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哈 轴" 的情怀

四月初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50年前17岁的我,走出校门跨入哈尔滨轴承厂的大门,在那特殊年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耀眼光环下,成为了光荣的工人阶级一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是"哈尔滨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外景,我拍摄于2011年9月27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近日,连续看到几篇报道关于哈尔滨轴承集团的消息,得知哈尔滨轴承集团在2020年成立70周年之际宣布“破产重整",听到这个消息真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心如刀绞、巨大悲痛,难受的叫人感到窒息,喘不过气来,心中久久不能平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几代哈轴人的艰苦创业、浴血奋斗,70年的历史,沧桑岁月、风雨历程,一个曾经站在全国轴承行业排头兵的国有企业、一个威震一方、众人嘱目的万人大厂,一个魅力哈轴、创新哈轴、精致哈轴、文化哈轴、幸福哈轴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留下的只是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改制前的哈尔滨轴承厂大门。中间正门平时是不开的,只有领导和贵宾车辆出入时方可打开。工人们上下班均从左侧边门通过,当时有厂保卫科人员在此查验工作证放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门左侧顺着大墙边有一溜很大的自行车棚,棚内排列好多自行车架子,能容纳存放很多辆自行车,门口设有一个管理室,进入存车时从小窗口领取寄存牌,取车时将寄存牌交回即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门右侧顺着大墙是几排几十棵高大粗壮的白桦树,边上有一条人行小道通往轴承工人文化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我在工厂时的那个特殊年代,厂区大院中心是“毛主席挥手"的巨型塑像,花岗岩理石基座,四周有二层三级台阶,四角有立柱式多头照明灯。当年工厂还组织我们各车间、科室在此开展过歌咏比赛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进厂左侧大楼一楼是五车间厂房,我们质量检查科办公室在二楼北头,三楼、四楼是厂部办公室。进厂右侧大楼一楼是二车间厂房,二楼以上有武装部、保卫科、保健站和厂办科室等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是"哈轴集团办公大楼"外景,我拍摄于2011年6月24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家人和哈轴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情结和渊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妈妈(关杰、1931年一一2017年)从51年建厂初期入厂,一直工作到退休。历任厂监察委、教育科、子弟小学、子弟中学、教育中心、工学院等岗位领导,为哈轴昔日的辉煌付出了心血、贡献了毕生力量。我爱人的父亲、哥哥,我姑姑的家人及子女也都在哈轴工作至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从小就在哈轴白毛幼儿园长大,居住在哈轴白毛家属宿舍,小学、中学及参加工作到哈轴上班时期一直在哈轴“干部楼"居住,结婚生子搬迁至哈轴“鸡场"职工家属宿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70年初中毕业,71年分配到哈尔滨轴承厂工作,当时真是即高兴又让人羡慕。作为一名哈轴工人,当年在整个香坊区乃至哈尔滨市,到哪一说:我是哈轴的,立马让人刮目相看,用现在话说:真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是我2011年6月24日拍摄的,哈尔滨轴承厂三车间外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这里我开始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值得炫耀的是我们这个军品车间,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生产航空、航天轴承的车间,当年还派有军代表进驻车间监管,曾经为国家“神舟飞船"和"长征运载火箭"等航空航天器提供配套轴承,为航天器成功发射作出过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更有缘分的是,我和我的爱人同在哈轴三车间里一个工段、一个班组工作,从相识、相知、相亲、相爱到成为夫妻,是哈轴的姻缘给了我们幸福的家庭和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在这个车间大院里,我们每天上班前集体做广播体操,开展过体育娱乐活动,还召开过全车间职工的忆苦思甜"吃忆苦饭"和“批判"大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2020年即将拆除的“哈尔滨轴承厂三车间"的外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哈尔滨轴承厂三车间位于香坊区油坊街九号,因系轴承厂的军品车间,专业生产军用精密轴承,所以对外保密,称其为“九号车间"。我在三车间车工工段当质量检查员三年的时间(后来调到厂中心计量室工作),和这里的工人师傅们结下了不解的师徒情缘,至今铭记在心、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我刚入厂时三车间车工工段在老厂房,和热处理工段一个厂房,隔车间内过道。当年高温作业的工种工人在炎热夏季,每天享受供应汽水的保健待遇。这种汽水是工厂自己加工的,水中含有充足的二氧化碳,甜酸口味,即解暑又解渴,它是用类似氧气瓶形状的容器盛装,每天定时定量送到热处理工段。每当看到送来汽水的时候,就像“小孩儿看见了冰棍"一样的兴奋,赶快拿出自己的水缸或饭盒去接上一碗一饮而尽,那真叫一个“爽",紧接着再来一碗喝到直打饱嗝为止。