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灿灿黄蝶满树飞,银杏翩舞靓校园。今天,我有幸观摩了渭南市实验小学两位名师的语文课,一节是安福玲老师执教的《少年中国说》,一节是张平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两节课,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两位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p> <p> 安福玲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少年中国说》。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学生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但是,整堂课却在她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抑扬顿挫的诵读和拓展延伸的小练笔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这节课的独到之处就是以生为本,依标而行,这也正是安老师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之所在!其实这样的课才是最扎实的,一节扎实的课就是好课!</p> <p> 张平老师执教的是《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她将爱与恨,圆明园的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张老师从文本出发,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张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进而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除此之外,她注重读与写的结合。对学生的点拨,引导恰到好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和发言权。</p> <p> “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这两位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启发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聚焦语文要素设计教学,要紧扣单元导语,着眼课后练习设计课堂活动,关注交流平台,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找准语文要素,这样才能清晰不同年段、不同文体所要达成的不同目标,让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有层序地发展,能感悟文字,也能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p><p>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求索,让语文课堂成为我们师生知识、潜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