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象鼻山景观图在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西距文昌桥200米。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面积1.3公顷。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吸饮江水。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象山以神奇著称。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山成了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广西地方产品多以象山作为标记。</p> <p>象山</p> <p><br></p> <p><br></p> <p>傍晚的象山</p> <p>这个龟可是真龟哦。</p> <p>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1.2万年前,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米,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p> <p>认真的摄影师</p> <p>登象山</p> <p>象山顶处观日落。</p> <p>象山夜景</p> <p>日月湖的日月塔夜景</p> <p> 穿山在市区东南、七星区西南的小东江东岸, 距市中心3.5公里, 海拔224米, 相对高度94米, 面积25.25公顷。穿山5峰逶迤, 状若雄鸡, 西东为首尾, 南北为两翼, 中峰为背, 西峰上的月岩, 恰是鸡的眼睛, 与隔江的龟山, 犹两鸡相斗, 栩栩如生, 合称“斗鸡山”。明孔镛有“巧石如鸡欲斗时, 昂冠相距水东西。红罗缠颈何曾见, 老杀青山不敢啼”之句。又5峰耸立, 形如笔架, 亦有“笔架山”之谓。西峰上有洞, 分上下两层, 下层南北贯通, 高9米, 宽13.3米, 长31米, 如当空皓月, 宋称月岩, 或题为“空明”, 故又有空明山之名。明俞安期诗云: “穿石映圆辉, 明明月轮上, 树影挂横斜, 还如桂枝长。” 月岩 在穿山西峰山腰。月岩空明近圆, 南北通透, 遥望恰似一轮明月高挂。洞高9米, 长31米, 宽13.3米, 面积412平方米, 底部高出小东江39米。宋广西经略安抚使胡 于嘉定十五年(1222)刻“月岩”2字于南口东壁。北口东壁有“空明山”3字, 所以月岩也叫“空明洞”。洞中有悬石及宋明石刻多件。月岩之上还有一岩, 口北向, 高6米, 长16米, 宽8米, 面积128平方米, 两岩重叠, 中隔厚约2米的岩层, 北口东侧及南口西侧均架有铁梯相通连。月岩宽阔明亮, 空明之名十分贴切。岩底岩顶特平, 宜歌宜舞, 到这里赏景娱东的人络绎不绝。</p> <p>穿山</p> <p> 塔山在漓江东岸、小东江西畔, 与穿山隔江相望, 海拔194米, 相对高度44米, 面积2.75公顷,山体被割切分离成各自独立的孤峰。塔山山上有明建古塔; 8角, 7层, 实心, 砖结构, 高13.3米, 北面嵌佛像, 称寿佛塔。远看如屏风, 亦若舰只行驶江上, 又称“军舰山”。</p><p> 寿佛塔——寿佛塔是桂林景点中四大名塔之一,位于小东江西畔海拔194米的塔山之上(相对高度44米),与穿山隔江相望。寿佛塔为六角七层实心式楼阁式佛塔,青砖叠砌浇灰浆,高13.3米。近看塔山旁边裂出一石,有如神工鬼斧从峰顶直劈到地面。徐霞客《粤西日记》谓"若岐若合,亭亭夹立,盖以脆薄飞扬见奇"。寿佛塔最底层高1.56米,每面宽2.95米,逐层递减,层间以五层凸砖线条相隔。该塔塔身的模式和两江砖塔有点相似,寿佛塔是六角七层空心楼阁式佛塔,而两江砖塔是八角七层空心楼阁式文塔。该塔第二层北面嵌青石镶刻的“南无无量寿佛”一尊,图案已经模糊难辩,顶部为覆体型,上冠葫芦宝顶,为中国常见的中国六角式宝塔。</p> <p>塔山与穿山仅一小江之隔。