当然了,这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为我们和热处理工段是邻居,又是好朋友,所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前提还是热处理工段的工人师傅大气、豪爽、不吝啬,有福同享,我们才偏得了这份额外的待遇,回想起来仿佛今天还能感觉到当年"汽水"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我在哈轴仅仅工作了不足六年,时间虽短但也通过勤奋工作为哈轴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并亲眼见证和参与了哈轴辉煌风光的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哈轴是我步入社会人生的起点,是我走向社会人生的第一站,这里有我成长进步的阶梯,这里是我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在哈轴工作期间,我学到了技术本领,受到了工作历练,体会到了工人的朴素真诚的情感,为我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哈轴从恢弘到落幕,从兴盛到衰败经历了什么?我们是局外人可能永远说不清楚,我们只能看到的是她渐行渐远的凄凉背影,只能听到她如歌如泣无声诉说,哈轴就是这样以悲剧的结局退出了历史舞台。看到昔日“哈轴集团"的巨大铜字牌匾应声倒地、荡然无存;看到昔日的轴承工人文化宫顷刻坍塌、遍地瓦砾;看到昔日我工作的车间不复存在,心中犹如打翻的调料瓶,五味杂陈、甜酸苦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曾记得这幢哈轴集团办公大楼的前身是哈轴工人独身宿舍,进入楼内一楼大厅右侧是传达室,步入右侧台阶至二层以上都是女独身宿舍;楼内一楼大厅拾中楼梯而上是男独身宿舍,大厅左侧有热水房,供应住宿独身职工开水饮用。大楼门前是工人们喜爱的灯光篮球场、排球场,球迷们经常晚上在此观看篮球比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爱人当年也在哈轴工作,结婚前一直在独身宿舍居住,独身大楼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大楼里面留下了我们初恋的痕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独身大楼的后面是轴承厂职工大食堂,每天这里接待上千人职工就餐。记得在我十五、六岁的那个特殊年代,我妈妈被冤定“走资派",遭批斗隔离反省不能回家,我爸爸单位因砸烂"公、检、法"全部去农村“五七干校"学习改造,家中两个哥哥下乡,我还小不会做饭,就每天三顿饭在大食堂吃,大食堂的门常年是不关的,冬天挂上一个厚重的、没有力气都掀不动的大棉门帘子,是大食堂给了我温暖,我对大食堂有着深厚的感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我参加工作以后也经常在大食堂吃饭,还记得那时的伙食不是很好,总是“老三样",职工们怨声载道,意见很大。刘文田副厂长调来以后,首先抓了改善职工食堂伙食的“民心工程",食堂的饭菜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和提高。我记得食堂过去每天的主食都是蒸玉米面发糕,有时候还有酸味不好吃。后来刘厂长来了以后粗粮细做,把发糕加工成了烤糕,很受工人们的欢迎。想起当时我的午餐就是用筷子串起五块烤糕,再买一个菜,盛一份免费清汤,就OK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还记得刘厂长来了以后,还给全厂职工每人免费发放了一个工厂定制的铝制饭盒,饭盒盖上面印有"哈轴"二字和一个带有翅膀的轴承图案(寓意:腾飞吧,哈轴),图案的左侧写有“斗私",右侧写有"批修",这“斗私批修"四个字是出自于毛主席语录。饭盒盖比较厚,是用来盛菜的,饭盒是用来盛饭的,挺适用的,可惜没有保存到今天。</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只记得哈轴的产品一流、一货难求,当年想买紧俏轴承必须"找关系"、领导批,供销科有熟人才能提到货。当年供销科是人见人爱的热门岗位,供销科人员那真是叫牛,连走道姿势都不一样。哈轴的经济效益在全市工业行业中也是有目共睹, 其它企业羡慕嫉妒,想调进哈轴工作如同“考状元"难上加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只记得哈轴不仅产品过硬、质量精良,更是人才济济、精英辈出的摇篮,值得哈轴人骄傲的是,几十年先后数十人走到了全省、全市各行业的各级领导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只记得哈轴“三八女炮班"在全市的武装民兵中叫响,炮班女战士英姿飒爽,演兵习武,好不威风,让人羡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只记得哈轴工人理论学习小组经验开花、名声远扬;哈轴工人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全市闻名;哈轴工人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哈轴还创办了自己的《哈轴人》报刋……当年哈轴的各项工作样样走在全市企业的前面,哈轴人的霸气与傲气如雷贯耳,名气震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就是这样无形的精神财富和有形的固定资产,一个活力四射,如日中天的哈轴,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顷刻崩天,如同“哈轴集团"的金字招牌一样,瞬间化作废铜烂铁、一文不值,几代哈轴人的不懈努力,用生命换来的口碑和赞誉,也烟消云散,化为泡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是"哈尔滨轴承厂工人文化宫"的外景,我拍摄于2011年6月24日,留给回忆、永世珍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看到已经拆除了的哈轴工人文化宫,心痛啊!这个建于1958年的哈轴工人文化宫,当年经常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的情形,深深的烙印在哈轴人的心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开始就活跃在文化宫,为轴承厂召开工人代表大会、劳模大会献辞献花。