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旅(1)---西藏的人文景观

L.Tang

<h3><br></h3><h3><br></h3><h3>  深秋时节随行家人在西藏自治区界内驱车四千三百公里,行游了整整20天。切身感受到蕴含于西藏人文景观、山川湖泊、牧场和植被中的美,用“风景如画”描述非常贴切!</h3><div> </div><div> 拉萨是我们飞抵西藏的落脚点。8个小时内从平均海拔4米的内地着陆于海拔3650米的拉萨,对于身体的适应性是一种考验。高原缺氧,下飞机后,虽然3 ~ 4小时内不会有明显不舒适症状,但一定要有意识地注意缓慢行动,非常庆幸自己的身体能够经受住高原环境的考验^_^。<br></div> <div><br></div> <h1></h1><h3><br></h3><div><br></div><h3><br></h3><h1> <b>1 布达拉宫 & 大昭寺的八角街</b></h1><h3> 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圣地的瑰宝,也是西藏非常的重要人文景观,位于拉萨市的红山上,海拔超过3763.5米,占地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主建筑高115.7米,外显13层(内部实为9层),东西延绵360余米,南北长约300米。由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和庭院等组成,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之美誉,也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标志。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4A级景区【1】。</h3><div> </div><div> “布达拉”为梵语(印度语言之一)“普陀罗”的译音,意为“佛教圣地”、“菩萨住的宫殿”。布达拉宫始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631年),初建的布达拉宫有999间宫室和1间佛堂,后因雷击和战乱遭到严重破坏。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重建了布达拉宫中的“白宫”和宫墙城门角楼等,并将政权机构迁至于此。从此,布达拉宫成为过去西藏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以及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活动均在布达拉宫举行。1690-1693年,为给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布达拉宫的“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喇嘛相继扩建,陆续修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13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之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1,2】。<br></div> <div><br></div> <div>  布达拉宫外部的红、白、黄三种鲜明色彩与藏传佛教的传统密切相关,分别象征着威严与力量、宁静与和平、齐备与圆满。其中,“红宫”供奉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也是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治和宗教管理的地方,也是西藏地方政权进行重大政治和宗教活动的场所;建于半山腰的黄色殿堂是达赖喇嘛习经和放置佛塔和佛像的地方【1】。</div> <div><br></div> <div>  布达拉宫中的宫殿采用石木结构建筑,宫墙厚达2-5米,墙身全部采用花岗岩砌筑【1】。 </div> <div><br></div> <div>  布达拉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每年藏历十月至翌年三月达赖在此处理政事 & 举行庆典。位于白宫最高处的日光殿因阳光充足而得名,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之所【1】。</div> <div><br></div> <div>  布达拉宫的建筑群虽然经历不同时期达赖喇嘛的建造,但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使得宫殿整体建筑完整协调 & 雄伟壮观,成为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完美结合的艺术建筑杰作,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1】。</div> <div><br></div><div> </div><div> 从布达拉宫的后山至出口途中,可以鸟瞰拉萨的市容。