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念泗水华侨小学 创办人赖书绳的事迹

碧海琼心

<p>祖辈事迹,大爷爷为了教育呕心沥血。</p><p>老姑婆一生为了送侄子侄女读书 也奉献了年华。非常敬。</p><p><br></p><p><br></p><p><br></p><p>老归侨的故事(六十五)</p><p><br></p><p>忆创办印尼泗水华侨小学的父亲赖书绳</p><p>(我的三姑婆记载)</p><p> </p><p>避乱举家迁往印尼</p><p><br></p><p>父亲赖书绳,讳金汤,字思成,1904年出生于福建德化上涌桂林一户书香门第,我的祖父赖谰竇是清末秀才,伯公赖其浚是清光绪二十年(公历1894年)举人,历任福建省咨议局议员,大田县知事。听祖母说,父亲从小聪慧,耳濡目染受书香熏陶,能诗会文写得一手好字,寒窗苦读十余载,毕业于福建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父亲立志教书育人,先后于德化锦水小学、浔北小学、县立培风中学等校任教。</p><p><br></p><p>闽中多山,交通闭塞,地瘠民贫,民国期间,政治腐败,土匪横行。德化民军(土匪往往自称为“民军”)张雄南、张承福等地方武装找到父亲,多次胁迫拉拢父亲入伙。为避祸乱,父亲决定携一家老小下南洋。祖母、姑姑、母亲和我的大哥大姐一同随父亲漂洋过海来到印尼,开始了新的生活。</p><p><br></p><p>父亲与集美幼师学校毕业的姑母赖玉衡一同在印尼泗水等地的华侨学校教书,以微薄的薪水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p><p><br></p><p>1939年,我出生于印尼泗水,是家中的第三个女孩。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很忙碌,但工作再忙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却始终没有松懈。父亲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要求我们要学习传统礼仪,在家中必须用筷子吃饭,说中文,学习中文典籍。妹妹取名“梦华”,就是寄托了父亲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p><p><br></p><p>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常有人上门请父亲代写招贴、对联和书信,在华侨群体中小有名气。懂事以后我才渐渐知晓,父亲在泗水华侨中的名气并不单纯是因他写得一手好字,而是人们对他与两位挚友一同创办泗水华侨小学的敬重。</p><p><br></p><p>骄傲创立泗水华小</p><p><br></p><p>我对父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祖母的讲述。祖母常说:“你父亲做了一件让海外华侨高兴的事,一件值得骄傲的事。”</p><p><br></p><p>“赖书绳、陈明津与吴再炎三位教师合创华侨小学,三人自主校政,不设董事部,创南洋华校组织未有之新制度。”这是当地华文媒体对父亲及挚友一同创办泗水华侨小学的一段记录。</p><p><br></p><p>辛亥革命之后,海外华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加坡马来西亚先后办起华文学校100余所。受孙中山先生大力鼓励海外华侨办学的思潮影响,热爱侨教事业的父亲也萌发了创办泗水华侨小学的念头。</p><p><br></p><p>父亲在《泗水华侨小学发轫端末》一文中写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十二月,一次在与同事陈明津、吴再炎偶谈侨教问题……查泗水之失学侨童亦以千计,兹当祖国正在积极鼓励民治精神,侨社纷纷趋向新组织之际,吾人既有心教育,何若不趁此时机,自行创办学校。……议定之后,即同起草组织大纲,命名为“泗水华侨小学”,实行国语教授。</p><p><br></p><p>1930年1月6日,在侨界热心人士的帮忙和资助下,泗水华侨小学在泗水甘多路20号创立了,办校之初,设施简陋,仅有一间小屋,分三个教室五个年级授课,学生42名,教师则由三位创办人兼任。</p><p><br></p><p>1月10日,创校仅4天,在黄寿益先生的帮助下,学校又附设夜学。夜学发展很快,数月后,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先后开设了巫语(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英语、国语三个班级,招收学生数量已与日间相当,校舍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经父亲多方设法,当年7月底将学校搬迁至文武兰街23号继续授课,此时教师已增至7人,并添办了童子军。