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精读#

聪小猪悦读馆

<p>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我们的一分钟小视频?</p> <p>说起这套书,我们有几个关于十年的故事。</p><p>第一个故事,是柏杨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翻译工作,出版了《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畅销了整整二十年;一个是我从柏杨过世第二年起,开始担任《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责任编辑,一做也是整整十年;现在,我们又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为大家带来了这套《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p><p><br></p><p>说到这里,刚好要说的是,今年刚好是柏杨诞辰100周年,这套书的出版,也受柏杨夫人的委托,完成她的意愿,她说,最好的纪念是传承,这也是柏杨的遗愿。</p> <p>在我们分享的开场,首先要特别地感谢一下东方出版社的出版团队,从这套书进入出版环节开始,大家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史籍,逐一核对书中细节,历经数次调整,才有了这套内容扎实、体例得当、适合孩子的《资治通鉴》。每一个沟通细节和商讨文本内容的深夜,都是大家对这部书稿慢慢的期待和用心。</p> <p>这是一个流转了很多很多年,链接了无数人的出版故事,我们这就一点一滴为大家道来。</p><p>这个故事非常有趣。</p> <p>很多年前,柏杨是一个被裹挟过海,漂泊在外的游子,遭受了很多人生苦楚,直至他漂泊海外,以笔为器,为社会不公疾呼的时候,被台湾当局以“共匪”的名义关押了起来。这一关就是十年,这十年,柏杨在狱中创作出了《中国人史纲》。即便是今天,也仍是很多历史专业的学生的必读书目,是很多历史老师必向学生推荐的通史读物。所幸后来,柏杨在很多人士的共同营救下,终于从监狱里走了出来。但很有意思,他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自己直言不讳的风格,继续写着很铁不成刚的杂文,一时掀起了巨浪。后来,受出版社委托,也是自己潜心十年治史的兴趣驱动,柏杨再潜心十年,翻译了《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p><p><br></p><p>这十年,柏杨就在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小书房里,只有一只猫咪陪着他,当然,这只猫咪也是柏杨唯一允许进入书房的客人。</p> <p>左边的女士,就是张香华老师</p><p><br></p><p>她怀里抱着的那只猫,就是陪伴柏杨写作《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那只猫咪</p><p><br></p><p>柏杨说,《资治通鉴》不应该被束之高阁,翻译史记的人很多,但是翻译《资治通鉴》的人不多,他希望给普通百姓,给每一个人,翻译一部大家都能看得懂得《资治通鉴》,他不应该只服务于帝王。</p><p><br></p><p>有一句话,是对他最为恰当得点评: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帝王唱赞歌。</p><p>他还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唯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p> <p>柏杨是2008年过世的,他死后,有一半骨灰被葬在了他的河南老家。他收藏的书信手札,他自己的很多手记,他的书桌,很多东西,都捐给了现代文学馆。向他生前期盼的一样,这个为民疾呼一生、恨铁不成钢的老人,终于魂归故里了。</p><p><br></p><p>以上,就是柏杨的故事。然而,他的影响却并不会随着他的离去而远去。柏杨做《中国人史纲》之后,这也发了黄仁宇创作《万历十五年》,也让二混子有了戏说历史的创意。</p><p>而他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已经累计销售了超过2000万册,真正的做到了让每一个普通百姓都看得懂,喜欢看。</p><p><br></p><p>柏杨过世后,柏杨的夫人香华老师的眼疾越来越重,她在一边经营着柏杨的著作权,一边想要为柏杨做点什么,于是,就终于有了这套《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恰巧的是,它的出版时间正逢柏杨诞辰一百周年,而且,今年,柏杨夫人又以柏杨的名义成立了一个推广阅读的公益项目,用于采购图书,定向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p> <p>好了,以上就是柏杨和资治通鉴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分享我们《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了。</p><p><br></p><p>这套书,是基于柏杨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为底本,选取了柏杨通俗易懂又幽默的文本,保留了柏杨为书中添加的注释,比如九锡是什么?秦朝的皇帝为什么穿黑色的衣服,为什么古代仗刑施刑时中途不能换人……柏杨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帮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够读懂书中的每一处内容,这也刚好是我们小朋友阅读历史书时需要的。</p><p>&nbsp;</p> <p>其次,是我们添加了很多插图,大家可以看到整套书中有大量的插图,一共分为两种,一种是配合历史事件的故事插图,一种是符合当时朝代的古代纹样。说到插图,又是一个值得与大家分享的故事。</p> <p>这套书的插图创作者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师马驰。马驰老师查阅了大量史料文献,但仍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马驰老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他当时找到我,说,莉莉我有一个困惑,就是这套书,我们应该专业到什么程度?我怕我手头的资料不够准确。因为事实上,我和马老师一起走了很多书店,甚至是图书馆,一些文献史料也是随着科技发展还有考古发现,而随着时间去纠正的。我们在一些书上,查到了同一个内容,却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这让我们更困惑了。