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泉州五店市传统街区</b> 五店市传统街区历史悠久。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建筑特色突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阳山苍翠、石鼓喧声、桃花叠浪、雁塔地灵)、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一百多处历史风貌建筑;文化遗产丰富。街区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氏宗祠、庄氏家庙是遍布东南亚10多万人的蔡氏、庄氏乡亲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是侨台亲缘的纽带。通过保存传统街巷肌里格局、特色古建筑等载体,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及其他民俗遗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b>皇宫起</b>”的由来<div> 闽南的建筑大气而开放,红砖古厝错落有致,流光多彩的燕尾脊参差交错,一幢接一幢,像极了一座座宫殿,所以,人们又称这样的建筑为“皇宫起(体)”。但为何闽南一带会有“皇宫起(体)”的建筑?这还得从“赐汝一府皇宫起”的传说谈起。 相传唐昭宗光化年间,闽王王审知因王后黄惠姑家乡滨海,居屋受风雨蚀,“日出十八大窗,雨来十八漏空”,因此,特恩赐黄家“汝母厝皇宫起”。由于泉州话“你母”与“你府”音相近,遂使“皇宫起”的恩赐由皇亲一家惠及泉州府,逐渐成为闽南住宅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房屋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连接,更有燕尾脊直指天空,雍容稳实,气势宏大。</div> <div> 由于五店市离晋江国际机场比较近,所以我们一到晋江机场后就直接滴滴打的到五店市传统街区(9元不到)。五店市传统街区比较有看头的就是从南山路一直到梅园路的状元街(本文的封面就是在南山路东南入口拍的),我们从梅园路进入状元街开始游览五店市传统街区。</div> 状元街 <b>庄清泉宅</b>(后塘街2号,现为台湾书店)<div> 进入状元街不久右转即为庄清泉宅。该宅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兼有闽南手巾布特色的双层小洋楼。庄清泉为旅非爱国华侨,是菲律宾钢铁大王,曾任菲律宾华侨商会联合会理事长和菲华侨善举公所理事长。</div> <b>庄清泉宅</b> 据说连北上广都找不到的台版图书专营店,却出现在这么一座古厝里。台湾书店是厦门外图集团旗下专营台版图书的书店。近千本原版台湾图书,全都经过了图书发行专家的精挑细选。 <b>台湾书店</b> <b>雁塔地灵</b>,青阳八景中的一景。<div> 2014年恢复新建的雁塔位于五店市传统街区后塘街,高5.99米,根据一留存的石构件图案,仿泉州开元寺宋代的阿育王石塔而建。雁塔塔盖有着阿育王石塔标志的四个蕉叶形“角翅”。塔身上除有佛像的雕刻外,最显眼的就是那四面雕刻有雁塔的石刻。其中,只有面向后塘街一面的石刻是历史遗留下的石构件,其余三面都是仿造的。<div> 相传古时在秋冬交接的时候,大雁就要飞往温暖的地方,飞到这个塔的时候呢,大雁就在塔上一直盘旋,不想飞走,所以大家就觉得这座塔是有灵性的。<br></div><div> “石塔宇前榕郁苍,秋蝉啼暮景呈祥。斗星北向风凝露,日影南回菊傲霜。时近初冬知冷届,雁经此地绕环翔。青梅岭麓一奇事,古往今来奥妙扬。”这首古诗,正是对于“雁塔地灵”的描绘。从诗可见,雁塔景观的神奇之处,是大雁飞经此地时会在这里环翔。<br></div></div> <b>雁塔地灵(青阳八景中一景)</b> <b>阳山苍翠</b>,青阳八景中的一景。<div> 青阳山位于五店市的最高点,在青阳庄氏家庙后面,北朝清源山三台(东台、西台、中台)。<div> 古诗云:“锦绣阳山丽宇堂,奇葩茂树郁苍苍。碧空捧日沐春艳,绿水环山奕世昌。翠竹吟风迎福瑞,青梅梦雪溢芬芳。