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渡剑门外,来从晋国游

蹇守民

<b>  (之一)</b><br> 酝酿良久的三晋之旅,9月10日终于得以成行。山西简称晋,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所在地。公元前453年晋国卿大夫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故雅称又名三晋。中国有一句话叫“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2019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5058处,山西一省就有452处,在各省中排名第一,足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三晋之旅就是冲着这点来的。10日下午3点17分,动车从成都东站出发,越秦岭、过西安,于晚上8点53分抵达此行的首站山西运城。山西旅行社高级导游小郭早已带着一辆33座的大巴在此恭候,并在此后的十多天里全程陪同我们。<br> <b> 华夏史笔唯司马,关中文物最韩城</b><br> 从运城到陕西韩城较近,11日早餐后我们便驱车前往位于韩城的司马迁祠。韩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称龙门,是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祠墓位于韩城东南芝川镇的山岗上,东临黄河,西枕梁山,景物之胜,为韩城之冠。<br>祠墓始建于西晋,后世屡经修缮、增建。最近几年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在祠墓前方修建了一片广场,并树立了一尊高大的司马迁塑像,广场两侧还配置有大禹治水及多位帝王的群雕。祠墓座落在一个称着韩奕坡的悬崖之上,一条有800多年历史的凹凸不平的古驿道连接祠墓山门,人走车辗满布斑驳的时光痕迹,给人强烈的苍桑感。“韩奕坡前柏森森,河山长吊司马魂”,古道见证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迁的景仰之情。祠墓虽小,但山环水抱,也别具一番气象。院中古柏苍劲,太史公座像长髯飘拂,刚毅凛然。殿内64通碑碣,保存完好。<br> <h5> <b>远瞻司马迁祠墓</b></h5> <h5> <b>与远尧兄在太史公塑像前合影</b></h5> <h5> <b> 修建于北宋时期的司马古道</b></h5><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 <h5><b> 林成西、许容生、罗兴本</b></h5> <h5><b> 回眸一笑的孔亚玲</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幼承家风学富五车。稍长又负芨远游,窥九嶷、探禹穴,遍访河山搜集遗闻古事为修史作准备。不意在承袭父职后,因为李陵仗义直言,开罪武帝而获宫刑。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诟莫大于宫刑”而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就是因为《史纪》修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所以才忍辱含垢,就极刑而无愠色。</p> <h5><b> 太史公墓</b></h5> 《史纪》开创了中国通史纪传体体例,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共130篇,52万余字。“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坚持 “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态度,对后世史学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二十五史之首。鲁迅称之为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司马迁也被后世尊称为史圣。《史纪》也是文学巨著,文章朴素凝炼,浑然天成,柳宗元叹为“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 高山仰止,同行诸君多为历史专业毕业,拜谒学门宗师祠墓,心中自有另外一番感受。伫立墓前,念先贤,思来者,思绪联翩。 <b>天开一堑势雄豪 王关九转一壶收</b><br> 离开司马迁祠墓,登车直奔壶口瀑布。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经青海、甘肃、四川等省2000多公里奔流,至晋陕峡谷为山势所束,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缩减为50余米。河水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而下,跌入30余米宽的石槽之中,激流如万马奔腾,山鸣谷应。因河口收束,状如壶口故名。黄河与长江同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壶口盛名享誉海内外,久有瞻仰之心,此行也算酬了一桩夙愿。 <h5><b> 壶口瀑布</b></h5> <h5><b> 高燕、孔娅玲、黄其媛、李强</b></h5> <h5> <b>林成西</b></h5> <h5><b> 黄其媛、李林</b></h5> <h5><b> 程传志、陈远尧、蹇守民</b></h5> <h5><b> 瀑布之下的黄河</b></h5> 壶口瀑布相传为大禹神功,不过感觉应是造化之力,非人力所为。河水进入晋陕峡谷,两岸夹峙,劈山开道,是唯一出路。滴水尚能穿石,挟雷庭之威的激流,经年累月冲刷出一条沟壑不足为奇。而且在此地开凿沟壑并无实际利益,不比都江堰宝瓶口有灌溉之功用。夜宿壶口傍边的黄河大酒店。<br><br> <h5><br></h5> <b>  </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