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炎帝陵

郑树荣

<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4日,金秋季节,秋风气爽,稻黄谷香,桔熟菊黄。我们一行四人从翁源经武深高速公路,驱车二百八十公里到达湖南炎陵县,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慕名前往拜谒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期杰出部落首领,与黄帝轩辕氏一起并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者。炎帝为了寻找草药为民医病,尝遍百草,足迹遍及天下。晚年时南巡,因为误食了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的鹿原陂,即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炎帝陵位于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景区对外开放游览区面积3.6平方公里,由祭区、拜谒区、缅怀区、皇山游览区和洣水风光带等五大功能区110多处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构成。炎帝陵“汉载有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庙,清定形制”,数千年的香火传承,成就了炎帝陵"中华民族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的崇高历史文化地位,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誉为"神州第一陵”, 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谒祖祈福、旅游观光、研学交流、文化体验以及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同时,炎陵县也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同属客家方言区。</p><p class="ql-block"> 炎帝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古典陵墓园林、中国最佳农耕文化旅游胜地、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地标之首,入选《中国国家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炎帝陵祭典” 系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p> <p class="ql-block">  炎帝陵是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反反复复前后修葺不下20余次。炎帝陵占地约5平方千米,为仿清皇宫格局,分为午门、行礼亭、主殿、墓碑亭、陵寝五进。</p> <p>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周易。系辞下传》、《汉书》《白虎通义》均载:包栖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三皇纪》日:“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余年,轩辕氏代之”。 《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与炎帝之后战于阪泉,遂王天下”。据推算炎帝神农氏先于黄帝轩辕氏526年出生。</p><p> 我国民俗通用的农历元年以黄帝继位的年份为起始,故农历又被称为老黄历。</p><p> 炎帝168岁,在位120年,可知其即位时为48岁,据此可推算其出生时距今5293年(5245年+48年),即公元前3275年(5293年-2018年)。</p><p> 炎帝比黄帝出生早526年(5293年-4767年)。</p> <p><br></p><p>陵前区的天台山入口。</p> <p> 两边各立有五根柱子,代表炎帝发明的稻黍麦粱菽五谷农耕农业。</p><p> 传说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p><p>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耜,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德称氏,故为炎帝,尊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中国农业之神。