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庚子年秋的这个国庆长假注定是段不平凡的时光。这是新冠疫情初步控制后的第一个长假,而且国庆节、中秋节在同一天,真是双喜临门!记得上次国庆、中秋“双节同至”是在三十八年前,感叹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p><p> </p> <p> 举国欢庆,连放八天长假!我们原打算去山青水美的湘西和黔东南游,但看天气预报那里是连续阴雨天。我们的旅行家朋友管总建议我们去陕西和山西游览,说那边天气晴好。他还为我们推荐了出行攻略!我称之为“沿黄河,山西、陕西寻根问祖六日游”!</p> <p>金秋十月 层林尽染</p> <p> 此次一同出游的还有王院长、闫院长等七人, 可惜管总有事未能同行。为了避开出行高峰期,我们于十月二日晨七点半出发,当天襄阳市区下着小雨,高速公路上车辆也不多,我们沿着二广高速和沪陕高速行驶,车窗外秋雨绵绵,车内气氛热烈,欢声笑语,我们一同放飞心情,奔向美丽的大自然……</p><p> </p><p> </p><p> </p> <p>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p> <p> 想起去年十二月初,我们也是沿着这条路线游伏牛山脉的主峰——老君山风景区,那是我与闫院长、张教授的初次自驾游。我们巧遇入冬的第一场瑞雪过后,天气晴朗,蓝天白云下的老君山格外的美,群山连绵起伏;突兀的山峰,怪石嶙峋,古松摩云,危崖欲倾;景色如同黄山西海的秀丽和华山的险峻,老君山的道观群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p><p> </p> <p>蓝天白云下的老君山风景区</p> <p>老君山绵延的秀美山峰</p> <p> 据传老君山因太上老君李耳在此归隐修炼而得名,具有一两千年的道教文化历史。老子写成《道德经》后,就告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史记》记载:“莫知其所终”。</p> <p>山顶耸立的老君山道观群</p> <p>金碧辉煌的道观建筑</p> <p> 这次出游我们从灵宝东下高速,一则想品尝灵宝的特产,二则因为到了午餐时间。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属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位居豫秦晋三省交界的枢纽地带,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下了高速我们立马品尝了灵宝的苹果和核桃,果真名不虚传!苹果香甜可口,核桃新鲜味美!</p><p> 中午在灵宝吃的烩面真香,尤其是戴局点的酸菜肉丝,和烩面简直是绝配,我们每人吃了一碗足有三两的烩面!</p> <p>灵宝苹果甜又脆</p> <p> 陕州地坑院是我们此次出游的第一个景区,三门峡市的地坑院很多,最有名的属陕州地坑院,这是我第二次游览该景区。陕州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p> <p>陕州地坑院景观大道</p> <p>四大民居奇观之一</p> <p>地平线下古村落</p> <p>民居史上活化石</p> <p> 地坑院是中国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最古老、最独特的民居,是这个地区特有的地貌和自然气候条件下才有的,是人类古老的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房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正是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p> <p>通向地坑大院的青砖台阶</p> <p>地面下的民居四合院</p> <p>院内别具特色的九连灶</p> <p> 到了灵宝的函谷关景区已经是下午五点钟了。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后毁于战火。1987年重修太初宫,1992年复建函谷关关楼,是一处融道家文化和军事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游览区。