岭峰眺望三台景,古石反庚南国扬。” 可见,古代的青阳山,又称:青梅山,山有晋江水环流,山上青梅茂荣,花草斗艳,风拂翠竹似马铃声响。</div></div> <b>青阳山</b> <b>沿此台阶走上去即可到达青阳山</b> 如今,青阳山已完全恢复绿化,四棵大树组成的“树亭子”别具匠心,竹径通幽的景观已经恢复,市民可以在竹林里散步,怀想“翠竹吟风”的意境。青阳山上种满了竹子、梅花、罗汉松、木棉、福禄木、凤凰木、桃花、山樱花、桂花、玉兰等上百种乔木、灌木和花卉,这个观景平台和架空栈道被掩藏其中,青阳古八景的“阳山苍翠”已完全再现。 <b>青阳山</b> <b>青阳山观景平台</b> <b>涴然别墅</b>(状元街20号)<div> 涴然别墅为港胞苏孙江、柯美英夫妇宅,“涴然”是苏孙江先生的别号。别墅建造于1957年,砖混二层小洋楼,为街区番仔楼典型代表。<div> 我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口不断地向外迁移,其中著名的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涴然别墅反映了晋江人下南洋而形成的华侨文化。<br></div></div> <div> 别墅院内碧草青青,花木扶疏,浓荫遮避,绿意盎然,四时飘香,更为别墅增加了景色,主人谦逊地命名为“草园”。别墅的主体是两层高的洋楼,古典的石柱并围栏,红砖花墙。<br></div><div> 小洋楼前后有阳台突出,屋顶盖水泥勾瓦(当时水泥为舶来品,用得上水泥的都可称为“土豪”)。十字廊连接两侧房间,东面有突出的六角形小厅,部分辅助用房建在西侧。建筑中大量运用古典柱式,南侧阳台山花装饰几何图案,有书法家虞愚题额“梅山毓秀”。<br></div> <b>涴然别墅</b> <b>蔡氏家庙</b>(布政衙巷9号)<div> 蔡氏一族聚居青阳梅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青阳“五店市”地名就来源于蔡氏在唐代开设的五家饮食店。相传西晋时,自中原“衣冠南渡”的蔡姓先民拓居晋江青阳,至唐开元年间,晋江独立为县,人员往来骤频,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这些店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div> 蔡氏家庙是一座恢弘大气、极具闽南特色的建筑,是福建名祠,始建于宋代,系由石鼓蔡六世孙蔡常安倡议创建的,占地1300多平方米,历代经过多次修缮。来到青阳蔡氏家庙门前,第一眼看到的是房屋的正大门上写着“蔡氏家廟”。门槛的两侧放着一对石鼓,正大门的两侧则写着“父子都督”“太子太保”“谟学士”“文宗开府”,可见历代人才辈出。 <b>蔡氏家庙</b> 从侧门走进了青阳蔡氏家庙。这是一座五开间两进砖石木结构的建筑,由门厅、正厅、后堂及二厢房组成。正厅的正中央从中及两侧分别挂着“文武一品”“都督”“国师”的牌匾,屋内两侧则分别挂着多个进士、都督的牌匾。门前隔着宽阔的石埕,挺立着一堵凹字形红砖拼花照墙。主堵五开间,墙顶建燕尾高脊,水车堵皆缀满彩瓷雕塑的花鸟麟凤。 <b>状元牌坊</b>(状元街13号)<div> 牌坊五六米高,上面雕刻着花鸟走兽人物等图案,雕工流畅,形态逼真,雅致精美,尽显闽南石雕风采。牌坊正中,“状元”二字在艳阳下闪闪发光。下面罗列着晋江历史上的11位状元,令人对这个一向以经济强市闻名的地方刮目相看,原来它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两副墨绿草书对联镶嵌在白色的花岗石上,字体娟秀,别样的含蓄典雅。</div> <b>状元牌坊</b> <b>戏台</b>(状元街13号)<div> 穿过牌坊,是一方小小的戏台。顶部正中是一个木构穹窿藻井,设计精妙,既是一种装饰又能防火。两边古朴典雅的红砖墙,栩栩如生的雕刻,让它散发出艺术的光芒。<div> 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两檐之间立“横撇竖捺”牌匾,横撇竖捺,是文字的基本笔画,它们能组合出成千上万的文字,书写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的一生都好比一场戏,更像一本书,都是人生的基本组成部分。