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75年前,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和支持下,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p><p><br></p><p> 1937年中日战争大规模爆发后,苏联援助中国大量武器,并派空军志愿队来华参战;1939年,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贸然挑起诺门坎事件,遭到苏联红军的猛烈打击,企图失败,损兵数万。</p><p><br></p><p> 1945年8月9日零时,苏联根据《雅尔塔协议》对日宣战。 苏联红军三个方面军上百万兵力进入我国东北,在4400公里的边境线上向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在中国人民的英勇配合下,苏军仅用一周时间便击溃日军主力关东军,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我东北的统治。</p><p><br></p> <p> 在长期战斗中,成千上万的苏联红军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仅在对日宣战后的24天(自8月9日出兵我国东北至9月3日抗战胜利),苏联红军共击毙日军8.3万人,俘虏59万人,伤亡3.2万人,其中8219人阵亡。</p><p><br></p><p>据相关资料,目前中国境内埋葬着近14500名前苏军战士的遗骸,全国有40多个城市建有苏军烈士纪念碑。苏军烈士陵园是我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外籍烈士陵园。</p><p><br></p><p>战后在东北三省省会的显赫位置,苏军分别建立了三座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顶的铜雕装饰上,沈阳为坦克、长春为飞机、哈尔滨为海军战士,喻意纪念苏军海陆空烈士。</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沈阳 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b></font></h3> <p>沈阳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原位于沈阳站站前广场中心,为纪念1945年8月在解放沈阳战争中牺牲的苏联红军坦克部队烈士而建。1945年10月落成。</p><p><br></p><p>纪念碑为花岗岩砌筑的方柱形碑,通高24.27米。正面上嵌镰刀斧头立体五角星,中嵌苏联国徽,下嵌<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光荣属于伟大的苏军”</span>俄语碑文。纪念碑顶部铜铸的绿色坦克模型,由鞍山的一家工厂制造。高4.5米,重13吨。</p><p><br></p><p>在其矗立的61年中,“南站坦克碑下见”是很多沈阳人接送亲友的约定。2006年8月,因修建地铁,纪念碑迁移到位于北陵的苏军烈士陵园内。迁移中发现,纪念碑下有一个深约2米的地宫,安葬了10位苏军烈士的骨灰。</p><p> </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长春 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b></font></h3> <p>长春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长春市人民广场中心,为纪念抗战期间在长春牺牲的23名苏联飞行员而修建,1945年落成。为建碑,苏军毁掉了原址上的伪满洲国水准原点。</p><p><br></p><p>纪念碑高27.5米,碑顶上是一架铁制的苏军轰炸机模型,塔身四周刻有苏联国徽、军功章和“苏军烈士永垂不朽”、“中苏友谊万古长青”的字样。</p><p><br></p><p>1946年宋美龄和蒋经国到长春慰问苏军时,曾在碑前敬献花圈。雷锋生前曾在碑旁留影。</p><p> </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哈尔滨 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b></font></h3> <p>哈尔滨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博物馆广场。1945年11月,苏联红军指挥部于为纪念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中阵亡的红军战士建立此碑。</p><p><br></p><p>纪念碑顶站立着海军战士,碑身正面刻有俄中两国文字的碑文,俄文“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独立,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中文“为中国的自由与独立,在解放东北作战中牺牲的苏军英雄们永垂不朽”。</p><p><br></p><p>1997年11月11日,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曾在碑前敬献花圈。</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重庆 鹅岭苏军飞行员纪念碑</b></font></h3> <p>重庆鹅岭背倚山城,高挑出世,可览两江风光,是重庆最早的私家园林。抗战时期,蒋介石夫妇在园中“飞阁'”居住半年;英国大使卡尔也在“飞阁”居住达五年;澳大利亚大使馆曾设于园中。</p> <div><br></div> <p>为纪念两位在对日作战中负伤牺牲的苏军飞行员而建的纪念碑矗立山中。纪念碑高约10米,碑顶四面有祈福云纹和浮雕式苏联国徽。</p><p><br></p><p>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力量十分薄弱,陪都重庆饱受日机轰炸之苦。自1937年至1941年,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来到中国境内对日作战,和中国空军并肩保卫南京、武汉、南昌、重庆等地,并远征轰炸被日军占领的台湾。