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p> <p>函谷关关楼</p> <p>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起源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p> <p>老子在此著《道德经》</p> <p> 我首次游函谷关是在二零一八年八月,那回只游览了太初宫和鸡鸣台景点,此次重游我登上了关楼并看到了函关古道遗址。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古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p> <p>函关古道遗迹</p> <p>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p> <p>函谷关城楼上的古炮台</p> <p> 游完函谷关已经是傍晚七点钟了,我们沿着连霍高速公路,驱车近九十公里,到潼关县城已是晚上九点!</p> <p> 次日晨,我们驱车前往潼关古城,因景区正在修缮,未能入内游览。史料记载潼关地势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成为扼守长安的天然屏障。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地势的险要。</p> <p>正在修缮的潼关古城</p> <p> 离开潼关古城,我们驱车前往韩城的司马迁祠景区。途经著名的风陵渡黄河大桥,我们在桥头观景台远眺壮美的黄河,博学多识的张教授讲起了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相传这里是黄帝贤相风后发明指南针战败蚩尤的地方。风后殁后,黄帝把他葬在他战斗过的地方,谓之风陵。由此,渡口称风陵渡。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晋、陕、豫三省;如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p> <p>风陵渡黄河大桥</p> <p> 过了风陵渡大桥我们进入了山西芮城县。芮城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古中国”的核心地。180万年前西侯度就有先民活动,《诗经·伐檀》采撷于此。其元代永乐宫壁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被誉为“东方艺术画廊”。</p> <p> 途经山西临猗的吴王古渡,在渡口观景台,我们巧遇来自北京的两名摩托车骑友,很佩服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王院长说若早二十年,他也要骑上摩托车到处游!后来他还真跨上摩托车过了把瘾!</p> <p>帅气的七零后摩托车手</p> <p>英姿飒爽的女摩托车手</p> <p>吴王渡口观景台亲近母亲河</p> <p> 通过黄河浮桥,我们又返回陕西。我们沿着黄河景观大道行驶,沿途的风景非常美,让我们目不暇接。黄河在此解脱束缚,缓缓而流,滋润着这块沃土,广阔的河滩绿草如茵,还有在洪湖才能看到的大面积莲藕,白鹭点点……。在合阳黄河观景台远眺母亲河,简直是太美了。</p> <p>通过黄河浮桥返回陕西</p> <p> 到了司马迁祠已经是下午一点钟了,我们吃了些面包、水果就购票进入景区,司马迁景区面积很大、很美!园内有高大的司马迁雕像,道路两边景观树木修剪整齐,鲜花盛开!还有颂扬司马迁事迹的文化墙……</p> <p>司马迁景区大门</p> <p>景区内高大的司马迁塑像</p> <p> 司马迁祠建在高高的山上,我们先走司马古道,然后沿着九十九层砖石台阶,拾级而上,从砖石台阶的磨损度、建筑风格和石碑,我们感知到其历史文化的久远!</p> <p>历经沧桑的司马古道</p> <p>司马迁祠修建在高高的山上</p> <p> 祠的北侧,断崖壁立,高约一百公尺。在祠前凭高俯视:黄河绕其前芝水漾乎左,西枕梁山之岗,南临千仞之祠院,四周都是用砖砌起的数仞高的朵墙,远瞻俯瞰,极其雄伟!</p> <p>祠的北面 断崖壁立</p> <p>瞻仰汉太史司马祠</p> <p>对司马迁怀着无限敬仰</p> <p> 十几株苍翠古柏伫立在祠院内,司马迁祠院的后面,苍松掩映着司马迁的墓茔。从导游的解说词里,我们了解到更多一些关于《史记》背后的故事,让人更加敬佩司马迁崇高的人格!</p> <p>祠堂后松柏掩映的司马千墓茔</p> <p> 从司马迁祠出来,我们驱车向延川方向行驶,途经山西吉县服务区,这里离黄河壶口瀑布很近,我们临时决定再游壶口瀑布景区。壶口瀑布是热门景区,虽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道路依然拥堵。