</p><p><br></p><p>于是,没有办法,我又向柏杨夫人、张香华老师求助。在张香华老师的引荐下,我们来到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拜访到了中国服饰考古第一人、王亚蓉老师。</p><p><br></p><p>说起王亚蓉先生,我们必须要隆重介绍一下!她可是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几十年从事考古纺织品文物现场发掘、保护研究鉴定工作,曾参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保护研究工作。</p><p>王亚蓉老师拿到画稿后,第一时间就为马驰老师纠正了一些讹误,又为我们引荐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85岁老专家、国宝级人物胡秉华先生。</p><p><br></p><p>胡秉华先生是一个更为严谨细致的人,他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其中,故事里有一口棺材,马驰老师本以为这只是一口平常的棺材,便没有做特别的考证,结果,胡秉华先生一眼就指出来,这口棺材应该在哪里哪里加什么样的纹样,因为这口棺材呀,现在就保存在考古研究所里!</p><p>在这套书里,孩子能够看到不同时期士兵铠甲的变化、皇帝和官员们服饰的演变。</p><p>还有就是,我们还在书中插绘了各个时期的文物纹样,来为孩子展示古代艺术之美,极具震撼与观赏价值,几乎是一部纸上博物馆!</p> <p><br></p><p>我当时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这只奔放的狮子,简直都要笑死了。也不知道古人为什么要雕刻这样一直被大风就要吹跑了的狮子出来。感觉古人也很有幽默感,然而,古时候的石狮非常多,各种各样的造型,我们也为孩子选取了一些比较呆萌的。这些插图看着有趣,但都是比照着考古出土文物上的纹样画的。所以,必须说的是,古人比我们更加爱生活!</p><p><br></p><p>这些纹样都按照他们对应的朝代,插在了对应的地方,孩子看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中国美术发展史来。</p> <p>好了,分享了这部书背后的故事,也分享了插图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一讲这套书,应该怎么读了,而且大家应该也非常好奇,这套历史书,和记忆宫殿法有什么关系!</p> <p>首先,我们先说一说这套书应该怎么读。</p><p>资治通鉴的体量太大了,它与《史记》并驾齐驱,稳居中国历史典籍排行榜前三!历朝历代的史学家们,前仆后继地沉浸在这套书中,不但古时候的帝王将相必读,就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也都是它的脑残粉!像曾国藩啊,梁启超呀,这都不算是粉丝中的顶流!最大的咖,应该是我们的毛爷爷了,他一共读了19遍。</p> <p>很多年以前,我认识的一位老编辑讲给我说,他见过毛爷爷的图书管理员,毛爷爷看书特别喜欢留下批注,他有几套资治通鉴,每一套资治通鉴的空白处,都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旁批。当然留的是什么,我们大概没有什么机会看见了,但当我听到这个花边新闻的时候,对资治通鉴充满了好奇,那时,我还不知道,我的整个编辑生涯,都要与它为伴了。</p> <p>好了,和大家说了一些题外话,我们继续分享我们的图书。</p><p>《资治通鉴》总计涵盖了16朝历史,很多人问,《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大概可以从时间上、从作者上帮大家做一个区分。</p><p><br></p><p>首先,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最著名的史官,而且他们都姓司马,一个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一个,就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他们分别写出了中国历史上两部最为著名的史学典籍,司马迁写了《史记》;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p><p><br></p><p>有小朋友听到了这里,马上就说了,有一个砸缸的孩子就叫司马光!对,这个砸缸的孩子呀,后来长大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官,他就是司马光。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他写出了这部影响力非常大的历史巨著,就是《资治通鉴》。</p> <p>因为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而司马迁呢,是西汉时期的人。也就是说,司马光比司马迁晚出生了一千多年。所以,司马迁写的《史记》,只能写到西汉时期;砸缸的孩子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是从东周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写了到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写的是宋朝以前的事,总计囊括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p> <p>这张图里的历史年表,就是我们这套书腰封上赠送的历史年表。</p><p><br></p><p>我们可以看出,《史记》记述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半信史时期,而《资治通鉴》记述的,全部处于信史时代,内容上,在严谨考证方面,文字资料更为丰富,而且《资治通鉴》记述的时期,是社会发展相对成熟的时期,人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朝代兴衰,更让人唏嘘。</p><p><br></p><p>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是,《史记》是按人为篇章的,而《资治通鉴》是以时间线为轴,按年纪事的。所以《史记》是纪传体,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p><p><br></p><p>好了,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两套书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专注于《资治通鉴》怎么阅读吧!</p><p><br></p><p>我们拿到书以后,可以看到,我们这套书一共分8册,是按朝代分册的。家长和小朋友拿到书,先不要着急,一定要读一下第一本的总序,这是柏杨为大家交代的《资治通鉴》的写作背景以及覆盖的年代。