其间,俄方共击落日机100余架,炸沉日军各舰船70余艘。战斗中,有200多人英勇牺牲。</p> <div><br></div> <p>墓碑上雕刻的并不是烈士的真实姓名。抗战早期,苏联未正式对日宣战,飞行员都是以志愿队形式化名秘密来华的。直到2004年,烈士牺牲60多年后,人们才通过俄罗斯驻华使馆得知他们的真实姓名。 司托尔夫真名为斯科科夫…,卡特诺夫真名为科托鲁密科-…</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内蒙古 满州里苏联红军烈士陵园</b></p> <p>满州里苏联红军烈士公园位于一道街和二道街之间。1945年8月9日凌晨,经过激烈战斗,苏联红军解放了满洲里。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满洲里人民政府于当年11月在原街头公园修建了苏联红军烈士公墓和红军烈士纪念塔。</p><p><br></p> 烈士公园一侧,四组铜板覆盖的烈士墓前立着两米高的墓碑,碑文内容:“此处安葬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中牺牲的英雄,祖国永远不忘你们的功勋”。<div><br></div> 纪念塔高17.18米,上面用俄文刻着:“光荣永远属于为苏联荣誉与胜利而牺牲的英雄们”。塔身后面刻着:“此处埋葬着为苏联的荣誉而英勇牺牲的烈士”。塔身左右两侧镶嵌着苏联红军英勇作战的浮雕和以少校托洛波夫为首的56名各级军官和战士的名字。<br><div><br></div>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内蒙古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海拉尔纪念园</b></p> <p>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建立在原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上,国家5A级战争主题公园,总面积110公顷。</p><p><br></p><p>园区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面建有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共分为四个展厅、九个部分),地面战争遗迹、模拟战争场景等,地下为日军海拉尔要塞河南台阵地地下工事遗址。</p><p><br></p><p>主题雕塑为中苏蒙三国抗战英雄光辉形象,高18米。</p><p><br></p> 海拉尔攻歼战中,交战双方是苏联红军多兵种合成的第36集团军和日本关东军国境守备队。苏军在兵力武器装备上占压倒性优势,日军则有坚固的地下工事可依托。<br><br>苏军猛攻,日军死守,双方打的都很顽强。从8月9日夜最初交火,到8月17日清晨日军挂出白旗,前后持续7天8夜。战斗中,苏军竟出现7个舍身炸敌堡的英雄人物,全战苏军牺牲官兵1100余人。<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b></font></h3> 1934年5月至1945年8月,日本关东军在中苏、中蒙边界5000余公里的国境地带修筑了17处要塞。被日军称为牢不可破的“东方马其诺防线”。海拉尔要塞其中最大的两处要塞之一(另一处为黑龙江东宁要塞)。<br><br>海拉尔要塞是以内陆防御为主的军事工事,共5个主阵地及4个辅助阵地,以敖包山和北山阵地为主体,占地22平方公里。是国内同类遗址中工事最复杂、规模最大、设施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环行防御阵地,也是日军海拉尔防区的指挥中心。<div><br></div> <p>海拉尔要塞河南台阵地(二地区、北山阵地)地下工事深达20米。东部靠近公路,是粮弹储存中心;西部是指挥中心,要塞驻军司令部就设在这里。东西部由一条地下通道连接,另有多条通道与地面指挥所及火力点相通。</p><p><br></p><p>地下工事总长约5000米,共有功能不同的大小房间60多间,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在辟为展区的面积不足其1/20),有如“地下城市”。</p><p><br></p><p>要塞建于1934-1937年,动用中国劳工约13万人,他们中仅有1人幸存到解放后。在北山和敖包山之间的万人坑中,数以千记被铁丝洞穿肩胛骨的劳工遗骸,是日军杀人灭口的铁证!</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海拉尔苏联红军烈士陵园</b></p> 海拉尔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位于巴尔虎东路,由苏军驻海拉尔部队建于1945年11月。后经海拉尔历届政府投资改造,形成现在的烈士陵园。<br><br>纪念塔总高16.25米,塔基有5块铜板浮雕,上面表现的是步兵、坦克兵、炮兵和航空兵的战斗场面。塔身正面上端镶有金色苏联国徽,塔基背面镌刻“为苏联的荣誉和胜利而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塔基南北两侧刻着以上校普什卡了夫为首的21名阵亡官兵的姓名、军衔和出生年月。<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海拉尔和平公园</b></font></h3> 和平公园位于海拉尔断桥遗址上。断桥原称伊敏桥,1933年日军侵占海拉尔期间修建,是当时海拉尔唯一一座贯通伊敏河东西的永久性公路桥。 1945年8月9日,日军为阻止苏军合围进攻海拉尔要塞,将大桥两端炸毁。此役后,断桥成了残桥的名称。<div><br>2007年,海拉尔区修建了断桥广场,命名为和平公园,以激励后人缅怀历史,珍视和平。广场上的苏联红军雕像栩栩如生,其中主雕像“共产党员跟我冲”是以当年苏军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为素材创作的。</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辽宁 大连苏军烈士纪念塔</b></font></h3> 大连苏军烈士纪念塔,为纪念解放东北和旅大而牺牲的苏军烈士而建,1955年7月落成。该塔原位于大连斯大林广场(人民广场)中心,1999年迁移到旅顺苏军烈士陵园前广场。