</p><p><br></p><p>驻泗水领事郭泽济先生喜闻父亲创办泗水华侨小学,亲自为学校撰写序言,并积极向华侨家庭介绍泗水华侨小学,呼吁泗水华侨送子女来学校读书。</p><p><br></p><p>泗水华侨小学办校之初,来自外界的压力巨大,诽谤诋毁之声众多,环境相当恶劣。父亲与同事们顶住压力,团结自强,枵腹从公,和衷共济,改进益力,在不懈的努力下泗水华侨小学基础渐稳。</p><p><br></p><p>办校三年后,吴再炎赴新洲任教,陈明津弃学从商,父亲也因家中老人多病不得不回家照顾,遂辞去校长职务。</p><p><br></p><p>奉献倾心华教事业</p><p><br></p><p>父亲对侨教事业倾尽心力,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教书育人,可谓呕心沥血。在1940年出版的《十年的华小》纪念特刊中存有父亲用毛笔书写的泗水华侨小学学生德目。“仁爱、信义、忠孝、诚实、勇敢、互助、整洁、勤俭、纪律、快乐。”二十个字苍劲有力,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深深爱意。</p><p><br></p><p>祖母虽为父亲创办侨校之举深感骄傲,但却极少在家中提起此事,偶尔谈及也多埋怨父亲说,“彤(父亲小名)不该做这个事。”我知道,祖母是在心疼父亲。常年劳累拖垮了父亲的身体,四十多岁却比同龄人看去更显衰老,疾病缠身。</p><p><br></p><p>虽然不再担任校长一职,但泗水华侨小学的大事小情仍牵动着父亲的心。泗水华侨小学没有董事局财政支持,在财务收支平衡的情况下不仅要保证教学质量,还要稳定优秀教师队伍,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父亲忧心学校发展,时常夜不能寐。直至第七任校长庄信群来泗水华小主持校务后,情况有所好转,父亲的担心才渐渐少了。庄信群校长一面向外以精诚之心吸引侨界资金支持,一面对内着力于教务、训育、用人等方面的事务整顿,学校发展迈入佳境。</p><p><br></p><p>1935年3月,学校再次搬迁至文武兰街17号,添聘教员,增加设备,由于华侨小学信誉良好,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至1936年秋,学生已达两百人,校舍人满,为接收更多有志向学的侨童,1937年1月,学校三迁至三望街94号,并于学校诞辰之日举行庆祝会,社会好评如潮。“优学严纪”成为人们眼中泗水华侨小学的代名词,许多家长将子女送去华侨小学接受启蒙教育。此时,华侨小学拥有在校学生800余名,教职员工23位。</p><p><br></p><p>1942年,日本南侵印尼,为免学校沦为日式教育之所,泗水华侨小学被迫停办。后又在kediri(谏义里)和punter(本登)两地暂设分校。因战事困扰,分校仅维持半年,无奈再次被迫停办。其后父亲携家小搬迁至离泗水几十公里外的偏远小镇美里达,受聘于美里达第二学校,父亲爱国情深,难忍祖国被日军侵犯,迫于形势,无力奋起抗争,便常在课余偷偷教侨童学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爱国歌曲,借演唱歌曲抒发心志。</p><p><br></p><p>1945年,日本战败。停办了五年的泗水华侨小学在侨界各方敦促支持下,克服教具短缺,财政、师资不足等困难,复办开学。全盛时期,华侨小学分上下午班,学生总人数达3000人,仅幼儿园就开设有10个班级。</p><p><br></p><p>看到泗水华侨小学战后复兴,父亲十分欣慰。但经过战时的颠沛流离,辛劳奔波,父亲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他在病中常跟我们说他想念祖国,想在有生之年回到祖国,报效祖国。</p><p><br></p><p>1948年,办妥回国手续,父亲终于带着我们全家回到了阔别20余年的祖国。但不想,回国才45天,父亲就因病去世,祖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至极。那年我才10岁,父亲倾心华教事业、创办泗水华小的行动让我深感骄傲和自豪,也影响了我的一生。</p><p><br></p><p>后来我追随父亲的志愿,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先后在清流县第一中学、清流县第二中学任教,虽然我后来因工作需要调离了教育岗位,但教师这一职业却是我最喜欢的。子女自小学习自觉,认真刻苦,均学有所成,如今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二儿林峰,现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入选国家****,也算代父亲实现了报效祖国的遗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