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是后勤部大院的儿女》

🎸XL🌿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群小伙伴,随父辈征战的步伐走到了一起,同出生在一个时代~五六十年代,有同样秉性和一段共同的人生,因为我们是军区大院的子女。</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小生长在威严的军区大院,思想单纯、有着最透明的心灵和纯洁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军区大院,与外界独立,构成了严密的院墙氛围,我们就是这个大院里的小主人。</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天伴着我们的记忆是:米饭馒头、花卷面条、包子稀粥,还有夹杂着白面的玉米窝窝头,蔬菜、副食也常变着花样改善。</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军帽军装是我们标志性的服饰;篮球、足球、游泳作为平日的娱乐活动;电影、文艺演出充实着我们的精神生活。</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沉浸在欢快的日子里,无忧无虑地玩耍,果园里“偷”苹果,塞满了裤管,被逮着后学着电影里的英雄“宁死不屈”。回想起来滑稽可笑,又充满快乐,好想回到那幸福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身影消失在大院后,这一别,就是48年。</p><p class="ql-block"> 多么希望回到从前,好想永远是昆明四季如春的阳光明媚。</p><p class="ql-block"> 伴着岁月的变更,我们逐渐分诀奔赴到祖国遥远的各地。那年风云变幻的局势,我们各奔东西。</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勤部大院--萦绕心头的痛。</p><p class="ql-block">(综下所述,部分图片和资料由何德庆将军之子何重雨,黎锡福将军之女黎菲菲提供,在此瑾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一 《父辈篇》</p><p class="ql-block">  1949年,根据中央的部署,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广西直插滇南,在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的配合下,发起滇南战役,歼灭了国民党残敌。</p> <p class="ql-block">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举行进城仪式部队进入昆明,受到昆明人民的热烈欢迎。</p> <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西南军区副司令员陈庚率部解放昆明,受到昆明的市民夹道欢迎</p> <p class="ql-block">图为,五十年代,云南省军区国庆节游行经过大观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历任领导</p><p class="ql-block">历任司令</p><p class="ql-block">谢富治(1955.03—1957.09)</p><p class="ql-block">秦基伟(1957.09—1971.06)</p><p class="ql-block">王必成(1971.06—1979.01)</p><p class="ql-block">杨得志(1979.01—1980.01)</p><p class="ql-block">张铚秀(1980.01—1985.06)</p><p class="ql-block">(截止至1985年)[3]</p><p class="ql-block">历任政委</p><p class="ql-block">谢富治(兼,1955.03—1957.08)</p><p class="ql-block">阎红彦(1959.11—1967.01)</p><p class="ql-block">金如柏(第二,1959.11—1962.09)</p><p class="ql-block">李成芳(第二,1962.09—1975.06)</p><p class="ql-block">谭甫仁(第一,1968.05—1970.12)</p><p class="ql-block">周兴(兼,第一,1971.09—1975.10)</p><p class="ql-block">刘志坚(1975.05-1979.01;第一,1979.01—1982.10)</p><p class="ql-block">贾启允(兼,第一,1975.10-1977.02)</p><p class="ql-block">安平生(兼,第一,1977.02—1982.10)</p><p class="ql-block">谢振华(1982.10—1985.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后勤部----------------------昆明军区党委常委、昆明军区后勤部党委书记、昆明军区后勤部部长:何德庆少将</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后勤部党委第二书记、昆明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梁天喜少将</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后勤部党委常委、昆明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任学恭大校、廖开芬大校、孙大坤大校、左奎元大校</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郭志伟大校1965.06任昆明军区后勤部党委常委兼监委书记、昆明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李文进大校</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后勤部党委常委、昆明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南静之大校</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后勤部党委常委兼监委副书记、昆明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段双印大校</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后勤部党委常委、昆明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陈继寿大校</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后勤部党委常委、昆明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陈脱颕大校</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葛旺蓬上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昆明军区后勤部各领导:</p><p class="ql-block">1.何德庆55年少将(1955.5.12--1970.1.27)原志愿军后勤4分部部长</p><p class="ql-block">2.胡孝武55年大校(1955.5.12--)原陆军第15军后勤部部长</p><p class="ql-block">3.梁天64年少将(1955.5.12--1969.6)原云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4.廖开芬60大校(1960.4--1970.4)后任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5.左奎元58年大校(1960.4--1971.1)原陆军第14军40师师长</p><p class="ql-block">6.刘辉儒64年大校(1964.4--1972.6)原卫生部长;后任顾问</p><p class="ql-block">7.副政委:段双印62年大校(1965.7--1970.10)</p><p class="ql-block">(文摘自军事史)</p> <p class="ql-block">图一、原昆明军区43总医院</p><p class="ql-block">图二:原昆明军区后勤部车油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年整编前昆明军区后勤部各直属机关单位:</p><p class="ql-block">军区后勤部机关机构设置:司令部、政治部、财务部、军需部、卫生部、军械部、军事交通部、车船部、油料部、物资部、基建营房部、军需生产部、管理局等部局。</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43总医院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光荣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当年直属于昆明军区后勤部。医院在诞生以来,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缅勘界作战,援越抗美,对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唐山、丽江地震救治工作。</p><p class="ql-block">后勤部直属单位还包括军工、军需厂、军医学校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直属各分部:</p><p class="ql-block">后勤二十二分部(昆明,35402部队\78300部队)85年11月撤销,92年12月后勤23分部与昆明办事处合并组建成都军区后勤二十二分部</p><p class="ql-block">后勤二十三分部(开远,35403部队)92年11月撤消</p><p class="ql-block">后勤二十四分部(贵阳,78年底移防云南普洱,35461部队)85年11月撤消</p><p class="ql-block">后勤分部的编成,根据所担负的任务确定,通常编有分部机关和直属勤务分队,辖有若干仓库、医院和运输、工程、修理等部队、分队。后勤分部的部署,以后勤基地为依托,构成兵站运输网,与部队后勤部署相衔接,与地方支前机构相结合,以利于担负战役方向的后勤支援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原昆明军区后勤二十二分部下属各个军需的转运,储存,供给部队、医院战时都属参战部队。发小王鹏远原来所在的139野战医院就是二十二分部所属医院,该医院参加过援越抗美、援老挝和自卫反击战的救援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母亲当年所在的昆明军区后勤部第72野战医院,在1964年—1969年援越抗美期间,收治过大批伤病员。1984年4月,老山、者阴山开展对越自卫反击战,72医院先后派出两批组建172野战医疗所驻麻栗坡县落水洞边防团营房收治伤病员。</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分部始建于解放战争后期。当时,为适应作战规模日益扩大、物资需要量急剧增加、运输线越来越长的新情况,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和第二野战军相继成立过后勤分部。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作战中,也组建了后勤分部,在敌人严重封锁破坏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量物资供应、伤员救治与后送等繁重任务,显示了后勤分部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196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区陆续组建了后勤分部,其组织机构日趋完善,工作水平日益提高。</p><p class="ql-block">(文摘自军事史)</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武汉电题: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擦亮红色名片</p><p class="ql-block">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县儿童口中都能传唱的民谣。</p><p class="ql-block">曾经名为黄安的红安县,</p><p class="ql-block">1927年,黄安、麻城3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发动黄麻起义,攻打黄安县城,点燃了此地土地革命的火种,逐步形成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p><p class="ql-block">至1949年全国解放,27年红旗不倒、斗争不息。</p><p class="ql-block"> 革命年代,红安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这里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223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这里踏上了长征征程。其中,红四方面军队列里,每3个人中就有1个红安人,每4位英烈中就有1个红安籍。</p> <p class="ql-block">原昆明军区后勤部长何德庆</p><p class="ql-block">何德庆将军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p><p class="ql-block">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 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第四军团组织股股长、师青年科科长。</p><p class="ql-block">1935年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358旅政治部宣传队队长。</p><p class="ql-block"> 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总校营政委、太行军区团政委、晋冀鲁豫军区副旅长。参加了中原突围、淮海等战役。</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1纵3旅7团政委、晋冀鲁豫军区3纵7旅副旅长、3兵团司令部军政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历任兵团后勤部副政委、川东军区后勤部政委、云南军区后勤部部长。</p><p class="ql-block">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分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历任昆明军区后勤部部长、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校务部政委、后勤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p><p class="ql-block">1955年,何德庆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p class="ql-block">(文摘自军事史)</p> <p class="ql-block">  1948年12月中旬,淮海战役接近尾声,黄维兵团被两大野战军包围在双堆集,求援不得,突围无路,如热锅上的蚂蚁。</p><p class="ql-block">这天傍晚,黄维接到蒋介石从飞机上投下的命令,严令他必须突围,否则死路一条。然而,此时突围已经太晚了,四周的每一条可能突围的道路全被解放军切断。黄维眼看他的十二兵团就要覆灭,仍作困兽斗,化装成小兵带着一小队卫兵趁着夜色夺路而逃。</p><p class="ql-block"> 天亮时分,中原野战军三纵七旅副旅长的何德庆,正在周庄一带指挥阻击。他突然发现前方一条洼地里有几个鬼鬼祟祟,像是迷了路的国民党军。他赶紧带领几名战士追了上去,那几个人发现有解放军追了上来,拼命向四周逃跑。</p><p class="ql-block">追在不远处,敏锐的何德庆发现,几个逃跑的人中,一位年长老兵后面的小兵,身上背着只沉重的东西,形状像个扁扁的子弹箱,觉得这些人不是普通的国民党兵。否则,也不会冒着被击毙的危险,在解放军控制的阵地上逃窜。</p><p class="ql-block"> 何德庆到跟前一看,那是一只时髦的留声机。他立即判断,这回逮了条大鱼。他采取单刀直入之法,厉声问:“谁是黄维?请站出来!”</p><p class="ql-block">几个俘虏兵面面相觑,惊慌失措。何德庆又追了一句:“谁是黄维?”</p><p class="ql-block">这时,一位个头不高的中年人低着头,嗫嚅着回答:“我是黄维。请带我见陈赓将军,我与他是同学。”</p><p class="ql-block">(文摘自军事史)</p> <p class="ql-block">图一、1947年,何德庆在川东留影</p><p class="ql-block">图二,1952年抗美援朝何德庆在朝鲜防空洞留影</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何德庆在自己家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原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黎锡福</p><p class="ql-block"> 黎锡福将军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黎家坳一个贫穷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师1团排长,第12师34团连指导员,第34团副营长,红30军88师264团营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介休游击第5支队副支队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纵57团团长,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他在作战中身先士卒,英勇杀敌,身体9处负伤。</p><p class="ql-block"> 1947年11月,陈赓命黎锡福率13旅39团配合刘邓大军反清剿,开辟豫西第六分区即南阳分区。南阳地处豫陕鄂叁省要冲,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民团势力很大。黎锡福率39团到南阳后,打击匪魁霸首,成立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在新的根据地站稳了脚跟,最终使南阳城成为孤点,1948年11月,黎锡福率部解放了南阳,所部由1个团发展到2个正规团、3个独立团。</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4纵13旅副旅长,南阳军分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13军39师师长。</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宁洱边防区司令员,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副军长、昆明军区副参谋长,1960年至1975年任云南省军区司令员,1960年11月5日,为指挥跨越中缅边界作战,任昆明军区前方指挥所指挥,云南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任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1975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p><p class="ql-block">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文摘自军事史)</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0月,在国民党重兵围攻下,红四方面军被迫放弃鄂豫皖苏区,开始向川陕边界挺进。红军进入四川后,田颂尧出动了38个团近6万人,兵分三路向红军扑来。在徐向前的指挥下,红军开始了反三路围攻作战。在一次战斗中,时任红12师34团连指导员的黎锡福带头向敌人冲锋,身负重伤。战士们将他抬下来的时候,黎锡福已经没有了任何声息。</p><p class="ql-block"> 当时34团的团长是我军著名的战将许世友,得知黎锡福“牺牲”的消息后,许世友十分悲痛,特意让人买了一副棺木准备让他入土为安。