</p><p><br></p> <p>  我们的古人,世世代代都用草药治病。可是人们怎样晓得各种草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呢?这也要归功于我们的祖先神农氏了,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农业之神,还是一位令人可歌可敬的医药之神。</p><p> 神话故事中,神农亲自上山采药,亲口尝过各种各样的草药,为了辨别药性,他曾经在一天内中毒70次,都被他那玲珑玉体内的肝肺肠胃给化解了。他还有一条叫做赫鞭“的神鞭,用它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药。这些草药经赭鞭一抽打, 有毒无毒,是寒是温,各种药性自然表现出来了。神农就根据各种草药的药性,去给人们治病,为人们解除痛苦。所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成为美丽动人的佳话,千百年流传至今。</p><p> 可是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次,神农在山中尝到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他的肠子一 截烂断了。这位伟大的医药之神,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民自然不会忘记他的大恩大德,世世代代纪念着他。传说山西太原附近有个神釜冈,那里还存放着神农尝药时用过的鼎。又说在咸阳的山中,还可以看到当年神农鞭药的地方,那地方名叫"神农原"或"草药山”。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神农便成了医药之祖,受到人民的爱戴。</p><p>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p> <p>  </p><p> 炎帝出生于”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p><p>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p><p> 传说炎帝有三位母亲,生母为上古少典邮落之妃任姒(si),又叫女登、安登。炎帝幼时,养母神鹰为其遮风挡雨,乳母仙鹿为其哺乳,因此尊度鹿为其恩母。鹰鹿广场东西侧分立鹰、鹿石雕各一,以纪念鹰、鹿对炎帝的养育之恩,石雕高均为4.26米。意寓炎帝圣诞农历四月二十六日。</p> <p><br></p><p> 圣火台坐落于米水东岸的龙珠山之巅,高50米。 高台为正方形,边长25米,中央为三层圆台,寓“天圆地方”之意。中心圆台矗立一块高3.9米, 体积31立方米的红色点火石,石头_上镌刻着-一个1米见方的“炎”字,状若火焰,纪念炎帝以火德王天下,文明肇始,薪火相传。自1993年世界华人华侨龙舟赛点取“炎黄圣火”火种始,每逢国家有重大节庆活动,均可在“圣火台”击石点取火种,逐成常例。</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簋(gui鬼音),古代祭祀礼器,用于盛放祭品的器皿。炎帝陵九簋为依照全国各地出土的有代表性的祭簋仿制而成的石簋,陈列于公祭广场左前侧,从北向南依次为:乳钉纹簋、癸再簋、利簋、禽簋、兽面纹簋、师酉簋、冬戈簋、陈侯簋、秦公簋。陈九簋以示对祭天子之至高礼制。</p> <p>  神农大殿位于炎帝陵皇山南麓的公祭广场,坐北朝南,为仿清式皇宫建筑,中轴对称布局,由重檐庑殿顶主殿、单檐歇山式配殿、重檐攒尖式四角方亭、单檐柱廊式连廊、三级宫殿式台基组成。大殿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高22.9米。殿内供奉着炎帝石雕祀像,并布有炎帝功绩壁画,祭台、拜垫、石刻联柱、神农紫竹樽等陈列。</p> <p>  神农殿就是后代人为了拜祭炎帝而建造的,每年都会有许多海内外游人到此参加寻根谒祖的隆重祭祀活动。走近神龙殿,这里四周远黛环绕、山林幽幽、视野开阔,殿身屋檐翘角、古朴凝重、气势恢宏,整个布局给人一种深远之感。神龙殿左侧是史料陈列室,里面陈列着万余幅国家领导人以及海内外知名人士拜谒、视察炎帝陵的照片,墙上还挂满了千余幅书法家们关于炎帝的挥毫泼墨。</p><p> 神农大殿是神龙殿的主殿,这是一座近年新修不久的大殿,红墙绿屏琉璃瓦让人感觉崭然一新,最吸引人视线的是前面用来支撑整个大殿的十根石柱。石柱高约5、6米,皆由完整成块的大理石雕刻而成,上面是飞龙腾云,一鳞一角甚是分明,真正的精雕细琢。