</p> <p>接下来,大家不要以为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八册书,每一本的序,都是一个统领全书的内容,它为孩子粗略地概述了这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脉络,是在帮助孩子梳理主线,序的后面也附录了皇帝世系表。</p> <p>大家可以看到,第一册的这个秦朝的皇帝世系表是有注释的,注释中的内容也说明了一些问题。</p><p><br></p><p>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秦传二世而亡,却列了三个皇帝。</p><p><br></p><p>下面,就是我们要正式开始看书了</p><p><br></p><p>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记忆宫殿,这个是近期非常热门的一个记忆方法,它是说,我们可以在脑海了给一些要记忆的内容分成房间,然后再将我们要记忆的内容按照自己的逻辑摆进去。这样,我们就相当于把这些内容关联了起来。</p> <p>这是我们的历史年表</p><p><br></p><p>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竖起来,是不是就相当于,用历史朝代盖了一栋大楼?然后每个大楼的每一层,对应一个朝代。</p> <p>我们可以把这套书,总计8册,按这个历史时间大楼,从一楼盖到8楼。然后我们带着孩子一起,来布置这个大楼。</p><p><br></p><p>因为这套书总计涵盖了16朝,所以我们搭建大楼的时候,其实是可以搭建16层的,但是可以随着看书,我们和孩子一起随着拆分,在纸上不断的修正的完善,最后由孩子自己盖出来16层大楼。</p><p><br></p><p>我们可以先翻看一下目录,这个目录里每一个篇章,就是我们这个大楼的一个房间。</p><p>然后这个房间推开门走进去,就是这一章的内容了。</p> <p>篇章页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章内容的概述或者铺垫、补充</p><p><br></p><p>然后我们翻开,就进入了我们历史的主题——历史事件</p> <p>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有很多拼音和注释,这个文中的注释部分,就是柏杨在翻译白话版资治通鉴的时候,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一个一个补充的,当时解决了很多读者的阅读障碍,也成了《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地方</p><p><br></p><p>红色的字是帮助孩子重点注意的部分</p><p>在小视频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套书还在对应位置标注了成语,以及成语的拼音和解释。</p><p><br></p><p>接下来,我们就要继续分析这套书的两点了</p> <p><br></p><p>现在,我们分好了房间,也看到了这个房间里的主人,看到了发生的主要事件</p><p><br></p><p>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布置这个房间了,用来布置的东西,就是我们书里收录的400多个知识点。</p><p><br></p><p>这些知识点,就是这些历史人物做出的、对历史有影响的重大举措,还有他们的文学作品、思想成就等相关文史常识!它们也串联起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乃至科技史!</p><p><br></p><p>对,还有科技史!为什么?因为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它不但出现在了初中的历史教科书中,也出现在了语文课本中!比如:四大发明里的造纸术,虽然不是蔡伦首先发明的,但经过他的改进,有了进步!关于蔡伦和造纸术,就在语文课本和历史教科书中都有收录,关于他的故事,则在《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中有详细的讲述。</p><p>还有,你知道中国古人有多厉害吗?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子午线的国家!像这样的记载,在《资治通鉴》中还有很多,都被柏杨爷爷逐一考证了出来,作为知识点收录到了《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中。比如赵州桥,不但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过,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又重复收录了一下!</p><p><br></p><p>还有一些知识点,不但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还能解决孩子阅读历史、学习文言文、了解古人的一大困惑!比如,我们在第一册《战国风云与大秦一统》中看到,“商鞅变法”中的商鞅,有人叫他卫鞅,也有人叫他公孙鞅!为什么一个古人,可以有不同的名字?还有,为什么到了唐朝,书中好多人都改了名字,明明不姓李,后来又姓了李;明明叫李世勣,偏偏要改名李勣?关于这些问题,书中的知识链接中都有详尽的答案。</p><p><br></p><p><br></p><p><br></p> <p>这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中对应的知识点</p><p><br></p><p>当孩子明白了古人的起名规则,明白了“姓氏”“赐姓”“避讳”等法则,再遇到古人千奇百怪的名字,就可以从他的名字上,分析出很多内容了!比如,杜甫为什么自号“少陵野老”?为什么又叫杜工部、杜拾遗?</p><p>除了这样的常识,在知识链接中,孩子还可以了解到汉朝的人是怎么纳税的,唐朝的人是怎么从军的,不同时期的钱币长什么样,古人也有身份证吗……这些文史常识,将被“一网打尽”。</p><p><br></p> <p>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房间里对应着添加成语,整套书中,总计收录了103个成语典故,可以帮助孩子丰富成语词汇,还可以帮助孩子,把成语发生的前后排序,因为它是对应着放在书中相应位置上的。</p> <p>接下来,我们要为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套书非常独特的价值,也是柏杨著《资治通鉴》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p><p><br></p><p>我们翻开书看到书里有不同的历史名家的“曰”,有一些内容,是《资治通鉴》原书里就有的,但大部分,是柏杨查阅了大量的史书,将历朝历代史学家的摘录进来的。这样做,是为了给读者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打破大家读史书的局限。