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颐和园东宫门前200米处,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式牌坊,名称“涵虚牌楼”,也称为东宫门牌楼,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也是北京现存的最精致牌楼。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楼正面</b></font></h1>涵虚牌楼建于乾隆1750年,主楼石额东西刻有“涵虚”、“罨秀”为乾隆亲笔御书。牌楼两面彩绘金龙176条、金凤36只,显示了帝王所居琼楼玉宇富丽堂皇。 <h1><b><font color="#ed2308">涵虚牌楼背面</font></b></h1>涵虚的意思是天地开阔,山清水秀,包罗万象。罨秀是有捕捉美丽景色之意,它告诉人们穿过这座牌楼,你就可以进入一个山青水秀、令你心旷神怡的境界。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楼正面局部</b></font></h1>涵虚牌楼虽然后代均有修缮,但其结构处理方式和建筑构件都保留了清代建筑特点。因此,涵虚牌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楼正面局部</b></font></h1>从明、清两代至今,北京的牌楼就是北京城市建筑装饰与地标性标记必不可少的了。牌楼也叫牌坊,历史上曾叫过绰楔、坊楔、华表等名称。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楼正面局部</b></font></h1>牌楼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是"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楼背面局部</b></font></h1>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明十三陵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楼背面局部</b></font></h1>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认为,最能体现老北京风格的建筑除了胡同、四合院之外,就是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牌楼。而如今消失得最彻底的也是老北京街口上的牌楼。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楼背面局部</b></font></h1>据有关资料介绍,北京现存明清时期的牌楼有65座,其中琉璃砖牌楼6座、木牌楼42座、石牌楼17座。现存清代前的牌楼中则多集中在皇家园林、寺庙中。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楼侧立面局部</b></font></h1>颐和园东宫门外的涵虚牌楼新中国后曾四次大规模修缮。1952年照原样油饰整修,1963年下架油饰。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楼侧立面</b></font></h1>1985年落架大修,更换全部柱子、大小额枋、龙门枋、戗杆等主要大木构件,挑檐桁、正心桁、扶脊木、角梁、斗拱等构件局部更换,更换的承重大木构件均为美松,斗拱、花板等为红松。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楼正斜视面</b></font></h1>2018年主要对涵虚牌楼大木构件进行加固修缮,同时对其屋面、斗拱、木装修、望柱、油饰彩画等部位的残损进行相应的一般性修缮。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楼背斜视面</b></font></h1>有诗赞涵虚牌楼曰:<br>涵虚混太清,罨秀意幽瀛。<div>锦绣宜仙境,风光入帝京。<br>昆明邀客醉,万寿引花迎。</div><div>朱阙烟霞外,嵯峨万古名。</div> 张海泉庚子立冬拍摄并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