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香的美篇

耿玉香

<p>书是了解知识的一种渠道,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行万里路是有条件的,那我只好利用零散的时间去读书了,书中的大千世界也很精彩,所以我喜欢读书,由其喜欢读文学。更爱乡村文学。近几年,我读了好几位陕西作家的获奖作品。</p> <p>路遥先生的《平凡世界》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陈彦的《主角》高建群的《六六镇》及《最后的匈奴》这些都是获奖作品。且都是我喜欢的乡村文学。还曾被教育部命名为大学生必读系列。被改编成秦腔电影话剧等形势。其中,路遥的〈平凡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这几部优秀的获奖作品。我都很喜欢。也一一拜读,心中感想较多。还特别想有时间,有条件到陕北高原广袤的土地上,跟随作者的画面走一走看一看,实地解一下陕北农民的俚语民情。</p> <p>先说路遥先生的代表作《平凡世界》这是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而且在国人眼里非常有影想力。述说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p> <p>这本书大家都非常熟悉。我先听了小说,觉得特别好。又看了一遍书。这开头就很吸引人。述说了一个农民之子,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的家庭十分困苦。在校吃的饭都是最差的。把白面馍和黑面馍比做非洲和欧洲。以少平为中心的一些同学及家庭。描写的都是那么自然,郝红梅的爱情,侯玉英的偷手娟,顾养民家庭的优越,这些都好象发生在身边。少平和班里女同学产生情愫。但因家庭的差异,两人最终没有成就婚姻。但他没有消沉。心中始终存有梦想。在田小霞的帮助下。一直关注外面的世界。去城边大桥头揽工,做了一名揽工汉。机会到来,最后当上了一名煤矿工人。在与田晓霞的爱情上也是个大胆的追求者。但还没能圆满。孙少平那种战胜自我,坚定信心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欣赏,因为那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如何体会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于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一种警醒和鞭策。对于现在的年轻人真的要向孙少平学习,而少平的哥哥少安是个朴实的农民。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的女儿田润叶青梅竹马。却遭受田父的反对。经过痛苦的抉择。孙少安最后经人介绍娶到了勤劳善良的秀连为妻。</p> <p>少安是第一主人公,是孙家的顶梁柱。也是农民的代表人物。他率领生产小队走上了责任制的道路。为了养家糊口。牺牲了很多很多。包括和润叶的爱情。最大梦想就是家有余粮。让全家人过上有吃有穿的好日子。用他的话说就是这烂包的日子。何时结束。想改变这样的生活。谈何容易。孙少安用拉砖的钱,办了一个烧砖厂。几经挫折。最后才当上了万元户。当时有了一万块。那就真的很了不起了,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我的同龄人,你们说是不是。因为当时我们年轻时的苦日子和孙少安也差不了几许。所以我看到这里非常有同感。而且特别理解当时孙少安搞责任制的想法。只是想填饱肚皮。黑面膜换成白面膜。现在想起来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优质呀!孙少安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p> <p>说起少安。他是联产承包制的带头人。土地承包到户的春风刮到了黄原地区。到八十年代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这座黄原地区的小村庄注入了新的血液,这方面我感同身受。因为从八四年生产队解体,我也承包了一些土地。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秧苗茁壮成长。到了秋天,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丰收。在众兄弟的帮助下。我家的粮食赚得钵满盆满。这是我今生引以为豪的事情。通过联产承包的出现。使很多人不在为吃饭熬煎。这也是孙少安一家及全中国农民之愿望。在我们农村体会的是深刻的。仅此一点就不能不使人百感交集,改革开放的春风送来了春的温暖。</p> <p>平凡世界里描写的都是平凡的农民。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人性的善与美,丑与恶,最大的认知就是认识平凡。</p> <p>《白鹿原》该书是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该书述说的是发生在陕西关中平原上,有个仁义村之称的白鹿原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三代人之间的恩怨情纷争的故事。