</p><p><br></p><p>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回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了!我们说,历史是真实发生的,是客观存在的,就是它该怎么发生,就怎么发生,而且已经发生了。但是呢,我们看到的史书呀,是史学家们记录的,是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那必然会夹杂着人的情感和判断,可能史学家记述的历史,未必客观,可能它讲的,并不公正。所以呀,我们小朋友看历史书,不能完全相信,要充分思考,并且呀,如果条件允许,也应该多方面查找资料去证明自己的判断,这样,我们才能得出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历史,也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道理。</p><p><br></p><p>这一点,就是辨证史观。这个呀,可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要求。说到辨证史观呀,可能很多小朋友都不太懂,它就是说,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思考,要辨证的去看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判断,不能只信眼前看到的这一点儿信息。</p><p><br></p><p>《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这套书中,总计覆盖了1000多个历史人物,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人物功过得失,不矫饰,不虚作;同时收录了30位历史名家多角度点评,用再现名家论坛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树立辨证史观。</p><p><br></p><p>孩子可以发现,哦,原来历史学家们对一件事情的意见可以是不一致的,所以,这个时候,有没有小朋友会问,是不是自己也可以有不一样的想法呢?</p><p><br></p><p>答案当然是可以的!不但要有质疑,还要有考证,并且得出自己的观点,有了这样的过程,孩子们学到的知识,看过的历史,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财富,这就是我们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这也能够培养出孩子爱读书的兴趣来,有了思考,才有了求真求是的乐趣,才真正得到了读书的益处。</p><p><br></p><p>这呀,也是近几年来,我们中高考的语文作品命题方向,更考察学生的逻辑能力、思辨能力。然而,逻辑能力、思辨能力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所以呀,我们就可以在点滴中培养。</p><p><br></p><p>比如马谡不听诸葛亮劝告,选择了错误的战略,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执行军法,挥泪斩马谡。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说是马谡不对,不听劝告,不执行命令,违反的军法,主要是马谡的责任;还有人夸奖诸葛亮,说他虽然与马谡感情亲密,但马谡犯了军法,仍然能够执行,是铁面无私,秉公执法。</p><p><br></p><p>历史学家陈寿说,诸葛亮诚心追求公道,受人拥护和爱戴,他能与管仲、萧何相比。可是,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管仲和萧何,都没有领兵打仗冲锋陷阵,可诸葛亮七擒孟获,又派马谡驻守街亭,都是行军布阵的行为!</p><p><br></p><p>在这件事上,柏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马谡根本就不是一个将才,他只是一个出谋划策的谋士,诸葛亮让他带兵,这本身就属于诸葛亮用人不当造成的后果,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是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的!</p><p><br></p><p>在这件事上,柏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马谡根本就不是一个将才,他只是一个出谋划策的谋士,诸葛亮让他带兵,这本身就属于诸葛亮用人不当造成的后果,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是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的!</p><p><br></p><p><br></p> <p>这样的思考方式,也是我们初中历史教课书中常出现的问题。初一的历史教科书中问,刘邦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这个问题的答案,刚好刘邦自己回答过,内容就收录在了西汉的第一章了,感兴趣的妈妈可以带孩子一起去看一看吧!</p><p><br></p><p>这套书还有很多阅读方法,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家长和孩子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发现,也希望大家在看书的过程中多提意见,我们将在加印和再版时,加以改进。</p><p><br></p><p><br></p> <p>  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 独家赠送15节音频课+涂色日记本</p><p>纵观1362年、16朝历史风云,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于一书;更多知识、更多典故,贴合考点,一网打尽!胡三省后第一人!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历史系主任张帆,北京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胡秉华鼎立推荐!</p><p><br></p><p>💰到手价120元👇</p> <p>🍀 向祖国献礼|读《美丽中国》</p><p>《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中国正在说》~~邀你游遍全国的 一山一水一人情!</p><p>🌵做有根的中国人🇨🇳</p><p><br></p><p>📝 读书打卡赠书📚活动已开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