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源——都江堰

赵辉

<p><span style="color: rgb(48, 48, 48);">  都江堰(县级市)隶属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世界著名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都江堰水利工程等。这是2020年10月10日波丽斯中老年团队川西之行的第二站。2003年来过一次都江堰,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走马观花,就在宝瓶口转了转,没来得及细看,便匆匆离去。时隔17年,再次来到都江堰,五个多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对游览都江堰的几个主要景点来说,绰绰有余。</span></p> <p>  都江堰景区的大门及南桥。</p> <p> 伏龙观</p><p> 从都江堰离堆公园入口处进入,穿过清溪园,走过一段堰功道,蹬上石阶,就看到了伏龙观。这里供奉着李冰石像,足见人们对李冰的尊敬。在这里可以看到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沙盘,还可以近距离观看都江堰工程最重要的一部分,宝瓶口。</p> <p><span style="color: rgb(48, 48, 48);">  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千年无坝古堰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2008年的汶川地震,都江堰市也在震区内,但在巨震面前,都江堰水利工程却体现出了古代建筑艺术之高超、材之精妙,原本工程基本完好,让人不得不为之叹服。穿越两千年的时光,依然屹立眼前,依然造福人类,这不能不说是都江堰这千年无坝古堰的奇迹和魅力所在。</span></p> <p>  内江最窄处的宝瓶口。</p><p> 当年李冰父子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p> <p> 分水亭</p> <p> 鱼嘴分水堤</p><p>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p> <p>  离分水亭不远处的鱼嘴分水堤,分水堤内侧的内江。</p> <p>  鱼嘴分水堤外侧的外江。</p> <p> 飞沙堰</p> <p> 都江堰飞沙堰</p><p>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p> <p>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p><p>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三者之间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p> <p>  安澜索桥。</p> <p><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  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被称为治水三字经。</span></p> <p> 玉垒关</p> <h1> 清幽的南桥古镇</h1><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走出大气磅礴的都江堰。来到旁边清幽的南桥古镇。游客虽然多,但并不吵闹。古镇里的建筑古色古香,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店。古镇里的每一处都是风景。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在里面悠闲漫步,这里可以让你远离城市喧嚣,心情轻松愉悦。</span>古镇虽不是很大,但功能齐全,吃、住、游、玩、购一条龙,应有具有。</p><p><br></p> <p> 都江堰南桥</p><p> 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泯江内江上,距离宝瓶口一公里,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百余年间经历洪水、战乱、曾多次损毁又重建,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南桥初建时是木质廊桥,现在是复古建筑,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依然很高。</p> <p> 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p> <p>  傍晚的南桥古镇。</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都江堰为何为天府之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都江堰水利工程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以来,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历经两千多年,仍发挥着巨大作用,以其“全世界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而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成都平原历史上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岷江水道相对海拔较高,是一条“悬江”。每当洪灾时,成都汪洋一片,旱灾时,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成为蜀地人民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修筑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等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即内江和外江。巧妙地设置了四六分水的比例,利用地形和水位差,按照枯水期或洪涝期间自行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催生了天府之国,秦国有了取之不尽的大粮仓,从而一扫天下,一统大业。因此都江堰水利工程无论从地理或是历史角度上看,都是滋润“天府之国”两千多年的源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建国前都江堰灌溉面积不足两百万亩。建国后,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发展,都江堰各配套水库、渠系得到系统建设,灌溉面积高速增长。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规模现仍居全国之首,担负着四川盆地7市38县1076万余亩农田灌溉,以及防洪、发电、旅游、工业生产等多项综合服务,是四川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可以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繁荣的四川。都江堰是一项水利工程,是一种文化,更是老祖宗造福万代的一大创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