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武刚作品选登原创原创

托克托摄影家协会刘永威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创 云中点将台 2017-07-03</span></p> <p>作者简介:</p><p>武刚,网名“龙人”,男,汉族,出生于一九六四年。托县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学作品在《新观察》、《内蒙古日报》、《呼和浩持晚报》、《托克托报》、《云中文苑》、《云中文化》上多有发表。</p> <p>托县棋趣</p><p>马六爷是托城的名人。往东门文昌阁下一站平添了几分热闹。象棋摊一摆,整个东阁便沸沸扬扬。做小买卖的,看热闹的,说风凉话的,拉弓的,射箭的,甚样的人部有。</p><p>马六爷的象棋确实在托城称霸了十几年。‘顺手炮让左马”着法,俗称“十三步”,无人能敌。能和马六爷杀棋的也就三两个。范疤于是一个。范疤子老爱悔棋,一悔马六爷就骂,僵持不下,马六爷便涨红着脸冲着范疤子满是麻子的脸吐唾沫。范疤子也不火,仍旧擦了唾沫下,只是脸上不自然了。</p><p>“瓜菜代”的年月依旧下,依旧穷乐。几日不见范疤子,便闹出了笑话。</p><p>实在饿的没办法,范疤子便做了一回“范书记”。去了一个偏僻的小村,范疤子说:我是范书记,来检查工作。村干部忙弄了二斤莜面,倒了半斤烧酒。范疤子吃的香油辣水,也就放松了警惕。裤带—松,红布掉了出来,红布包得哪里是枪,旧笤帚一个,这才露了破绽。范疤子被—阵好打。皮内虽然受了苦,肚子却饱了。</p><p>那时的托城人不多,△形的街道、店铺林立,只是民国时的格调,样子显得陈旧些。</p><p>消停时,马六爷便爱摆残棋,边摆边说:这是“七星聚会”,这是“凿壁见光”,这是“海底捞月”。人们只是看,没有能破了的。</p><p>赶驴车的康二收了车也杀几盘。—杀便点烟,唐二每逢输了棋,便拿出一张裁好的纸条,一折,从兜里抓些烟叶,舌头一伸,手一拧,一支喇叭筒烟卷成了。划火点着,还得叫师傅。棋不但输,态度也得输。得意时,马六爷说:小康,拿出本本记记,看看大爷怎么走的。</p><p>康二早年习武,瘦子精神。一日深夜忽听门外有动静,康二来了个投石门路,扔出去一条凳子,尔后人也跳了出去,正好跳在凳子上,腰也闪了,一切又什么也没有。</p><p>人们茶余饭后便谈起这件事,作为笑话。</p><p>后来托城迁了新址。先是修了柏油马路,后来盖起了楼房。</p><p>马六爷在新城临街盖了间豆腐房,养了几头奶牛。豆腐房门前仍然摆了棋摊。下棋的人少了,经商的却多了。街上雨后春笋般冒出了许多花花绿绿的摊点。范疤子也开了间“古云中”饭店,骑着辆红色的“本田”摩托车刮风一般从托城新城这头到那头。有时经过马六爷豆腐房前按按喇叭打个招呼。</p><p>那天马六爷正在下棋,一辆客车停了下来。马六爷一看是康二。康二驴车也不赶了,进了托城运输公司开起了客车。康二扔下一盒苁蓉烟说:“等退了休,咱们好好杀杀过过棋瘾。”</p><p>马六爷虽然天天摆棋摊出来,有时候从早到晚,只有他和棋子对视。落寞中他觉得棋子旧了,棋盘黄了,自己也老了。</p> <p>“韩小人”轶事</p><p>“韩小人”,生于1880年3月12日(光绪六年阴历二月初二),官名韩守礼,乳名玉锁子。其祖籍为山西繁峙县神头堡村,民国初年来托城河口做皮挽具生意,即把牛、羊皮用硝熟了,钩产加工后裁成条状,或卖做捆扎甘草等货物的工具,或卖做骡马大车缰绳等用具。因他技艺娴熟,经商有道,管理有方,逐渐发达起来,以致家大业大,不仅在托克托城大名鼎鼎,且声闻山西、绥远、河套平原等周边地区。</p><p>“托县韩小人,买断平朔左右米(平鲁朔州左云右玉一带)”一句话,口耳相传,至今已90余年,仍为人乐道。。</p><p>据说,“韩小人”的母亲在生育韩小人前夕,熟睡中真真切切地看见一只玉蛤蟆,从门槛上跳进家来,不觉惊醒,随后觉意(临产征兆),不常时间,即生下了“韩小人”。