰· 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是他带领了一批清教徒在这块新大陆建立了殖民地并十二次被选为总督,他也曾担任过哈佛大学的校长,哈佛有幢楼以他的名字命名。实际上当初教堂就建在墓地内,因为那时没人愿意把地卖给不是清教徒的人建教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王礼拜堂</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墓地</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约翰· 温斯罗普墓碑</b></p> <p>教堂隔壁是“老市政厅”,一幢漂亮的白色洋楼。楼前的院子是波士顿最古老的公立学校 ----- “拉丁学校”的遗址,该校学生中拥有四位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者,他们中唯一没有毕业的是赫赫有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美钞面额一百元上的那位是也。他对美国独立的贡献仅次于华盛顿,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发明家。他的全身铜像矗立在院子的左侧,而右侧与之相对的是另一位名人的铜像,乔司亚·昆西 (Josiah Quincy),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曾任波士顿市长和哈佛大学校长,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我们在波士顿才短短的两天就发现有很多地名和车站用他的名字命名,包括后面要去的著名的“昆西市场”。让人奇怪的是另一位与他们抢风头的竟是一头铜驴,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到驴头对面地上镶嵌的铜牌才恍然。铜牌上刻着一双鞋印,每只脚掌上分别刻有一头大象,下面刻有一行字“站在对面” (STAND IN OPPOSITON),形象的阐述了美国最基本的民主理念:民主(驴)、共和(象)两党相互竞争和制约,即人们常说的“驴象之争”,不能不为美国人的幽默莞尔。太太自认为是坚定的民主党,不顾我的反对,坚持要与铜驴照张合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杰明·富兰克林</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乔司亚·昆西</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驴象之争</b></p> <p>经过“老街角书店”(Old Corner Bookstore)和“老南聚会所” (Old South Meeting House)来到“老州议会大厦”(Old State House),一座红砖建造的波士顿最古老的公共建筑。1776年7月在它的阳台上,“独立宣言”第一次向聚集在楼下欢声雷动的人群宣读:“···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两百多年来,美国人民始终不渝地坚守当初的理念,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强大的自由民主堡垒。州议会大厦早就迁往金顶大楼,现在此处已成了博物馆。在波士顿寸土寸金的商业中心,在高楼大厦的重重包围下,它仍坦然的占有一席之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州议会大厦</b></p> <p>地上的红砖线有时因修路等原因而中断,工程队就会用红漆画在路障上,让游客不至于迷路,这种为他人着想的举措挺让人感动。被誉为“自由的摇篮”(Cradle of Liberty)的“法尼尔大厅”(Faneuil Hall)就在不远处。前面的广场上树立着撒米尔·亚当斯(Samuel Adams)的铜像,这位杰出的美国革命家曾在大厅里发表演说,宣扬独立、自由的思想,号召和组织民众奋起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是美国革命的先驱者。“法尼尔大厅”是幢三层的红砖建筑,底层现在是商场,二楼仍保留着原来会议厅的原样。前来瞻仰美国自由的发祥之地的参观者络绎不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撒米尔·亚当斯</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法尼尔大厅</b></p> <p>大厅后面就是“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市场实际上是由一字排开的三幢楼组成,在“昆西市场” 两旁的分别是“南市场”和“北市场”。大楼周围的通道上也排满了卖各种旅游品和小玩意的摊位,热闹非凡。民以食为天,最有人气的当然是专卖吃食的“昆西市场”,虽然已过了午饭时间,还是挤得水泄不通。这儿供应着几乎全世界的各种食品:从美国缅因龙虾到中国炒饭,从意大利面条到日本寿司,墨西哥卷饼、印度面包、德国猪脚····,不胜枚举;甜的、咸的、酸的、辣的各种口味应有尽有。在里面一位难求,我们只能买了些意大利甜食和海鲜汤奋勇杀出重围,到外面找了快石头坐下慢慢享用。初秋的阳光虽没有夏天这么灼人,但余威还在,在太阳下走久了还是有些困乏,正好趁机休息一下。前面有两位身穿美国革命军服装的青年敲着军鼓在娱乐大家,活跃了现场气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昆西市场</b></p> <p>拐过昆西市场,行走不远发现一个露天的农副市场,有品种繁多的蔬菜、水果和海鲜。看到有人在活杀蛤蜊,一直对生鱼、生蚝等情有独钟的太太当然不会错过。买了一盘浇上鲜柠檬汁,就站在摊位上享受起来。