站在门前,一眼能见到大殿正中立着巨大的炎帝像。炎帝手持谷物,慈眉善目,一脸亲切。大殿四面的墙壁上都是炎帝壁画,每一幅壁画都突出了炎帝神龙氏的一大功绩,或带领播种、或品尝百草、或制造农具、或发明弓箭、或开洞凿窟、或制弦琴、或绞丝织布、或炼制陶器。我们一路看去,感慨万千,原来食之文明、穿之文明、住之文明、乐之文明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发源,一点一点积累,绵延了几千年才有了今天的灿烂辉煌。</p> <p><br></p><p> 银杏树,俗称“公孙树”,有“祖先种树,子孙乘凉”之意。“干年银杏树”位于午门广场南向,树龄达1400余年,雌雄双株依偎生长,蔚为奇观。</p> <p> 午门为炎帝陵殿正门,高8.67米,宽2.6米。两侧为戟门,高6米、宽2米。午门为明清时期帝王宫城的正门,是皇帝出入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清代,群臣在午门前待朝或候旨。清雍正十一年(1733),奏准以国库 银两对炎帝陵进行大修,按照工部颁发的样式,炎帝陵大殿前设置三门,中为午门,左右为戟门。此规制沿袭至今。旧时, 炎帝陵午门只在大祭日开启。盛放《御祭文》和香、帛的龙亭由午门进出,钦差官及陪祭各官则由东戟门入,西戟门出。</p> <p>  午门上嵌有白色大理石正楷书写的“午门”二字,大门边除了立着两座石狮,还摆着两面大鼓,是为了祭祀活动准备的,许多游人都在鼓前作敲击状拍照。午门的右侧是长长的崇德坊,上面刻满了对炎帝陵的捐款数额和单位。</p> <p><br></p><p> 墓碑亭为四角攒尖式结构,亭高5米,顶高8米,进深5米,中置汉白玉墓碑,碑铭“炎帝神农氏之墓"为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手书。碑身高1.986米,碑冠高0.4米,厚0.17米,暗寓碑铭题书时间为1986年4月17日。</p> <p class="ql-block">  炎帝陵的分叉路口立着一块大牌坊,正面刻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书“炎帝陵”;背面刻陈云同志题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p> <p class="ql-block">帝母呈祥</p><p class="ql-block"> 201 2年11月3日,壬辰年海峡两岸公祭炎帝陵。那天上午天气本来阴阴的,音乐声中,祭祀队伍缓缓走向大殿,当所有的人都到达指定位置,天空突然放出灿烂的阳光,大家顿觉眼前一亮。更有一只雄鹰,在主持人宣布祭祀开始时,从皇山上高高飞来,绕着大殿盘旋飞翔。</p> <p class="ql-block">  自1993恢复官方祭祀以来,炎帝陵的各类大型祭祀典礼活动连年不断。</p><p class="ql-block"> 一般于重阳节左右,举行盛大的公祭炎帝仪式。整个仪式的程序为:肃立;九响钟鼓;主、陪祭人就位;燃烛、上香、献爵;恭读祭文;敬献三牲;播放颂曲;敬献花蓝、敬献功德钱;鸣炮九响;祭祖鞠躬。祭祖仪式结束后,在广场上演出在型祭祀歌舞《光华千秋》,分序幕(炎帝神农)、采药(踏遍青山)、农耕(荒野田歌)、狩猎(野山梆歌)、蜡酒(蜡歌祭酒)、尾声(光华千秋)6幕。</p><p class="ql-block">祭文:</p><p class="ql-block">巍巍圣祖,懿德难忘。辟理统绪,</p><p class="ql-block">肇启明光。始作耒耜,艺谷种桑。</p><p class="ql-block">绩麻为布,裁衣制裳。遍尝百草,</p><p class="ql-block">袪病除殃。抟土作陶,以燠以藏。</p><p class="ql-block">日中为市,殖货通商。底定历法,</p><p class="ql-block">燮理阴阳。引弦治琴,八音铿锵。</p><p class="ql-block">泽被万代,申锡无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盛德烈烈,降福禳禳。三湘有幸,</p><p class="ql-block">长发其祥。锺灵毓秀,代出贤良。</p><p class="ql-block">更有来者,多让不遑。阖省民众,</p><p class="ql-block">并力共襄。改革发展,谋富图强。</p><p class="ql-block">敢为人先,践实言倡。四化两型,</p><p class="ql-block">福祈城乡。主政至诚,盛以是邦。</p><p class="ql-block">黾勉敬事,民情是量。夙夜匪懈,</p><p class="ql-block">冀民安康。炎帝其祐,定卜隆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其鉴之,伏惟尚飨!</p> <p>  炎帝陵民间祭祀以告祭为主。