浓厚的关中风情。古老的土地。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动人画面。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向我们徐徐展开。</p> <p>本书的开篇特别吸引人。男一号主人公白嘉轩。娶妻丧妻又娶妻!达六次之多。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最长的也不过一年。死在了同一个土炕上。我记得白嘉轩的第一个女人死于难产。第二个女人是害痨病死的。第三个是丰满的女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瘦成了一根干枯的包谷杆子。吐血而死。死后也没搞清是什么病症。第四个女人更悲哀。 指甲抓掉了。手上的血尚未完全干涸。嘴死死的咬着被角。死得十分痛苦。浑身扭缩成一只干虾。第五个女人是个穷家女。半年时间他精神恍惚,变成半病半癫。一次洗衣服时犯病。栽进涝池溺死了。白家的土炕上接纳过五个姿态各异的女人。又抬走了五具同样僵硬的尸体。白母说。女人不过是糊窗户的纸。破了烂了,揭掉再糊一层 新的。可见这些女人悲惨的命运。白嘉轩的第七个新婚女人。腰里系着六个小棒锤。我猜那小棒槌一定是桃木做的。是用来辟邪驱鬼的。最后这个叫仙草的女人真的活了下来。我询问过老人,说这叫范白裙子。死几个女人就范几条白裙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懂这事情的。总之是女人的命苦,女人的悲哀,好在我们今天的女人在社会中有了和男人一样的社会地位,这样的事不会再发生了。</p> <p>开书的神秘序曲预示着不祥。两大家族几代子孙,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生剧目。作为一族之长。他以仁义待人。他办学堂,修祠堂,定乡约。但同时也是城府极深的精明人。白嘉轩顾及全族人的利益,处处样样为族里人着想。他的一生可谓坎坷。白鹿原历史的车轮沉重向前推进。事事多变。通过两大家族的描写。也反映了大时代背景之复杂,斗争之残酷,人心之多变。鹿子霖是白嘉轩的对手。他精明能干。无原则狡诈。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很好色。</p><p><br></p> <p>黑娃是个大起大落的人物。当过长工做过土匪。闹革命,又投身军营。他的一生最富有色彩便是与田小娥发生了关系。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命运的劫难。鹿三是白家的长工。是个本分人。深受道德伦理的约束。但最后却杀了儿媳田小娥。白鹿原上的精灵,白灵是族长的掌上明珠。和鹿兆鹏双双加入共产党。结为夫妻。田小娥这个女人是族群内部斗争的牺牲品。就是封建思想和残害妇女的典型范例。她是大财主的小老婆。被黑娃带到白鹿原之后。族长拒之祠堂以外。才引发了一系列围绕田小娥的争斗。这个漂亮的女人命运看了真是让人心痛啊。</p> <p>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朱先生的智慧。饱学鸿儒。淡泊名利,慧眼看事。每次遇难解之事,朱先生只用几句话便能点醒。最明智的是留下遗书,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要报丧,遗言说的好准。好象早有预知。把后来的掘墓者惊呆了。还有浓厚的关中风情。古老的土地,古老的风情。梁峁起伏交错。大自然鬼斧神工。赋予这片土地的恢宏博大的气势。古老悠久的历史,在这里沉淀出厚重沧桑中的中华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副独具神韵的。摄人心魄的宏伟画卷。</p> <p>看完了白鹿原后又发现了高建群先生的《六六镇》这部书是高先生的大西北三部曲之一。这本书描写典型的陕北老汉,是唐基歌德式的传奇人物张家山。离奇得到刘伯温《透天机》一书后。在六六镇上办起了一座民事调解所。所里成员有老相好。谷子干妈和半大小子李文化三个人组成。开所地点是六六镇。给远近村庄及镇上调解民事纠纷。侄子是当地法院院长,受法院院长之鼓动。开张不久便有了第一桩案件。是一个村妇在偷情的过程中突然心脏停止跳动。等一章叫做田庄村,心脏开花案。还惊动了法医,把其心割出来,放入小瓶子里带走。第二章是李村敲银元案。这案件讲的是李老汉自家田里发现了财宝。不想分给自己儿子一家。私自独吞,最后因私心。害得自家家破人亡,又一案,说的是招夫养夫案。是我们在某些影视剧里看到的拉帮套。意思为二夫一妻共同生活。抚育儿女。其元夫伤残。与家里长工相依为夫妻。唏嘘人生,且悲且喜。感叹世界万千之变。</p> <p>六六镇花案,书中的案件都是因性的原因而发。书中述说了,漆黑的夜里。荒漠旷远的黄土高坡下的一孔孔窑洞中。唯有一串串压抑着激情的香喘。撞向了亘古野性的晚钟。我想他们的生活大概太单调了吧。晚上的生活需要内容来填补。所以才能上演一幕幕与性有关的故事。同是一片蓝天。同是一个太阳。同样生活在广阔的农村。当外面的世界精彩到可以遨游月球的时候。那似乎被遗忘的六六镇上。却是一边聆听着疯狂的摇滚乐。一边演绎着那荒蛮原始的情爱史。我想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吧。记忆最深的是最后一章。题目为〈回头约〉</p> <p>讲述了以一纸民间契约〈回头约〉为契机。展现了一具女尸,从被坟墓里盗出。在高原古道上经过七天七夜奇异的行程,最后被送回自己己死的前夫身边。这就是农村族人的观念。他们认为。男人先死了。