</p><p>“韩小人”头大、耳廓、豹眼,说话声音宏亮,干脆简洁。因身高只有1.3米,人称“韩小人”。此故,“韩小人”大门前,专门摆放有“上马石”。每有外出,他牵小毛驴至“上马石”边,登石而上,手拉缰绳,双腿夹紧驴肚,小毛驴撒欢而去。邻人钦羡,特作顺口溜,述其生活的富裕潇洒:“饿了月饼,渴了茶,出门骑的叫嘎嘎(毛驴)”。</p><p>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韩小人”的字号叫“大裕龙”。取大和富裕之意,龙即代表其属龙。史考字号取三个字,乃为效仿三国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做买卖要讲诚、信、义。“大裕龙”字号,有大小房屋200多间,分别为糖坊、缸坊、油坊、磨坊、粉坊、粮仓、马厩……。其旧址在托城旧城中滩供销社和土产公司往东至百货公司家属房。&nbsp;</p><p>“韩小人”有多少钱,谁也说不清。人们只是知道,“韩小人”的夫人,是个绝色美人:柳叶眉,杏仁眼,洁白的牙齿像挂了水珠珠。与“韩小人”成亲那天,新娘下了花轿,入了洞房,掀了盖头,才看到新郎其貌不扬,个子矮小得头顶只至新娘乳房,随即美眉紧蹙,虽不敢大声哭泣,然眼泪像河水决了堤,一道一道刷刷刷刷往下淌。</p><p>“韩小人”见状,当即踩了个小板凳,揭开红躺柜,跳入柜中,一手一个银元宝,一手一把银元,足足扔了半炕。此时,自新娘入了洞房就不放心的“韩小人”母亲,也从猫道里,给新娘扔进几个当时极为贵重罕见的牛眼睛元宝,把个新娘围在了银光闪闪金光灿灿之中,又听的“韩小人”“要不再去银库看看”含情脉脉一句话,不由得泪花闪烁破涕为笑。</p> <p>民国17年(一九二八年)春,土默特平原大旱,荒年已成定局。</p><p>“韩小人”骑着他的小毛驴,独自一人,经左云、过右玉、走偏关、闯朔州、到平鲁、探五寨......预付银两,买断了多个地方的全部青苗。秋天,托城周边粮食紧缺,“韩小人”卖粮业务兴隆昌盛,应接不暇,不仅获利丰厚,且对解救灾民饥慌,起了不可替代的大作用。由之“韩小人”的大名远播,成为当年商界一大传奇。</p><p>“韩小人”做买卖,善于低价买入涨价后售出。有一年,他的福兴皮坊库,积存有三十多张牛皮,当地小的皮业坊积存八九张或两三张,一张牛皮值一块半银元。“韩小人”以两到三元从各商户把牛皮全部买进自己库房积存起来。民国十八年,牛皮货源紧张,"韩小人"用九到十一块银元出售。利润翻了几倍,赚了暴利。</p><p>“韩小人”讲义气、善用人。每年麦收时节,为赶在汛期之前收割回小麦,他给雇工带的干粮是锅盔,自己随便吃口剩饭。由之,雇工们早出工晚收工,尽心尽力,总能提前把小麦抢收回来。&nbsp;</p><p>“韩小人”经商的奇妙之处是:因时因事,时而胆大包天敢冒风险;时而又胆小如鼠如临深渊。有一年去河套收小麦,价格比本地便宜不少,差价很大,按常理应该大量收购。他却只用了周转金的五分之二。将收购的小麦,装满15艘大船顺流而下返回托县时,行至磴口一带,忽遇大风暴雨,十五条大船上的粮食,全被狂风巨浪掀到黄河里,血本无归,但是“韩小人”的周转金,照样殷足周转自如。</p><p>“韩小人”个子小,娶亲时出现过尴尬,也是因个子小,曾逢凶化吉。有一次,他外出收粮,忽遇土匪。情急之下,“韩小人”怀抱装银两的衩子,面对墙壁,跌坐地上,蹬腿大哭。土匪以为是小孩子,放松了警惕,没有搜查,其银两分毫未损。</p><p>“韩小人” 1960年正月十六无疾而终,享年80周岁。他及他常说的“要看羊挨刀,不要看羊吃草”话,现在仍时不时被人说起。</p> <p>托克托莜面闻名遐迩</p><p>托县人对莜面情有独钟,三天不吃莜面思谋见就香。</p><p>托县莜面有蒸、氽、炒三种做法,有凉汤、热汤之分。</p><p>先说和莜面。莜面须放在陶瓷盆里和。一半莜面一半滚水。莜面和得“放了屁”,有了声音,民间有“惊死公公,吓死婆婆”之说,莜面才和好了。和莜面有三光:面光、手光、盆光。</p><p>然后是制作。