然而就在要下葬的时候,营政委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的爱将,他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情不自禁地握住了黎锡福的手,结果惊喜地发现黎锡福的手指头微微地动了几下。大喜过望的政委急忙命人将黎锡福从棺材里抬了出来,亲自找来医生给他治疗,硬是将黎锡福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军区告:1957年8月1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命令,任命黎锡福为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20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命令:任命黎锡福为云南省军区司令员。1975年6月20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央军委任命黎锡福为山东省军区司令员。</p><p class="ql-block">(文摘自军事史)</p> <p class="ql-block">1955年在人民大会堂授勋仪式</p><p class="ql-block">下图:朱德视察昆明军区,黎锡福将军(左三)何德庆将军(右一)</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军区告:1957年8月1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命令,任命黎锡福为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60年11月20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命令:任命黎锡福为云南省军区司令员。1975年6月20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央军委任</p><p class="ql-block">(文由黎锡福之女黎菲菲提供)</p> <p>何德庆将军和夫人阎玉珍</p> <p>黎锡福将军和夫人傅智慧</p> <p class="ql-block">何德庆将军、黎锡福将军两家父一辈 、子一辈情同手足、亲如一家。</p> <p>何德庆将军夫妇和子女们</p> <p>何德庆将军之子何重雨和黎锡福将军之女黎菲菲是一对伉俪。</p> <p>何德庆将军之子~英气勃勃的何重雨。</p><p>背负着父辈的希望 ,以坚强的意志和 信念度过了艰苦的岁月</p> <p>黎锡福将军之女黎菲菲,芳华佳人。</p> <p>黎锡福将军夫妇和子女们。</p><p>图一、黎锡福将军怀里抱的是三女儿黎菲菲</p> <p class="ql-block">黎锡福将军夫妇和子女们。</p><p class="ql-block">菲菲姐(左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崔露(左一)(崔建功将军孙女),黎菲菲(左二)(黎锡福将军2女儿),何重雨(左三)(何德庆将军小儿子),何泽香(中)(何德庆将军侄儿),崔遂川(右三)(崔建功将军儿子),何裕生(右二)(何德庆将军侄孙,何裕生(右一)愛人李华。</p><p class="ql-block">湖南晚报《将军后人聚红安,缅怀父辈》</p><p class="ql-block">莺飞草长,正宜睹物思人。战争年代的波澜壮阔,坚毅勇诚,已随时间湮没,犹如纪念碑前绽放的紫云英,变得谦和而又平凡。上周,开国少将何德庆、黎锡福、崔建功的部分子女相聚红安,追思父辈,他们感触最深的是父辈留下的正直朴素、严于律己的家风。</p><p class="ql-block">每个将军都是一段传奇</p><p class="ql-block">活捉黄维的何旅长</p><p class="ql-block">何德庆是红安籍。1948年12月15日,淮海战役接近尾声,黄维兵团覆灭在即。此时,担任中原野战军三纵七旅副旅长的何德庆指挥部队在周庄附近作战。突然,他发现前方一条浅沟里几个人在拼命逃窜。被困数月的败兵多愿束手待擒,这几人应该不是普通的官兵。何德庆立即带警卫员追了上去。</p><p class="ql-block">几人被押到何德庆面前,其中一人年约40多岁,身边一个年轻人背着“方匣子”,看到“方匣子”,何德庆就明白了,那是留声机,面前的几个人应该来头不小。</p><p class="ql-block">“谁是黄维?”何德庆直截了当地问道。</p><p class="ql-block">中年人直视着何德庆,也不答话。</p><p class="ql-block">“谁是黄维?”语气更加严厉。</p><p class="ql-block">“我就是。”中年人承认了。</p><p class="ql-block">何德庆从此人身上搜出了几张相片,相片上是身着戎装的国民党12兵团司令黄维在不同背景下的留影。随后,黄维被押送到野战军司令部,何德庆暂留下相片和留声机。</p><p class="ql-block">入缅剿匪的黎司令</p><p class="ql-block">1950年初,陈赓兵团发起滇南战役,歼灭李弥的国民党第8军和第2军3万余人,残部1500多人逃入缅甸,盘踞在靠近云南边境的缅北丛林地区。同年9月,李弥到缅北,收编残部成立“反共救国军”,对抗缅甸政府,滋扰我国边境。</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及缅甸政府的请求,1960年11月,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黎锡福为指挥长的前线指挥部成立,集结了5个团又一个营的兵力,实施中缅勘界剿匪作战。一个月时间内,歼灭国民党残部近500人,击毙国民党第1军第2师少将师长蒙宝业、上校副师长蒙显和第4军第5师上校师长李泰;俘获第1军第3师上校师长李光芳、上校副师长叶文强等人。</p><p class="ql-block"> 1961年1月25日,开始第二阶段作战,又毙敌近300人,随后部分残部被迫撤往台湾。至此,缅甸境内的国民党军残部再也无力对边境进行窜扰破坏活动。</p><p class="ql-block">浴血上甘岭的崔师长</p><p class="ql-block"> 说起抗美援朝战争,最惨烈的莫过于上甘岭战役了。上甘岭战役是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打的面对面的阵地争夺战,持续43天,双方先后参战总兵力竟超过10万。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二十九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二十五次,营以下冲锋六百五十三次。足见该战役之惨烈。此战产生的黄继光等战斗英雄无数,以此背景拍摄的电影、创作的书籍无数。</p><p class="ql-block"> 崔建功则是上甘岭战役的一线指挥,时任15军45师师长,而45师是上甘岭战役的主力部队。</p><p class="ql-block">他原名崔日发,1938年6月,改名崔建工,号广运,意思是广泛开展群众运动,建设工农政权。1954年从朝鲜回国后,他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将他的名字错写为崔建功后,他便顺其自然,沿用终生。</p><p class="ql-block"> 将军后人聚红安。前排右二为崔建功将军儿子崔遂川,前排右三为何德庆将军侄儿何泽香,前排右四为何德庆将军儿子何重雨,前排左三为黎锡福将军女儿黎菲菲,前排左二为何德庆将军秘书陈少华,后排左二为崔建功将军孙女崔露,后排左四为何德庆将军侄孙何裕生。</p> <p class="ql-block">,《革命战友 儿女亲家》</p><p class="ql-block"> 发表:2023-10-27</p><p class="ql-block"> 10月27日,黎锡福将军、何德庆将军授衔礼服捐赠仪式在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红色书屋举行,县委常委、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党委书记阮璘,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刘晓军,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李银飞、张喜坤,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党委委员、董必武故居纪念园管理处专职副主任袁珊红,黎锡福将军之女、何德庆将军儿媳黎菲菲及其亲属,上新集镇余家岗村党支部书记何仔平,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红色文化宣传研究室、黄麻纪念园有关同志参加仪式。</p> <p class="ql-block">202310月28</p><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黎菲菲代表亲属向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捐赠了黎锡福将军少将礼服一套、何德庆将军少将礼服一套,以及何德庆将军使用过的银色五角星领花、“八一”标识胸标、学习日记本、中国共产党川东区第一次保密会议0061号出席证、抗美援朝时用过的搪瓷缸、缴获的美制烟盒等革命实物和数千张历史照片。</p><p class="ql-block"> 阮璘向黎菲菲、何仔平颁发了捐赠证书,对她及亲属向家乡红安捐赠父亲将军礼服表示感谢,要求革命纪念地相关科室和单位做好捐赠实物登记入库和保管工作,继续深挖实物背后的革命历史、红色故事,丰富红安将军馆陈列布展内涵,宣传好红安将军文化和红色文化。</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黎锡福(1910年-1976年),红安县华家河镇山台村黎家坳人,1928年入党,同年参加红军,1955年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何德庆(1916年-1993年),红安县上新集镇余家岗村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由团转党,1955年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黎菲菲父亲黎锡福和公公何德庆都是从红安走出的开国将军,两位将军既是革命战友,又是儿女亲家,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屡立战功,和平建设时期不忘家乡发展,对家乡红安有着深厚感情。作为将军后代,黎菲菲和兄弟姐妹深受父辈革命精神熏陶,一直小心翼翼珍藏将军礼服至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最美红安两将军》</p><p class="ql-block"> 几度秋意浓,最是桂花香。金秋十月,天高气爽,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的每一棵桂花树上,一朵朵金黄细小的花儿,团团簇簇,密密麻麻,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仿佛要让秋天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香气。</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27日,黎锡福、何德庆两位既是革命战友、又是儿女亲家的开国将军授衔礼服捐赠仪式,在管理中心的“红书屋”隆重举行。管理中心党委书记阮璘向捐赠者黎菲菲(黎锡福女儿、何德庆儿媳)及何仔平(余岗村党支部书记)颁发捐赠证书,党委副书记、主任刘晓军和党委委员、副主任李银飞、张喜坤、袁珊红、来德福、王桂娥、肖慧琴等,对黎菲菲及其家属的义举深表敬意与感激。参加仪式的代表们无不称赞,这次别开生面的捐赠仪式在红安极少见到,两位开国将军的授衔礼服存放到黄麻起义纪念馆,将成为大别山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珍贵历史见证。大家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挥“中国第一将军县”的优势,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红安将军的故事,让老一辈革命家们打下的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起参加黄麻起义</p><p class="ql-block"> 黎锡福,1910年2月16日出生在红安县华家河镇山台村黎家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了革命,满门忠烈,不胜不休。父亲黎良济任乡农民协会主席,后遭国民党杀害。大哥黎锡侯任区苏维埃农民赤卫队队长,不幸遭敌“坐探”跟踪被捕,在华家河西张家村英勇就义。二哥黎锡爵在红军部队任排长,英勇作战,九死一生。四弟黎锡禄参加红二十五军,在河南信阳的一次战斗中,被敌人的子弹打穿右腿,落下终身残疾。</p><p class="ql-block"> 黎锡福排行第三,因家里贫穷,七岁就到廖家田给地主放牛,长大后靠当长工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 1926年冬,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从武汉三镇向湖北省各地猛烈扩展,农民运动的烈火在鄂东大别山熊熊燃烧。黎锡福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投入到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行列。</p><p class="ql-block"> 1927年11月13日晚10时,黄麻起义打响。</p><p class="ql-block"> 17岁的义勇队队长黎锡福,带着仙居区农民暴动义勇队,在七里坪威风凛凛,英勇无畏,向黄安县城挺进。</p><p class="ql-block"> 义勇队的勇士们,每个人左臂佩戴写着一个“义”字的袖章。</p><p class="ql-block"> 义,即正义、勇敢。只有正义和勇敢,才能镇压、铲除邪恶。</p><p class="ql-block"> 至14日凌晨4时,黄安、麻城两县3万余人的农民暴动队伍,把整个黄安县城团团包围。</p><p class="ql-block"> “砰!砰!砰!”从县城北传来三声枪响,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发出了攻城信号。</p><p class="ql-block"> “同志们冲啊!杀啊!”</p><p class="ql-block"> 顿时,烈焰映红夜空,杀声震撼山岳。</p><p class="ql-block"> 暴动,使革命的红旗第一次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p><p class="ql-block"> 起义,让千百万贫苦农民一夜之间翻身做了主人。</p><p class="ql-block"> 人们唱啊,跳啊,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欢呼黄麻起义胜利。</p><p class="ql-block"> 小小黄安,</p><p class="ql-block"> 人人好汉。</p><p class="ql-block"> 铜锣一响,</p><p class="ql-block"> 四十八万。</p><p class="ql-block"> 男将打仗,</p><p class="ql-block"> 女将送饭。</p><p class="ql-block"> 这首革命歌谣,唱出了红安(1952年前称黄安)县人的骄傲,唱出了大别山的自豪。它是红安历史的写真,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黄麻起义的胜利,让黎锡福笑得合不拢嘴。他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的力量,巨大无比,坚不可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同样在11月13日,比黎锡福小6岁的何德庆,也参加了这场惊天动地的黄麻起义。</p><p class="ql-block"> 何德庆1916年12月8日出生在红安县上新集镇余岗村小河塆,排行第二。因为家境贫寒,缺吃少穿,他的两个弟弟德昌、德近都被父母送给别人做儿子。每次把孩子抱出门时,全家人哭成一团。</p><p class="ql-block"> 与黎锡福一样,何德庆没有进过学堂,不满7岁就到地主家放牛。1926年农民运动在上新集镇兴起后,他被选为儿童团团长,带领孩子们在村头站岗放哨,巡查奸细。有时也参加农民诉苦大会,斗地主、分田地,还让土豪劣绅戴高帽子游街示众。</p><p class="ql-block"> 11月13日这一天,遵照县妇协会、儿童团负责人的指示,各乡镇妇协会长、儿童团长,都到七里坪聚集,为参加黄麻起义的勇士们倒茶、送饭、写口号、贴标语。11岁的何德庆做事特别卖力,尽职尽责,从七里坪一直干到县城郊区,受到上级领导人的表扬。何德庆曾经跟他的侄孙女何梅说过:“虽然当年自已没能真刀真枪攻打黄安城,但也是参加黄麻起义的一份子,起码为起义大军的吃、喝及其后勤保障,做得比较到位。”</p><p class="ql-block"> 1987年11月13日,为庆祝黄麻起义胜利60周年,何德庆受邀回到故乡红安参加纪念大会(黎锡福将军已病逝11年),与罗应怀、胡奇才、陈再道、张才千、周世忠、徐斌洲等开国将军,就座主席台上第一排。会后,又与诸位将军一起,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动工兴建奠基,掀上第一锹土。</p><p class="ql-block"> 红安县原政协主席徐觉先在2017年x月x日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何德庆将军1987年11月回到红安参加黄麻起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也是他最后一次回红安,我负责全程陪同。</p><p class="ql-block"> 在12日的座谈会上,他说黄麻起义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初始基础,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他还说,当年他只有11岁,担任上新集镇儿童团团长。虽然没直接去攻打黄安城,但在县儿童团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带着伙伴们在七里坪至县城的沿途,参加倒茶送饭、护理伤病员等后方支勤工作。正是受黄麻起义的影响和鼓舞,后来邀着同村的几个小伙伴,瞒着家里人,跑到河口报名参加了红军。”</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今年10月18日至23日,红安将军馆实物征集专班第二组赴北京拜访了黎菲菲及丈夫和兄长,向她介绍红安将军馆陈列布展的背景意义和进展情况,得到黎菲菲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现场捐赠了大量文史资料,次日,她和丈夫专程赶到专班驻地无私捐赠父亲黎锡福的少将礼服一套。</p><p class="ql-block"> 25日,征集专班回到红安后不久,黎菲菲又迅速赶回家乡红安上新集镇余家岗村,给亲属和村干部做思想工作,将她此前移交给村史馆的何德庆将军少将礼服捐赠给黄麻纪念园。让父辈革命精神能更好地发扬光大,不仅是将军后代的心愿,也饱含她们对家乡红安的深深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 红安,牺牲14万英雄儿女,走出200多位将军。黎锡福、何德庆两位将军授衔礼服上,每一颗纽扣和五角星都闪耀着红安籍将军金戈铁马的荣光,每一条红色织物都凝聚着“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不久后的将来,两套将军礼服将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珍贵历史见证物。</p> <p class="ql-block">何重雨、黎菲菲夫妇捐赠了何德庆部长在抗美援朝时的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黎菲菲:</p><p class="ql-block">我问过,抗美援朝归国前在朝鲜颁发给副师以上干部奖品。</p><p class="ql-block">那就是说副团以上干部援朝后仍活着的颁奖人数。何将军是第50人。</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p><p class="ql-block">黎菲菲: 我手拿的是《开国将军黎锡福》再版,和韩总编、夏总编商量。</p> <p class="ql-block">捐赠健康康复小屋,两位简历掛在村医务室的左、右两边。  </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29日上午,何重雨、黎菲菲夫妇与中国言实出版社正弍签定《开国将军何德庆》出版仪弍。</p> <p class="ql-block"> 二《大院情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云南生活了11年,1969年,我们一家在昆明的全家福,同年12月,因中俄局势紧张、随着中央1号文件令下,我们举家迁至老家江苏泰兴(原本可选择到北教场干休所,两家一栋小楼,爸爸还是决定回老家)</p> <p class="ql-block">1958年~1962年</p><p class="ql-block">图一、曾汉东(曾北林)在云南曲靖跑兵团大院旁的铁道兵二院、</p><p class="ql-block">图二、曾汉东曲靖师范附小毕业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曾雪玲姐妹俩,于昆明大观小学、留影于昆明后勤部。