边上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看到她吃得如此津津有味,不禁心动,跃跃欲试,小心地问她味道如何。那还用问吗,拿着滴血的空壳,连呼“wonderful!”(美味极了!)。受此鼓舞,他们也买了一盘。那位女士比较大胆,在男的还在犹豫时她已往嘴里塞了一个,但随即喷吐出来,脸部肌肉抽搐,差点没把刚才在“昆西市场”吃的美食也给捎带出来。那男的哪有勇气再尝试,把余下的都给了太太。看着她来者不拒,风卷残云,他俩眼睛里只剩下了敬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味极了!</b></p> <p>在逛“意大利区”时发现一幢与周围房屋风格迴异的灰色两层小屋,查看游览图得知这屋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是波士顿最古老的私宅,但让它出名的更是因为屋的主人,保罗·勒维尔(Paul Revere),一位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雄。是他连夜骑马一路狂奔,午夜时赶到小镇勒克辛顿(Lexington)报告了英军来犯的消息,使革命军有所准备,从而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帷幕。他的事迹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作“午夜狂奔”(Midnight Ride),保罗·勒维尔的名字和勒克辛顿一起永载史册。保罗·勒维尔同时是位银匠、铜匠、牙医、雕刻师和十六个孩子的父亲,如此多才、多艺、多产的人现在已罕见了。小屋已成了纪念馆,时间关系我们没进去参观。离此不远的“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前有他骑在马上的塑像,正是当夜在教堂的尖塔顶上挂出的两盏灯笼触发了那划时代的狂奔。当初约定“挂一盏灯,从陆上来;挂两盏灯,从水上来”。走进教堂院门,在前面的空地边的墙前挂着密密麻麻的名牌,每一块代表一个鲜活的生命,但那不是为纪念在独立战争中牺牲的战士,而是纪念为了别人的“独立”,牺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的美国士兵。乍看到后,感到有些时空错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保罗·勒维尔住宅</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午夜狂奔</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北教堂</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名牌</b></p> <p>过了查尔斯桥就到了查尔斯镇,一个安静漂亮的世外桃源。街上几乎见不到行人,偶尔有辆汽车“沙沙”驶过,与波士顿市内的车水马龙形成强烈的反差。地上的红线穿过一个街心花园后分成两叉,看地图向右去“宪法号战舰”(UUS Constitution),朝左是去“邦克山纪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可能“宁左勿右”是我们这一代的思维定式,决定先去纪念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查尔斯河</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街心花园</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外桃源</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国的第一面国旗(大联盟旗帜)</b></p> <p>纪念碑是为纪念英军与殖民地军之间展开的第一场大规模冲突 ----- 邦克山战役。建造在山顶的花岗岩方碑高二百二十多英尺,在蓝天下兀然耸立。碑前的铜像是殖民地军指挥官威廉·普斯考特(William Prescott)。纪念碑内有旋转石梯可以登顶,为减轻负担我俩分别爬上了这近三百级台阶,虽然气喘吁吁,老腿发软,但很有成就感。从顶上远眺,查尔斯镇和查尔斯河一览无遗,波士顿市区的高楼和教堂尖塔历历在目。这里也是“自由小道”的另一个端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纪念碑</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纪念碑内部</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纪念碑顶俯瞰</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威廉·普斯考特</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自由小道端点</b></p> <p>“宪法号战舰”是一艘最古老的、至今仍在服役的三桅铁甲战舰,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现由美国海军管理。当然不是让它去参加海战,而是供人参观和凭吊。船上的木头甲板和绞盘等至今仍光可鉴人,两舷的火炮严阵以待,随时可以生火起锚。时间不早,我们没耐心等下一批的免费解说,径自上船参观了一圈后,朝出口方向走去。</p> <p>离门口不远的河边发现有去波士顿市中心的渡轮,这样就免了走回头路的麻烦,省时又省力,还可以领略一下查尔斯河上的风光,一举数得。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洒落在河面上,泛起耀眼的金色,水上的白帆和岸上高楼的剪影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晚风徐来,吹在脸上,感到了些许秋意,穿上了一直拎在手上的外套。</p> <p>游波士顿吃龙虾是一档不可或缺的节目,来路上我们就看好了意大利区一家著名的海鲜馆。