有搓鱼鱼、推窝窝、压饸饹等做法。巧媳妇们用双手搓,看得人眼花缭乱。两只手能搓拾几根,其细如龙须。蒸熟以后,入口筋道,极有咬头。推窝窝是在石板上或切菜刀上,右手食指和中指之间夹一段莜面,用手托推薄,左手食指卷起,立于笼屉之上,薄如蝉翼。最简单的是压饸饹。下好了剂,在饸饹床上压出火柴棍细的条条。</p><p>凉汤的制作极有考究。黄瓜,水罗卜,辣辣换。切得碎粉粉、红腾腾、绿莹莹、花生生。加醋、酱油、盐、芫荽、葱花、韭菜、香油、鸡精。根据口味调制凉汤的多少。然后用勺子盛胡麻油炝葱和芝麻。炝好葱和芝麻的胡麻油,须放的凉了才能加入菜中,否则胡麻油的热度影响了菜的脆度。喜欢吃西红柿、茄子蔬菜的,可以上茏蒸熟,蘸盐汤就莜面。</p><p>热汤的做法,是用新鲜的猪、羊肉切成丁状或细条,加盐、鲜姜用慢火熬熟。出锅时佐以芫荽、葱花、韭菜、鸡精,滴少许香油。,莜面蘸热汤吃,让你吃得香油辣水,满头冒汗。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滚水正好好。</p><p>氽莜面是把和好的茯面搓成筷子粗细,一寸左右长短的“鱼鱼”,蒸熟以后,加入熬好的热汤中,既汤汤水水,又不失莜面的精气。</p><p>炒莜面更是做法简单好吃。莜面蒸熟以后,切碎,用胡麻油佐葱花、姜、花椒、盐炒制。用慢火炒得莜面“出了汗”,才味香好吃。</p><p>莜面极有学问。看好了火候,带皮山药煮得快熟了,水也恰到好处,然后急火蒸莜面八分钟,锅里的水正好蒸发了,铁锅烤的山药焦黄。满家莜面香、山药香。揭笼莜面三口香,让你大饱口福。有俗话为证:莜面捣烧酒,越吃越有。</p><p>托县莜面是寻常百姓家的饮食,如今又以其浓浓乡土风味享誉四方。</p> <p>妹 妹</p><p>我不喜欢吃高粱饴糖。每逢看见别人吃高粱饴糖,总是想起妹妹。</p><p>那一年我十一岁,妹妹八岁。她虽然身材瘦小,可十分惹人亲爱。那双黑汪汪的圆眼睛,在长长的睫毛下忽闪忽闪,仿佛云阴里的星星。高高的鼻梁,小巧的嘴巴,尤其是那一对儿深深的酒窝,微微一笑,便在脸上开出了两朵惹人疼爱的花儿。</p><p>村里的海宽大叔,总爱逗妹妹玩,让妹妹唱歌,妹妹稚声稚气地唱:</p><p>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p><p>瓜儿连着藤,藤儿连着瓜,藤儿越肥瓜越大,</p><p>藤儿越肥瓜越甜,哎呀哎哎哎……</p><p>村东有一条小河,每当冬天,小河结了冰,我和小伙伴去划冰车。每次划完冰车,我把冰车放在院外,把妹妹叫出来,让她把冰车放回粮房。妹妹总能给我完成任务,并且从不告诉父亲。——五、六岁时,她便这样听我的话。</p><p>夜里,母亲翻箱倒柜,找见了一小块一小块布头,终于七拼八凑给妹妹缝成了五颜六色小方块组成的书包。我把用过的语文、数学本翻过来,写上妹妹的名字——武丽清。</p><p>那一年秋天到了,妹妹也该上学了。可家里怎么也凑不起我们哥妹俩人的学费。父亲去学校找了校长。父亲一生第一次给人打了欠条。——欠学校学费贰元整。</p><p>每天妹妹便跟着我上学了。小嘴里不停地唱着歌。</p><p>大概妹妹上学三个月的一天,校长把父亲找去了。父亲仍然凑不起这贰元钱学费。妹妹只好退学了。</p><p>父亲前面走,妹妹后面跟着。边走边回头边用小手擦眼泪。落日的余辉照着妹妹瘦小的身影。七彩小书包发出刺眼的光。</p><p>冬天,公社机械厂开始倒铸件了。每次炼完炉,总有许多炉渣往出倒。我就和妹妹拣废渣里的废铁卖。卖在供销社一斤贰分钱。拣一次最多能卖八、九分钱。忘记拣了多少次,已经攒下壹元壹角钱了。再有九角钱,妹妹就能上学了。每次拣废铁时,妹妹小手冻得红红的。我问:冻不冻?妹妹说:哥哥你呢?我说:不。妹妹说:我也不冻。</p><p>过了几天,妹妹感冒了。小脸红红的,高烧不退,躺在炕上不吃东西。父亲叫来了村里的“赤脚医生”,并给妹妹买了一把高梁饴糖。妹妹小嘴烤得干干的,她含了一块,给了我两块。</p><p>那是塑料袋装的葡萄液体。煤油灯的光把塑料袋的影子照在墙上一晃一晃的。