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银坑镇谢坑小学 肖阳春</p> <p> 我的家乡–于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广人稠,风光秀丽,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地方。</p> <p> 她在近代革命史上创造的红色文化,是我们每个于都人的骄傲。我爱于都,更爱我们于都红色文化。</p> <p>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五个兵团和两个野战纵队在于都河畔集结,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p><p> </p> <p>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于都河畔提出“新长征,再出发”。号召全党、全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把我国建成小康社会。</p> <p> 于都,不仅是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还是“新长征,再出发”号召地。</p> <p> 红军开始长征渡过于都河时的八个渡口。</p> <p> 于都人民对红军主力长征给予了大力支持,帮红军碾米、洗衣、补衣服、做草鞋、运输物质...</p> <p> 扩红支前运动中,母送子,妻送郎,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典型的有罗江区前村乡的李冬秀送子参军,胜利县河田区狗颈乡(现谢坑村)肖桂香送郎参军。</p><p> 红军主力长征时在于都补充于都籍兵员有17000多人,其中有13000多人牺牲在长征途中。到达陕北是只有1000余人。</p> <p> 红军渡河时,于都人民与红军战士一起,晚上铺桥,为防敌人发现,白天拆桥。其中一位老大爷捐出所有木板后,最后还把自己的棺材板也捐出来了!周恩来主席知道后,连声说到:“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好!”</p> <p> 86年前,在于都河畔的这棵大榕树下,有一个叫刘桂芬的年轻姑娘,依依不舍送别自己新婚不久的红军战士丈肖大荣时,桂芬落泪无声,摘下了自己的一只银耳环,塞进丈夫手里说:“耳环在,我就在,我等你回来。”</p><p> 1996年,刘桂芬走完了自己82岁的人生旅程,62年的等待,显得尤为漫长,去世时,她手心里还攥着她留下的那只银耳环。</p><p> ......</p> <p>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付出巨大的牺牲,战胜千难万险,排除千辛万苦,历经两年时间,以平均每天步行60公里,平均每天3次遭遇战高强度军事行动,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p> <p> 长征集结出发地的于都人民永远怀念那难忘的段峥嵘岁月,永远想念从这里远去的人民子弟兵......</p><p> 现在的于都,如您所愿了!</p><p> 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 ,于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科学稳步前行,逐步把于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县。</p><p> 于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