祭祀时间多选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各种节令、节庆。此外,每逢炎帝生辰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陵方圆几百里的群众都会汇集于炎帝陵,祭祀炎帝,祈福求平安。</p> <p>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教民生存,还教民智德。炎帝一生辛劳,无私奉献,却不忘其报,最终带着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了愚昧和野蛮,一步步走上文明。正因为如此,炎帝被尊称为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拜祭。</p> <p><br></p><p> 白鹭守陵是炎帝陵奇异的景观。白鹭为何为炎帝守陵?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炎帝老祖宗逝世后,不但人间处处哀痛,飞禽走兽也为之悲伤。飞禽王国感恩炎帝老祖宗制耒耜播五谷,减少了对鸟兽的射猎,特派白鹤和大雁前来吊唁。白鹤和大雁受命后,身披孝服,口唱悼词,日夜兼程地飞来。可是,路途遥远,它们飞啊飞啊,飞了好久才到鹿原陂,而这时炎帝老祖宗的灵柩已经下葬了。因为没有赶上葬礼,它们心中更加难过,就天天在炎帝陵前哀哭。哭啊哭啊,它们把声音都哭哑了,身体也哭瘦了,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玉皇大帝被它们的虔诚感动了,颁下谕旨赐封它们为天使,世世代代为炎帝老祖宗陵。</p> <p>  炎帝陵里可以说是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再往里走,抬眼皆是碧绿的树木,白鹭在树间唱着愉快的歌声自由飞翔。我们踩着从树缝中透过来的阳光,踩着鸟粪一路往后山上爬去,心情也像那拖着长尾巴的鸟儿一样张扬。</p> <p>  洣水,是湘江一级支流,长江的二级支流, 洣水是湘江除耒水、潇水外第3大支流,洣水出口又刚好位于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的下游2公里处有利于通航。</p><p> 洣水因流经炎帝之寝陵而被世人称为“圣水河”。洣水曲折迂回,两岸群峰簇拥,风光旖旎,宛如一幅神奇而美妙的山水画,为历代名人墨客所咏叹。</p><p> 洣水发源于湘赣边境罗霄山脉西麓的炎陵县枝山脑天障冲,它的源头有一个山村叫正门里,下经炎陵县平乐乡,于罗浮江村汇合炎陵县龙渣瑶族乡的龙渣河,此段称罗浮江。</p> <p><br></p><p> "鹿原陂”石刻位于洣水河东岸石壁上。刻有‘鹿原陂”三字,字体苍劲有力,古朴凝重,为清乾隆年间酃县(今炎陵县)知县赵宗文手书。</p> <p>嘉树蟠江</p><p> 炎帝陵前,米水河畔、自古大木森然,有若神龙探爪,横斜于江面上者,人们称之"嘉树蟠江”。明朝诗僧常默在《米水舟行》中写道:“千峰夹水一舟行,风景南荒感客情。花发不知春早暮,岩深时见日阴晴。奔流激石篙难抵,嘉树蟠江缆亦横。独喜农皇遗教在,梯田山上有人耕。</p> <p> 鳞爪峥嵘,山无石不贵。炎帝陵所在的皇山是一座土山,黄土深厚,奇妙的是皇山下临洣水处,却有两处形状非常奇特的大石头,异常挺拔峥嵘。其中一处为“龙脑石”,在八卦广场前方,像巨龙抬头望天。另一处为“龙爪石”,在炎帝陵殿右侧下方,酷似龙爪。</p> <p>  龙脑石,炎帝陵前,米水东岸,有巨石凌空,酷似龙首,河水奔注喷薄,宛如巨龙鼓髻欲飞,故名“龙脑石”。相传洣水金龙,感念炎帝恩德,留炎帝灵柩葬入炎帝陵,而后自己化为石龙守护陵寝。</p> <p>  炎帝儿女雕塑展示炎帝儿女的故事。主雕塑中间站立着为“柱”,左边是精卫填海的“女娃”,右边是采药的“药姑”;左边副雕塑是采集天上云霞的“桑女”;右边副雕塑是巫山下长江边梳理长发的"瑶姬"。</p><p> 安 寢龍宮雕塑展示炎帝为民治病误尝" 断肠草”崩葬鹿原陂的故事。主雕塑是安寝炎帝的龙宫,左右副雕塑是送葬的队伍。</p> <p><br></p><p>錦銹瀟湘</p><p>潇湘太地,山川俊美,文化浸润,灿烂辉煌。建设神农园,展示湖湘特色,遴选橘子洲头,已陵胜状、 桃源仙校,武陵 风光、良山丹霞、天下南岳九疑早微士处胜星延请全国著名国体盆意大师。瑞具神,摩其形,遍寻责后,制作成巨型树后盆题,等要造转性境,共是八处锦绣,可谓满但。持此勒石以志。</p> <p><br></p><p> 神农教耕雕像根据山东济宁出土的汉代画像塑造,红色花岗岩材质。基座高0.95米,寓意炎帝九五之尊,塑像高5.65米,合高6.6米,寓意六月初六”尝新节”感恩炎帝;底座高1.1米,寓意炎帝一心一意为民;雕像总高7.7米,纪念炎帝七月初七得道升天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