液体一滴一滴滴在妹妹的血管里。塑料袋里的液体留下半袋时,妹妹眼睛也不睁了。母亲放声大哭。村里的乡亲们站了满满一地。大娘,大婶们在劝母亲。可是现实就这么残酷。妹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夜。母亲紧紧搂着妹妹,希望出现奇迹,希望妹妹能醒来。</p><p>第二天,母亲给妹妹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兵权大叔用干草裹住妹妹抱走了。兵权大叔说,妹妹不满十二岁,魂不全,不能埋,就放在村西南小滩的树林里。</p><p>我把妹妹卖废铁攒下的壹元壹角钱,全买了高粱饴糖,又找出了妹妹的书包、本子、橡皮、一截一寸多长的两头削得尖尖的铅笔,拿着,去了放妹妹的地方。可树林里,我找了半天也没找见妹妹的尸体。我把妹妹用过的书包、本子还有一截一寸多长的两头削得尖尖的铅笔,用火柴点着,看着它们慢慢化成灰烬。我向东、向南、向西、向北,边扔高粱饴糖边说:“妹妹吃糖吧,哥哥看你来了!”</p><p>那一天是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p><p>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吃过高粱饴糖。看见别人吃高粱饴糖,总能想起我可爱的妹妹。</p> <p>托城小吃</p><p>黑河从托城的西南流过,划出了千亩水面。水面野鸭戏水,芦苇摇曳,红鲤翻浪,水鸟鸣叫,极有情趣。护城河堤沙枣花开满城飘香。河堤上立着一对镇河石狮,威风凛凛,虎虎生威。</p><p>托城不大,顺着窄窄的街走,尽是相熟的脸。托城民风淳厚,始终乱不起来,谁家的小子偶有过失,祖宗三代都数得起来。托城综合商店是最繁华的地段,各种特色小吃都分布在这里。</p><p>打老远便会看到闪着金光的龙嘴大铜壶和腾腾热气,那是肖三茶汤摊。卖者肩上搭块白毛巾,左手拿碗,右手执壶,角度一斜,龙嘴里的沸水极准射入碗里,而且碗底朝上给你端来。搅一匙糖稀,米香糖香。</p><p>电影院台阶下是杨猛锅盔摊。三尺见方的玻璃柜里摆满了巴掌大小焦黄香酥的锅盔。吃时须得用手托着,咬一口酥得掉了末儿,含在嘴里便化了。</p><p>太阳高了,“大卷粉皮”的声音飘来——二圪蛋开始了叫卖。一卷卷绿豆粉晶莹透亮,放在掌心,找出了头,用竹板划成窄窄几段,扯住头一提一抖,满满一海碗,撒上黄瓜丝、葱花、芫荽、盐,浇上芥沫油、蒜糊糊、炝红的辣椒,色香味美。</p><p>荞麦生糊碗饦极有名气。单听那吆喊声让人口水欲滴。“碗饦,自撩儿”。只有老托城人才能弄懂叫卖的含义。荞麦生糊碗饦,二寸大小,二块银元薄厚,放在吃碟里,给你一根竹签,横竖划四、五道,你根据自己的口味浇各种调料,才有自撩一说。</p><p>卖羊杂碎的吆喊声更具诱惑力。“喝油油来,喝油油来”,“尽油没血,上头飘的辣椒”,“碗大舀得稠,上头飘的油”。羊杂碎的香味让人驻足。</p><p>马大楞牛下水熟货更是精品。叫卖声很有特色,“烂牛肚儿,黑牛肝,烂圪炖炖的牛蹄筋”。整付牛下水熟货用木头独轮车推着,上面碗里放了调好的醋、蒜、盐汁。你买多少,给你切了,醮着吃。</p><p>有老人、小孩挎着竹篮卖麻糖的。麻糖灌着黄豆炒面,叫“灌馅儿麻糖”,咬起来嘎嘣脆。</p><p>卖卤腐沙鸡的,单看那颜色,腐得红圪濡濡,让人胃口大开。经济好的买沙鸡吃,经济差的,也能买几勺卤汤,回家拌糜米、谷米焖饭吃。</p><p>范家糖油饼的叫卖吆喊声更具魅力。底气十足,声音拉得极长,“摊嗨一儿一一糖——油——饼儿”。</p><p>各种叫卖声夹着小吃的香味飘荡,典型的一幅《清明上河图》。&nbsp;</p> <p>《云中点将台》编辑部&nbsp;</p><p>主编:内咸</p><p>副主编:敬言 辛木子</p><p>责任编辑:善若水 凝嫣 芒果</p><p>联络微信:m120777978</p><p>本期图片: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