</p><p class="ql-block">岁月流逝,芳华似花,人生许多美好就在大院的那些年。曾经青葱少年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歌是发小王鸿远之作</p><p class="ql-block">《给我少年时代的小友伴》</p><p class="ql-block"> --至鸣放</p><p class="ql-block">七四年十月上旬</p><p class="ql-block">在送别妹妹的最后一天里</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心却快乐而迷离</p><p class="ql-block">朋友,在离别之时与你相遇</p><p class="ql-block">四年之后又一次见到了你</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在同度过的幼稚年代中</p><p class="ql-block">像春梦的一群花蕾在温馨的园圃里</p><p class="ql-block">充满了友谊和无邪的欢声的那些个傍晚呵</p><p class="ql-block">我们是那样忘情地欢快</p><p class="ql-block">在绿草如茵的晚间草地上</p><p class="ql-block">看吧,雪玲的柔术姿态可冠于全体</p><p class="ql-block">小月、莎莎姐妹常是我们的伙伴</p><p class="ql-block">还有霞,怯弱而又奇特地顽皮</p><p class="ql-block">可是,有时你们又为何奇异地安静?</p><p class="ql-block">哦,是我正叙述的故事发出了魅力</p><p class="ql-block">周围还有不少会神倾听的友伴呵</p><p class="ql-block">原谅我不能将你们一一提起</p><p class="ql-block">在跨入社会沐浴风雨之前夕</p><p class="ql-block">朋友们伴着岁月的更变也逐渐消匿</p><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一群不安定的友人</p><p class="ql-block">随父辈征战的步伐而聚集</p><p class="ql-block">军营威严的庇荫将我们与世上的腐恶遮隔</p><p class="ql-block">雄壮的军号也常常地在心里唤起豪美的甜蜜</p><p class="ql-block">当我和同伴们继承前辈的事业开始举步</p><p class="ql-block">于是分诀奔赴到祖国边远的各地</p><p class="ql-block">时光如流水向前畅淌</p><p class="ql-block">呵,漫长的岁月转眼都已过去</p><p class="ql-block">鹏远现在西双版纳边境救死扶伤</p><p class="ql-block">雪玲于遥远的他乡结束了学肄</p><p class="ql-block">我经历了一条坎坷的旅途</p><p class="ql-block">从秦岭之巅,汉水江畔徘迴到这里</p><p class="ql-block">在童年居住的故土与你相会</p><p class="ql-block">不由将销声匿迹的伙伴追忆</p><p class="ql-block">让我把这零杂的诗篇</p><p class="ql-block">向你,向我们的朋友们奉献</p><p class="ql-block">让它给我们珍藏这一束美丽圣洁的花朵</p><p class="ql-block">让它使我们记忆少年的时光和友谊</p><p class="ql-block">朋友们,希望这首诗能传到你们手里</p><p class="ql-block">愿它在遥远的地方给你崇高的事业增添奋斗的勇气在漫长的生活和斗争中的无数风暴中</p><p class="ql-block">愿它点燃起你的心中勇敢的火炬</p><p class="ql-block">你们的朋友鸿远</p><p class="ql-block">1974.10作于昆明</p> <p class="ql-block">图一、英气勃勃的后勤大院的小伙伴们。</p><p class="ql-block">何部长二子何小渝(二排左一)曾北林(三排左二)前排有后勤部梁天喜政委之子、以及副部长、各部负责人的孩子们。</p><p class="ql-block">下面顺序排列名单由何重雨、黎菲菲提供:</p><p class="ql-block">从左往右:第一排……熊一民、左和平、廖文忠、?、梁高原、史建秋。第二排……冉平生、何易、孙滇明、刘体荣、马立明。第三排……田野、曾北林、任小明、孙滇生、房修奇。</p><p class="ql-block">图二、</p><p class="ql-block">张晋海(前排右一)曾北林(前排右二)、</p><p class="ql-block">张晋洋(前排左一)、栗战平(前排左二)、郭晓光(后排右一)段宏(后排右二)。</p><p class="ql-block">可惜重雨哥(何重渝)参军入伍,没有加入此行列。</p><p class="ql-block">栗战平、张晋洋两人的父亲也是离休老干部,父辈和我父亲常聚集在一起学习、打牌下棋。</p><p class="ql-block">1969年,他们两家和我们家一样举家迁回了山西老家。</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后勤部的男孩们时常组织足球队和司令部、政治部的男孩们在国防体育馆的足球场比赛,每次我们后勤部的男孩们都会“凯旋而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往如梦一场突然要醒来,云华即将搬迁出大院。也许我们回到大院的机会是仅有的一次,儿时的小伙伴们去做告别,除了怀念,我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感染感慨的是,大院,再也回不去的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雪玲凭着儿时的记忆,绘画了几幅当年大院的景象!我们的记忆早已定格在了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 曾 丹青看图说:“这里是当年云仙云华,张晋洋和警卫排所在那一片地方”。曾经同住这里、同嬉戏、同游玩、同长大的的发小,在历经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欢声笑语,此情此景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这些小伙伴在大院里快乐地生活。女孩们玩,藏猫猫,、翻花绳、跳皮筋,花园草丛上练下腰、劈叉。男孩们弹玻璃球、摔烟壳、打弹弓、爬墙上树、调皮捣蛋、踢足球、打篮球。记忆中的每一个情景仿佛都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环境,有过那段大院经历的人能够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图自下往上:家属大楼、右边我们和霞家、胡部长及栗战平家;正对我们家开阔地的对面一排平房,是佩云、建成家,她们家隔壁是胡昆娥家;旁边是公务班楼;</p><p class="ql-block">鸿远、鹏远她们家住在四方的家属院内,院外的小洋楼是郭小光家;小光家对面的二层红砖楼是警卫排驻地,发小杨鸣放、张莎莎家和许多人家也住在这栋楼里;</p><p class="ql-block">马路对面是一片果园,果园对面的院子是后勤部政委梁天喜家;果园右侧的有洋房的院子是后勤部部长何德庆家。</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后勤大院,可以说是一座设施完善的小城,有办公区、家属区,许多篮球场、秋千、滑梯、大礼堂、电影场、军人服务社、理发店、卫生所、汽车班、职工工作区等,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院里种有一大片菜地,和养猪场。</p><p class="ql-block">图二的左下角的高层建筑是当年大院大礼堂,它正前面的平房依次是战士食堂、干部食堂、学生食堂、锅炉房、理发馆、军人服务社!</p><p class="ql-block">左上角的楼房是当年的办公大楼,应该是那个年代标志性建筑飞机式样的建筑,实际的要比图中气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绘画的上下两张图、是原来后勤部大院的另一半。从大礼堂延伸,有食堂的养猪圈,露天电影场、卫生所、一大片菜地,菜地旁还设有五六个篮球场、滑梯和秋千。男孩子们和警卫排的战士场在篮球场打球,我们女孩总爱荡秋千玩。</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路对面,是办公区和司令部办公大楼。</p><p class="ql-block">卫生所后面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平房、是卫生部的家属区,我们班张亚玲也住在这里,她的母亲是昆明军区43总医院的医生。</p><p class="ql-block">卫生部平房的马路对面,有几栋二层楼洋房,其中住有卫生部刘部长家。平房的后面是两排横向的平房,其中住着一个名叫黄瓦霞的女孩家,她爸爸也是后勤某部的部长。</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在学生食堂吃饭,旁边饭桌上一个女孩不知和瓦霞说了些什么?黄瓦霞忽然朝我走来,看她那架势来势汹汹,出于本能,我起身撒腿就跑往大门外家的方向跑去。瓦霞比我大一些,个子也高出我小半头,为了避免她追上我,我在马路上Z形状地跑动,跑出几百米她竟没有能追上我,此时远远看到蹲在我们家大院门外的丹青姐,情急之下我喊了起来,见到丹青姐站了起来,黄瓦霞不敢再往前追赶,不得不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 如果黄瓦霞有机会能看到这本书 ,不知她是否还记得当年的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我虽然只有十一岁左右 ,就已经有了超出同龄女孩的奔跑速度,长大后,我和汉东哥在体育、篮球和舞蹈方面都有过优异成绩。汉东哥获得过当年南京高校的跳高、200米冠军,我在学校和后来工作的铁路部门,是篮球队主力后卫。舞蹈方面参加过多次比赛获奖,在全国舞蹈大赛中获过冠军。</p><p class="ql-block"> 回到正题,紧靠着大观街围墙里有几栋青砖楼房,我的同班同桌贾玲的家住在这里。那时,我和贾玲时常在食堂吃早饭时遇到,我俩一起吃早饭,一同去上学。</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位叔叔见我俩形影不离,便开玩笑的说:一个是真(曾)玲,一个假(贾)玲,会有这么巧妙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通往大观街方向大门卫兵岗的右侧,有一排L形状的平房,我的同学好友鹏远家在没搬到我们家附近之前,就住在这排平房里。平房前面一片开阔地有一个公用自来水池,家属们都在那洗衣洗菜淘米。</p> <p class="ql-block">《五十载相逢—恰少年别离》</p><p class="ql-block">2019-04-13</p><p class="ql-block">在北京北平盛世老北京烤鸭店”和发小鹏远父女以及他们的亲戚们,感受北京特色——舌尖上的北京味道。</p><p class="ql-block">京帮菜与宫廷菜是这里的主打</p><p class="ql-block">老北平气息无处不在。这里北京小吃和特色家常菜,种类齐全,味道正宗,古色古香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王鸿远是我当年在昆明军区后勤部大院时的小伙伴,她年长我几岁,漂亮有才华。当年只有15岁左右的她,经常给我们一群小伙伴讲“三国”、“水浒”的故事。她把书里的人物形象描述的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时常让我们一群小伙伴听着入了迷。</p><p class="ql-block"> 1969年她入伍了,因文笔好又到了部队创作组,在那里她写过不少反应部队生活的诗歌、散文和剧本。我们一直通信到1979年。</p><p class="ql-block"> 王鸿远的们妹妹 王 鹏远聪慧善良,是我当年在军区大院的邻居、也是我小学和初中同学。记得小学时,我俩经常一同上学放学,后来我们又一起考上了昆明市第一中学。当年的“昆一中”离军区大院比较远,我俩每天结伴而行,从家里到学校有六七里路,俩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中央一号令下达后,我们一家回到了老家。没多久收到了鹏远的来信,她应征入伍了,所在的部队是临近云南与老挝边界的139野战医院。和姐姐鸿远一样,离开昆明后,我们一直有书信往来成家立业后,琐碎的生活我们失去了联系。这一别,杳无音信整整48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一晃而过,已是五十载。闲暇时我萌生了寻找姐妹俩的念头,在寻找王鹏远的过程中,我在网络搜索了大量的资料都没有线索。</p><p class="ql-block">是缘分还是天意,寻找儿时小伙伴的过程有些神奇.....一次偶尔的机会,终于搜寻到了鹏远当年所在的139医院的信息,为此我特意注册了博客号,</p><p class="ql-block">网友在他们的博客中发了有关139医院的博文,浏览时惊喜地发现,博文里有王鹏远早年在139医院的影像。</p><p class="ql-block">同时,在网络又搜寻到了有关139医院战友聚会时发的美篇。</p><p class="ql-block">我的微博留言:</p><p class="ql-block">**您好,有幸浏览了您的博客文章,想必您与139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认识139医院的老熟人吧?我与1970年入伍到139医院的王鹏远女士是昆明军区后勤部儿时的邻居、同学和发小。自1969年分别后至今已近五十年,多年来我一直在苦苦寻找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可以搜索有关信息,在网上搜到鹏远当年所在的139医院战友聚会的美篇</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我在微博里发了寻找王鹏远的帖子后,迟迟不见回复,焦急之余,便将此事告诉了另一位在2016年刚联系上的一位小名叫“小五”的发小。微信里“小五”告诉我,她也近五十年没有见过王鹏远子妹俩了。</p><p class="ql-block">小五说:“我虽说住在昆明,但和她们也都没有来往,昆明城不大,也很难碰到。上小学时小伙伴们都还有来往,到了中学基本就联系了。虽说同住在一个大院里但都很难见到一面,等到各自都有了工作那就更不容易了。要想找王鹏远可能要先找到杨鸣放(鸿元诗歌里的鸣放),她们俩人关系比较好”。小五子的一番话另我十分沮丧,甚至失去了寻找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4号,在发微博寻找鹏远后的第三天的晚上,我收到了“小五”的微信。她告诉我:“雪玲你好!王鹏远我帮你找到了,说来也巧,今晚我去散步,迎面走来一个人,我一看挺面熟好像就是王鹏远,过去一问真是她,当时她和她妈妈一起路过,因她妈妈要急着回家,我们也就没有多说。她的电话号码是****”。</p><p class="ql-block">鹏远战友回复:</p><p class="ql-block"> *您好,有幸浏览了您的博客所发表的文章,想必您与139医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认识139医院的老熟人。我与1970年入伍到139医院的王鹏远女士是昆明军区后勤部儿时的邻居、同学和发小。自1969年分别后至今已近五十年,我一直在苦苦寻找她。如果可能、我希望借贵博客或通过您们战友聚会的平台能助我联系到王鹏远。万分感谢!</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欣喜万分!</p><p class="ql-block">接着我的手机铃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鹏远在电话那头告诉我,她的几个战友也把我寻找她的消息转告了她,可她怎么也想不起来此人是谁?更奇特的是鹏远86岁的老妈妈竟会猜到了是我在寻找她们姐妹俩!这也太神奇了,老母亲竟然还记得我!</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发博文给博客网友的当天,对方就已经回复了我,并将情况转告了鹏远,只不过是某些原因我没有收到而已。</p><p class="ql-block">我和王鹏远姐妹俩终于有了联系</p><p class="ql-block">有一肚子想说的话,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p><p class="ql-block">这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p><p class="ql-block">只是觉得世事无常,我从鹏远姐妹那里获悉了噩耗,鸿远诗歌提及的小伙伴鸣放已于八年前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从前好端端的小伙伴说走就走了呢?生命真的太脆弱。好多天,我都没从震惊、悲伤和惋惜中走出来,逝者如斯、毕竟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且行且珍惜!</p> <p class="ql-block">我找出几封早年与鸿远、鹏远姐妹俩互通的书信。岁月如梭、恍如隔世!工作后远离家乡到山西太原8年的生活中,这些信件一直伴随着我,给我力量和勇气!</p><p class="ql-block"> 鹏远的回复:看了过去的通伩才回想起来,我们联系到79年,还有那时的友谊多纯真啊!过去文化生活枯燥,通讯也落后,全靠书信来往,写伩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乐趣。我写信多半都是上亱班时伴着煤油灯写的。</p><p class="ql-block">之前,鹏远找到我青葱岁月的老照片。鹏远说,还有和杨鸣放的合影,可惜她走得太早了!</p><p class="ql-block">是啊!我对鸣放的记忆犹新,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餐桌上,鹏远感慨地说,去过世界许多国家旅游,在美国肯尼迪国画大剧院曾经赞叹不已,参观了北京国家大剧院后才知道国外的差远啦!鹏远还说,不出去不知道,北京真好!</p><p class="ql-block">从年轻一直帅到老的王叔叔。鹏远的老父亲,95岁高龄了。精神抖擞、身板硬朗、思维敏捷!鹏远说,老爷子白天不用人搀扶,还能自己爬山呢!</p><p class="ql-block">看到我发到家人微信群的视频后,丹玲姐说,鹏远的父亲一点不像95高龄,身体精神都特好!老爷子身体硬朗,思维敏捷,也很健谈,了不起!</p><p class="ql-block">和鹏远老父亲,还有鹏远在京的亲戚们合影</p><p class="ql-block">和当年的八路英雄合影。</p> <p class="ql-block">鹏远还收藏着我当年寄给她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4日,儿时的小伙伴王鸿远、王鹏远、韩云仙、黄春霞带着我们共同的愿望,相约一起回到了大院~我们曾经的家。</p><p class="ql-block">从她们发来的图,大院里几乎見不到人,安静,威武,庄严!五十年了你仍巍立,依稀能找到少年时记忆中的影子。</p><p class="ql-block">大院周围长滿了花草,恍然间仿佛看见穿着五五式军装父辈们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10日,丹青的女儿戴璐在朋友圈:“终于放下担子,妈妈飞去彩云之南,赴阔别半个世纪的约定。从青春豆蔻近人生古稀,这一别,五十年,愿开怀</p><p class="ql-block">5月13日,丹青回到了昆明,与分别50年的同学相聚。</p><p class="ql-block">步行在大观街,在灯火阑珊的悠长接巷里,忆古怀旧。随着时光流转,社会变迁,步行街的崛起,大观老街不复存在被这些高楼大厦取代。”</p><p class="ql-block">回到了梦牵魂绕的大院,丹青姐此时在想什么?回到阔别50载曾经的家,已是物是人非,内心深处有说不出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我们曾经共同的故事。大院每一个地方都值得我们珍惜;</p><p class="ql-block">发小们都在做着同一个梦,梦中常常出现大院,那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此次聚会,留下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5月9日,韩云仙在发小群通知大家:“各位发小大家好!丹青姐5月10号到昆,准备11号上午到后勤部看看。鸿远姐、鹏远、霞能来尽量来。我和云华9点在大院门口等候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丹青姐昨晚微信给妹妹曾雪玲,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云仙、云华十一号要带我们去大院故地重游,她们姐妹的热心令我很感动,代我向她们表示感谢。也谢谢几位好妹妹,为了陪同我,再一次专程赶到大院相聚。