现在改走水路,上了码头顿时失去了方向。不料码头对面就是有名的连锁店“合法海鲜”(Legal Sea Foods),店名怎么有些像司法机关,来自它的口号“不新鲜,不合法!”(If it isn’t fresh, it isn’t legal!)何必舍近就远,就它了。不知是否周末的缘故,食客盈门,人满为患,被告知至少要等四十分钟。既来之,则安之,登记后拿了个呼叫机就到附近闲逛。考察了附近的地铁站,找到了去旅馆的线路,不到半小时手里的机器就“比比”作响。餐馆环境高雅,两人占了个四人的火车座,宽敞舒适。各要了份一磅半的缅因龙虾套餐,又等了三十分钟菜才上桌。可能是气温不够冷,龙虾的大螯还欠满,倒是满满一盘各式贝类既新鲜又美味。</p><p><br></p><p>波士顿的地铁线路只有四条,用颜色区分,分别是红、蓝、绿、黄线。由于车站、站台、甚至车辆都分别用这几种颜色来标示,很容易辨认。让人迷惑不解的是每条线都分“进城”(Inbound)和“出城”(Outbound)方向,当线路的两个终点都在城外时就搞不清方向了。有时不同方向的站台间有段距离,曾为此来回倒腾过几次。因此要事先看清墙上的图示,以免坐错方向。回到旅馆已很晚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地铁入口处</b></p> <p>第二天的行程没有选择去参观哈佛和麻省理工,一则以前去过;二则我们生不逢时,这辈子再没机会享受那儿的学习生活,去接触那不能实现的梦想不是给自个儿添堵吗。睡醒后继续波士顿城市观光。</p><p><br></p><p>首先去了古老、幽静的“灯塔山”小区(Beacon Hill)。周日早上大多人还在睡梦中,街上空荡荡的,偶尔见到个遛狗的。大部分房屋和人行道都是红砖砌成,窄窄的路面上下起伏,有些费劲。街灯和屋前的门灯都还保留着煤气灯的样式,虽然天已大亮灯还开着,能源浪费可见一斑。这儿是波士顿最昂贵的住宅区,很多建筑都有来头,跟美国的许多历史事件相关,我们不熟悉这些故事,兴趣自然减了不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灯塔山”小区</b></p> <p>想去找昨天那个农副市场,可怎么也找不到,明明是那块空地但不见一点儿摊位的踪影。问了边上店家的售货员才知,自由市场只有周五、周六容许摆摊。想再次尝鲜的愿望落空了,太太难掩失望。转而去波士顿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意大利糕饼铺“麦克饼屋”(Mike’s Pastry)采购它的特产“Cannoli”(意大利卷筒?不知如何翻译)。门面不大的小店每天门庭若市,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路上,每天单各式卷筒就要销售几千个。待排到时面对不下二、三十种不同口味的卷筒无从下手,最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样来一个”,装了满满两大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麦克饼屋</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面的水壶在冒着汽呢</b></p> <p>与“波士顿公园”毗邻的是“波士顿公共花园”(Boston Public Garden),玲珑精致,是个很好的休息去处。大门内是乔治·华盛顿的骑马塑像,两边的喷水池中各有一座儿童雕塑,天真可爱,憨态可掬。园内有个人工湖,游弋着天鹅和野鸭。湖边垂柳依依,枫叶渐红,花坛中的一大片耀眼的黄花让我联想到菊花。长凳上、草地上、小桥边、树荫下散落着各个年龄段的波士顿市民,在享受着这初秋下午的悠闲,耳边仿佛响起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那种优雅和从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共花园正门内的华盛顿纪念碑</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波士顿公共花园</b></p> <p>院门对面是条长长的林荫道,每隔一段就有一尊雕塑,绵延至望不到尽头的远方。我们沿着大道信步走去,来到另一个高档小区“后湾区”(Back Bay),然后折向查尔斯河。河边空无一人,挑了张椅子坐下。河面上白帆点点,乘风破浪,驾驭者熟练地操纵着风帆和舵,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汲取快乐。秋天的水清澈而深邃,水面上的天空则格外的辽阔、高远。河边的树木已开始变色:红的,黄的,···。起风了,秋意渐渐浓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帆点点</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秋意渐浓</b></p> <p>倏忽间人生也已到了秋季,少了几分年少时的轻狂、浮躁和好高骛远,多了些淡定、从容和与世无争,懂得了理解和宽容,孔夫子说五十才能“知天命”,信耳。想起了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稼轩)的词:</p><p><br></p><p>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p><p>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p><p><br></p><p>都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季节,也包括心智的成熟吧。</p><p><br></p><p>可能是乘客不足的缘故,我们的航班被取消了,并到下一班,平白无故在机场多呆了一个多小时。晚上八点抵达纽约拉瓜地亚机场,大雨。</p><p><br></p><p><br></p><p>(许大伟 作于纽约晨边花园 2010年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