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和可爱的研究生朋友们,上午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感谢中柑所,让我1997年本科毕业时,能入职科研国家队,开启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的“筑梦人生”。这里有人扶我上马,再送一程,发生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今天的突出贡献人物有何天富所长、沈兆敏所长、周常勇副校长与陈善春所长4位教授先后担任所长,全国政协委员赵学源副所长、吴厚玖副所长、彭良志副所长、邓烈副书记4位教授长期担任副所长/副书记,他们居功至伟。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十分困难时,用个人魅力借钱发工资。他们尊师重教,盖了专家楼,办了上百期柑桔技术培训班;在世纪之交,单位前途面临艰难抉策时,带领全所整建制合并入西南大学;在本世纪初,建立一系列20多个高水平研究平台,包括西部第一个国家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崭新的办公实验综合楼;还以不到市场一半的房价,为全所300多位职工解决住房难题。新建成的研究生公寓楼里常住研究生有150多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是他们,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初心不改,苦心坚守,科研上水平的同时,还发展壮大了研究队伍,带领中柑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今天的获奖人还有受人尊敬的陈竹生教授,他长期担任国家种质资源圃负责人,又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作为著名的种质资源专家,他培育了研究生江东,而“华美”系列杂柑新品种发明人江东副教授正是我的研究生导师。。</p><p><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扪心自问,农业部质检中心负责人、中柑所前书记、副所长焦必宁教授和《中国南方果树》与《中国果业信息》杂志的创始人王应旭教授,他们比我更有资格获此殊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还有江东、洪棋斌二位副教授,自主创新了大雅柑,大面积推广成功,在四川和重庆广大产区,到处是大雅柑硕果累累,果园业主们年年欢庆“耙耙柑”丰收,其中有一半的耙耙柑是日本品种春见,另一半就是我们的大雅柑。特别是江东、洪棋引进和推广沃柑,帮助上百万果农脱贪致富,涉及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壮族、瑶族、土家族、苗族、彝族、傣族、侗族等少族民族种沃柑而脱贫致富。沃柑的引进与推广,大范围改变了中国柑桔品种结构,堪称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主创新是中柑所的立所之本,40年前,从这里产生了世界上首次从胚乳细胞抢救培养出的三倍体完整植株,其作者是王大元教授与张进仁教授。现在,在前人工作激励下,我们创制了沃柑三倍体,这些令人期待的三倍体无核品种材料己参加首轮中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还有全国首次在室内成功饲养出红蜘蛛天敌捕食螨的张格成教授,几十年后,该技术己成功产业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技术服务是强所之路,象长期坚持做黄龙病和病毒病检测的周彦教授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从事种苗脱毒工程的刘科宏女士,还有生物防治专家冉春教授和自学成才的无公害杀虫剂发明家王树良副教授,他的《中国南方果树》杂志社同仁张放、李治飞他们也坚持20多年埋头编辑,咬文嚼字,一丝不苟。还有长期坚守果品安全战线,负责农药残留检测的质检专家陈爱华先生,他掌握那么多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建立非常高效的方法体系,是质检专家们的专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都是中柑所软硬实力的支撑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我们还应该推选蒋元辉教授、胥洱教授等杰出女科学家,她们是中柑所屈指可数的第一批研究生导师,退休多年,一直象慈母一样受人尊敬和爱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建所60年来,我们不能忘记,建所创始人,首任所长曾勉之教授,国家资源圃创始人、《中国果树志*柑桔卷》主编周开隆教授,证明中国是世界柑桔重要起源中心的资源分类学家、第二任所长叶荫民教授和国家发明奖获得者、我的职业生涯里的首任导师周育彬教授,她与前人一起开创了我国无核化诱变育种技术体系。这项国家发明奖成果让我们坚信,任何种子多的品种都能成功改良成无核品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还有忍受伤痛,驻守北京,组织全所专家分工协作,集中全所优势申请大项目的周宏光院长。我们今天取得的巨大成绩,都离不开他们的杰出贡献!。</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还有龙力书记,骆云中书记和海归学者、中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晓春教授,小麦育种家、柑桔病毒病专家李中安教授,他们一身正气,团结协作,在重要领导与学术岗位包容了科研人员的缺点,他们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又引荐了新品种保护理念,推动校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维护知识产权,都在这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今天,就在这里,全体参与建所60年座谈会的领导与同事们,无论你获奖与否,你为中柑所做出实际贡献,你也一定是为全国柑桔产业,做出实际贡献的人。</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用更大的激情,携手共进,相互扶持,共铸辉煌。获奖不只是荣誉,更是一种长期的鞭策,将鞭策我们“做”得更好,要更努力,更务实,更加大公无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为育种工作者,我们决不可仅仅为了评职称,去勉强拼凑一堆可有可无的A类成果,更不可轻易推广一个根本不成熟的品种,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精神。我们唯有求真务实,才能不辜负领导关怀,不辜负同志信任,不辜负莘莘学子和他们的家长。我们将在一年又一年的开学季,用欣赏的眼光,欢迎学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激励自己为人师表!通过1000多天的言传身教,平平安安地把每一位学子带到毕业季,欢送他们顺利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我们将立足全产业,当果园业主的帖心人,与整个产业同呼吸,共命运,用科技创新回报他们对中柑所的深深信赖!</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次的获奖人有出生于1930年代、1940、1950、1960与1970年代,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奋斗精神。建所60周年十大突出贡献人物称号,不是省部级以上的政府奖励,但这是由知根知底的领导与全体同事们投票选出,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后集体通过的决定。这是全所干部职工给我们最暖心的深情激励!</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特别值得珍惜的荣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谢谢你们!</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大智若愚,求知若渴!</p><p><br></p> <p>Tomorow will be better。明天会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