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说来也不长

长安老农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约好的同学聚会没有如期举行,大半要归因于今年的疫情。身在北美的那五位同学难以回国,也必定会令团聚带有缺憾。 罢罢罢,再议再聚。 先让过2020这个令人非凡难忘、多灾多难的庚子年再说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五十年前的那个九月,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开学第一天,短短几步我就完成了从北区附小院中向路南附中的一次重要跨越。自此,我与我们75届(73级)六班50多位、全年级400多位花季少年们共聚一堂,同窗学习五载,成为了彼此相识的同届同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进校时,我们的校名是交大附中,大约两年后就同师大附中一道被市教育局收编为麾下西安市83、84和85中。附中的师资力量当时非常强大,我们这一届的级任老师亦如此。教我们物理的徐新符老师后来担任过西安市物理学会会长、特级教师,时常在电视上讲课。印象深刻地还有教化学的何新民老师、政治课陈光辉老师与教我们语文的赵佩芳老师。年级八个班里,非常巧地还有两位同学的母亲也是教我们英语与地理课的课任老师。还记得八班班主任陈淑英老师教过我们的:</p><p>SERVE THE PEOPLE&nbsp; </p><p> LONG LIVE CHAIRMAN MAO</p><p>WAHT IS WORK ? </p><p>WORK IS&nbsp; STRUGGLE</p><p>一起拼S、T、R、U、G、G、L、E STRUGGLE</p><p> 后来得知:许多老师是当年根据需要陆续从交大大学部抽调到附中任教的,我们六班后半段的班主任陈志芬老师即是。想来我们班也真是命运多舛,如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拖油瓶另类。不同于其他班,我们班头一年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班主任。单亲妈妈、团委书记、体育老师轮番上阵,程老师、温老师和汪老师似乎谁都可以带我们几天。好不容易暂时稳定住了,又是一位不时休婚假、产假、病假、事假的,刚毕业学法语的外院女大学生党某,当了班主任兼带我们数学课。党某实在是尚不通教育理念,我又是逆反不接受管教摆布的那一位。晕菜!于是乎,我的数学基础就没怎么打好,以至于在日后高考第一科的数学卷差一点让我丧失信心,中途弃考。好在其他几科渐次拉高分数,让我最终突围胜出。</p><p> 母校的文体活动精彩纷呈,我校也一直是碑林区各项中学生运动会的翘楚 ,而碑林区又是全西安市最强的。似乎当年只有建中跟我们每有一拼,师大附中当年不行,铁一中也名不见经传,西工大附中才刚刚在组建中。体育优势传统得益于有温老师和赵老师那样的体育教育行家,尤其“老温”更是样样精通,最帅的还是他在篮球场上的急停跳投。我们那会儿上体育课是真正的是全方位教学,足篮排、山羊木马跳箱、标枪铁饼铅球、跳高跳远、跨栏撑杆跳与游泳样样都会教。下午课后,还可以押学生证到校门口体育器材室借各种球、拍与田径器械。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传统保持始终,这在其后的高考和大学生运动会上可见一斑。</p><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br></p><p> 还在上学期间,仅在我的记忆中就有高一届的学生被抽调到了省足球队与魏德旺师傅同台竞技;有八班的陈侠民(其母教我们地理课)去了新疆军区打篮球;八班的王孙安进了省游泳队。四班的闻武跟我是邻居,小学阶段大家常在一起玩,他高考时进了体院,结果游泳与柔道两项都是省内顶尖,毕业后做了省军体校教师。下乡时,我们村低我一届的李和鸣也是利用篮球特长被47军篮球队特招入伍,后来转业进了工商银行球队。当然,他的篮球生涯除了得益于学校传统环境,还有赖于他父亲李世民的遗传栽培。</p><p> 我曾经目睹过上世纪80年前后在西工大举办的省高校运动会和在交大、空军通校分别举办的高校游泳比赛。一次次亲历目睹了自己的同学和熟人在赛场上夺冠获奖。尤其是比我们低两届的两位女生非常令我吃惊。一位是我们班主任陈老师的姑娘李小琦,居然荣获了当年省高校运动会百米赛场的第一名,后来还听我楼上邻居——也是他们77级西大计算机专业同班同学华庆一讲,她平时就不跑步锻炼,体质是天生的(中学传统)。另一位是我家以前的对门邻居小姑娘戴虹,代表交大获得了高校游泳比赛冠军,也让我对她刮目相看。那两年省高校女子游泳赛几个项目,基本上被她和我们西工大王京如、董莉雯她们几人瓜分了。奇怪的是,后来这几人还不约而同地都去了北美。</p><p> 1979年的省高校田径运动会,东道主西工大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在赛场上曾看到过很多我们中学同届的同学代表不同学校出赛,也见到了作为宝鸡师院代表队员的我们班的李保乐同学。那几年,男女分项或团体总分第一基本上是在交大和西工大两家轮转的,包括游泳,基本没别人什么事。理工大的游泳优势项目已是后话。</p><p> 母校优良的教学质量在1977年冬季的高考中得到了背书。恢复高考头一年,我们很多身在农村的知青都把握住了这次际遇,成功返城。即便是我们班那么先天不足、不招人待见的一个小集体,1977年高考就成功入围12人,其中入西交大三人、西电两人、国防科大、成电、西工大、陕师大、西安矿院、苏州丝绸学院和宝鸡师院各一人,应该是不输给其他班的一个神奇存在吧。当年五百七十多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二十七万,不足百分之五的历年最低录取率。我们班参加高考的应该只有半数人吧,就有了超过全班人员20%的上榜率,单从这一侧面也能反映出母校教学质量与环境的非同一般。</p><p> </p> <p><br></p><p> 于我而言,这段距今四、五十年间的岁月,一幕幕又犹如前日和昨天一般清晰可见。虽然已有几位先行下车远去,而众多你我同学则正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愿各自珍重,快乐拥抱每一个明天。</p><p> 我们这一届学生也许只是母校百花园中的一小块存在,而拥有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这一簇花应该还算是够耀眼璀璨了吧。我们曾以母校为荣,母校是否也会以曾经拥有我们这一届为荣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