<br></div> <div><br></div> <div>  走出布达拉宫的出口,路经一排转经筒时,第五次进藏的同行画家提议拍张转经的照片,突然想起转经是西藏的人文特色之一,在画家的指导下,右手顺时针推拨转经筒下方的木柄,一路行走转动了几排转经筒。当时并不知道转经的含意,写游记的过程中简补了这方面知识,得知:转经筒的里面装着经典的佛经,转经筒的外面用藏文雕刻着“唵(an)”、“嘛(ma)”、“呢(ni)”、“叭(ba)”、“咪(mi)”、“哞 (mou)”六字真言。因此,转经筒也称“嘛呢”经筒。转经时,右手顺时针拨转转经筒,嘴里应同时念六字真言,这样转经筒每转一圈,就相当于把经筒里的佛经诵了一遍,持颂的真言越多,表示对佛越虔诚。藏民常以这种方式忏悔往事、消灾避难、解脱轮回之苦和修积功德【3】。<br>  </div><div> 事后看照片,才知道还有两位藏民随在身后转经,被一起框在照片中了,当时没有听见他们诵经的声音,也许在楠楠自语。<div>  </div><div> 藏民的肖像保护意识很高,一般不喜欢别人拍摄他们。可能这两位藏民没注意正在拍照。</div></div> <div><br></div> <div>  转经有多种形式,也有将六字真言经卷装入经轮内,用右手转动经轮,嘴里念着六字真言,在专门的转经走廊行走。<div>  </div><div> 拉萨大昭寺的八角街是重要的转经走廊,那儿每天有很多藏民手持转经轮或是佛珠串围着大昭寺沿顺时针方向一圈又一圈地行走,很多生活在拉萨之外的藏民徒步(我们行车途中见到不少藏民双手掌各套着一个长方形木块,从站立 --- 跪下---趴下---站立---……循环这种姿态前行)数月专程到大昭寺转经,并将他们带来的财富捐送给佛寺,据说这是他们一生的信仰和想做的重大事情。在大昭寺八角街拍摄中,恰巧框入一位藏民大妈(照片左侧)右手持经轮在大昭寺的转经走廊中沿顺时针方向行走。</div></div> <div><br></div> <div>  夜幕下的布达拉宫很像一幅美妙绝顶的大画,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久久不舍离去。</div> <div><br></div> <div>  回程途中,还发现布达拉宫的水中倒影也是美轮美奂。</div> <div><br></div> <div>  为保护木构建筑的承受力,布达拉宫严格控制150人/小时观览,门票需要提前预约才能在参观日进宫购买【1】。我们到达拉萨的当晚,大公无私的GG帮助我们预约了第二天参观布达拉宫的门票,自己却未能预约成功而无缘进宫参观。回到拉萨前一天又因预约满额,又与参观布达拉宫无缘。但愿日后有机会能如愿。</div> <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b> 2 扎什伦布寺</b><br></h1><h3> 位于日喀则的文物古迹《扎什伦布寺》创建于1447年,是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位于拉萨的《甘丹寺》、《色拉寺》和《哲蚌寺》,位于青海的《塔尔寺》,以及位于甘肃的《拉卜楞寺》)之一,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整个寺院依山坡建筑,背靠高山,座北地向阳,内有历代班禅大师灵塔祀殿和世界最大的铜质镀金佛像殿等,2017年列为国家5A级景区【4】。<br> <br> 从四世班禅起,历代班禅大师成为扎什伦布寺当然的法台,他们在任期内,都对寺院进行过修葺和扩建【4】。</h3> <div><br></div> <div>  错钦大殿是扎什伦布寺最早的建筑,属于重要文物【4】。</div> <div><br></div> <div>  与布达拉宫墙体维护方式类同,扎什伦布寺的墙体每年用由石灰、牛奶和蜂蜜等调成的涂料进行一次粉刷。牛奶和蜂蜜的作用是增加涂料的黏性,使其更容易附着在墙体表面。据说有很多藏教徒自愿捐赠粉刷寺庙墙体的牛奶和蜂蜜。参观扎什伦布寺那天恰巧正在进行白宫的宫墙维护,目睹到搅拌墙体涂料的情景,以及墙体维护人员顺着墙体从上往下淋涂料和从下往墙体上泼涂料的粉刷方式,途中很多路面流淌着顺着墙体流下的涂料。</div> <div><br></div> <div>  这种传统的墙体粉刷方式,有效地保持了墙体颜色的透亮和持久度。同行的画家喜欢扎什伦布寺内墙体的纹理,随兴也依着墙体拍了几张简约的“艺术照”,看上去效果好像还不错。</div> <div><br></div> <div>  扎什伦布寺中有几棵这样的老树,讲解员说是“众生树”(也叫“灯芯树”),树上有许多枯枝,看上去古老 & 苍伤,但是绿色的叶子也透露出顽强的生机。据说从前藏民用这种树上的枯枝做酥油灯的灯芯。</div> <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b> 3 西藏的风马旗(经幡)</b><br></h1><h3> 藏族同胞称为“风马旗”的“经幡”,是西部高原上独特的人文景观。在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制成的长/正方形布幡或纸幡上面,印有佛经(“经幡”名称的由来)和分别对应于金、木、水、火、土的五种动物图案,通过风马旗上五行的循环往复寓意生命的经久不衰【5】。<br> <br> 在西藏的山口、湖边和牧场等处,经常见到布满风马旗的众多绳索构建成伞状锥形,锥形的顶端是蓝色幡,象征着蓝天;蓝色幡下面的白色幡象征着白云;白色幡下面的红色幡象征着火焰;红色幡下面的绿色幡象征着绿水;最下面的黄色幡象征着大地。风马旗的色序不容错位,与生命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中天地间的现象呼应。