我已经是第三次游壶口瀑布景区了,每次给我的感觉都不同,今年的雨水多,正直丰水期,壶口瀑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p> <p>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p> <p> 相比唐克的九曲黄河第一湾,母亲河从雪山高原而来,她带着草原湿地的纯净,是那么的慈祥,像是一首乐曲柔美的序曲,而山西壶口的黄河,奔腾咆哮,像东方雄狮,雷霆万钧,不可阻挡,是黄河大合唱乐章壮丽的诗篇!</p> <p>八方游客倾听黄河大合唱</p> <p> 游完壶口瀑布景区,我们行驶七十多公里,入住吉县县城。</p> <p> 因为是国庆长假,吉县县城酒店紧俏,我们几经周折,最后由戴局搞定酒店事宜,用低于其他游客的价格安排好了住宿。晚上我们品尝了黄河大鲤鱼,畅饮了闫院长带来的茅台镇佳酿,大家围坐在一起,欢乐开怀!</p><p> </p><p> </p> <p>品尝黄河大鲤鱼</p> <p> 十月四日早餐后,我们沿着长延高速和520国道,行驶了二百六十公里,到达了乾坤湾景区。黄河在延川境内形成的五个S形大转弯,它由北而南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而最美、最壮观的当属乾坤湾!</p> <p>俯瞰乾坤湾全景</p> <p> 来到乾坤亭极目远望,视野开阔,景色壮丽,令人十分激动!只见眼前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位于S型的黄河岸边上的河怀村和伏义河村,其形犹如黄河巨龙怀抱里的太极阴阳鱼。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p><p> </p><p> </p> <p>乾坤湾上的神仙眷侣</p> <p>乾坤湾旁乐逍遥</p> <p>乾坤亭边的八仙聚会</p> <p> 我们又到了圣览山巅,从不同视角鸟阚乾坤湾,乾坤湾中自然形成的太极图像就更鲜明可观了!其弯道弧度在320度以上,环抱郁郁葱葱的青山,美哉!我们的母亲河!乾坤湾的美景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p><p> 我们乘索道前往会峰寨景区和清水关景区。戴局和夫人还去走了黄河栈道……</p> <p>山青水碧的清水湾</p> <p>遥望苍翠的会峰寨景区</p> <p> 游完乾坤湾景区,王院长夫妇、闫院长夫妇余兴未尽,因为对习近平主席的崇敬,他们驱车七十多公里,参观了习主席曾下乡劳动和生活过的地方——梁家河村。当年十六岁的习近平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的知青插队岁月。</p> <p>梁家河村民委员会</p> <p>梁家河村史馆</p> <p>梁家河知青旧址</p> <p>参观知青旧居的一对伉俪</p> <p>同习主席一同插队的知青们</p> <p>习主席当年睡过的土炕</p> <p> 游完乾坤湾我们兵分两路,用时四个多小时,行程二百六十多公里,于晚上八点在碛口古镇会合。晚饭后,我们观看了民俗表演,又一起在古镇的街道上逛夜市……</p> <p>入住碛口古镇人家</p> <p>碛口古镇的夜景</p> <p> 今天是十月五日,吃过早饭,我们 趁着晨曦前往沿黄大道,欣赏黄河美景,对面是陕西延川县,黄土高原起伏的山峦和宝塔,在黄河的衬托下构成一副美丽的画卷。</p><p> </p> <p>晨曦下的碛口古镇</p> <p> 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p> <p>碛口古镇的骆驼运输队</p> <p> 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p> <p>曾经忙碌的碛口码头</p> <p>码头上演奏传统乐器</p> <p> 如今的碛口古镇建筑大多保持原貌,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p> <p>古色古香的小巷</p> <p> 路边一家经营手工艺品的店铺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店里全是各种用葫芦制作的艺术品,琳琅满目,其中一串串“福禄娃娃”创意独特,制作精美,店主曾荣获山西省第二届文创产品暨文化创作设计奖。闫院长和宋老师都买了中意的一串,留作纪念!</p> <p>一串串制作精美的葫芦娃娃</p> <p>可爱的福禄娃娃让人爱不释手</p> <p>认真倾听手工艺人的介绍</p> <p>与设计奖获得者合影留念</p> <p> 真是赶日子不如撞日子!我们在镇上巧遇了一列气派的迎亲车队!只见一辆辆挂着大红绸花的丰田霸道车开过来,我们数了数一共有十辆!沿路贴有象征祈福的字符,一场别具特色的晋西民间迎亲仪式展现在我们面前!