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早起的办法治好孩子不想上学的念头

吴明樾

<p>  欣妍五岁时,某一天到学校门口哭着说:“妈妈我不想上学,我要回家。”我蹲下身子问她:“宝贝,我们来观察两分钟,看看有没有小朋友到学校门口又回去的,如果有,我们也回家。”她望着大门口两分钟,都是往里进的人,没有人往外出的,然后她说:“妈妈再见,我去教室了。”她一下子跑向教室。我并为未对自己的机智沾沾自喜,反倒添一份忧。</p><p><br></p> <p>  其实,我知此次只是走运,如果当时学校门口正好也有一个孩子哭着闹着不想上学,那欣妍也就跟着回家了,毕竟我这当妈的不能食言。</p><p> 回来我开始思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对她也进行了说教,结果只能维持一阵子。突然有一天我领悟到:孩子会找各种理由不想上学,是因为她对学习没有求知欲,此时我才醒来家长如何去解决问题的根源。</p> <p>  此后,长达数月里,带她起的特别早,她坐电动车前面,我开始引导她观看起早的人们赶路的表情、心情,让她猜测人们忙碌着去哪儿?他们起床之时思想上的挣扎?(再睡一会…)有没有哭着起来啊?他们踏着奋斗的步伐出门,又在何时归来?欣妍显然不知我问得一系列问题,也不知如何回答。我开始继续引导她观察路上形形色色的人,从年纪最小的到年纪最大的,我一一地讲解:大人们起的早不只是为了钱,更是对生活的热忱、对亲人付出、对社会的贡献。小孩子上学是将来做大人们的接班人…就像一棵小树苗一点点长大变成一棵苍天大树能聚鸟搭窝,能给人栖息纳凉…</p><p> 有一天,她指着一位清洁工人,问我:“妈妈她和我们一样不赖床,起的很早吧!”我拍拍她的头,表示默认…(她经常路上问我些问题,我经常拍拍她的头,意思是:“你说的对!”后来它就变成我们的暗语。) 她看着这位奶奶,蹬着三轮车有些吃力,可内心很喜乐,环望四周,有垃圾就下车,绿灯时她靠边上,让身后行人先行,再跑到路中央把垃圾捡回车厢里… 然后我告诉女儿,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们的礼让,值得我们去学习。</p><p> 只后的日子里,我们起的更早了,好像真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有精神食粮。我们一起体会和我们一样起的很早的人的心情,观看他们的行为,揣摩他们的思想。于是我们娘俩就有了很多很多的故事可讲…</p><p> (看似非常简单平凡,平时都被大家忽略的事,其实是在帮助我们的孩子树立健全的人格…)</p> <p>  晚上欣妍放学回家,我会讲一些爱学习的古人事迹。</p><p> 《闻鸡起舞》</p><p>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都希望为国家出力,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p><p>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p><p>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p><p> 闻鸡起舞的故事的寓意: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而且,还要有远大的抱负,这样自己的梦想才有可能实现。</p> <p>  《凿壁偷光》</p><p>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p><p>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p><p>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p><p>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p><p>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p><p><br></p> <p>  有一段时间里,我们娘俩都是第一个到学校门口,门还没有开。我告诉欣妍学习是发自内心欲望,我们要怀着一颗饥渴的心才会对它念念不忘,才会有迫切的求知欲望。此刻门未开,我让她体会特别想进到知识的海洋世界里…体会到人只有站在关闭的门外;才有如饥似渴的心情;才渴望能早点进去…然后我问她:“欣妍你想不想进去?”她说:“妈妈我好想门快点打开,让我进去,好好学习,以后我都早早地来。”</p><p> 确实是我们的孩子突然放到一个不是文盲的社会里、各种补习班、各种学习途径、手机、电脑、图书…而那颗如饥似渴的心在这个时代流失了…</p><p> </p> <p>  从此,她不想上学的念头被我成功地引导为我想上学。希望我们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相互学习,多引导,少说教。还有很多典故大家可以讲给孩子听,我不列举太多。</p><p> </p> <p>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p><p>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p><p>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p><p>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p><p>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p><p>书到用时方恨少,好好学习,坚持不懈,久炼成钢。</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