风马旗并非美化环境的人文景观,藏传佛教的信徒将风马旗视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风马旗随风舞动是在诵经,向神传达人的美好愿望。五种不同颜色的风马旗表达出对自然灾害更为敏感的高原人企盼大自然无灾无祸 & 人间太平幸福的心理依托【6】。<br> <br> 从拉萨奔往林芝地区方向的途中,在海拔5013 m的米拉山口的风马旗下留了张影。照片中位于风马旗旁由大小不等的石块集垒起来的石堆称为“玛尼堆”,被视为有灵气的石堆。据说不能动“玛尼堆”上的石头,否则会有不祥随身。</h3> <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b> 4 藏家民宿</b><br></h1><h3> 从拉萨到达巴松措已是晚上9点多,我们被引荐到结巴村住宿,进村后黑乎乎,恰巧遇见一位取快递的小妹,将我们带到其哥哥与朋友合伙开办的民宿入住。早晨起来才看清民宿附近的景象,道路中央正对着一座雪山。民宿的大门是典型的藏式风格。</h3> <div><br></div> <div>  藏族房东的装扮看上去有点像汉族人,很友好。在结巴村藏家民宿第1次见到茶几大小的长方形铁质藏炉,后在珠峰和南伊沟进入的藏族人家中也看到类似的藏炉。藏炉采用木材或其它可燃实物作为燃料,主要用于烧水、保温食物和取暖。</div> <div><br></div> <div>  结巴村至新措的三十多里路是狭窄的石子泥土路。途中看见路边一大堆石块上写着藏文,石堆旁有一排转经筒,石堆后的房屋像是公共建筑,不知是不是供村民转经的场所。</div> <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b> 5 错高村---全国十大最美乡村</b><br></h1><h3> 错高村背靠“杰青那拉噶布”雪山,面朝巴松措湖,镶嵌在雪山绿水之间,环抱在群山中,位处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村前有片湿地是肥美的牧场。这个充满诗意的小村落,被誉为高原上的仙境,也是当地唯一完整地保留了藏族传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格、文化习俗和信仰的村落【7】。</h3> <div><br></div> <div>  错高村内的民居因地制宜地取用当地的木材和石材、并且沿用工布藏族的传统建造方式、采用榫卯结构构建。石砌的院墙上堆放着薪柴,宽敞的院落既可堆放草料又能圈养牲口。这里的半木半石、全石或全木结构的藏式传统民居几乎都拥有百年甚至数百年以上的历史。2014年,错高村被誉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及“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称号【7】。<br>  </div><div> </div><div> 游览错高村是听房东建议的临时决策,之前对其没有任何了解。我们沿着巴松措湖边的公路从貌似已经废弃的一小段石子路上直接进入错高村的古村落。刚进村时,面对这些破旧无人居住的民居,心想难道这就是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本着质疑和好奇的心理,沿着古村落中蜿蜒的小路转遍了整个古村落,同时在自己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自拍了几张照片。回看照片中的民居建筑,还真是文献【7】中所述的特色,不知照片中身边石碑上的藏文是不是“错高村”?</div> <div><br></div> <div>  现在错高村的古村落中已无人居住,一些村民利用自家的古院落饲养牲畜,见到圈在院墙内的牦牛和结满山楂大小果实的苹果树(小苹果长相虽不绚丽,吃起来甜味还比较正,不难吃)。也有旧木屋中堆满了饲养牲畜的草料,院内停放着小轿车---古村落中的现代元素。<div>  </div><div> 错高村的新村与古村落毗邻,只有脚下这条路之隔,村民均已搬入新村居住。新村背景中的雪山估计是“杰青那拉噶布”雪山。从新村中的水泥路驱车离开时,发现新村的建设面积蛮大,新村中铺设的水泥路能够直通公路。 </div></div> <div><br></div><div><br></div> 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美誉的错高村,想必美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其历史悠久的藏民古村落民居建筑和现代新村建设的宜人与美貌等各个方面。 <div><br></div> <div><h1><br></h1><h1> <b> 6 鲁朗小镇</b></h1> “鲁朗”的藏语含意是“龙王谷”和“神仙居住的地方”。鲁朗小镇,平均海拔3385米,全镇面积2516.9平方米(比深圳面积稍大)【8】,是西藏地区海拔比较低、面积比较大的平地之一,是一个以“藏族文化、自然生态、圣洁宁静、自然时尚”为核心理念设计的国际化旅游小镇,也是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 西藏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小镇的建筑设计简约、清爽、富含西藏元素。回来细看资料,知晓鲁朗小镇的建筑设计入围2017世界建筑节WAF(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大奖【9】。