<div><br></div><div>纪念塔由花岗岩筑砌,塔身为六角形,塔前矗立一尊高5米的苏军战士铜像,头戴钢盔,双手持苏式转盘冲锋枪,三枚勋章佩带胸前,威武英俊。在塔基正面中间,用中苏两国文字镌刻着郭沫若书写的碑文《永恒的光荣》。塔基右侧浮雕是大连人民欢迎苏军进入大连的盛景,左侧浮雕是解放后中国人民从事各项生产建设的场面。</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大连 旅顺苏军纪念馆</b></font><br></div></div> <div>旅顺苏军纪念馆位于大连苏军烈士纪念塔一层基座。<br></div><div><br></div>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大连,使大连成为一个特殊的解放区。纪念馆通过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友好合作的历史记忆、苏联红军撤离旅大、永恒的怀念5个单元再现了苏军驻防旅大10年的历史。<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旅顺 苏军烈士陵园 </b></font><br></h3> <div>旅顺苏军烈士陵园位于旅顺口区水师营镇,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一座外籍公墓。<br></div><div><br></div><div>陵园正门用紫色大理石砌成,两边门柱上雕刻象征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的红旗,并饰以武器装备图案。</div><div><br></div><div>墓地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是1945年苏军进驻旅顺后在原沙俄公墓基础上扩建的,安葬着二战后期为解放我国东北牺牲的苏联红军、1950年至1953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苏联空军飞行员、苏军驻防旅顺十年间死亡的苏联官兵及其家属,总计超过2000人,其中苏联红军烈士1400多人。<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旅顺 苏军烈士纪念塔</b></font></h3> <p>这座塔是1955年苏军撤离旅顺前,为纪念1945年保卫中苏两国人民共同利益而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而建立的。一层塔基正面石雕座上的铜铸花环中“1945”四个大字标志着胜利的年代,三层塔基上有俄中两国文字的塔铭:“为苏中两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p><p><br></p><p>塔基两端是苏军战士跪姿铜像,他们分别着陆军和海军军服,脱帽、握枪、持旗,向安息于陵园内的战友行跪拜礼,人物造型精致、神态肃穆、栩栩如生,令人震撼。</p><p><br></p><p>1955年3月1日开始,苏军陆续撤离旅大回国。为了赶在苏军全部撤离旅大前竣工,这座塔3月23日动工兴建,5月24日落成典礼举行。5月26日,驻防大连的总计约30万苏军全部撤离。</p><p><br></p> 陵园的墓碑集中体现了俄罗斯民族艺术风格,顶端大多竖有红色五角星,部分墓碑上的装饰,分别表明了烈士生前的军兵种。比如飞行员的墓碑上是飞机,海军的是铁锚,工兵是两个交叉的斧头,炮兵是炮弹。有一座墓碑好似烟囱,原来它的主人是一名锅炉工。<br><br>长眠在这里的202名前苏联红军飞行员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尉官,他们是1950年至1953牺牲的,他们的墓地吸引着诸多军迷,也证实了一段21世纪才公开披露的绝密历史:苏联曾派遣飞行部队来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旅顺 解放塔(地图塔)</b></font></h3> 旅顺解放塔位于白玉山东侧友谊公园,中共旅顺市委为纪念苏军解放旅顺而建立,1949年9月8日落成。解放塔即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干部”,也是罕见的地图塔。<br><br>解放塔由花岗岩堆砌而成。塔基前用中苏两国文字刻着“感谢从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下解放旅顺的苏军”。塔基上部雕刻着苏联国旗和旅大地区地形图。<br><div><br></div><div>1945年8月22日,苏军进驻旅大,旅大人民半个世纪被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历史宣告结束。为纪念解放、纪念中苏友谊,大连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修建了六座纪念塔:旅顺解放塔、金州苏军烈士塔、大连苏军烈士纪念塔、旅顺苏军烈士纪念塔、旅顺胜利纪念塔、旅顺中苏友谊塔。<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旅顺 胜利塔</b></font></h3> <p>胜利塔位于旅顺口区斯大林路,苏军撤离旅顺前,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10周年而建,1955年9月3日落成。</p><p><br></p><p>塔高45米,寓意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塔尖为镀金五星和穗饰。沿塔内螺旋楼梯拾级而上,可进入二层和顶层观瞻平台。塔基外廊的3块铸铜牌匾刻有颂扬苏联红军功绩和中苏友好的两国文字铭文。胜利塔的建筑风格和雕琢艺术蕴含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格。</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旅顺 中苏友谊塔</b></font></h3> 旅顺中苏友谊塔位于旅顺博物馆正门前广场。1955年周总理亲自为该塔奠基题词“中苏友谊奠基”,1957年2月落成。<div><br></div><div>塔高22米,塔上是朵朵白云和展翅翱翔的和平鸽。