</p> <p>戴着大红绸花的迎亲车队</p> <p>喜庆的迎亲秧歌队伍</p> <p> 车队后面是声势浩大的锣鼓班子,就听见锣鼓喧天、唢呐声声,迎亲的人们扭着热闹欢腾的秧歌,两顶花轿晃晃悠悠分别载着迎亲的新郎和压桥的男童,最惹人注目的是队伍前一脸得意的媒婆和搭档一边扭着秧歌,一边滑稽地打趣、逗乐表演……</p> <p>载着新郎和压桥男童的大花轿</p> <p>迎亲秧歌队前的一对主角</p> <p> 如此喜庆热闹的场面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我们跟随着迎亲队伍,边走边拍照。胡大姐、张老师和宋老师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队伍里舞动起来……这种使人耳目一新的仪式,让我们这些外乡人欣赏到了集古朴与浪漫于一身的古镇风情,感受到了碛口古镇的民俗文化!</p> <p>欢乐的旋律感染了所有人</p> <p> 在镇里逛来逛去,我们来到卧虎山上的黑龙庙,这里是碛口古镇的制高点。俯瞰古镇,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黑龙庙里道光年间的石碑记录下了碛口古镇悠久的历史,这山、水、镇、庙在黄河巍谷之间相映成趣,故在秦晋两省遐迩闻名!</p> <p>卧虎山上造型精美的黑龙庙</p> <p> 庙中乐楼的音响效果更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故有“黄涛共鸣,湫水助唱”之说。所以每逢古会隆节,秦晋两省四乡群众不畏陡峭山路,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p> <p>仿佛听见台上传来动听的歌声</p> <p> 我们还游览了伟人路,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渡黄河夜宿于碛口,后转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现镇内保存有毛泽东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和路居处等。</p><p> 我们意犹未尽地离开碛口古镇,驱车260多公里,于当日下午三时到达位于灵石县的王家大院。</p> <p>建筑规模宏大的王家大院</p> <p>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三百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二十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p> <p>悠闲漫步在院内的石板路上 </p> <p> 其建筑群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我和宋老师于2017年8月曾游过王家大院,此次我们仅在景区外围游览;购买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月饼和小米杂粮糕,味道还不错。</p> <p>王家大院建筑群依山而建</p> <p>高大的古牌坊遗址</p> <p>古朴精美的古戏台</p> <p> 游完王家大院景区,我们驱车二十公里的路程,到达灵石县城,安排好了住宿后,在一家川菜馆品尝了颇具特色的美味佳肴。</p> <p>灵石县的地方小饭店</p> <p> 此次出游,原计划去山西五台山游览,因为疫情原因,五台山景区未完全开放,故放弃游五台山,改游绵山。二零一七年我和管总、黄部长和宋老师曾游绵山,由于赶时间,未深度游。但那里的优美风景让我们想要再游绵山。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p><p> </p><p> </p> <p>清明寒食之源一一绵山</p> <p> 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是我国清明节(寒食节)文化的发祥地。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绵山风景名胜区(AAAAA级)的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集华夏古今之精华,构成了现代仿古建筑物的独特风格。</p> <p>相聚绵山 探寒食之源</p> <p> 绵山秀色,首推水涛仙沟。沟前说法台苍翠如黛,耸立于两山之间,环绕于涧水之中,秋季层林尽染,景色之美 ,如诗如画。十里仙谷中,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和深涧。