<br></div></div> <b>戏台</b> 据说,2016年的央视元宵晚会泉州分会场就在这里举行。 <b>庄氏家庙</b>(状元街11号)<div> 青阳庄氏溯源而上,乃唐光启二年(886)庄森入闽,森,字文盛,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入闽后择居永春桃源里,为闽南庄氏始祖。元太宗三年(1230),桃源十二世孙古山徙居青阳,曾任廷署之职,是为青阳庄氏肇基始祖。<div> 青阳庄氏家庙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系十世孙高州知府庄科倡建。历代迭有修建,祖制春、冬二祭。家庙建筑保留古制,门开五间,山门、正厅立柱均为石制,基座亦为坚石砌造,大梁铺架皆以木构,为民居建筑传统作法,其间雕彩并施,纷繁富丽,多以传统花、鸟以及吉祥图案入画,极具观赏性,同时也是营造一种祥和端穆的氛围。<br></div></div> <b>庄氏家庙</b> <b>郑焕彩宅</b>(状元街10号,现为五店市邮局)。<div> 郑焕彩是池店清濛村人,民国时期著名侨领。光绪年间奉父命前往菲律宾,其父过世后,郑焕彩继承父业,着意经营,扩大业务,事业遍及东南亚。在华侨中赢得很高声望,历任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华侨教育会及南洋闽侨救乡会董事,马尼拉中华商会董事,并于1929年任马尼拉中华商会第26届会长。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郑焕彩病逝于菲律宾。<div> 据说,郑焕彩宅是其祖父郑荣本营建。上下厅木作雕镂精美,施黑色油漆、绘泥金彩画;可惜历经历史一百余年,彩画颜色已消褪殆尽。而中厅梁楣上“源远流长”“和气所居”等题字,门厅右侧清末名人字帖,尚可辨认。郑焕彩宅后厅开有两个拱门,门顶饰有砖雕,雕刻花鸟极精细,因为原本该门通向郑家后花园,故加意装饰,使与花园景色协调一致。</div></div> <b>郑焕彩宅</b> 五店市的传统建筑分为保留建筑、迁建建筑和更新建筑三大类。其中迁建建筑是指古建筑的异地迁建,它是古建筑保护新的探索模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抢救性’保护。郑焕彩宅原位于池店镇清濛村,始建于清末。2012年夏迁建于五店市。古宅为五开间二进深硬山顶砖木石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右建护厝;门路石雕古朴;水车堵灰塑、陶作精细;镜面墙窑前烧花砖封壁,整石墙裙,上下厅木作多雕镂、施黑色油漆、绘泥金彩画。系典型的清末闽南古大厝。 <b>五店市邮局</b> <b>风雅颂</b>(状元街9号,现为书店)<div> 五店市的传统建筑分为保留建筑、迁建建筑和更新建筑三大类。其中更新建筑是指为了保持古建筑时代更替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而新建的建筑,风雅颂正是这类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一、二落为传统建筑,第三落设计为小洋楼。这是五店市首栋更新建筑。 </div> <b>风雅颂书局</b> 典型的闽南“出砖入石”的古民居建筑与里面各种书籍和谐一室,淡淡的书香和书屋古朴的外壳,浑然天成。据说白岩松签售会就在这里举行过。 <b>南音馆、非遗馆</b>(状元街8号,现为来仪堂)<div> 南音馆和非遗馆的前身是庄氏的小宗祠。晋江是古代泉州的主体,长期偏安东南一隅,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古代晋江不仅创造了诸如草庵、五里桥等世界级的实体文化遗产,还完好保留了中原地区已经失传的古代中原宫廷音乐-南音,同时还创造了众多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div>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br></div></div> <b>南音馆</b> <b>朝北大厝</b>(状元街7号,现为五店市民俗馆,需购票进入)<div> 这是旅菲华侨庄朝北的住宅,建于1935年,为五开间二进硬山顶砖木石建筑,兼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左有护厝,左右梢间及厢房上面起梳妆楼,占地面积870平方米。 </div> 朝北大厝的门面恢宏气派,其设计和做工同样匠心独运。从整体上看,朝北大厝的墙面对称有序,庄严规整,体现了封闭、主次尊卑、风水理念等闽南民俗文化特征。从下往上,花岗岩基座、花岗岩面墙、青石腰堵、红砖面墙、窗花、水车堵等建筑元素依次排列,富有层次感。仔细观察,墙面上四方纹样在阳光的照耀下具有悸动性,纹样之间相互影响使墙面格外鲜活。朝北大厝是最完美诠释闽南古建筑的燕尾脊、马鞍墙和三川脊的典型古宅。此外,在五店市的众多侨宅中,朝北大厝被誉为“用尽建筑之佳材,极尽雕琢之能事”。 <b>朝北大厝</b> 在朝北大厝内部展有闽南传统的生产生活器具,还原了一户五世同堂的闽南人家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风貌。 <b>希申祖宅</b>(状元街6号,现为苏献忠艺术馆)<div> 古代丝绸之路又被称为“茶瓷之路”,五店市不仅展示茶文化,还展示古代泉州传承下来的陶瓷文化。这里展示的是德化陶瓷艺术。苏献忠是从清末传承至今的德化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他在继承家族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独立创作了许多颠覆性的作品,成为德化陶瓷艺术界一颗散发独特光芒的明珠。</div> <b>希申祖宅</b> <b>乌大门</b>(状元街3号)<div> 始建于明代,是五店市传统建筑中唯一单开间的建筑。原为座南朝北,一开间三进硬山顶砖木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左右建护厝,颇有“庭院深深”的意境。经历代重修现仅存主落及西侧护厝,由北向南,依次为门亭、天井、下厅、正厅、通道、顶厅、天井、后厅,门亭古朴,上作燕尾脊;左边一列12间护厝,民国年间重建,现保存完好,依山势分成三级,红砖外墙,石枳外窗,内用木隔扇,通斗下面雕刻花纹,马鼻枳木窗。面墙装饰灰雕,做工精细,由如意云头、象鼻、蝙蝠、鳌鱼、莲花、莲子等吉祥物构成图案。。<div><div> 乌大门的故事,关乎忠孝。大门黑漆,在明代,是六品以上官员的宅舍待遇。宅子主人是颇有资财的商人庄研。女儿嫁给了清贫人家,庄研对女儿一家不时有馈赠。后来女儿的儿子李贯,考中进士,官授礼科、兵科给事中。<br></div></div></div> <b>乌大门</b> 燕尾脊下,古朴的门亭、随处可见的传统建筑元素和新开起来的各种创意小店,碰撞出别样风味。 <b>柳青新宅</b>(状元街2号,现为星巴克咖啡店)<div> 柳青新宅是旅菲华侨庄铭岸于1935年令其子庄清良回乡主持建造的,是民国时期典型的闽南大厝。宅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五开间二进三川脊顶砖石木结构,兼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带双面护厝、石埕、埕头间、围墙。老宅建筑面积918平方米。<div> 柳青新宅看似普通,其实极富特色,是一栋值得细细品味的老宅!这宅子看起来像是新建的,其实它是五店市的保留建筑,历经80年风雨依然光鲜亮丽,体现了闽南红砖古厝“历久弥新”的特色。<br></div></div> <b>柳青新宅</b> <b>天宫第</b>(状元街1号,现为万应本草堂)<div> 天宫第系保留建筑,嘉靖史部验封司员外郎、浙江参议庄一俊宅。历经清代、民国重修而保持原有格局,占地面积900平方米,为五开间三进硬山顶砖石木建筑。整体建筑后高前低,端庄典雅,宽敞通透,体现明代官邸风貌。其木石构件鲜有雕饰,山墙为出砖入石墙面,保存着昔时建筑风格。<div> 古代吏部或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这座宅子的主人庄一俊,是明朝进士,任吏部官员,于是当地人把这里叫做天官居第。