分别五十年了,小时候她们常和你在一起玩,都是你的好朋友,她们每个人的模样我全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次回昆能见到她们非常高兴,可惜你脱不开身,否则大家聚到一块该多好啊!”</p><p class="ql-block">微信群聊天记录:</p><p class="ql-block">云仙:“丹玲姐、雪玲姐不要客气,能见面就比什么都好,我们都是有缘人。</p><p class="ql-block">雪玲:云仙,代丹玲姐谢谢了</p><p class="ql-block">在现场拍照片发到微信群的对话如下:</p><p class="ql-block">雪玲:第一眼看到这张图,一种激动感涌上心头,脸庞湿漉漉的,用手一摸,竟然是两行热泪!</p><p class="ql-block">大院却没有了过去熟悉的感觉,不由感慨,回不去的大院、回不去的昨天!</p><p class="ql-block">正对大门通往办公大楼的大路,姐妹们拍照的地方是当年部领导们住的地方,记得那是一个个院门紧闭、庭院幽静、绿树掩映的洋房别墅。</p><p class="ql-block"><br></p> <p>当第一眼看到这张鹏远发来的图,</p><p>雪玲说:“这是我家旁边的大楼,正对着是大楼的胡同,右边是建成和老三家”,所说的老三是何部长家厨师的三女儿。</p><p>鹏远:“雪玲你太历害了,居然找到了你家住的小院,就是这条路直接通到你家小院,院子外型已改变了,成了白色二层楼,估计里面还保留以前的样子。我们家就看不出来了,啥都看不出来,霞说以为前面那个是她家的院子,然后我们分析这个白色的房子是雪玲和霞家的院子,怎么半天后边那个红砖房是你家的院子?”。</p><p> 从图片里可看到,通向大礼堂右边的花园还在,左边原来是食堂、理发店、军人服务社所在地,现在让高楼给覆盖了。</p><p>大礼堂右边的树木原来是整齐划一的办公区和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图一:这是正对大门通往办公大楼的大路,路的左侧是洋房别墅区,右侧是花坛草地,是我们当年来过最多的地方。我们在这里追逐、练习下腰劈叉,嬉戏玩耍。</p><p class="ql-block">今天却没有了过去的熟悉,回不去的大院、回不去的昨天!</p><p class="ql-block">图二、大礼堂</p> <p>发小们在过去的司令部办公楼前合影</p><p>我们一起重新找回童年的记忆,</p><p>我们一起再一次尽情的笑、放肆地哭、做一回童年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图一我们和霞(黄云霞)家住的院子,现在改建成一栋白色的小楼了。旁边老式的红砖房有当年楼上走廊的感觉,通往霞父母的房间和我爸爸住的那个房间。听说,这里解放前曾是一个国民党军官的住所。</p><p class="ql-block">下图图片解释:</p><p class="ql-block">图左:当年我们家前院,楼上父母房间(右),我和丹玲姐前后2个房间(左),楼下是汉东哥的房间兼书房(右),霞和弟弟妹妹以及保姆的房间(左)</p><p class="ql-block">图右:我们家后院的样子,楼上是父母的卧室(左),我和姐的房间(中),霞父母的卧室(右),楼下书房兼汉东哥卧室(左),靠院门楼下右侧是我们家厨房(右里),和储藏室(右外)</p><p class="ql-block">下图二:当年我们家和霞家隔壁的胡部长和战平家。</p><p class="ql-block">胡部长的外孙女胡秋苹,是从北京来陪伴姥爷姥姥的。我常去她家玩,院里长满了苹果树、楼下大厅门的阳台旁,有一棵长满了沁发着浓郁香味乳白色的“缅桂花”树,有时我会摘两朵用线扎好后挂在衣扣上,芳香蔓延在衣间,也让一道风景留在胸前。</p> <p>鹏远:“雪玲你们以前的家还在还留着,有一点印象。我们的家已经一点痕迹都没有了,我们家住红砖房完全是变成一片空地。哎呀,以前那个厕所还有那个大院全都不在了,全都盖的新房,已经没有那个记忆啦。</p><p>唯一就是我拍了一条路,就是去大观街的那条路,我找一下,留下的就是那条路。</p><p>图一我们家的院子</p><p>图二、胡部长和战平家的院子</p><p><br></p> <p>图片为2015年5月,我们兄妹三人回昆明隔着大院,在一栋楼的窗户拍摄的胡部长家的图像。</p><p>胡部长是位离休的老部长,老两口都是老红军!老伴裹过半足,不知当年阿姨是靠着怎样顽强的毅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p><p>那时,每到过年过节,当年的时任后勤部长的何部长都会到胡部长家里慰问老部长。</p><p><br></p><p>胡孝武,原后勤部副部长,胡孝武55年大校(1955.5.12--)原陆军第15军后勤部部长</p> <p>我们家通往胡部长、鸿远、鹏远家院子的小路,也是往后勤部大门和办公大楼、花坛、果园方向的必经路。</p><p>小路右侧的花园过去是一片空旷地带,对面是佩云姐、建成(老五)的家,也是丹青姐和我常去玩的地方!紧靠佩云家左侧是公务、通信班的小楼,楼正前方左侧是张晋洋家、紧挨着是云仙、丁石仙家(果园员工女儿),记得他们两家住的是云南特有的红土建的土木结构楼房。</p><p>那时,我喜欢去云仙家看她生炉子、切土豆丝、煮米饭。当年云仙的弟弟妹妹还小,妹妹云华大概只有两、三岁左右。</p><p><br></p> <p>当年,我们家左侧的小院是后勤部军需部长何部长家。红砖墙围墙至今还在。</p><p>下图 画的是何部长家当初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王鹏远:“这张图,我为什么站在这个地方照一张,这地方就是原来的正大门,应该是正大门的那个位置,就是我离我们家和你们家最近的那个大门,那个现在被改成一个大楼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在那边照相留个纪念,原来的大门就是开在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云仙:“这张昰丁石仙他爸在的苹果园。没事大家一起回忆”。</p><p class="ql-block">雪玲:“哈哈,苹果园曾经留下大院许多孩子印象深刻、值得回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苹果园右侧是何部长家洋房的院子。现在已建成一栋大楼了。</p> <p>鹏远:“这个院子的门口就是以前我家住的那个院子。现在也被全部拆了,拆了盖成这个样子了,什么也没了。</p><p>我家通往旁边大楼前面的胡同,已经被墙隔开了!这张图是我绕到大楼后面,雪玲你们家旁边那个那个围墙不是堵起来了。所以我绕到后面照的”。</p><p>雪玲:我家旁边大楼的正面是一个有三面楼房,我和鹏远小学的同学,杨军荣、王海燕、李云芳家都住在那三栋楼群里。</p><p>楼的中间是一些苏式风格的平房建筑,里面有许多房间和长廊。我曾和一个领导的孩子去过她家玩过,屋内和走廊都很宽敞,我们在那里可以奔跑。</p><p>左副部长家,就在平房靠通往军人服务社那条马路旁的独门独院里。记得母亲带我为汉东哥丹玲姐回老家插队之事找过左副部长(当时部长在省里支左),不久后,哥哥姐姐便回到了昆明。</p><p><br></p> <p>鹏远:“这是通往大观街大门的那条老路”。</p><p>雪玲:“通往大观街的那条路面目全非了”!</p><p>鹏远:“雪玲只有通往大观街的大门这条路沒修没改变,其它都变了”!</p><p>鹏远:照片中的围墙那边,就是现在的干休所。以前是一块菜地,还有几排卫生部的家属平房,现在变成干休所了”。</p><p>鹏远:“今天去看大院太失落,原来的建筑全都没有了,唯一留下的只有老大礼堂,外面重装修也看不出来了。</p><p><br></p><p>云仙:“路的两边左边是干休所,另外一边就是这里”!</p><p>鹏远:“从后勤大院往外照,中间那两幢灰色楼就是我现在住的院子,每天听吹的各种号音”。</p><p>雪玲:“鹏远 您家的位置在后勤部的哪个部位?”是不是办公大楼旁的菜地外面?”</p><p>鹏远:“不是,是大观街方向,有点靠庆凤街”。</p> <p>回到了梦牵魂绕的大院,回到阔别50载曾经的家,已是物是人非,内心深处有说不出的感受!</p><p>丹青:“霞(当年的邻居)和我在我们的家小楼前合影”</p><p>家门前通往胡部长院子的那条小路还在,</p><p>我和丹青姐说,看到佩云姐家原来的地方吗?</p><p>丹青“这片花园就佩云家的位置”</p><p>云华家就在这幢楼就是当年我们家旁边的那幢红砖大楼,这是楼的正面,云华家在一楼。”</p><p>当年我们家小楼门前的公务班,警卫排,家属住宅楼和部级领导们的几幢小别墅,如今变成了花园”。</p><p>这里是当年云仙云华,张晋洋和警卫排所在那一片地方”。</p><p>发小们,我们曾经在这里、同嬉戏、同游玩、同长大的的发小,在历经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欢声笑语,此情此景终身难忘。</p> <p>大院给予每个子女的,最初可能没有感觉到什么,当我们真正走出这个大院才明白,它给我们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父辈给与我们的财富,这种财富是善良,正直,爱国心,嫉恶如仇,责任感,这是骨子里的东西,即使你可能看到的不是这样,但在特定环境下会展露无遗(上面摘文)。</p><p>是的,大院里,有我童年少年最美好的风景和回忆。</p><p>然而,半个多世纪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大院,再也回不去了。</p><p>云华即将退休搬离大院。也许这是我们回到大院机会仅有的一次,儿时的小伙伴们来此向大院做告别,除了怀念,我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大院,再也回不去的家!</p><p>此次发小们相聚,是短暂而愉快的,在充满激情的聚会之后,互道珍重,之后又将是长长的别离。但友情的芬芳会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和煦的阳光,温暖我们今后的生活,一直到永远!</p> <p>图一、昆明大观楼</p><p>图二、早年的昆明西山</p><p>5月13日上午,丹青当年的好友佩云和她大姐俩陪丹青游玩了大观楼。从她们发来大观楼图片的视角,隐约能看到远处西山的轮廓。</p><p>西山曾经宛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岸边,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让我们联想起了许多往事。</p> <p>1962年,我们随父母所在的经改编为昆明军区第72野战医院,从曲靖炮团大院换防前往昆明西山。</p><p>我们乘坐了一夜的火车,又换了有敞篷布的军用卡车,车队不知开了多久停下了。</p><p>呈现在我们眼前是一条望不到边的“大河”,晨曦微露,红黄蓝紫橙五彩斑斓的色彩,映红了天边,“河”面也抹上了五光十色,点点白帆,勾勒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 <p>图为,昆明西山</p><p>身后山峦苍翠、红墙楼阁掩映于郁郁葱葱茂密的树林深处,如同红色宝石镶嵌在绿色绒毯上。我被眼前这绚丽多彩的景色深深吸引和震撼了!这就是我们对西山和滇池最初的印象!后来才听大人们说这就是有着美丽传说的西山和滇池!</p><p>我们在西山脚下生活了两年多。</p><p>那时的五百里滇池,天蓝水绿、碧波荡漾、帆船徐行,令人心旷神怡。湖水清澈见底,站在岸边,能清晰可见湖里丰美水草中鱼儿 游弋。</p> <p>图,六十年代的昆明滇池</p><p> 六十年代,我们就喜欢哼哼那首描述秀美西山滇池的滇池圆舞曲,当年歌词不够准确(搜索歌词)</p><p>曙光像轻纱飘浮在滇池上</p><p>山上的龙门映在水中央</p><p>山上的龙门映在水中央</p><p>像一位散发的姑娘在梦中睡美人儿躺在滇池旁,啊....</p><p>月光像白银撒在了滇池上</p><p>绿柳葱葱静立滇池旁</p><p>睡美人对着滇池来梳妆</p><p>闪烁的星光映在她头上啊....</p> <p>图一:西山脚下父母所在的原72 医院旧址。</p><p>当年我们每天都沿着这条长长的湖堤上下学、去食堂打饭、同学家玩、有时还会到临近的龙门村,在渔民家里购买刚捕捞上来的新鲜鱼虾</p><p>图二、民国时期的西园</p><p><br></p> <p>图片,这是早年西山脚下龙门村的旧貌。当年只有12岁的汉东哥,每周六下午就是沿着村后的这条石子铺成的公路回家,周日下午又经过这里去高桥乘车到黑林铺昆明四中上学。有时为了省钱就步行回家或到校,19公里38华里的路程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是个艰难的过程!</p> <p>图为,早年西山脚下的西园和龙门村</p><p><br></p><p>当年,我们所住的72医院旁边是一个名叫龙门村的小村庄,从村子后面的石子马路再走一段路,就是“西园”。每到学校放假时,我们就会时常到西园里面玩。</p><p>西园,这座占地很大的院落,绿意葱葱,建筑的风格有着浓郁的欧式味道。它面朝翠湖,背向西山。站在大理石的围栏前便可一赏湖光山色。</p><p>记得那时,西园里总是静悄悄的,看不到人影。我们每次来这里,都会放任尽情地玩耍。但西园却一直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谜!</p> <p>图为,民国时期西山脚下西园</p><p>这张1944年由驻云南美军攀登西山时,俯拍滇池草海的彩色照片上,栖居滇池半岛上的西园清晰可辨。在当年碧蓝湖水的映衬下,西园的法式建筑群颇有气派,与周边耕作了几百上千年的湖畔沃野形成鲜明对比。</p><p>西山龙门俯瞰滇池和沿途村落龙门村、西园……飞虎队飞行员就驻扎在西园,照片就是当时美军登西山时照的。</p><p>有记载,就在西园隔壁,当时的云南第一任财政厅厅长龙云的内弟李培天则修建了紫园,蒋介石及何应钦曾下榻于此;抗战时期,紫园曾一度作为远征军的临时指挥所,滇西抗战著名将领卫立煌将军、杜聿明将军、戴安澜将军曾住于此;解放后这里作为中国外交部对东南亚的联络处,胡志明主席、西哈努克国王等历史名人曾下榻于此。</p> <p>图为:从西山龙门俯瞰滇池、山脚下是当年72医院和龙门村旧址</p><p><br></p><p>接上页:后来我们家搬到了昆明,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参加欢迎外宾的活动,从大院的广播喇叭里我知道了,原来西园是有着国宾馆级别待遇的地方。1965年柬埔寨王国西哈努克亲王访华时就住在了“西园”。周总理也曾在此接待过外宾。”</p> <p>这些年,特意留意了一下西园,搜集了有观资料后才知道,1945~1949年主政云南的云南省主席卢汉,则在1936年选择了西山脚下、草海之滨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半岛上建造了自己的别墅—西园,</p><p>西园别墅靠山面“海”,地理位置优越,纯法式风格建筑格局。</p><p>在这座占地2500平方米的院落里,公馆的选址可谓得天独厚,面朝翠湖,地处中心,透过窗户便可一赏湖光山色。建筑的风格有着浓郁的法式味道,据说公馆的设计师和工匠都来自法国殖民地越南,两层的公馆建筑由钢做屋架,砖、木、石结构,可以算作当时最为先进的建筑技术。红色平瓦顶在阳光下总会散发出夺目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图为72医院原址。</p><p class="ql-block">2015年我们兄妹三人重回西山脚下曾经的家。从山脚下眺望西山,已没有了当年茂密翠绿的树林、红墙黄瓦的殿院也少了许多,五百里滇池也不再清澈、浩淼!我们曾经的家也被一栋栋别墅取代!</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割裂式的痛苦纠结,内心不断地跟自己的记忆告别。</p> <p>图为,早年的滇池海埂公园</p><p> 六十年代,我们曾从龙门村坐渔船摆渡到海埂来玩。当年的海埂和图中情景一样。今天的海埂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p> <p class="ql-block">现在海埂有一处富有法国情调的住宅区,叫“1903公园区”,此处清一色法式建筑,雄伟壮观,来到这里好似到了法国的感觉,法国味比较浓,特色明显,是春城的一大景观。</p><p class="ql-block">记载,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人选择了东线设计方案并规划建设。越段1901年开始动工,1903年竣工通车;滇段1903年开工,1910年4月1日竣工,全线通车运营。</p><p class="ql-block">滇越铁路起昆明北站,终点位于越南海防站。线路全长859公里(滇段465千米,越段394千米)。全线有车站34个,原来许多的车站先已经拆除或降为乘降所。</p> <p>图为,原昆明第四中学校址,现在改为昆明技术学校</p><p> 汉东哥当年所在的学校昆明四中,坐落在黑林铺,黑林铺,碧鸡关。</p><p>碧鸡关是说旧时昆明到大理的南方丝绸之路上要过九关十八铺,黑林铺就是九关十八铺的第一铺,昆明到安宁方向能看到的草铺、读书铺都是曾经的小型驿站</p><p>&nbsp;&nbsp;六十年代的昆明第四中,现在已经改做昆明第二职业中专学校二部了。学校位于昆明市西郊海屯路,具体位置在昆明五华区黑林铺的海源寺附近。</p><p>上图昆明四中,2015年5月,我们兄妹三人回昆明特意去了汉东哥和丹玲姐的母校。</p><p>昆明四中、五中我们来了。</p><p>在汉东哥的母校昆明四中,当看到周围熟悉的环境,汉东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的情景,令人感慨、泪目!”</p><p>昆五中的变化让丹玲感到陌生和失落!</p><p><br></p> <p>图为昆明第五中学近照,</p><p>昆明第五中学。重雨哥也是这个学校的校友。</p><p>可惜没有早年的 旧图像了。</p><p> 云南省昆明市第五中学的前身是私立中法大学于1930年创办的附属中学。抗战期间,中法大学及中法大学附属中学随北大、清华、南开(即西南联合大学)等名校迁往昆明,选址黄土坡办学。抗战胜利后中法大学及中法大学附中搬回北京,但留下了部分中法大学附中的师生继续在黄土坡原址办学,当时称作中法中学。</p><p>1950年昆明解放后,经云南省教育厅审批同意,将私立中法中学转为公办中学,更名为云南省昆明市第五中学。</p><p><br></p> <p>图为、大观街旧貌</p><p>大观街,东起东风西路,西接环城西路,全长458米。据说明清时期,是出入府城的重要通道之一,街南的仓出里原为西城埂的运粮河码头,俗称老篆塘。</p><p>当年坐落在大观街上的“大观新村”,就是昆明军区后勤。这里曾经是我们的家。</p><p>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个柔软的地方,那就是家所在的地方,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偌大的世界,无论在哪,都有一条通向家乡的路,那条路一直在心里,在记忆深处。</p> <p>图一大观街新貌</p><p>图二、大观街旧景</p><p>史料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1841年取名永丰街。1933年前后以大观楼命名为大观街,1937年延伸至大观楼,并改街为路。1949年后,环城西路以东复称大观街,以西称大观路。两廊多为中式土木结构建筑。1982年建成综合小商品市场,机动车不再通行。</p> <p class="ql-block">图为,出自曾丹青同学群,六十年代大观街简图标号所指:</p><p class="ql-block">0、篆塘十字路口;1、大观新村大院;</p><p class="ql-block">2、西长村西口;3、大观街上中药铺;</p><p class="ql-block">4、大观街上文具店;5、大观巷口;</p><p class="ql-block">6、西长村东口;7、寄售行;</p><p class="ql-block">8、理发店及澡堂;9、布匹商店;</p><p class="ql-block">10、松毛巷口及甜品店;11、西安马路东端口;</p><p class="ql-block">12、大观食堂(饭馆);13、东厂村西口;</p><p class="ql-block">14、裁缝制衣店;15、东厂村东口;</p><p class="ql-block">Y、杨修品老师家;16、水果店;</p><p class="ql-block">17、庆丰街十字路口及咸菜铺;18;江城巷口;</p><p class="ql-block">19、另一家甜品店;20、周家巷口;</p><p class="ql-block">21、小西门(武成路西端口);22、春城小学;</p><p class="ql-block">23、昆医附一医院;24、西安马路西端口;</p><p class="ql-block">25、燃料店堆栈;L、粮店;</p><p class="ql-block">26;潘家湾菜市场;27、东长村潘家湾路口(对面小路通向昆师路);邮局;</p><p class="ql-block">28、人民西路与环城西路交叉路口(标号处是潘家湾村,马晓英家);28、蒲草田路口(小路通向洪化桥,再北拐而到翠湖南路);29、昆明军区招待所;30、翠湖南路西端口。</p> <p>图:大观街老建筑</p><p>当年的大观街,街的两侧多为土木结构的房屋,商铺都是木板门脸,每天上下班时,店员都要将木板卸下或装上,还有许多小饭馆、土杂、国营菜市场以及妹妹丹玲、雪玲的母校大观小学。</p> <p>图为,现在的大观小学</p><p>2019年5月13号一大早,我在微信里和丹玲街说:“姐,今天您去看望佩云姐的大姐,顺便和佩云姐到大观街附近转转,也去大观小学看看”。</p><p>丹玲姐她们从大观楼出来后,直奔主题—大观小学。</p><p> 现实大观街,高楼拔地而起,任凭如何拼凑,都难以还原老街饱经沧桑,在镜头里渐渐褪色.......当年去学校走小巷子,那条我们曾经走过无数遍的小巷,不留一丝痕迹。</p><p>儿时上学每天路过的地方,重新将记忆一点点的凝聚。”</p><p><br></p><p>出现在面前的是一栋栋陌生的房子,并没有记忆中的大观小学那红砖墙砌的三层教学楼的影子,记得那时学校操场左侧是锅炉房,我们常在那里打开水,一切变得陌生了,有些茫然,有些辨不清方向。</p><p>曾经的学校大门,是在两座褐色土砖楼中间开了个门洞!