女人在嫁。死后还得埋回前夫身边相伴前夫。还说什么久别胜新婚。这就是所谓的(回头约)还有一个故事值得一提。名字叫〈狗头卯奇案〉说的是,农村没文化的小伙,因家里穷没钱找对象。竟和一头驴发生关系。阴错阳差。形成了一场冤案。小伙差点被枪毙。最后经过张家山的实地演练,弄清真相。但也羞于见人。还被说成有伤风化。可悲呀!没文化太可怕了。简直是愚眛无知。丧失人格。这本小说虽然不太长。但也是反映陕北题材的重要作品。</p> <p>作者语句之细,这就是作者对人生的又一次绽放。张家山用他的聪明和智慧民约和民俗。解决了当地法院都头痛的案例。张家山是当地百姓心中的公平使者。人是感性的,一支歌,一本书,一个影像都会感动人,因我为这六六镇上的故事所感动,感动故事中的喜怒哀乐,感动他们的人生曲折。</p> <p>又一本书是我无意间,在电视新闻里说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只晃了一眼。于是我赶紧在网上查。原来是陈彦先生的佳作。也是陕西作家。一级编剧,曾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还没告诉大家叫什么书名呢。它叫《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一段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的大餐。</p> <p>作者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易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其间各色人物在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p> <p>本书的开篇讲述了一个农村放羊娃。被他舅叫胡三元的。在县剧团敲鼓。招收到了县剧团当秦腔演员。后又落为烧火的丫头。忆秦娥又从烧火的丫头,苦练成为一代秦腔皇后。这其中的辛酸。也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和感觉。其中努力奋斗的过程的沉浮史,也反映了陕西秦腔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起落。并且围绕主角在舞台上的塑造,争斗,拼杀,较劲,等等演绎永不休止的舞台以外及演员生活的故事。易秦娥随在舞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的生活却是一团糟。</p> <p>易秦娥的舅舅胡三元。天生就是对艺术的痴狂。他无时无刻不在苦练着自己的鼓艺,那是一种真爱,一种习惯,一种秉性,也是一种生命的指望信念。走到哪敲到哪,胡三元也是剧团里敲鼓敲的最好的。离了鼓槌,他真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了。书中每个配角也都表现的活灵活现,不管是在戏曲的台上还是在生活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本书让我对陕西秦腔也有所了解吧。感谢作者陈彦先生。</p> <p>忆秦娥小的时候希望自己能放一辈子的羊。包括后来他竟成了秦腔皇后。他去过中南海和美国的曼哈顿表演。仍然没有忘记家乡。依然眷恋着家乡。回去仍然会去小山坡放羊,陕西民歌作家秦八娃。专门为忆秦娥量身打造了一出戏〈狐仙劫〉。说起来。忆秦娥的艺名还是八娃老师给起的。秦八娃老师当时就觉得。这碎娃子将来可能要出大名了。他觉得忆秦娥就是秦人自己的娃。无论是上了妆还是卸了妆,都是绝色美人一个。但这种美是内敛的美,羞涩的美,谦卑的美,传统的美。恰恰也是中国戏曲表演所需要的综合之美。尤其是他手背捂嘴的动作。就是那么,一不经意间。让他觉得这就是天性,是与戏剧旦角的天赋神韵。好像连着一根看不见的天线。</p> <p>说起秦腔。原来一无所知。通过看主角有所了解,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形成后流传全国各地。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且生活气息浓厚。陈彦老师对秦腔的各种描写中窥探到了秦腔最精彩的灵魂所在。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讲出了一个主角在台前台后的人生。一个小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时代转型命运的不同结局。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生活的舞台和戏曲的舞台。对小人物自强不息加以歌颂和褒奖。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心理活动描述的也特别细腻。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亦是配角。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的大舞台当中。</p><p>.毕竟戏如人生吗?人生如戏,戏曲来自生活,生活又成全戏曲。所以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在表潢。这本书对于我这个戏曲爱好者来说,便是刀对了鞘。</p> <p>又一本获奖作品被我发现。赶紧从网上购书,原来又是高建群的获状作品。