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四十七团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的和田地区墨玉县境内,这里自然环境恶劣,每年风沙、浮尘天气达200多天,是一个典型的边远艰苦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该团前身是闻名中外的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是一支来自组建于井冈山时期的英雄部队,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中,编入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949年12月7日,这支一路西行,高奏凯歌挺进新疆,刚刚完成解放阿克苏使命,征程未洗的1800多名官兵,又接到王震将军的命令,从阿克苏出发日夜兼程15天,行程1580公里,创造了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一“死亡之海”的奇迹,胜利解放了和田。1954年,这支部队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集体脱下军装,就地转业,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四十七团的首批拓荒者,发展生产,戍守边疆。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沙海老兵们凭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始终坚守在大漠边关,沙海深处,履行着党和国家赋予他们屯垦戍边的光荣历史使命。</p> <p>跟随我的镜头看一看。</p> <p>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p> <p>在纪念碑前拍照留念。</p> <p>纪念馆前陈列了两门双管高射机枪。</p> <p>拍照留念吧。</p> <p>四十七团老兵基地。</p> <p>纪念馆为了防范疫情,必须佩戴口罩,分批进入。</p> <p>戴着口罩在纪念馆前自拍留念。</p> <p>前言。解放军进军新疆解放和田路线图。</p> <p>1952年2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驻疆10万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世界军事史上,大概没有谁会把一道军事命令写得这样富有激情和诗意。</p> <p>解放军解放和田的群雕塑像。</p> <p>彭德怀的塑像。</p> <p>国民党的军帽。</p> <p>日本鬼子的军帽。</p> <p>我军各个时期的军帽。</p> <p>张仲瀚赋诗。</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关于新疆转业部队番号更改的命令。</p> <p>战利品——吉普车、机枪、迫击炮。</p> <p>日本山炮。</p> <p>解放军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情景。</p> <p>地窨子——当年就是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p> <p>游客纷纷下去参观。</p> <p>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章。</p> <p>老式照相机。</p> <p>各级领导来47团视察的合影照片。</p> <p>搞生产建设用的拖拉机。</p> <p>四十七团发展农业的成果。</p> <p>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p> <p>和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合影留念。</p> <p>参观47团纪念馆,使我们看到了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是多少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的幸福生活。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创造了人类生存史上的奇迹。解放后又服从命令放下枪,集体转业从事农业生产,为我们树立学习的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继承老兵精神,奋发图强,建设好伟大的祖国。向老兵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