大观小学—留下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我们脑中闪现,一个慈母般的严师形象—校长张华。</p><p> 关于对张华校长的描述。文革期间学校停课,我常到邻居胡部长家找部长外孙女秋萍玩,秋萍有许多当年“禁读”的中外名著。</p><p>12岁那年,我第一次阅读了小说《青春之歌》,印象里书中描写的高挑身姿、美丽动人、优雅知性的林道静就像我们的校长~张华。</p><p>图中的教学大口建在原教室旧址上。当年这是一栋红砖砌的四层教学楼,我们低年级在二楼,六年级的丹玲姐她们班在四楼左边第一个教室。鹏远和我是同班同学,汉东哥的发小,栗战平、张晋洋也是我们大观小学的校友!”</p><p><br></p><p>教学大楼侧面,过去是一栋有有云南当地时间风格带有母围栏的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过去的两个操场合并成了一个大操场!</p> <p>图片的拐角楼</p><p>当年,我们上学要路过类似这样的拐角楼,楼下是一家国营杂货店铺,里面有卖糖果和椒盐饼,常让我驻步停留。再往前走、有个国营菜市场。</p><p>记得当年每月最后一个周末。母亲和哥哥都分别从医院和学校回来了,那是我们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刻。</p><p>平日里,我们一家五口分别在五个食堂吃饭,母亲在宜良凤鸣村72医院、哥哥汉东在昆四中住校、丹青姐在战士食堂、父亲和我在干部食堂。</p><p>周六一大早,我们姐妹俩就拎着菜篮到菜市场排队买豆腐。在物资匮乏的那个年代,辅食是奢侈品,经常都是等排到了我们,豆腐就卖没了,我们姐妹俩只能扫兴地买些其它蔬菜回家。</p><p>好在母亲从医院买回来市场紧缺的肉罐头,鸡纵菌、板栗。周末一家人的午餐还挺丰盛。</p> <p>那条街上还有我们最喜欢吃的烧饵块(用大米手工捣舂的米饼),那刚出炉的用杂米做的有些发紫色的饵块,抹上微甜带辣味的面酱,入口香糯好吃极了!还有小摊上的凉米线,口感酸辣甜、白里透着红的色泽,极有诱惑力!</p><p>那时,路旁两边挑着担子的小贩从不缺斤短两。用荷叶包着卖的酸腌菜、腌萝卜片、一分钱一碗的绿杨梅、蒸米糕还有用稻草拴着卖的鸡蛋。</p> <p>图一、大观街</p><p>图二、原云南医学院、现云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p>看着眼前的景象,这就是大观街的老街?百年的老街?多么想让它保持自己原来的容颜,遗世独立。</p><p>图二、靠近大观街的西昌路上的云大医院,建于1941年,原为“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63年更名为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更名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p>雪玲:“当年大观小学的同学里有不少都是云南医学院的子女,她们大都长相俊俏、穿着干净整洁、学习成绩优异!”</p><p><br></p> <p>图一、大观街原后勤部大门附近</p><p>图二,大观街旧貌</p><p>再往前走一点,两栋红楼中间的那个小门是大院干休所。邻居“霞”的父母就住在这里。</p><p><br></p><p>城市发展的速度太快,人们的脚步太过匆忙;</p><p>周围没人再去注意一个又一个消失的风景</p><p>但依恋的情怀却始终让人难以忘却!记忆的馨香,飘散在灵魂深处.......</p> <p>图,现在的大观河</p><p>棕色大楼的那端,就是后勤部大院大门。大院对面是篆塘公园。白天晚上来晨练散步、唱小调的人特别多。</p><p>篆塘:这里是元代大观河上的一处码头,后来又是清代运粮河的重要码头。这里明清两代经济繁荣,所谓篆,其实有“赚”之意。</p><p>微信里雪玲问:这条河就是我们原来在后勤部大院外住的紧靠小院的那条河吗?&nbsp;</p><p>丹青说,是的。</p> <p>图,早年的大观河</p><p>l964年,我们家刚从西山搬迁至昆明,就曾经临时住在后勤部大院外坐落在新闻路一座院子里,近一年时间。</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个院子大院套小院,我们家就住在背朝这条河的一个小院里。从我们家小院后门出来,就可以看到大观河。河对面是一望无际的农田,顺着河对面的大路往前走、便是云南省报社!兴许新闻路就是由此得名的吧?!</span></p> <p>图一是新闻路口,对面白色的大楼便是我们住过的那个院子。马路两侧是商铺门面房,现在己全部关了。</p><p>图二、这条大路,就是我们家小院后门的西昌路,被封起来的是大观河,这里正在修建观景区域。过去马路对面的小桥己拆除,田野也盖起了楼房,对面那条路也叫新闻路,云南日报社还在那里。</p> <p>图一这栋楼,就是当年我们家刚到后勤部住的院子原址。</p><p> 图二,这个商铺所在地,原来是个小胡同。胡同里住着后勤部大院的几户人家。其中一户紧邻我们院子的是二级部长熊部长家,他们家和我们院子中间只隔着一堵有格子的院墙。</p><p>部长有四个子女,三男一女,女孩排行老小。雪玲经常踩着空格爬到墙那边找部长的女儿玩。之所以不愿意走前门的原因,一是因为偷懒,更主要的是,部长家养着一条大狼狗,每次进部长家大门时,它就会扑到身上,站起来比雪玲还要高!</p> <p>图一、这栋黄颜色楼就是后勤部大院里那三座红砖大楼其中靠西昌路的一栋。大楼外表己修建翻新过,大楼向左是大院的大门。</p><p>雪玲:“当年我们就是顺着这条路去大院食堂吃饭、玩耍,然后再从大院靠大观街的另一个大门进出上下学。”</p><p><br></p><p>图二、是西昌路对面的新闻路,远处高楼是云南报社。丹青拍摄的位置在西昌路口,走过去就是原来的那座小桥。</p><p>靠进云南报社这边的新闻路繁华热闹,商店也多。而我们家那边的新闻路显得寂静,必经那里属于部队大院的区域范围。从严治理是理所应当的!</p><p>街依然是从前的街,只是街道两旁的老房子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房子了!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细数那些年的故事。</p><p>5月15日,丹青:“今天全天的行程都是为了怀旧,虽累但特别开心!早上不到九点就从篆塘出发,全程步行,重走当年走过的路。</p><p>途经大观街,武成路口,东风百货大楼(早己拆除)省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1964年,我们兄妹三人随父亲搬迁到了昆明,住在潘家湾昆明军区招待所。那时每月底最后一个周末,母亲就从宜良凤鸣村72医院来昆明休假。</p><p class="ql-block">雪玲:“记得有一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俩到图中的东风百货大楼玩。一楼有卖食品的专柜,母亲给我们买了几根刚出炉热腾腾的麻花。当年也就在图中这个大门口外,我们姐妹俩“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手里的麻花后意犹未尽!作为军人的母亲仍然保持着军人的风纪,母亲将手里那根自己没有舍得尝一口的麻花又分给了我们。现在想起来,当年我们真不懂事,其实那时的母亲,也才是个37岁的年轻人啊!母爱的无私就已经尽显的淋漓尽致!”</p> <p>图为,云南宜良凤鸣村火车站,</p><p>说说有关母亲当年所在的昆明军区72医院的故事。凤鸣村站法国殖民在滇越铁路增建的第二批车站,建于1922年。六十年代,我们每到寒暑假就从昆明南站乘米轨(窄轨)火车到凤鸣村下车,然后再步行十多里路到母亲所在的昆明军区后勤部二十一分部第72野战医院。</p><p>紧邻医院的是一座后勤部某分部的弹药库,后来才知道哥哥的发小栗战平的父亲就是这个弹药库的领导。</p><p><br></p> <p>图为,72医院原址和紧邻的木希村</p><p> 原昆明军区第72野战医院,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驻军医院。她的前身是浴血奋战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第三野战军第三野战医院以及其他兄弟医院、抗美援朝时更名为东北野战医院。1957年铁道兵一师成立后组建成铁道兵第二医院,二院随铁道兵转战大西北、大西南。1961年因国家建设暂且停工的原因,医院和昆明军区69医院、58医院同驻扎在云南曲靖炮团大院旁的另一大院内。</p><p>1962年由原昆明军区收编为后来的72野战医院,隶属昆明军区后勤部,部长何德庆。</p><p>同年换防至昆明西山脚下,1964年又换防至宜良木希村,图里老房屋为木西村。</p><p>图为老爷山,当年72医院就坐落在这座老爷山下。它依山而建,医院进口处是一条从山上流淌而来的小溪,过了小桥,左侧是大操场和医院大楼(1965年修建),右侧便是门诊接诊室。往前是病房楼(原先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平房),接着往上走,军人服务社、病号食堂、医务人员及职工食堂、办公室、大礼堂、宿舍。家属区环绕成半圆形依次层层地排列在山坡上。建院之势,就如同大寨的梯田逐层上移。医院的最远的那端,是一个依山泉而建的露天泳池。丹青姐经常去游泳,每到傍晚,医院的十多个从昆明军区军医学校分配或来实习的十八九岁的学生兵们,就会聚集在泳池边,争相显示自己的跳水技巧,好不热闹。</p> <p>图为:七十年代,丹玲的同学在72医院实习时和院领导、学员合影</p><p><br></p><p>2015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到阔别48年的云南,专程来到了老爷山下的原72医院故地重游。当年的72医院已经不复存在。原来的房屋都不见踪影,只剩下残缺不全的医院大楼,医院变成了一座石料加工厂。</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四十多年前,为加强援越抗美后勤医疗保障工作,1970年11月,由一三八野战医院组建一所,一四二野战医院组建二所,一六二医院组建三所,成立一四四野战医院,144医院于1983年又合并组建72医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83年8月,一四四野战医院与驻宜良县的七十二医院合并为一个医院,撤销原两个医院的番号,重新启用七十二医院番号,用原一四四野战医院营房。两院合并改建为驻军医院,编制为正团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84年4月,老山、者阴山开展对越自卫反击战,医院先后派出两批组建172野战医疗所驻麻栗坡县落水洞边防团营房收治伤病员,当年10月全部撤回玉溪开展日常医疗工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88年8月,军队体制改革,该院被撤销。军改后,有着近40年历史的72医院从此只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了!</span></p> <p>图为,昆明东风路</p><p>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昆明最早的十大建筑大部分都沿中轴线布局,加上省市政府也都在东西轴线上。那时候,东风路是昆明最繁华的的道路,除了行政中心外,云南饭店和昆明百货大楼、东风大楼、云南艺术剧院等建筑一样都是昆明市的名气较大的建筑物。</p><p>东风路是分为东风东路和东风西路两个部分,从东到西,比较有名的建筑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华侨宾馆、拓东体育馆、昆明饭店、昆明原市政府、东风广场等。而过了南屏街便是东风西路的开端,往西走顺云南省博物馆(原国防剧院)、云南饭店、云南艺术剧院、东风大楼、小西门、军区招待所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建筑。</p> <p>图片是后勤部正门通往东风路方向的新闻路。当年这条路上,除了昆明军区国防体育场,其他几乎都是后勤大院的驻地,其中有汽车班和无数个家属区院落。</p><p> 1968年,汉东哥、丹青姐回老家插队,父母去了百余里外大山深处的大荒田炮兵团“学习班,一次路径汽车班,我搭上了顺便车去大荒田看望的父母。</p><p>图中是“福照楼”。昆明“福照路”(现在的“五一路”)开业,主打汽锅鸡为特色菜。六十年代。我们和父母来锅这里品尝锅云南特色菜“汽锅鸡”。</p><p><br></p> <p class="ql-block">云南艺术剧院,是我们当年最熟悉的地方之一。从五十年代至今,在它的舞台上不断涌现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精彩表演,雄壮的乐章、翩翩的舞姿在这里展现。</p><p class="ql-block"><br></p> <p>翠湖是昆明政治经济文化的画廊,省政府、云南大学、云南省科技馆(农业展览),翠湖宾馆灯都与翠湖为邻。</p><p>翠湖还是昆明历史的见证。“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翠湖周边,多有名人故居、历史遗迹。</p><p>2015年4月28日,我们兄妹三人回到了阔别48年的昆明。再一次来到这里了,让这里再次记住我门!翠湖畔,湖光夏色,总让人心扉荡漾。</p><p>重回故地,感慨啊!</p><p><br></p><p>翠湖畔有着曾经沧海的名流公馆,有的藏于深巷,有的掩于绿树,常年大门紧闭,以神秘的气氛拒人于围墙之外。留意一下它们,它们会告诉你一件件往事。</p><p>记得,当年在翠湖沿岸的林荫大道上坐落着许多西洋别墅。</p><p>树木掩映下的深深庭院里古典的小洋楼充满异国风情,园内那份宁静带着神秘的气息。</p><p>那时,我每次路过这里,按耐不住的好奇心,总会停下来隔着门缝朝里面张望。脑海里会浮现出打着洋伞、裙摆摇曳拖地的外国女郎从幽静的小路走来...,让人不禁想去寻觅门里那怀旧而绵长悠远的历史痕迹。&nbsp;</p> <p>图一,云南大学大门对面的翠湖北路</p><p>图二、云南大学</p><p><br></p><p>穿过翠湖公园来到圆通山动物园、是想找回儿时的记忆。</p><p>有记载,圆通山:圆通其实是佛语,佛语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因为唐代古刹圆通寺在这座山就被叫做了圆通山。</p><p>丹青:“中午在云大附近《素吉祥》素食馆吃午餐,人均20元,主食辅食品种繁多,味道也不错。”</p><p><br></p><p>丹青:“午餐后,我们到了云南大学校园内。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学校都停课了。记得一天,我们几个同学从翠湖游玩出来后就进了云大校园。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是为了找回曾经少年时的记忆</p><p>云南大学曾被不少人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复古的建筑、斑驳的历史遗迹、诉说这这座古老校园的沧桑历史。</p><p>云南大学坐落在翠湖湖畔,几十年没有变样,还是保留了原来幽静的样子,真好!</p><p>记得当年大学校园里一片幽静,几乎看不到人影。绿树、梧桐叶遮天蔽日一般,将清凉留给树下行走的我们!校园深处,有尖顶圆柱的高大雄伟的西式建筑,我们如同走进了神话故事里。当年,我们曾想象着:“从这里经过的学子们,必将成为国之栋梁,此时他们在哪里?”</p> <p>当年的阶梯还保持原样,据说叫“龙门道”,有石阶95级,又称九五台阶。入校门往上看,石阶逐层迭起,使人有仰之弥高的感觉。</p><p>建于1922年的云南大学,至今近百年历史,标志性建筑钟楼!钟楼在今天的云大建筑群中,高标独树、寓意无穷。</p> <p class="ql-block">丹青:“佩云一直陪着我到两点,考虑佩云体质弱,让她先回家休息了。我一个人坐公交来到当年的军区文化宫(如今是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国防剧院,是建国初期昆明典型建筑代表,具有明显的前苏联建筑风格特征,气势雄伟。</p><p class="ql-block">原军区文化宫还保持着原样,它是建国以来昆明几大标志性建筑 唯一保存下来的其中之一 。 当年每到节假日,文化宫就会举办各类大型活动,有戏剧,文艺、体育比赛、娱乐活动、露天电影等等。来这里的军人和家属及子女就会在这里尽情欢乐。这里留着我们儿时太多太多的回忆!</p> <p>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国防剧院大楼仍然是当年的那座大楼。那时,我们常来这里观看国防文工团的演出,有原汁原味的《洗衣舞》、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交响音乐、民乐演奏以及其他精彩的节目。后来走过不少地方,很难得再看到类似国防文工团那样精湛的演出了。</p><p><br></p><p>丹青在家人微信群里说:“出了国防剧院的大门,顺着当年的记忆,一路寻找当年的昆明军区总医院门诊部、政治部,一直走到国防路口的司令部大门对面。</p><p>我刻意沿着曾经走过的路走。仿佛这里又是我的天地了……。”</p><p>人生道路走了漫长的路,今天又回到了原点。</p><p>我一路向前,我不知我为何还会来到这里,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也许多年前我和发小一同来到,但此时,我真的鼓起勇气再次回头,到这里看看,看看我曾走过的路,看看那些熟悉的地方。”</p> <p>图为原昆明军区政治部旧址。</p><p>微信里雪玲:“验证了那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要部队存在,这些地方就都会保留下来。今天能您看到您拍的图片,了却我们多年的心愿!姐辛苦啦!”</p><p><br></p><p>雪玲:“当年,我们只要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到跑到这里的军区总医院门诊部来就医。邻居家“霞”有时来看病,我就陪她一起来。”</p><p>匆匆地来,用留恋的眼光看着熟悉的地方,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我们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这里找到,这里再也找不到当年的足迹……</p><p>令人欣慰的是,当年熟悉的地方都还在!</p><p><br></p> <p>丹青:“我顺着国防路往回走,想看看当年常去游泳的昆明军区国防体育馆。走到近处,国防体育馆己不复存在,旁边当年的新村小学己变成一所职业中学了。</p><p>记得那时的国防体育馆面积不小,有室内篮、排、羽、乒球馆、室外足球场、田径场和游泳池,还有体工大队宿舍区(运动员)。体育馆的后门与后勤部大院隔着新闻路。</p><p> 我们家就住在马路的斜对面,每天傍晚,我都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到体育馆游泳,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p><p>我学会游泳是在凤鸣村72医院的露天游泳池,教练是母亲。哥哥游泳是不学自通,且水性很好。后来七十年代在江苏老家每年的毛主席畅游长江纪念活动中,他还参加了集体横渡过长江呢!</p><p>那时,雪玲也常跟着我去对面的游泳池玩,她只知道在浅水区域里玩水,最终都没有学会游泳,至今还是个“旱鸭子!”</p> <p>图为,当年后勤部通往国防体育场、司令部、政治部、军区门诊部、国防文化宫的必经之路</p><p> 当年,紧邻国防体育场旁边的新村小学,就读的大多都是司、政、后三大军区以及省委大院的子女。</p><p> 菲菲姐,后勤部发小胡佩云姐、王鸿远姐、胡建成,黄春霞、韩云仙她们都就读于这所小学。</p><p>学校旁就是图中这条长长的胡同,是当年我们常经过的地方,所幸今天它仍完好地存在着。</p><p> 红色的砖墙那边是国防体育馆体工大队的宿舍。穿过胡同就到了新闻路我们家院墙外了。</p><p>靠近胡同口是三大军区的幼儿园。</p><p>记得幼儿园有一栋两层楼,孩子的游戏设施和几排平房和家属区。</p><p>我的小学同学尹建荣,就住在幼儿园的宿舍区,她的母亲是这幼儿园的院长。</p> <p>图,我们家靠新闻路围墙的这一面,后修建成了饭馆,现在已关张。旁边的红屋顶是胡部长和发小战平家。</p><p>微信里雪玲:“姐,您今天来回大概走了二十多里路吧?”</p><p>丹青:“早晨,我是从佩云家走到圆通山的。中午从云南大学出来后乘公交车到了军区文化官。从军区文化宫走到司令部,又往回走到体育馆,再穿过小胡同经新闻路到篆塘。没走那么多路,但烈日炎炎,还是感觉很累,为了找回当初的感觉,再累也值了,这一辈子,不知是否还能重回故地。</p><p>后勤部原来的正大门早己不存在,2015年我们回来时那些路两边的门面房生意红火。现在都已关张,整个新闻路显得寂静甚至有些萧条。穿过西昌路走到篆塘佩云家时己近下午四点。</p><p> 很久没走过这么多路了,很累,但也感到很值,回昆明的目的,一是要和同学发小重逢相聚,二是为了回来寻梦,了却了多年来对这片故土的思恋,没留下一点遗憾。”</p><p>今天,我高兴地来,重新回到这块记录了我们心路历程的地方。有些失落有些伤感.....初夏的习习微风、路上的喧嚣、车流的引擎声......驱散了我的离愁……。</p><p>是的,大院里,有我童年少年最美好的风景和回忆。</p><p>然而,那隔着山山水水,半个多世纪令我魂牵梦绕的大院,还回得去吗?</p> <p class="ql-block">图为,1969年国庆20周年大庆!</p><p class="ql-block">记得国庆那天,我们昆明1中参加了国庆巨型字幕活动。那天在东风广场的检阅台下,几万人双手举着过头顶的纸牌,随着高音喇叭的音乐翻动变化着纸板。</p><p class="ql-block">记得,在20大庆活动之前的一个月中,我们昆一中全体师生每天都要从学校集体步行到东风广场和其他学校一起进行彩排,从学校到广场来回要走近50里的路程,不觉得累。