《最后一个匈奴》出版后,与《废都》《白鹿原》并称为陕军东征的三驾马车。书没有邮到。电话告诉我已经没有了,说是有一个人收藏了一本。书到手,看名字还以为是写匈奴人的故事。结果看了才知道。原来是顺着一个匈奴人和一个汉人。是他们爱的结合,才有了这个吴儿堡的小村庄。后来更有了一个家族的延伸。这个小村庄所发生的故事。像一条长河中的涓涓细流。向读者们倒进历史的长河。把一些个精彩的故事沉淀回味。</p> <p>我记得匈奴人是野蛮的。的确匈奴人是在中国历史上所叱咤一时的剽悍民族。一个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游牧民族。曾经游荡在西北的大地上。他们像狼一样野性,骁勇善战。曾经在大草原上称雄数百年之久。他们所放牧的羊马群,哪里有草,哪里就是他们的圈厂。属于纯正的马背民族。震撼了东西方的民族。却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消失了。而没有留下多少文字,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p> <p>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作者用心查询了历史资料。才顺着一个掉队的匈奴士兵和一个汉女子。发生的一件男男女女之间迟早要发生的事情。书中称为〈风流罪人〉他们的结合。有了后代。便成为最后一个匈奴。汉与匈的区别在于脚指,汉.的小拇指的指甲盖,分裂为两半,匈则是完整光滑的一块。风流罪人的后代们在一个叫吴儿堡的村庄定居了。女子记起自家姓扬。于是有了一个叫杨干大和杨作新的主角出场。扬干大的明智之举是让儿子杨作新上了学堂。才引出了一系列杨作新的故事。故事像一幅画卷向人们徐徐展开。特别吸引人,手不释卷。扬作新即有学者的儒雅,又兼西北汉子的粗犷果敢。毕竟是匈奴人的后代吧。杨作新在山上放羊,看到了一顶花轿,穿过吴儿堡村。而轿中的新娘,后来竟成了杨作新的情人,和毛泽东的房东。新娘子嫁给了杨作新救下的又一人物土匪头子黑大头。于是新娘子就成了黑白氏。黑白氏对于杨作新最后的死亡有着直接的影响。本书的上半部,主要讲述扬作新黑大头及黑白氏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p> <p>跟随杨作新的脚步,又走到了二十年代末期与三十年代中期。革命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在这块荒凉又贫瘠的土地上如火的风行。并为不久就要到来的毛泽东及伟大的事业做准备。毛主席东渡黄河后。住在了黑白氏的娘家。在清涧袁家沟这个小小的陕北高原山村。写下了关于雪的诗词,《沁园春》。书中还提到了革命人物,刘志丹和谢子长等等。杨的妹妹子蛾子身上也与红军干部发生的爱情故事都非常吸引我。</p> <p>书下半部说的是杨的儿子,杨岸乡和一个知情女子从相遇再到相见,最后有了一夜情。但没能成就婚姻。黑大头的儿子黑寿山,当了国家干部及退休后和杨岸乡一起,把杨作新及妻子乔麦的遗骸。迁到了吴儿堡。这也是扬作新妹蛾子的意愿。作者完全是为了描绘这个伟大的游牧民族在中国最后消失的图景。</p> <p>我最最喜欢它的脉落,具体的小人物,又贯川大时代的变迁。如果小人物不具体,那大家不感兴趣。也抓不住眼球。这是作者对中国二十世纪的行程,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巡礼。</p> <p>再占用一点时间说一下陕北的俚语民俗。书中反复提到,“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一句是解开奇异的陕北大文化现象、了解陕北人强悍性格的一把钥匙。书中几次提到一位民间剪纸人,用一张红纸铰了一名妇女,拿着镰刀,妇女半弯着腰。悄悄地侧着身子。露出她半面呆板的面孔。更奇怪的是。另半面面孔。一只细长的眼睛,一只耳朵也出现在画面上。较之正面的那个显得窄小一些。穿一件大襟的衣服。在肘窝里有布纽扣的痕迹,作者却将他的大襟袄里边。肚皮里边怀着那个婴儿准确而清晰的表现了出来。细看才明白,确实把剪刀绞进了主人公的肚子里。这幅剪纸真是太神奇了。是一件稀世珍品。</p> <p>扬干大只想让孩子识几个字,家里过年时的对联,也不必用一只小碗蘸上墨汁,在红纸上扣坨坨了,这不是农民须要贴对联的问题,是对文化的可求。再费点笔墨说一点那些酸曲和信天游。信天游也就是陕北民歌。流传在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是黄土高坡黄山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平而自然地唱歌用来自娱。信天游属于所有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人们。酸曲儿是一种山村野调,野性有张力。迷人而真切。是人性最原始最直白的情感宣泄。好象陕北人家。家家户户窑洞门前挂着的红辣椒。红尖尖火辣辣。一听就销魂。酸曲儿。酸得酣畅淋漓。又有那苦来又有甜。白日里那个汗水直流那个干。到夜晚抱上婆姨当神仙.…书中杨蛾子。擀面杖有节奏的击打声中。细语唱道。长杆烟袋手对着口。丢下妹妹叫谁搂……读到这里。已经听见扬蛾子的歌声了。歌词两句一段。</p> <p>.</p> <p>这(七笔勾)嘛,我就不一一叙说了。大家上眼看吧。</p> <p>这几本书读完,就特别想写上这些感想。虽然写的不好,但,是我最真实的想法,以后还想读有陕北民俗的好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