天官第座南朝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硬山顶砖石木建筑,穿斗式木构架,除了门路两对木雕花篮外,没有随处可见的繁复雕花,整体建筑端庄典雅,体现明代官邸风貌,也是官邸文化的典型代表。<br></div></div> <b>天宫第</b> 目前天官第用于展示和销售晋江的中华老字号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灵源万应茶。那站在庭院中的铜塑法师是万应茶创始人沐讲禅师张定边,张定边原籍湖北沔阳州湖弦口,出身渔家。身材魁梧,潇洒英俊。灵源万应茶作为南方药茶百花园里的一朵绚丽奇葩,已传承640多年,历史悠久。在港澳台,在东南亚海外闽籍华人中,提起“灵源万应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民间素有“家有万应茶,安心一整夏”的美誉。 <b>万应本草堂</b> <b>五店市传统街区东南入口</b><div> 晋江之名源于“晋人沿江而居”,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为避战乱,南渡长江,逃入闽南,据河而居,因怀念故土,为河取名晋江,唐开元年间,设立晋江县。“五店市”即“五家店铺发展起来的集市”,街区东南入口使用的“五店市”三个字取自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书法作品集字而成。五店市作为古代的集市和商旅中途暂息的驿站,历经130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晋江老城的核心区。</div> <b>桃花叠浪</b>,青阳八景中的一景。<div> 位于桂山后塘郊外坑桥亭侧小涧,每逢初春,两岸桃花争艳,其时麦浪翻青,风光旖旎。随波逐流的花瓣于坑桥下旋流中呈现桃花状,逼真可赏。</div> <b>桃花叠浪</b> <b>布政衙</b>(布政衙巷1号,现为家风家训馆)<div> 布政衙为东西二座,是明朝进士蔡立敬及兄蔡立爱的故宅。<div> 布政衙(东座)为明代官邸,系明朝进士、浙江布政司左参政蔡立敬(明万历廿九年,1601年)故宅。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落带左边护厝,建筑面积498平方米。穿斗式兼抬梁式木结构,木构门面,人字砌方砖铺地。三落为书房,载有梅兰菊竹,有梅花石、凤髻石翠石参差,号曰“凤鸣书室”。前铺青阳最大石埕,称”书斋埕”,俗称“一门厅、书斋埕、三十六天井”,乡里迎神赛会活动多在此举行。石埕前右角有一尊石雕石风狮爷,乡人作神灵奉祀。</div></div> <b>布政衙</b> <b>大夫第</b>(布政衙巷3号)<div> 布政衙(西座),即大夫第,为万历廿二年举人,官奉直大夫,历任蕲州、连州知府蔡立爱故宅,亦为西巷五房小宗祠。古宅带有浓厚的明朝官宅的建筑特色,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落右有护厝一列,建筑面积700平方米。<br> 蔡立敬为官清廉正直,不辞劳瘁,尽忠爱民。蔡立爱为人温厚坦直,仁慈和平,为官清廉,庶民颂德。布政衙、大夫第可以说是闽南古代孝道文化的体现。</div> <b>大夫第</b> 在进士路上还有一些古建筑: <b>残墙广场(龙眼宅)</b> <b>苏良攀宅</b>(进士路30号) <b>晋书房、三有书屋</b>(进士路26号) <b>蔡潘生宅</b>(进士路20号,现为五店市街区记忆展览馆) <b>蔡克廉宅</b>(进士路10号,现为尚书第) <b>进士第</b>(进士路1号,现为五店市传统街区游客中心) <b>蔡氏肖韦厅</b>(绠布口巷1号,台湾前首富蔡万霖故居) 从位于五店市传统街区游客中心的洗马池路出来往西走即可来到南山路,马路对面就是石鼓庙(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外面)。 <b>石鼓喧声</b>(青阳八景中一景)<div> 石鼓喧声来源于石鼓庙,石鼓庙坐落在晋江青阳石鼓峰上,有一石头,天生怪异,状如战鼓,用手轻敲,“叮咚”有响,韵律悠扬,美称为“仙人石鼓”。</div> <b>石鼓庙</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