</p><p class="ql-block">图二,早年的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我当年的教室在左边一楼,菲菲姐、鹏远也是我在昆1中的师姐和校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明第一中学校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905年,废经正书院改办学堂,名为“省会中学堂”。</p><p class="ql-block">1907年,云南府中学堂和方言学堂分别建立。</p><p class="ql-block">1909年,省学务处征调省会中学堂堂舍办云南图书馆,将省会中学堂与师范传习所合并成为两级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方言学堂更名为高等学堂。</p><p class="ql-block">1911年,云南府中学堂更名为第一模范中学堂。</p><p class="ql-block">1912年2月,两级师范附属中学堂、高等学堂、第一模范中学堂三校合并,命名“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p><p class="ql-block">云南省立第五中学</p><p class="ql-block">1915年,私立成德中学建立。</p><p class="ql-block">校园鸟瞰</p><p class="ql-block">1922年,云南中学校建立。</p><p class="ql-block">1929年,私立成德中学和云南中学校合并为云南省立第五中学。</p><p class="ql-block">合并发展</p><p class="ql-block">1932年,云南省立第一中学与云南省立第五中学合并,改名“云南省立昆华中学”。</p><p class="ql-block">1942年,龙渊中学建立。</p><p class="ql-block">1950年,昆华中学合并龙渊中学、昆华师范附中,更名“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1984年,学校定名为“昆明市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2005年11月25日,昆明市第一中学举行了建校100周年活动,杨振宁代表校友为母校题词“百年昆华,桃李天下”。</p><p class="ql-block">注:1938年夏,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在昆华中学(今昆明市第一中学)读了半年高二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在二万名考生中以第2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录取。</p> <p class="ql-block">阅读72医院前辈好文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在昆明那些年,我最喜欢过“八一”建军节和国庆节,过节除了食堂会餐和放电影外,特别是国庆节有阅兵和群众游行仪式。</p><p class="ql-block"> 每年国庆节的上午,我们就带着小板凳到东风大街路旁等候观看国庆阅兵式,最爱看的便是解放军方队,威武雄壮。</p><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们昆明一中和其他学校从学校步行十多公里到昆明拓东体育场参加国庆节彩排,每人头顶举着一个硬纸板(大型字幕的其中一员),听着高音喇叭的音乐声翻动手中的硬纸板。</p><p class="ql-block"> 国庆节那天,我们看不到检阅队伍的身影,只能听到检阅台和高音喇叭传来的口号及音乐声,但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因为那天是庆祝建国二十周年盛大的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图片,就是当年阅兵和游行仪式。</p> <p class="ql-block">   三《同学篇》</p> <p class="ql-block">首届军区后勤部“八一”发小聚会</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21</p><p class="ql-block">昆明大观小学同学聚会</p><p class="ql-block">图片: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李耘,杨淮,王卫,肖丽娜,杨军荣。</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张亚林 ,李云芳,贾玲,马杰,王海燕,王鹏远。</p> <p class="ql-block">王鹏远:</p><p class="ql-block"> 明天我们聚会有几个同学可能你认识吧?还记得吗?张亚玲,杨金荣,王海燕。有肖丽娜,我,杨怀,李云芳,可能还有几个吧。如果你都认识的话,明天聚会的时候我给你发视频啊。</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好的好的,挺想她们的!</p><p class="ql-block"> 王鹏远:</p><p class="ql-block"> 只有肖丽娜从江西来 ,其她同学全都在昆明。李耘不是后勤的 ,只是同学,王卫不是同班同学 ,是后勤的。其她的都是后勤的同班同学。</p><p class="ql-block">马杰住新大楼和肖丽娜家挨着 ,他俩也是后来3年纪才转来我们班的 ,所以你我印象不深。王卫住在靠大观街的那道门那里 ,从小我就认识他,这次是张亚林请来的 ,还有一些人我也不认识 ,是亚林的朋友。</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杨军荣,王海燕,李云芳她们家都住在八仙姑家并排的那栋楼,我经常去她们几个同学家玩,杨怀家在靠近我们家的那栋楼,她还有个姐姐</p><p class="ql-block">王鹏远:你记性真好,对,杨环还有个姐姐叫杨海。</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和她们在一起玩的事,可惜她们不一定记得我了。</p><p class="ql-block">​当年,我刚到大观小学时,我和贾玲同桌,我经常去她家玩,一起去食堂吃饭,大家叫她假(贾)玲,叫我真(曾)玲。</p><p class="ql-block">我去过杨军荣家玩,她好像还有个弟弟。</p><p class="ql-block">当年,我和王海燕玩的也挺好,我俩在她们家住的楼后的草地上玩过家家。</p><p class="ql-block">张亚林家住在靠操场平房,她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那时的张亚林长得像她妈妈,两条大辫子,苗条漂亮。妈妈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刘虹</p><p class="ql-block">现在就实现了,天涯若比邻呢。闻其声不见其人,哎,真的是感慨。</p><p class="ql-block">不过视频聊天一样看的见,隔着一个玻璃看人。所以我们要多保重,我们这代人可能是活的不应该被比我们父辈短吧,应该活的更好一点吧,开心一点。是的,天注定,我跟你说,人真的是现在老了就开始回头一看好多都是天注定,所以相信,相信,相信缘分,真的。</p><p class="ql-block">曾雪玲:刘虹、父一辈子一辈,父辈是战友,子一辈是发小.同学.甚至还有是战友,大家几十年能相聚就是缘</p><p class="ql-block">李芸芳:</p><p class="ql-block">雪玲,你好,欢迎进群,美篇收藏了,几十年不见,有空回昆明咱们同学相聚。 </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p><p class="ql-block">云芳老同学,真高兴能加入同学群和大家“相聚”。</p><p class="ql-block">我现在在扬州照顾老妈。欢迎大家来扬州玩</p><p class="ql-block">王海燕: </p><p class="ql-block">雪玲 你好!好多年不见,你还记得我吗?</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海燕 海燕中午好!前几天我和鹏友聊天时提及你,当年,我经常去你家玩,咱俩还在你们楼后的草地上玩过家家</p><p class="ql-block">王海燕: </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去你家的小院子里玩,第一次知道凤鸣村72医院是从你那知道的,一场文革我们失去了打碎了美好的童年和学生时代,时间真快一晃眼几十年过去了。看了你做的美篇,时光把我们拉回到当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图片: 李云芳, 我的青春在军营</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p><p class="ql-block"> 云芳 我浏览一下您的美篇,没找到昆一中同学聚会的文章。 您入伍在142医院,你们院长的儿子叫陈兵(我同学),还有伏广雪和马雁冰都是我在72医院的同学和发小。 142医院是1964年从72医院抽调的技术尖子组成的。</p><p class="ql-block">李云芳: </p><p class="ql-block"> 雪玲,是的陈兵的妈妈是刘玉琳,广雪和雁冰和我是同年入伍的,只是不在一个所,但是很熟悉。 是1978年4月调到北京军区,我是97年转业回昆的,陈超院长夫妻在北京的干休所。</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p><p class="ql-block"> 云芳 年前马雁冰约我过年聚会,陈兵从加拿大回京,伏广雪从美国回来。我因为照顾老母亲脱不开身,结果没有赴约。我和他们也是前年刚联系上,五十多年未见过面。</p><p class="ql-block">李云芳: </p><p class="ql-block"> 多亏现在的现代化通讯,才能让多年未见面的能联系上。广雪和雁冰我是2016年8月昆明战友联谊会见过面。曾雪玲: 云芳 是的,感谢万能的网络,我是在美篇看到有关72医院的信息,和发小联系上的。</p> <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海 燕 是啊!往事情依依,难以忘怀,同学加大院的发小,有共同的经历,美篇勾起我们同样的回忆</p><p class="ql-block">王海燕</p><p class="ql-block">记得我还问过你,既然是后勤的你家咋不住大院、住在路边一个单独小院子。美篇做的好。好多往事被你的图文一一勾起并串起有的事我都不记得了,看了你的图文,又想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海燕 我们家是64年到后勤部的,最初住在后勤外面的院子里,因失窃,有小偷撬开后门进来偷东西。我爸爸汇报给部领导后搬到后来的小院里,记得那天大院放电影,我姐姐到露天放映场叫我回家。</p><p class="ql-block">今后我们大家有关后勤往事的聊天内容,我也会加入美篇的。</p><p class="ql-block">王海燕:</p><p class="ql-block">是的。我觉得一个路边的独立小院不安全,虽然那时的环城路人、车少,我觉得你们家的人胆子大。我们在大院里全无顾忌。太好了,期待你的新作。</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p><p class="ql-block">海燕 其实后勤部大院外住着好多后勤的工作人员和家属。</p><p class="ql-block">除我们家住的小院外,还有熊部长家的小院和其他干部住的宿舍,另外还有幼儿园,我们班的尹建荣也在幼儿园里的家属区住。</p><p class="ql-block"> 还有汽车班和对面的一个大院子,里面住着十几户后勤部家属</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喜欢一个人独处,东逛西逛,后勤部大院每一个犄角旮旯都有我的足记。司令部、政治部、国防剧院、军区体育场也是我常光顾的地方。可能你们大多同学都在昆明住的原因吧,没有刻意去回忆那段时光。我离开了第二故乡,几乎时常沉浸在回忆中,也经常在梦里回去过。</p><p class="ql-block">叠加重复记忆,所以深刻,谈不上比谁聪敏。</p><p class="ql-block">王海燕: </p><p class="ql-block"> 我后来就没去那一带,所以只记得当年你家住在那的情景。</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我也是一天到处乱串,现在看来还是不及你。我只在大院的一部分地方串,没有你的范围广。雪玲,你用文字和图片把回忆串起来,算是我们同学中的“才女”。</p> <p class="ql-block">肖丽娜: </p><p class="ql-block"> 雪玲 早上好!读了你的美篇真是精彩,道出了我们后勤大院儿女恋乡之情,同学发小之情和对父辈的崇敬之情!谢谢你!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曾雪玲:谢谢丽娜分享,同祝友谊长存。</p><p class="ql-block">刘虹:</p><p class="ql-block"> 昨晚上看了雪玲你写的记事,看得我眼泪都出来了,事事过往,历历在目,一切都回不去了。军区大院,小学朋友,人生中记忆最深刻的青梅竹马,每个人都深深的记在心里。祝老年小朋友身体健康多保重啊!天冷了!现在用最冷的寒潮送走2023,相信来年更好!</p><p class="ql-block"> 曾雪玲:</p><p class="ql-block">您是刘虹吧?孩时的模样依稀可见。</p><p class="ql-block">我现在老家扬州照顾98高领的老妈!</p><p class="ql-block">祝您的老父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王鹏远: </p><p class="ql-block"> 刘虹你好!看到你爸爸还这么精神健康很高兴!代我向他问好!问问他还记得我这邻居女孩吗?叔叔也有近100岁高寿了吧!</p><p class="ql-block">刘虹:</p><p class="ql-block"> 我给我女儿看我们小学同学的照片,我女儿评价,都是知性现代阿姨,不错!</p><p class="ql-block">后来我跟我女儿讲,我们现在在做这个北京的项目,就是体质与健康嘛,我就是同龄的人,应该是一样的人,我讲我们的杨金荣同志,杨金荣你记得吗?小学一打扫卫生你就肚子痛,害的我们天天背你回去。回去就好了。</p><p class="ql-block">李云芳: </p><p class="ql-block"> 雪玲的记性真好,图画的真好,把我们都带回了儿时的难忘记忆中。我曾带着我儿子(小学生),我孙子(2岁)去里面玩,看着他们欢快的小身影,仿佛看到我们小时候,感叹时光的飞逝,岁月的脚步真的太快了,大院承载太多我们童年往事,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童年往事,历历在目,青春岁月,永生难忘。大院子女,大院情结。谢谢雪玲的佳作,收藏。</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云芳 记得云芳当年是我们班的班干部,小小年纪就特别沉稳</p> <p class="ql-block">刘虹:</p><p class="ql-block"> 我爸爸1925年生人,和杨金荣的爸爸同年,我爸爸跟杨金荣的爸爸是同年同月同日,我跟杨金荣是同年同月同日,杨金荣是不是啊?</p><p class="ql-block">母亲巳走多年,父亲跟我到福建十一年了。还很好</p><p class="ql-block">我在厦门,因为老父亲99岁了,虽然在养老院,但也不敢到处跑。</p><p class="ql-block">我就记得我们家和王鹏远那个小院,住,小院子有个水池子,有戴高潮、刘大卫家。</p><p class="ql-block">后来在后勤部这边又是跟张亚玲、贾玲家住的近。有一次我跟我爸爸赌气跑到贾玲家睡觉,睡了一晚上,后来我爸爸来找,贾玲家的奶奶就说在我家,你回去吧,我爸就回去了。</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想,真的回不去了,有的时候常常做梦回到那个地方,我前几年回昆明,专门又跑到大观街去找,找不到门,真的很失落,哎,这不能说,说了都要哭了。真的很难受。</p> <p class="ql-block">图片:刘虹: 我们家四代人合影</p><p class="ql-block">王鹏远: </p><p class="ql-block">我现在的住宅就在后勤的旁边,一墙之隔,有时还听到熟悉的各种军号声。</p><p class="ql-block">刘虹: </p><p class="ql-block">鹏远 你父母好吗,记得你姐姐的样子,一双大眼睛,总是不太爱说话。想起来,昆明就是故乡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真好,属牛的,和我爸一年,都是高寿!还能在雪地走太好了</p><p class="ql-block">王鹏远</p><p class="ql-block">这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在后勤大院里的那段时光!文革打乱了我们彼此的幸福</p><p class="ql-block">杨怀:刘虹 这次同学聚会就是以你上次来昆明我们同学聚会基础上再约的同学们,所以大家都很想念你的哦。</p><p class="ql-block">刘虹:</p><p class="ql-block">是的,鹏远,你说的太对了,就是其实老了一个最重要的记忆力,就是远处的记忆力,就是我们成长最单纯那段的时候的记忆力,那真是刻在骨髓里的。想一想就是模样,大家会有改变,但是那个名字是不会忘记的,所以不是我记忆好,就是太深刻了,哎呀,是有,这不能说,我说不下去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我觉得大家都挺精神,还越来越漂亮,尤其我发现那个什么王鹏远、李云啊,那个大大家都越变越好啊,贾玲、张亚玲、王海燕啊,个个都当外婆的人都那么精神,我女儿说,你们这一代人活的很精彩,我说的就是嘛。</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p><p class="ql-block">鹏远 叔叔比我老妈年长两岁,还是精神抖擞,祝叔叔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张亚玲</p><p class="ql-block"> 刘红说的好是缘分让我们又相聚在一起,友谊地久天长,有机会你和雪玲来昆明相聚(我的视频号一发出当天观众1 200现己>1400当日超1000次观看视频号就直接自动推荐了视频)是大家精气神状态保持都不错。</p><p class="ql-block"> 三毛说过:"我来不及认真的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于是学会在年长深远的路上,留住最初的那个自己,在光阴的暮色里,温良慈悲。"在变老路上我们都要认真地老去,珍惜我们的光阴"。</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p><p class="ql-block">杨淮: 雪玲,聚会那天视频你认出我来了,我还真没认出你来,当时亚玲给我下任务帮大家拍照,所以没多想,等忙完闲下来仔细看了你出发的照片,才慢慢回忆起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杨淮老同学,咱们分别五十多年了,上学时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记不清楚很正常,能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淮: 多年没见,分别几十年,真是弹指一挥间,我们都进入中老年人的行列了儿时的记忆又让我们走进童年的回忆,真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同感,真高兴又联系上你们了,比过年都开心杨淮: 雪玲,是你的照片让我回忆起了我们上学时的乐趣和友情。几十年过去了又是王朋远老同学与网络把我们联系上了,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友谊长久哦。</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p><p class="ql-block">您现在享受生活,好开心。您生活的有品味有乐趣,滇池生态环境好,红嘴鸥年年来过冬。记得我刚到大观小学时和您杨淮、海燕、杨军荣、贾玲玩的比较多,放学一同回家,后来王鹏远家搬到我家附近以后,我们来往的比较多。</p><p class="ql-block">杨淮: </p><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我辟开人多的地方,为煅炼身体去寻找,人少安静的环境,还真的发现了很多新開发的小公园呢。</p><p class="ql-block">昆明大坝上的红嘴鸥。昆明现在只要是有河流的地方都会有海鸥。</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简简单单,开开心心珍相惜过好每一天</p><p class="ql-block">早上好!帮你做了一组p图组合照片就是想珍惜我们夕阳红能见面机会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娜娜: 各位同学新年快乐!龙年吉祥!