</p><p> 介公墓建于 2000 级石阶之上的柏树岭中央。居高临下,放眼眺望,古代晋国山川尽收眼底。古墓依山而建,有元、明、清历代墓碑数通。</p><p> </p> <p>水涛沟景色迷人</p> <p> 栖贤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线天的峡谷。两边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传声,须攀十余架天梯才能通过。相传当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经这里到达归隐地的。闫院长、张教授和宋老师沿着天梯,攀岩而上,通过“一线天”,寻找圣贤的足迹。</p> <p>攀岩而上 寻觅“一线天”</p> <p>栖贤谷里伴仙鹤起舞</p> <p>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高僧迪公经营始建,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p> <p>云峰寺又名抱佛寺</p> <p> 接着到了 一斗泉景区。一斗泉是一处天然生成的石泉,因仅仅能盛一斗水而得名。</p> <p>天然石泉 一斗泉</p> <p> 大罗宫游览区,当地人俗称“中岩”。“三清上,曰大罗”。道家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六重之上为大罗天,因此这座宫殿为大罗宫,意为最高的仙宫。大罗宫依山而建,层楼杰阁,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其建筑规模“可以与布达拉宫相媲美”,可谓天下道家第一宫观。唐玄宗皇帝驾幸绵山缅怀前朝圣祖功德,感戴绵山诸神护佑李唐王朝的恩典,降旨敕修大罗宫诸殿。</p> <p>大罗宫游览区</p> <p> 龙头寺因唐太宗皇帝驾幸绵山礼佛时,有双龙显灵而得名。龙脊岭因位居双龙交汇的背脊而得名。该游览区展现了李唐军事文化和道家养生文化。绵山唐营是国内唯一留存的唐代古营;督战台、插旗石等历史遗迹,讲述着秦王李世民当年布兵督战的故事。绵山的灵气吸引了众多的仙家、圣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养生地。</p> <p>龙头寺唯一留存的唐代军营</p> <p> 我们仰慕关公圣德,在关公庙前大铜马上,持枪立马,好不威风!戴局流连忘返,感觉与绵山风景区"相见恨晚”,感叹其自然风光不输南太行,挂壁公路险如郭亮村,庙宇道观比肩悬空寺,佛教圣地如同九华山,历史文化堪比青城山。我们真是不虚此行!</p> <p>大铜马上威风凛凛</p> <p>持枪立马 好不威风</p> <p>绵山挂壁公路险如郭亮村</p> <p> 游完绵山,我们驱车一百多公里,到达洪洞县大槐树寻根问祖园景区。</p> <p>洪洞县大槐树寻根问祖园</p> <p>洪洞县明朝移民遗址旁留影</p> <p>我们都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我们均为大槐树移民的后裔,为了寻根祭祖,来到此地。我已是第二次来洪洞大槐树,常说人这一生至少得去三次大槐树:第一次 为你 豆蔻年华 寻生身之地;第二次 当你 意气风发 可荣归故里;第三次 等你 雪鬓霜鬟 要认祖归宗。</p><p> </p> <p>全国唯一民祭圣地一一大槐树</p> <p>大槐树下寻找我们的中国根</p> <p>挂满幸运符的第二代大槐树</p> <p> 据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实际上应该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铜雕塑重现当时的大移民情景</p> <p>长长的明朝大移民浮雕墙</p> <p>大槐树上找到自己的姓氏</p> <p> 在中华姓氏苑,我们寻找自己的根;在祭祖堂,我们认祖归宗,祭奠先祖。王院长、闫院长他们加游园活动,还获得“荣誉移民”证书。</p> <p>展示"荣誉移民"证书</p> <p>"荣誉移民"受到“县长”接见</p> <p> 游完大槐树景区,经当地老乡介绍,到“辛鑫饺子馆”品尝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和茅台镇佳酿,开怀畅饮,不亦乐乎! </p><p> </p> <p>辛鑫饺子馆 价廉物美</p> <p>美食家又有口福了</p> <p> 十月七日晨,我们沿着京昆高速、呼北高速、内邓高速,驱车六百多公里路程,满载收获的喜悦,返回襄阳,结束了为期六天的快乐旅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