</p> <p>曲曲折折的蹬山道。</p> <p>立在穿山山顶上。</p> <p> 訾洲岛,位于百里画廊漓江核心区,是漓江上最著名的一座洲岛,与漓江、象山水月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千年为伴,是观赏城徽象鼻山的历史起源之地。訾洲岛总面积51.26公顷,其中陆地游览面积24.5公顷,浓缩了桂林山水及历史文化的精华,是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p><p> 訾洲位于漓江东岸,与象鼻山相对。是漓江和其支流小东江之间的沙洲。据唐代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记载:“先是訾家所居,因经名焉。洲每经大水,不曾淹没,相承言其浮也。”故洲称訾家洲,简称訾洲,也称浮洲。又洲头高地隆起如蛙头,中部突起似蛙背,因形取义,故旧时俗称老蛙洲。訾洲上,翠竹摇风,绿水环绕,群山簇拥遥列,东可望七星山、穿山、塔山;西可观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象山、雉山、南溪山、斗鸡山。每当细雨蒙蒙,烟波渺渺之时,洲上笼罩于轻纱薄雾之中,若隐若现,宛若蓬莱仙境,被称为桂林八景之一——“訾洲烟雨”。</p> <p>訾洲岛</p> <p>站在訾州岛上观看象山,整座象山历历在目。</p> <p> 叠彩山在桂林市北部,面临漓江,远望如匹匹彩缎相叠,故名。相传过去山上多桂树,所以亦名桂山。又因山麓有奇特的风洞,人们称它为风洞山。叠彩山是市内风景荟萃之地,包括越山,四望山、明月峰和仙鹤峰。上山,一路古木参天,山色秀丽、与园林建筑叠彩亭、于越亭、秀山书院、仰止堂等相融成趣。顶峰拿云亭是观景的好去处,古人赞美这里是“江山会景处”。山上石刻很多,太极阁的摩崖造像和石刻,艺术价值很高。</p> <p>叠彩山。</p> <p><br></p> <p>站在叠彩山峰上,长长的婉延的漓江映入眼帘。</p> <p><br></p> <p>在叠彩山顶,能清楚地看到伏波山全景。</p> <p> 伏波山在桂林东北伏波门外,东枕漓江,孤峰挺秀,风景迷人,有“伏波胜景”之称,由遇阻回澜之势。伏波山主要名胜有唐代摩崖石刻、还珠洞、试剑石等。东麓的还珠洞分上下两层,互相连通,上洞曲折高朗,壁上多唐代造像。下洞临水伏波,明朗开阔,洞中有试剑石。试剑石乃是天然的钟乳石,它与地面间有一间隙,仿佛被剑砍过一样,故名之。试剑石旁有石凳,石桌,石前有伏波潭,潭水如镜,游人在此欣赏景别有一番乐趣。</p> <p>伏波山</p> <p>千人锅</p> <p><br></p> <p>伏波山底有一还珠洞,没想到此洞因还珠格格而命名。此洞一大怪,洞内很干燥,不潮湿。且很干净。</p> <p> 骆驼峰为桂林市名山之一,因其状态酷似骆驼,遂名之骆驼峰,位于广西桂林七星公园内。</p><p> 在广西桂林七星公园内,为桂林市名山之一,原名酒壶山。因其状态酷似骆驼,遂名之骆驼峰。但骆驼山又酷似一把古式酒壶,因此又名壶山。有壶身、壶嘴,壶嘴下有块石头,恰似酒杯。壶嘴(山南)上刻有“壶山”二字,旁镌“雷酒人之墓”。雷酒人原名雷鸣春,号亮工,明末江南儒士。他侠义助人,医道甚高,善诗文,嗜酒,每饮必醉,人称“雷酒人”。他结庐山下,遍栽桃李,每当春暖花开,如一片菲红的彩霞,故有“壶山赤霞”之誉,为桂林续八景之一。每当晨昏,霞光映耀山石,色泽斑斓,颇为壮观。明清以来,山下遍植桃树,若逢春至,桃花烂漫,江霞紫雾,分外妖娆。 壶山酷似伏地骆驼,今游人见之,直呼为骆驼,足见形象逼真故可称“骆驼赤霞”。每当晨昏,霞光映耀山石,色泽斑斓,颇为壮观。明清以来,山下遍植桃树,若逢春至,桃花烂漫,江霞紫务,分外妖娆。 山南侧是盆景苑,近2000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景区内建有鱼池、叠石、平桥、曲廊、水榭、亭台,曲折清幽,如入仙境。 </p> <p><br></p> <p>一百二十二年桂花树</p> <p>七星岩风景区的骆驼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