明天我就要离开美丽的春城回上海了、欢迎同学们到江西、上海来玩,春晚最好的节目“不如见一面”让我也如愿在2024年春天和想念 的发小、同学、亲人见了一面,谢谢你们</p><p class="ql-block">再见美丽的春城,再见小学同谢谢!50年前流着泪离开昆明,青丝白发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近乡情怯……</p><p class="ql-block">刘虹:青丝白发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近乡情怯……老了对过去更清楚,就如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曾雪玲:娜娜 把元代诗人李之仪的《咏苍髯》表达到极致</p><p class="ql-block">娜娜: 曾雪玲 只不过读着这首诗感同身受,也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你是大家公认的才女、多指教</p><p class="ql-block">曾雪玲:娜娜 看您发的列车启动的视频,心里五味杂陈,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 联想到五十五年前泪别昆明的情景。时间匆匆,曾经年少的我们渐渐老去。但愿春天的风儿能够怜惜花儿的美好,愿意再给我们一次重返青春的机会该多好。</p><p class="ql-block">娜娜 我浏览一下您的朋友圈,这张截图,是当年后勤部家属楼其中的一栋楼,在靠大观河马路这侧,也就是当年王海燕、李云芳和杨军荣她们住的楼的左侧。这张截图的原址是当年靠张亚玲家右侧的篮球场和菜地。</p><p class="ql-block">娜娜:我们当年离开昆明那一刻深深印在脑子里,我到昆明第一天就去看了,西大楼依然在,我家住一楼。</p><p class="ql-block">那块菜地记忆着多少童年快乐</p><p class="ql-block">王海燕: 这张图是菜地和猪圈一带。这张是娜娜家、西大楼。</p><p class="ql-block">曾雪玲:想必和我们兄妹三人2015年回昆明到后勤部我家的旧址,隔着窗户往里张望的心情一样,内心一种隐隐作痛和万般无奈[流泪] 是的,那里有我们这些老同学共同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王海燕: 那块菜地记忆着多少童年快乐</p><p class="ql-block">房子还在就已经很不错了,还有回忆。我87年离开后再没回去过。只是2005年有人请吃饭,进去才想起来是何德庆家的小院改成的餐馆,一时间有点悲凉感。我后来就再没去过了。要是盖楼也是2005年后的事。</p> <p class="ql-block">肖丽娜:</p><p class="ql-block">我1991年3月去昆明开会,进了大院,去了西大楼,也是在曾经的家门口驻足良久、8岁的儿子说妈妈你怎么不进去?我只好说那已经是别人的家了、我们再不能进去了……</p><p class="ql-block">刘虹: 我只记得,在田路家前面,那时还在修房子,我们从建房的三楼直接跳下来,下面是个大沙坑,被 当兵的看到了,把我们的抓起来了。杨军荣站 在那里笑。我是比较不老实的人。王海燕很安静,肖丽娜很爱笑,我和王鹏远住过一栋楼,他们家在二楼。曾躲在贾玲家一晚上。哈哈,贾玲从来就是大姐大。</p><p class="ql-block"> 和张亚玲,王惠玉、范雅江、张旭、王卫,李耘(字写得很好)童阿男、杨旭、象做梦一样,一晃眼就是过去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鹏远家的厨房在公用自来水旁边的院子里。</p><p class="ql-block">张旭是三年级到我们班的,高高的个子,她父亲是附近驻军部队的。</p><p class="ql-block">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班有个叫李海的男生,他家住云南报社,班里的许多女生都喜欢他,放学跟着他一起走。</p><p class="ql-block">和张旭同桌的男生叫李为民,高高的,挺帅,他妈妈是学校附近幼儿园的园长。后来的班主任 叫裴祖武,黑瘦,住在武成路,我们有几个女生去过他家玩我们班的班长住在我们上学路过的胡同口,两条大辫子人很漂亮。鹏远说叫啥男的听鹏远说她爸爸是上海人,她穿的讲究,有一双带蝴蝶结的皮鞋我们学校的大队长,两条大辫子,家住43医院。校长张华,高挑修长的身材,颜值像电影里的林道静刘虹:第一全语文老师是孙老师后来数学老师叫彭裴武,还有一个女老师住在春城小学。班长方超男那是个很神秘的人物,现在想起来。方超男学霸级的,李耘也是,杨海他们三个人控制了前三名。回忆是个好办法,训练记忆力方超男</p><p class="ql-block">对的,杨海的姐姐也是大队长叫梅丹</p> <p class="ql-block">杨军荣: 看到同学们在回忆小学时光,那真是快乐不知愁的年纪,真想回到l那时,重新过一次童年时光,然后记住老师,同学们的点点滴滴,可惜现在己是近70的人了,只能凭记忆回忆往昔了,可惜我的记性不如你们,很多事和人都想不超来了,只能看着你们的讲述来回忆当年的往事了,感谢同学们的交流,也希望大家有时间多联系。祝娜娜一路平安,来年再相聚!</p><p class="ql-block">刘虹:我和杨军荣好像是同年同月同日,她父亲的生日和我爸一天,就是血型不一样,呵呵呵</p><p class="ql-block">想起军区大院里,我弟弟那才是真正的童年!没人管!回到湖北后,我家兄弟写作文,我的故乡,昆明。我现在对湖北的印象也不深。</p><p class="ql-block">曾雪玲:我对老家始终没有对昆明亲切, 在老家江苏、太原、北京都待过,总觉得昆明才是故乡。</p><p class="ql-block">杨军荣:刘虹你记性真好,以前的事情我记不太清楚了,但我们两确实是同年同月生,我们的爸爸是同年同月但不是同日生,但是你父亲还健在,我父亲却己走了十年了,真想他还活着,好好的珍惜和你父亲的在世的时光吧。祝他健康幸福,百岁安康! </p><p class="ql-block"> 雪玲你好,你还记得我吗?我对你的印象不深,可能是50多年都没有联系了,其实你现在北京也很好呀,昆明虽说不太冷也不太热可真的不养人,但是你们是在昆明长大的,-是希望你们能来昆明和同学们下上相聚。</p><p class="ql-block">曾雪玲:军荣 我对您印象太深刻了,当年没事我就往你家跑,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谢谢您的关心,我现在照顾老妈,哪都去不了。</p><p class="ql-block">娜娜:刚才感觉车停了,醒了起身一看到贵阳了。记得就一进贵州有个梅花山,无数个隧道,尾巴没出来、火车头又进去了……那时火车头烧煤,又开窗,过后像去煤矿下井,脸和笔孔都是黑的……</p><p class="ql-block">王卫:刘虹好记心,你把回忆录一篇一篇的翻了出来,又把大家带进了那时如梦如痴一般的梦境之中,真想回到从前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呀。</p> <p class="ql-block">曾雪玲:云芳 谢谢分享,很珍贵的记忆,我看到里面有您和杨军荣。</p><p class="ql-block">李云芳:上面那张是我们军需部的女孩,下面这张前面左是我右是何小玲,后排从左范雅江,田路,李桦。后排右一是海燕。</p><p class="ql-block">王卫: 雪玲你好,期盼我们能早日重逢,一起把我们的故事再讲一遍又一遍</p><p class="ql-block">曾雪玲:王卫 原来大院子女也有联姻的,亲上加亲,</p><p class="ql-block">王卫:凡乔是亚玲的嫂子。凡乔的哥又是我43医院战友的爱人。还有好几家都是联姻的</p><p class="ql-block">曾雪玲:王卫 王海燕 1969年中苏交恶,中央一号令下达后,后勤部子女变动挺大,有之前插队、有入伍、也有回老家的。</p><p class="ql-block">王海燕: 雪玲 插队的不多,我就只知道任晓明去插队,大部分都当兵少部分进工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王卫 王海燕 2016年何部长三子何重渝约我哥和山西的栗战平,张晋阳到京聚会。郭小光说,当年发小大都各奔东西,有树倒猢狲散的感觉,后勤部没有年长和同龄的孩子玩了。</p><p class="ql-block">王海燕: 雪玲 郭晓光也当兵走了,大一点的69年几乎走完了。我们这些小点的71年也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卫: 雪玲 这就是缘分,他是永不消失的电</p><p class="ql-block">王海燕:雪玲 真不容易。记得我父亲在学习班放假回来和我说要做好准备回老家当农民。父亲70年12月才恢复工作,我才得以当兵。</p><p class="ql-block">曾雪玲:王卫 是的,缘分割舍不下]</p> <p class="ql-block">马杰: 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在昆一中毕业,要找名字可以在校友名录第五轮修订中找。</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马杰 是的,当时部队子女大多随父辈或入伍提前离开一中,没有姓名实属正常</p><p class="ql-block">李云芳: 雪玲,我帮你问了靳昆萍,她说你们是三营八连一排的。她也说和辛南屏、童晓禾在一个班。</p><p class="ql-block">曾雪玲:@李云芳 太谢谢了!我原准备放弃登录了。</p><p class="ql-block">李云芳: 雪玲 ,不客气,举手之劳,能登录就尽量去办,这也是记录咱们在昆一中的痕迹。</p><p class="ql-block">肖丽娜: 云芳 我当年在一中班上是有一个叫童晓禾的同学</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娜娜 ,不会咱俩是一个班级的吧?初一的班主任是一位年龄大的女老师,个子不高。</p><p class="ql-block">肖丽娜: 雪玲 那有可能,老师教英语的?</p><p class="ql-block">我离开昆明是70年1月比较早。是的在一楼,但具体哪个位置记不清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娜娜 教什么忘了,后来的教室在主楼一层,面朝门右边最顶头的那间。 难得,小学同班,初中也同班。拥抱!我离开昆明也早,69年12月</p><p class="ql-block">李云芳: 好巧啊,娜娜你就随雪玲登记在一个班吧。</p><p class="ql-block">肖丽娜: 云芳 那就太好了</p> <p class="ql-block">  昆明一中三营八连一排同学靳昆萍:</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批五零后的初中生是文革中的1970年进校的。</p><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们小学四年级,按正常年份,我们的小学应该是1968年毕业也称作小学68届,然后升入初中。文革开始后,停课闹革命,所以我们小学四年级我们就没书读,回家了。因为太小,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大串联我们小学66.67.68届的学生也没能参加。</p><p class="ql-block"> 1969年复课闹革命,在9月小学66.67.68届的学生就一起进了初中。那是因为是军事管理,所以我们是分成营、连、排。我们就读的初中是三营八连一排,班主任是陈鹭生老师。</p><p class="ql-block"> 当年进初中也不像现在这样小升初考试,而是按小学成建制的划入某一学校,昆一中就我们班就有靖国小学、大观小学、翠湖小学等。</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眼进校就五十年了,我们都从一个个不懂事的孩子变成年过花甲的老头老太太。在初中我们经历了“围海造田”,一开始住在大概是猪棚的地方,劳作了三个月,记得当时叫挖红卫兵大坝(应该是现在的海埂大坝吧?),后来每天来回走20公里的路,从城区到滇池边挑黄土,自己带饭,喝滇池的水,我们的记忆里没上太多的课,也没学到太多的文化知识。</p><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我们的初中就毕业了,大部分同学进了工厂,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领导者…工人阶级,少部分或者说极个别进了高中,有的又上了一年初中。</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这代50后(1954.1955.1956年,大部分是1955年)人的初中。</p><p class="ql-block"> 在年过花甲之后,同学们互相联系,找到了20多个人,也有几个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已离开人世。</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是五十年的缘分,无论曾经做什么工作,大家见面,仿佛回到五十年前,还是那样的率真!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历练,沧桑已然刻在每个同学的脸上。虽然青春不在,但人心不古,大家还是那样的真诚感怀!</p><p class="ql-block"> 大半天的聚会,同学们互相问候,回忆我们的初中岁月。止不住的欢笑让每个同学回到14岁的少年时光。我们合影吧,这些影像不是留给后人,是让自己看的。想想,再过5年,10年,祝愿那时的我们还像今天一样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 记住今天,我们班的第一次聚会,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相聚!</p> <p class="ql-block">靳昆萍:咱们班主任叫陈路生,是个浙江人,当过兵,教咱们语文</p><p class="ql-block">谢谢你把我们的名字都写进去了</p><p class="ql-block">我去搜集一下咱们班的名字,你帮着登记上去。</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我在的时候是个女老师,五十岁了多岁,个子不高</p><p class="ql-block">陈老师年轻时候真漂亮,从年轻美到老印象很深,她待人和蔼可亲</p> <p class="ql-block">陈老师80大寿</p> <p class="ql-block">2019年陈老师金婚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2024年,现在的陈老师和老伴</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15</p><p class="ql-block">靳昆萍: </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我把曾雪玲同学拉进群了,这次跟学校联系,就是雪玲做的。我们一是欢迎她入群,二要感谢她这几天跟学校不断的沟通联系,把咱们班的名单报到学校了!</p><p class="ql-block">000雪玲同学在咱们班的时间较短,70年就随父母去了扬州。她远在省外,但一直心系昆一中,我们班。为咱们班有这样一位同学点赞</p> <p class="ql-block">同学张新华,转发了同学聚会的照片,欣赏着照片,感觉很亲切</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12日</p><p class="ql-block">王海燕: 你们看这人不是尹建荣吗?也在昆一中</p><p class="ql-block">李云芳: 是尹建荣,不知谁有她的消息。</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是她,她家住幼儿园的院子里,我去她家玩过</p><p class="ql-block">肖丽娜: 我和她也玩得很好,记得还有和她的合影</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尹建荣 优雅文静</p><p class="ql-block">王海燕: 昆一中我们当年进去是人太多,居然没人和她同班。</p><p class="ql-block">李云芳: 我和他也玩的很好,真想见一面。</p><p class="ql-block">肖丽娜: 是的。离开昆明就断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滇池湖畔、大观河边,五华区大观小学把观过去、观现在和观未来等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呈现出了这所百年名校的底蕴。</p><p class="ql-block">百年记忆串起一段段历史</p><p class="ql-block">走进大观小学正大门,右侧即有一组立体浮雕的“观史知今”校史墙”。</p><p class="ql-block">1912年,“三光庵”成立义教学校,这就是大观小学的雏形。</p><p class="ql-block">而后,学校合并了在庆丰街财神殿、太乙庙、胜音寺的3个班,发展成为市立第23小学。</p><p class="ql-block">1936年,市立第23小学因建在大观街西北侧,毗邻从翠湖涌出,流向大观河之洗马河——运粮河边而改名为“大观小学”</p> <p class="ql-block">杨军荣:</p><p class="ql-block"> 听王鹏远说雪玲你在北京。现在是在杨州照顾老好,好好的照顾吧,象我现在想照顾也没有机会了,等以后有时间了在再相聚。另外你说小时候经常到我家玩,可我一点也记不住了,真的对不起老了,有机会一定去扬州找你。</p><p class="ql-block">娜娜:</p><p class="ql-block">各位春城小同学早上好!我今早已平安抵达上海安全到家,谢谢各位小同学。这次昆明之行让我见到了昔日的发小,虽时隔五十多年,回忆童年的种种趣事仍开心快乐!感恩有你们,友谊天长地久!祝你们龙年吉祥,健康平安快乐,欢迎来上海玩</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鹏远谢谢分享 后勤部大礼堂和通往大观街的那条小路。 看到这些熟悉的后勤部图片,勾起了许多儿时的回忆。</p><p class="ql-block">王鹏远:</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这是2019年5月,得知后勤大院全部移交给某部队,原后勤工作人员和子女全部搬出。我们和发小一起回后勤拍的照。 雪玲一下就认出来了,只有大礼堂还在原来的地方只是重新装修了一下,还有大礼堂旁边那条通往大观小学的路还是原样,这条路被我们大家不知往返了多少年月……</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鹏远 大礼堂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每周六大礼堂后面的露天电影场放电影,我们早早吃过晚饭,搬着凳子去占最佳位子。68年,后勤部从各个单位抽调工作人员组成文艺宣传队,我和同院的黄春霞天天跑去看文艺队排节目。 还是68年,后勤部组织所有的大人孩子在大礼堂前的广场学跳忠字舞,至今我还记得许多舞蹈动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0正月十一</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我的一个朋友在旧书网淘到孤本《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72野战医院战友文集与史料》,他自己没舍得保留,赠送与我。</p><p class="ql-block"> 浏览了一下,里面有篇文章有王鹏远的姓名。</p><p class="ql-block">下面将该文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大漠扬沙展军威》</p><p class="ql-block">——两次新疆马兰行参加核试验之记忆</p><p class="ql-block"> ~彭培云</p><p class="ql-block"> 近段时间,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映的电视连续剧《马兰谣》使我忆起了解放军第72医院,于1979年和1980年两次奉命组织医疗所,代表昆明军区奔赴大西北新疆罗布泊,执行21—715和21-716国防科研生物效应任务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马兰试验基地爆炸成功,到1996年7月29日最后一次核试验结束,在这里成功地进行过40多次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试验,震惊世界,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核威胁,铸造了共和国和平盾牌,赢得和巩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p><p class="ql-block"> 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已过去38年,虽然时光荏苒,但往事依旧,现将二次马兰行情况回忆和简叙如下。</p><p class="ql-block">千里之行风尘仆仆</p><p class="ql-block">医疗所两次开赴新疆马兰的时间,分别为1979年8月9日.1980年9月20日。从医院驻地出发,当天到达昆明东站,全所人员、车辆、医疗器械药品,生活物资(80年携试验犬130条同行),换乘列车启程,途经成都、宝鸡、兰州至新疆吐鲁番车站,运行8天里程约5000公里。