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十一月六日,已写过一篇《浅谈四川方言中的“吃”》,其中只选出了一部分有特色的词汇和俗语来讲。还有好多精彩好玩有意思的没有讲,今天就接到这个话题说。</p> <p> 先把笔者了解掌握的四川方言中“吃”的词汇、俗语罗列一下(不包含上次已讲过的)。笔者所了解掌握的词汇计有:吃巴片、吃和、吃相因、吃抹豁、吃豁皮、吃白食、吃魌头、吃福喜、吃宽面、吃安胎、吃干马尽、吃刁俏、吃零供、吃老米饭、吃闲茶、吃闲饭、吃冷碰、吃闷炮、吃碰、吃麻胡、吃过刀面、吃挂面、吃相饭、吃讲茶、吃干饭、吃稀饭、吃黑饭、吃转转会、吃长饭、吃国家粮、吃皇粮、吃军粮、吃血汗钱、吃大户、吃豆腐、吃软饭等36个。俗语不多讲,罗列比较常见的几个:吃篾条屙晒席,吃瓦片屙炉缸;吃自己的要省,吃别人的要狠,吃公家的连吃带整;丁丁猫咬尾巴——各人吃各人;吃完就抹嘴巴拍屁股走人。我们分成几组来讲。今天先讲第一组。</p> <p> 第一组:吃巴片、吃和、吃相因、吃抹豁、吃豁皮、吃白食、吃魌头。这一组词的意思相近,都有吃饭占便宜的意思,但具体使用上,是存在细微差别的。</p> <p> 吃巴片,是以随同主要客人以作陪客人的身份入席吃饭。虽然不是客人中的正分儿,但可以算是正大光明地吃,有时候还可以给花钱买单的主人家扎场子长面子,甚至成为主宾之间的润滑剂。笔者理解,吃巴片本身是个中性词,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多半用于自嘲或者朋友、熟人、近亲之间的揶揄,带有亲热嘲谑味道。顺带说一句,巴片两字组合,除与吃字连用组成方言词汇以外,似乎不见在它处单独使用。</p> <p> 和其实就是普通话里的柔和、柔软、软和。吃和,本义是指吃柔软的食物。牙齿不好或者肠胃不好的人,如果吃韧劲过好和硬度太高的食物就有困难,吃柔软的食物有利于吞咽更有利于肠胃。后来才在本义基础上,引申出来在吃喝等方面占别人便宜等,是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方言词汇。</p><p><br></p> <p> 相因,也写作相应、相殷(有人考证说,相因写法是错误的,该写成相殷才对,但相沿成习,相因的使用频率比相殷是高得多了),词义指物价低廉。某种东西很值钱,但是卖主不识货,买主以低廉的价钱购入,称为捡相因。后来,相因从物价低廉的本义上引申扩展,一些占便宜的事情,也称为相因。这样一讲,吃相因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它与吃和的意思是基本一样的,也是一个贬义词。</p> <p> 吃抹豁,这个词没有约定俗成的写法,其他还有吃抹合、吃抹盒、吃抹和等写法。吃抹豁的意思,涵盖了吃巴片、吃火巴和、吃相因,指吃喝上占别人的便宜。它多数时候算是中性词,但多少带着那么一点戏谑意味,这一点与吃火巴和、吃相因相似。在笔者印象之中,抹豁两字并不单独构成词语。</p> <p> 豁皮,是指做木工剔除的原木表皮,也指没有用处的边角木料或从正品上剔下来的边角余料,也就是下脚料。还有一种说法,豁皮源自以前的一个游戏——划甘蔗。两三个人取一根甘蔗用刀划。先把甘蔗立将起来,刀搭在甘蔗尖上掌握平衡,然后手起刀落,使劲一刀划下去,划多长就得多长的甘蔗吃。有的划甘蔗还把刀举起来舞两下,再对甘蔗划下去。舞两下这个把式叫舞花子。甘蔗划出来好多时候只是一块皮,丢了可惜,嚼两下又有点水汁,这就是豁皮。一般豁皮是给一旁看热闹的人吃。划甘蔗刀工好的,一根甘蔗从上到下一刀下去,直分到根部,连半块豁皮都不会有。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豁皮不是正分都不是正路货,都是搞点边边角角整点偏分了事的。吃豁皮的义项,可谓是吃巴片、吃混糖锅盔的意思兼而有之,既有可能是像吃巴片一样,堂而皇之地作为陪客入席,也有可能是偷偷溜进去混吃混喝。仔细体会起来,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后一种意思更占主要。所以,吃豁皮一般说来是个贬义词。</p> <p> 白食,本是蒙古族传统食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奶制品。但是吃白食三个字的意思,却绝不是说受蒙古族朋友邀请去吃奶制品。实际上,这个词在普通话里也常用,其意义和四川方言没有区别。它的意思就是: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东西不付钱,也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p> <p> 吃魌头,又写作“吃欺头”“吃期头”。说起吃饭占便宜的词语,吃魌头可能要算上面几位的老祖宗了。因为要仔细算起来,魌头这家伙的岁数,至少是有两千多岁了。古书《周礼》中有“冒熊皮者,以惊驱疫之鬼,如今魌头也”的记载。从时间上看,魌头在周朝时候就有了,那是真正的历史悠久。这就难怪,大家都认为,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它了。从内容上看,它的本意,是打鬼驱疫演戏的时候演员所戴的一种面具,坟头上耍大刀——搞来吓鬼的。在人类早期文明中,这种带有巫文化特色的游戏,是所在皆有的,想来不会有人惊奇。到了宋代,这种傩祭游戏融入人们生活,变成了一种驱邪避灾、祈福纳吉的民俗活动。这时候新增了一项仪式,即用面粉或米饭之类捏成神兽鬼怪头颅模样的食品,一路抛撒,让众人捡食。到了民国初期,办丧事的人家延续用面粉捏成鬼头的模样、沿途抛洒的习俗。这时有乞丐会跟随在送葬队伍后面捡面团来吃,这种行为被叫做“捡魌头”、“吃魌头”。渐渐地, “捡魌头”“吃魌头”从本义引申出了“占便宜、得好处”的意思。由于误写和简写,“魌头”一词又常被写作“欺头”或者“期头”。如今,“吃欺头”、“吃期头”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写法,得到普通老百姓的一致认可,笔者认为到没有必要非得走回头路,去搞什么正本清源、追根溯源,写成“魌头”显得堆头大一点来吓人了。笔者在这里写它,不过是作为一点闲谈,没得表示文化高要装成“魌头”吓人的意思。</p> <p> 这组词今天就介绍到这里。剩下的那些四川方言“吃”的词汇和俗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后面接着看三谈、四谈。谢谢你的捧场。</p> <p style="text-align: right;">黄波,资阳,十一月九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