塔身下部方座有四面浮雕:正面是北京天安门和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西面是中苏友谊农场收割中的康拜因,东面是鞍钢高炉,北面是旅顺港口风光。在十二角形塔身下部,雕有20个高1.2米的中苏两国人民群像。所有设计都象征着中苏友谊。该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辽宁 沈阳苏军烈士陵园</b></font></h3> 沈阳苏军烈士陵园,初建时位于西塔地区,1995年迁移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一侧。<div><br></div><div>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安葬在战斗中牺牲的红军官兵,驻沈苏军经与沈阳市俄罗斯东正教会协商同意,从其管理的西塔街划出一块土地,安葬在战斗中牺牲的155名红军官兵。</div><div><br></div> <p>陵园石牌坊右侧,是苏军战斗情景的浮雕石墙。穿过石牌坊,是苏军阵亡将士墓群,庄严肃穆。</p><p><br></p> 在烈士墓群后面,矗立着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坦克碑)。石制围栏上雕着一只只象征和平的鸽子。<br>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黑龙江 齐齐哈尔市昂昂溪</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苏军烈士陵园</b></p> 齐齐哈尔市苏军烈士陵园位于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建于1949年8月15日。<div><br></div><div>1945年9月24日,日本天皇已宣布投降多日,从内蒙溃退的二、三百名日本关东军残部先后对江西三家子村(现泰来县托力河乡)80余人和龙江县哈巴岗子申地房子村70多名村民进行了大屠杀。次日,追击残敌的苏联红军与其交火,虽最终全歼了负隅顽抗的关东军,但战斗中因日军伪装投降,致使放松戒备的苏军伤亡惨重。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一百多名苏联红军烈士均安葬在昂昂溪苏军烈士陵园中。</div><div><div><br></div></div> 园内东侧中央为烈士纪念塔,塔高8米,塔顶为苏军烈士身佩冲锋枪,高举军旗跨步前进的形象雕塑,塔基石阶5级,基座周围为苏联红军解放东北战斗浮雕。<div><br><div>塔身两侧均雕有苏联国徽,分别用中俄两国文字刻写的碑文:“为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东北的苏军死难英雄永垂不朽!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要永久的纪念从日本帝国主义枷锁下解放东北人民而牺牲的苏联人民!1949年8月15日建立”。<br></div></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黑龙江 绥芬河苏军烈士纪念碑</b></font></h3> <p>绥芬河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长途汽车站前,1945年10月建立。</p><p><br></p><p>1945年8月10日,苏联红军进驻绥芬河。3000多日军残部及家属、伪警察和日本店铺做工人员躲进北山(现天长山)要塞,负隅顽抗。混乱中,几个日军潜入教堂钟楼,用机枪向对面广场扫射,几名苏联红军战士猝不及防中弹倒下。胜利后人们在他们牺牲的地方建立了纪念碑。</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黑龙江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遗址博物馆</b></p> 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位于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虎东山,是展示侵华日军罪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的专题型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div>虎头镇坐落在乌苏里江畔,清咸丰年间中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签订,江东64屯割让给沙俄,乌苏里江成为界江,虎头镇成为边境重镇。<br><br><div>虎头要塞是侵华日军为长期霸占中国并进攻苏联于1934--1939年6年间,强迫数十万中国劳工秘密修筑的永久性军事攻事。要塞正面宽12公里,纵深30公里,由虎东山前沿阵地,虎北山侧翼阵地,猛虎山主阵地,虎西山、虎啸山后援阵地构成。地上军用机场、大型火炮阵地密布;地下结构复杂,设施完备,工程浩大。<br></div><div><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虎头苏军烈士纪念碑</b></font></h3> 走出要塞在山中的另一个出口,为纪念在虎头战役中牺牲的苏军将士而修建的纪念碑矗立在要塞遗址上。<div><br></div><div>1945年8月9日至8月26日,苏联红军在此与日军激战17天,最终全歼要塞日军守军。此战被中外学者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之战。<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b></font></h3> <p>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 ,位于虎头镇原日军虎头要塞主阵地--中猛虎山山顶,园区曾是侵华日军虎头要塞指挥部所在地,也是当年苏联红军攻克虎头要塞之战中,战斗最惨烈、攻坚时间最长、牺牲人员和消灭日军最多的地方。</p><p><br></p><p>为纪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牺牲的5000万人民,从2009年起,虎林市先后出资560万元,修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