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我和英雄张华的缘分(随笔)

高五幸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五幸:我和英雄张华的缘份(随笔)</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和张华虽未曾谋面,但却有缘。那是在1982年11月间,当时我在新筑公社社办厂子上班,由于喜欢文学,不时的有“豆腐块”在报刊上出现,便引起了公社党委头头的注意。一日去公社企业管理办送财务报表,碰见党委主管宣传的王丁奇老师,他说,区委宣传部,区广播电视局现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要求每个公社每季度必须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1--2篇新闻稿件,是个硬杠杠。还说公社要成立通讯组,书记胡冰提名要我参加。我听后嘴上虽然答应了,但心里没有谱。那阵子传媒仅有省报市报和广播电台,没有现在传媒这么多,地方上要发个新闻谈何容易。瞌睡了寻枕头。我在整理办公桌上一沓陈报纸时,无意中看到四医大学员张华为救新筑镇南吴村69岁掏粪农民在康复路市场遇难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去救一个垂暮老人,该不该值不值,我当时没往这方面考虑,只是想就凭大学生舍命救老农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去学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闻报导贵在找准“点”。我有了主意后,便徒步到南吴村,去听听村里乡党们议论,说魏志德生前人缘人品的多,对写稿作用不大。而一位憋了半天没吭声的“楞头青”冒出了句:“咱村里人还算有点良心,队上往年的公粮难收,今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交的利索!”“为啥?”“队长叔说人家大学生为救魏伯把命都搭上了,就算报答学习张华哩!”小伙的点拨让我茅塞顿开,又去公社向王丁奇,贾菊兰等几个同志了解核实公社在这方面的情况。回厂后,有了激情和感觉,连夜晚赶写了两篇魏志德家乡学张华的稿子,一个是介绍全乡开展学习张华的情况,另一个则选择用了三个典型事例,写成小通讯。第二天赶邮政车来带走。没曾想,11月29日《西安晚报》二版头题发了小通讯,12月11日《陕西农民报》三版头题发了“学英雄张华舍己救人精神 魏志德家乡新人新事成串”。之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相约我配合制作配乐通讯《张华精神放光华》。忆此,我想有时候压力是动力,缘分是可遇不可求,但机遇机会来了需要抓住,否则稍纵即逝。大概这就是我和张华烈士的初缘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也许是命运安排,与张华英雄续缘。2001年我打工来到了康复路。在市场南口張华烈士舍己献身的地方,想着过去的曾经,别于他人的感受是基于对当时过程的熟悉。张华长我两岁,是东北黑龙江人,是个党员。因他这个“年少”救“农老”值不值,该不该竟引发了国人对人生价值观的讨论,成为建国以来“感动中国”100位人物。叶剑英元帅为他题词“新一代的理想之歌”。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 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光荣称号。2002年清明节前夕,新城区市场中心康复路市管所为建设精神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组织数百名商户和全所工作人员,向张华烈士依次敬献花蓝,缅怀烈士业迹。我在为陈玉山所长代写讲话稿时,详细叙述了张华当年的救人时间,人物和经过。陈所长诧异的看着我,你咋知道这些?我便说了张华当年救人的来龙去脉。陈所听罢,叹了口气说了句:太可惜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不知不觉,我来康复路打工了20个年头,每天都要从张华烈士纪念碑前往返经过,见证了每年的清明节四医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群众对张华的缅怀之情,也看到了现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似乎陌生,人与人之间现在仿佛遗丢了什么,缺少点什么?我想和张华对话,英雄不语。联想到老人跌倒了无人去扶,无人敢扶的现象,我仅剩下只能与英雄心灵相约,让历史、时间,事实,去唤醒当代和后辈吧!</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者在灞桥原西北一印厂观摩书画艺术展留痕</span></p> <p>作者介绍</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五幸,曾用笔名:高五星。陕西西安灞桥人。20多岁时开始在报刋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其创作的剧本《席</span><u style="color: rgb(237, 35, 8);">筒</u><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相亲》(与王韶之先生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为陕西农村报网乡村作家;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西安市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杰出贡献奖》。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秃笔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是作者余生努力的向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