<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 鲁朗的石锅鸡全国有名,食材是当地的藏鸡和珍贵的藏地药材(如手掌参和一些菌类食料),而炖鸡的石锅采用的石料仅产于墨脱,富含钙、铁、锌等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据说用这种石锅烹饪非常养人【8】。我们在鲁朗两天,吃了两次石锅,味道确实不错。若事先知道石锅的功效,在墨脱时一定会关注和购买石锅,看来旅游事先做些功课,收获会更大。  </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 <b> 7波密县城</b></h1> 波密县城海拔约2725米,县城内的文化氛围和商业氛围与内地二线发达城市相差无几,晚间街道上灯火辉煌,有在街边销售水果的卡车,有在商业广场内跳健身舞的中青年。商业广场中的饮食店多是内地人开设,口味与内地餐饮没有区别,我们曾两次在波密县城落脚入住,感觉不错。<br> <div><br></div><div><br></div> 住在波密县城的酒店,从窗口即能眺望远处不知名的雪山,下方是终日水流湍急的帕隆藏布江。拉开窗帘,冬夏两个季节展现在同一幅画面中,真是太神奇了! <div><br></div><div><br></div> 晚上入住后,去酒店对面餐馆吃饭时穿过广场,随着广场舞的音乐声和舞者的舞姿,内地从未跳过广场舞的美女和帅哥学着一群健身舞者的舞姿也足蹈了几下。小县城中这个微不足道的文化生活,体现出西藏不再闭塞。照片中若无藏文标识,估计难以鉴别是西藏地域中的一个小县城。广场上若能观赏和学习藏族同胞随着藏族歌曲跳藏族舞蹈,就更过瘾了(一个值得开发的项目 ∩_∩)!西藏,在全国各省市同胞们的支援下,终于跟上时代步伐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生活,非常高兴! <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b>8 田间耕种</b><br></h1><h3> 从桑日驶往羊卓雍措的途中,看到藏族同胞田间耕种的场景,我们停车随手拍摄了几张照片,回来看看也是美美的景。觉得这个场景很眼熟,或许小时候在教科书中看到过。</h3><h3><br></h3><h3> 有两位扛着长枪大炮的摄影爱好者正在认认真真地拍摄此景时,一位耕作中的藏族同胞走过来,阻止他们继续拍摄。一直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藏族同胞这么在意别人拍摄他们?</h3>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 <b> 9 拉萨的人文景观</b></h1> 入住拉萨酒店门前的停车场中,一棵树被石片垒成的棱锥体裹腹其中,棱锥体的周边布满了石画像,不知道这个文化的内涵是什么?<br> <div><br></div><div><br></div> 西藏的光照非常强烈,绝对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好地方,不知为啥,一路上仅在此处(从纳木措驶往拉萨途中)见着大面积的太阳能发电设施(或许是我们没有注意或者没有走到)。西藏的太阳能发电一定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div><br></div><div><br></div> 藏族同胞热情豪放 & 能歌善舞是西藏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我们这次进藏未能亲眼目睹 & 与藏民同歌共舞,小有遗憾。<br><br><div> 西藏的美远不止这些,还体现于很多方面,感兴趣了解的读者,请关注后续美篇内容:《西藏之旅(2)---西藏的山脉》,《西藏之旅(3)---西藏的冰川》,《西藏之旅(4)---西藏的江河湖泊》,《西藏之旅(5)---西藏的植被和牧场》,《西藏之旅(6)---西藏美景集锦》。</div><div><br></div><div> 愿这些美篇能够带给大家美的享受 & 为准备去西藏旅游的驴友们提供有用的信息。<br></div> <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b> 参考文献</b><br></h1><h3>【1】林惠滨,中外旅游资源集锦赏析,国际华文出版社,2009-12<br>【2】好视频,《布达拉宫》)简介, 2020-10-31<br>【3】百度百科,转经筒,https://baike.baidu.com,2020-11-07<br>【4】百度百科,扎什伦布寺,https://baike.baidu.com,2020-11-10<br>【5】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说明牌,风马旗---充满诗意与想象的智慧,2020-10-22<br>【6】百度百科,经幡,https://baike.baidu.com,2020-11-15<br>【7】百度百科,错高村,https://baike.baidu.com,2020-11-07</h3><div>【8】林芝市鲁朗景区管理委员会,鲁朗仙境,湖南地图出版社,2021<br>【9】汪明星,西藏旅游交通图,湖南地图出版社,2019-06<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