少先队员们穿着白衬衣,蓝裤子,白胶鞋,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打着庄严的队旗,敲着整齐的队鼓,吹响嘹亮的队号,手持鲜花站立在会场内的四条过道上,台上一男一女两名少先队员代表,高声朗读着献给工人叔叔、阿姨们的祝词,最后,全场鼓号齐鸣、少先队员们摆动着鲜花,呼喊着"向工人叔叔学习、向工人叔叔致敬"的口号,绕场一周退出会场,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应该是69年的时候,我只有15岁还没有毕业,在那个“停课闹革命"的年代,学校安排我们到轴承厂去“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参加义务劳动。我和班上几个同学被分配到八车间(精密车间),那时我们还小,不可能干重体力劳动,只是帮着工人师傅们在无心磨床上串串套圈,在平面磨床上摆摆套圈儿,或者干一些搬运箱子的工作。每天中午午休,工人们吃完饭以后,我和几个同学就在车间的过道上给工人们表演节目,我只记得我表演的是拉二胡,其他同学表演什么不记得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女工师傅给我们了唱一首《看见你们格外亲》的歌曲,至今我还清晰的记着这首优美的曲调和她的形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件巧合的事。去年我在银行办事,旁边有一个老同志直盯着我,主动和我搭话,问我的姓名,是他认出了我就是当年在八车间参加劳动还表演节目的小孩,因为当年我的大舅哥于长歧也在八车间工作,和他是朋友,所以他就记住了我,得知他是当年的高师傅,真是缘分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候,我们中午也在轴承厂大食堂吃饭,几个红卫兵同学就经常在大食堂的广播室,通过广播向工人们宣传毛主席语录,我记得有一次我还唱了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曲,当年在大食堂吃饭的工人师傅和同志们有记得的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1971年9月15日,我们分配到哈尔滨轴承厂的新入厂工人进厂报到,入厂培训就是在哈轴工人文化宫的二楼教育厅进行的。几天的培训结业后,我被分配到轴承厂质量检查科三车间任质量检查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文化宫二楼教育厅的侧面墙壁上还挂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型巨幅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还记得当年在二楼教育厅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有一天,一个发小跑来告诉我,你妈妈在文化宫挨斗呢。因妈妈隔离反省多日未回家我想念妈妈,听说以后赶快跑到文化宫想看看妈妈。进了二楼教育厅,就看见台上妈妈和几个被批斗的人员,挂着大牌子再接受批判。台下工人红卫兵"造反派"们声嘶力竭,唾沫四溅地呼喊着“革命"口号。看到这一幕,我一秒钟都没有停留,转头一口气跑回家,趴在床上大哭一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好端端的全国轴承龙头国企,一个曾经扛起全国轴承大旗的哈轴,一个当年“一人哈轴、全家光荣"的企业,一个当年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哈轴巨人",在历史改革的经济大潮中,身负58亿的“共和国长子"就这样轰然倒下了,它的“夭折"如同千斤重锤狠狠地砸在哈轴人的心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的哈轴和我有着不解的情缘,我是厂二代子弟,出生就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在哈轴的氛围中,是哈轴把我养大,厂里就是我们眼中的全部世界,我的人生前23年和哈轴形影不离、朝夕相处,一刻也不可分割,哈轴是我的寄托和依恋,我经历哈轴的各个发展阶段,在我头脑中永远挥之不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昔日魅力四射,风光无限的哈轴消失了,它的消失是我心中的痛点,是不可治愈的创伤,留下的是记忆中的哈轴70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哈轴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他已经成为了一张名片,一座丰碑,哈轴大国工匠的精神塑造了精品工程,他已经把“哈轴精神"贯穿到哈轴人骨子里,他已经成为哈轴人的依恋,是一种心里上的牵绊,是一种感情上的寄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不可复制的哈轴不在了,都来不及说声再见就离我们而去,几代哈轴人的精神家园没有了,承载哈轴几代人的梦想破碎了,曾经的哈轴人眼在流泪、心在滴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哈轴"二字重达千斤,像一块烙印永远刻在哈轴人的心上,后人也会常常想起不会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哈轴人在无声的呐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哈轴人在无力的哭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问苍天、鸣不冤、谁之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问大地、鸣不平、谁之罪……</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后记:</p><p class="ql-block">本文叙述的当年事件、情形,因事隔久远40多年,今仅凭记忆回想记录下来,可能存在与事实有出入之处,敬请美友指正随时删改。</p><p class="ql-block">谢谢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文字:网络、四月初八</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四月初八</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热血颂 》廖昌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