从吐鲁番换乘汽车经马兰至开屏,行程2天里程约500公里。</p><p class="ql-block"> 从昆明换乘列车后,全体人员是分乘两节硬卧车箱,载着药品器械、生活物资、试验犬则分别装在闷罐车箱内,随行车辆固定在平板车箱上。因不是专列,搭载“零担”货运列车运行,所以,一路上走走停停,何站何时停车,发车没有准点。有一天列车运行约3个小时停站8个小时,待有了顺道前行的货运列车后才又挂上继续前行。这样,有时午饭晚上吃,晚饭零时吃。无论何时开饭,沿途的军供站都为我们备好热饭热菜,吃好吃饱。无论再多延时晚点开饭,全所人员都能忍受饥饿毫无怨言,体现了我们这些军人是有教养、有良好素质的。</p><p class="ql-block"> 列车运行中停车频繁,天气闷热,带队院领导担优有人擅自离队行动而掉车,动物难耐高温致病或死亡。事实表明,运行前的一系列思想动员,业务培训,严守组织纪律、严格保守秘密、严防各类事故教育及措施是有成效的。全所干战守纪律听指挥,未发生大小事故。特别是分工照护试验犬的医务人员,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车一停就打开车门为动物通风换气,在臭气熏天中清除粪便,冲洗车箱,加水喂食,使试验犬健康地随同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途经成昆线,列车喘着粗气,冒着浓烟吃力地缓慢地穿行在高山峡谷中。有时透过车窗偶见路边山坡上的军人烈士墓,他们是当年数万铁道兵用血肉之躯修筑这条西南大通道时倒下长眠在此的军人,顿时,心中肃然起敬。我们军队有多个军种兵种,都践行了军人历史担当,都无愧于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人民军队。</p><p class="ql-block"> 列车运行10天后到达有火焰山之称的吐鲁番车站,全所人员在滚滚热浪中挥汗卸车、装车,随后换乘自备车辆向马兰基地进发。在马兰,总后701办公室专家给我们讲授核爆防护知识及民族政策等相关事项,并带我们对基地陈列室及外观外貌进行了参观。离开马兰继续前行,当晚食宿在一个简易军供站。该站孤单地处于荒无人烟的戈璧中,自然环境恶劣。军供站干战扎根荒漠奉献青春,热情地为过往参试车辆人员提供服务,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又一次感动了我们,激励我们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21号任务。</p><p class="ql-block"> 二天的车程,越行越感觉荒凉,一马平川的戈壁望不到边,脚下笔直的公路伸向远方看不到尽头,有时候车行数小时路上不见行人,天上不见飞鸟,除见沙丘中的红柳,戈壁中的骆驼刺两种生命力极顽强的植物外,沿途未见其他植物。道路无弯道,无坡度,无过往车辆,驾驶员数小时都不用打方向盘,开车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打磕睡。在基地授课时专家就已再次告诫我们严防行车安全事故,举例了曾发生过翻车事故的事例。带队院领导采取二项措施。一是每车指派一名干部跟车,坐驾驶室盯住行车动态,二是途中增加停车次数,让乘车人员下车活动清醒头脑。同时男左女右道路边20米外解决个人排泄问题。经二天行程500公里,全所人员及装备物资顺利平安抵达驻地开屏。</p><p class="ql-block"> 以往,医院组织过部队徒步行军野营拉练,这次,我们又经历了从大西南至大西北数千公里行车拉练,部队的组织指挥能力,人员素质得到检验,野外环境问题处置和适应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p><p class="ql-block">目睹蘑菇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医疗所到达马兰基地安排的临时驻地后,经仪器探测,整个驻地环境核污染严重超标。大家都知道在这样状态下数十天生活工作在这里,核污染核辐射对身体潜在的危害性,但没人有畏难畏缩言行,体现出当代革命军人高度的政治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努力勤奋做好日常工作、生活工作秩序井然,要用实际行动经受考验,圆满出色的完成任务,为国防科研事业做贡献。</p><p class="ql-block"> 每次核试验,从国务院有关部门,军队各军种、兵种都组织了参试队伍进行各类型的效应试验。我院医疗所由基地编为一大队五中队,受总后勤701办公室领导指挥。以1980年为例,701办公室驻马兰基地办要求我中队在核爆的前一天,以核爆中心为半径(现场已前一辆试验用坦克摆放在爆心定位),成45度扇形状的20公里范围内,利用自然地形和现有地物布放100条试验犬。</p><p class="ql-block"> 为确保任务圆满完成,张冰院长、韩朝坤副政委多次带领我们到有过数次核空爆、核地爆试验留下高污染、强辐射的7号试验区,熟悉进出路线,勘查布放区的地形地貌,选择动物布放点,并按预案反复展开动物布放、寻找、抢运、装车,回撤等模拟演练,为核爆后快速、准确、有序地抢救回收试验犬打下了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1980年10月16日,我们怀着万分激动、紧张、自信的心情迎来了氢弹空爆试验的日子。上午,全所人员在距爆心45公里外,戴上减光1000倍护目镜,亲眼目睹了100万吨当量级氢弹在空中爆炸瞬间蘑菇云腾空升起,巨大火球燃烧的壮观情景。</p><p class="ql-block"> 20分钟后,身穿防护服的抢救队人员分乘车辆冲向爆区,抢救队按演练方案</p><p class="ql-block">人车密切协同,各组分段分片快速,准确地将试验犬回收、撤离。</p><p class="ql-block"> 不畏艰险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所谓医疗效应,就是用动物做试验,将其放置距爆炸中心不同的距离,不同的地形地物中,试验光辐射,冲击波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放射性沾染核辐射对试验动物的致伤致亡状况数据。对尚存活的试验犬要及时进行紧急救治、开展手术、输血、药物输液等对症综合治疗。医护人员24小时细致观察试验犬伤情变化,存活时间、死亡原因等要作认真记录、整理归档。经近20天的治疗,检验现有条件下各种药物治疗核武器致伤致残的有效性,为未来核武器战争探索医疗后勤保障的经验和途径。</p><p class="ql-block"> 我们驻地相邻的,有一支国务院卫生部组织的生物效应队伍,他们选择的试验动物是猪。与他们交谈中了解到:他们从各地医院抽调医务人员时,知道要去的地方是新疆大漠,要在核爆区开展生物效应工作,尽管有很高的生活福利待遇,仍有人心生畏惧托故不参加。我们赴新疆医疗所人员,有很多人是79年从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赴西畴新街战地医疗所、呈贡王家营伤病员转运医疗所撤回,下半年又到新疆执行21——715国防科研生物效应任务。其中多数人员于80年再次参加赴新疆执行21—716国防科研生物效应任务,二次都有当年入伍的新兵。体现出在任何艰险任务面前,我们军人没个人私心杂念,奉献和牺牲是我们军人本色。我对当年同甘共苦参加伤员转运,两次赴新疆执行21号任务的战友们,至今都充满怀念和敬意。</p><p class="ql-block"> 驻扎开屏试验地数十天的日子,个人用水是限量分配的,在医院出发时就为每人配发了一个水桶。我们几次乘车进人核爆试验区模拟演练,车内扬尘弥漫,人人灰头灰脸,想清洗衣裤和洗澡清除灰尘是没条件实现的,时间长了身上都有了酸臭味。在我记忆中,只有80年10月16日氢弹空爆那天,为给从爆区回收试验犬的人员消毒,基地派了二辆淋浴车,搭了二个淋浴帐篷,大家才得以限时的洗了一次淋浴,顿觉浑身轻松舒服。</p><p class="ql-block"> 两次带队的张冰院长、韩朝坤副政委,言传身教,困难时刻都与大家同甘共苦,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和活力。我始终感受到无论在什么困难面前,战友们都有乐观奋力工作的良好精神面貌。事实证明,72医院是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没辜负各级领导期望,能完成各项复杂艰巨的军事任务,新形势下,继续谱写我院历史新篇章,我作为这个军营中的一员感到荣光。</p><p class="ql-block"> 同年11月上旬,医疗所圆满完成了21——716国防科研生物效应任务返回云南驻地。那是一段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从军军旅生涯中难忘的经历。为有幸参与我院医疗所二次赴新疆执行21号任务,倍感光荣、自豪。</p><p class="ql-block"> 1979年赴新疆执行21-715号任务医疗所人员</p><p class="ql-block">昆后卫生部:王礼、任玉玺。</p><p class="ql-block">23分部:潘华源。</p><p class="ql-block">72医院:张冰、韩朝坤、谭定乾、吴安生、彭培云、</p><p class="ql-block">刘德培、李龙坤、曹俊凌、杨叶生、周德祥、赵纯义、冯小强、</p><p class="ql-block">蒙美英、朱建民、杨天全、任文贵、陈谋德、万菊仙、杨晓成李国、李炳祥、李忠平、孙玉兰、汪培芝、卢海斌、刘云军冯帮亮、唐月丽、付军、聂林云、郑红、解延敏、陈力刘光辉、刑守昌、班世全、蒲从清、陈利刚、李进、张家费王建忠、李保发、杨安荣、蒋光云、左兵、陈荣芬、赵宁华卢政琴、何书平、刘朝素、罗太文。</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总医院:方东海、杨寿昌、李湘生、阿南才。科研所:张修炎、李与国、张保才、陈福庆、王世茹。59医院:王小中、胡祥仁、张云堂、李承运。</p><p class="ql-block">67医院:康爱平、王平、唐正荣、朱金川。</p><p class="ql-block">138医院:赵梦阳、张国祥、毛必文、赵红。</p><p class="ql-block">139医院:陈玉书、张建国、马鸿钩、段美玲、沐延顺、郭保军、王鹏远。</p><p class="ql-block">140医院:谢永清、陈海锋、刘清泉、火述尧、李国清、张晓东、田刚</p><p class="ql-block">汽车22团:林早斌、司传辉、杨启平。</p><p class="ql-block">昆后小班队:谭言录、王友明。</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0日</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个朋友在旧书网淘到孤本《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72野战医院战友文集与史料》,他自己没舍得保留,赠送与我。</p><p class="ql-block"> 浏览了一下,里面有篇文章有王鹏远的姓名。</p><p class="ql-block">下面将该文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王鹏远: 谢谢雪玲发来的文章,没想到还有人这么详细的记录了我们参加核试验的经过,很感人!</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接到出差任务时很保密,不告诉是干什么去,只是要求带上铺盖行李外出执行任务6个月,我是我们医院派出的唯一一个女护士。到了凤鸣村72医院培训了2个月 ,培训内容是“核战争条件下的伤员救治”。培训完后才知道我们的任务是代表昆明军区到新疆参加核试验。当时保密工作要求很严 ,不允许与外界联系 ,到了新疆也不准与外界联系 ,给家里写信只是报平安,不许透露消息 ,寄出的信件必须接受检查,由基地审查后才由他们寄出去。基于保密,所以我对这次参加的行动也是不怎么说 只是深深的埋在心里。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鹏远 不客气,我昨晚翻阅时发现有您的姓名 ,所以整理出文字转发,留个纪念。</p><p class="ql-block">鹏远上学的时候学习优异,入伍也是个优秀的军人,为你点赞!您和72医院有缘分啊,您到过72医院培训,后来调工作又去了曲靖69医院,1962年之前72医院和69医院在一个大院里。</p><p class="ql-block"> 之后您调到西山脚下武警总队医院,那里曾经也是1963年期间72医院驻扎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王鹏远:哇塞.!经你这么一说 ,我还真是和72医院有缘呢</p><p class="ql-block">娜娜: 鹏远 向为祖国国防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女兵致敬</p> <p class="ql-block">刘虹:雪玲 要给你敬礼,140野战医院的几位战友都在,我转发到我们医院,一片赞叹和感激。当过兵的经历就象转基因的改造一样,永远印记。谢谢雪玲,记录下来是永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一四0医院去的人也不少。我们还参加屠呦呦的药物试验,得诺贝尔奖时,我们医院的药师还得到奖和奖金。</p><p class="ql-block">我们战友说,记事很真实</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感谢不尽。我也是有幸得到发小赠送的书,激动万分,所以将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大家!想不到能起到如此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李云芳:大家还记得这是那里吗?照片中是我和董爱萍,田路</p><p class="ql-block">马杰: 昆一中进大门正对着的毛主席去安源</p> <p class="ql-block">肖丽娜: 云芳 好珍贵的昆一中老照片,我们这批人大多数人参军,有的回老家了,升入高中的不多了。</p><p class="ql-block">李云芳: 一中的同学到学校交照片,拍的教学楼里的照片,发给大家看看。</p> <p class="ql-block">靳昆萍:</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批五零后的初中生是文革中的1969年进校的。</p><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们小学四年级,按正常年份,我们的小学应该是1968年毕业也称作小学68届,然后升入初中。文革开始后,停课闹革命,所以我们小学四年级我们就没书读,回家了。因为太小,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大串联我们小学66.67.68届的学生也没能参加。</p><p class="ql-block"> 1969年复课闹革命,在9月小学66.67.68届的学生就一起进了初中。那是因为是军事管理,所以我们是分成营、连、排。我们就读的初中是三营八连一排,班主任是陈鹭生老师。</p><p class="ql-block"> 当年进初中也不像现在这样小升初考试,而是按小学成建制的划入某一学校,昆一中就我们班就有靖国小学、大观小学、翠湖小学等。</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眼进校就五十年了,我们都从一个个不懂事的孩子变成年过花甲的老头老太太。在初中我们经历了“围海造田”,一开始住在大概是猪棚的地方,劳作了三个月,记得当时叫挖红卫兵大坝(应该是现在的海埂大坝吧?),后来每天来回走20公里的路,从城区到滇池边挑黄土,自己带饭,喝滇池的水,我们的记忆里没上太多的课,也没学到太多的文化知识。</p><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我们的初中就毕业了,大部分同学进了工厂,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领导者…工人阶级,少部分或者说极个别进了高中,有的又上了一年初中。</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这代50后(1954.1955.1956年,大部分是1955年)人的初中。</p><p class="ql-block"> 在年过花甲之后,同学们互相联系,找到了20多个人,也有几个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已离开人世。</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是五十年的缘分,无论曾经做什么工作,大家见面,仿佛回到五十年前,还是那样的率真!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历练,沧桑已然刻在每个同学的脸上。虽然青春不在,但人心不古,大家还是那样的真诚感怀!</p><p class="ql-block"> 大半天的聚会,同学们互相问候,回忆我们的初中岁月。止不住的欢笑让每个同学回到14岁的少年时光。我们合影吧,这些影像不是留给后人,是让自己看的。想想,再过5年,10年,祝愿那时的我们还像今天一样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 记住今天,我们班的第一次聚会,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相聚!</p> <p class="ql-block">肖丽娜:小时候女孩子常玩的拐,你们还记得吗?</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雪玲,我边看还在边想当年部队住址的周边印象,每次返昆都有新发现也有新遗憾,特别是原昆区门诊部和政治部大门都让周边房子夹得找不到了,更有72医院原址的沧桑荒芜</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但72医院已经永远在我们心里生根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云霞姐,嗯, 丹青姐回昆明时特意到您说的几个旧地重游 ,却已是物是人非。很是失落</p><p class="ql-block">曾丹青:许云霞 同感!2019年5月我回昆明去了后勤部,感觉变化太大了,和当年我们住在那里时已完全不一样了,心里很失落。军区门诊部是我们小时候常去看病的地方,我专门去那里转了一圈,除了昆明军区国防剧院和那个标志性的尖顶有红五星的建筑还和当年一模一样,门诊部和政治部己完全没有了当年的一点影子,司令部大门倒是和以前那样没有多大变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雪玲的又一美篇让我感动,文章的资料和照片值得收藏。这是一篇追记真实历史和亲历的文章,有前辈们英勇奋战打江山的光辉史篇,有建国后昆明军区的组建及所属编制史,更有我们亲身经历磨练过的大院情,有值得收藏的珍贵资料,有我们自己的或小伙伴们的故事情节,一口气看到底,真棒</p><p class="ql-block">有些记忆或多或少滴模糊了,特别是文中提到的昆明后勤大院、72医院、43医院和二十二分部大院,多年过去再返昆明走在大街上真发晕,环境变化太大,当年高大的大门如今变的窄小差点找不到了,物是人非啊。二十二分部原在普洱(现在叫宁洱)我当兵在墨江八十医院,广雪雁冰在小孟养,我们同属二十二分部管,当年分部一个参谋许光友两千年时升任分部部长,我和老伴去昆明他接待的,我问他认识我不,他说不认识,我说八十医院球队的,他说认识许云霞,我都无语了,这乌龙闹的,最后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可见岁月如歌,记载了我们的成长之路,可岁月也是刀啊,让我们磨历沧桑。</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云霞 姐,都看哭了,为姐的精彩绝伦的留言点赞。抽空我把您和庞云霞的留言加入这个美篇。</p><p class="ql-block">只有经历过 才有共同感受,只有相处过才有共同语言,这就是我们的大院情怀。</p><p class="ql-block">感谢雪玲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前辈们的经历和历史,也让我们回想起了父辈们的和我们小时候的故事,同时我们也承担起了传承重任,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后辈,延续大院情怀。</p> <p class="ql-block"> 庞云霞:雪玲你的美篇杰作我又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父辈们在那个年代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多少次战争,多少次以死神擦肩而过,打到大西南,解放了大西南,而后又为保卫大西南、建设大西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都是功不可没的!</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需要我守边关,扛起钢枪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我想,说的就是他们那一代军人。</p><p class="ql-block">  你的记性真好用手画还原了军区大院当年的景象。我虽然没在那里居住过,但随父亲去过,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映像了。我老公的表哥八十年代是军区小车队的队长,表嫂在军区服务社工作,那时去他家变化不是太大,九十年代末昆明迎世博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表哥他们早已退休也搬出了大院,表哥也是80岁的人了,下次回昆我也把你写的让表哥看看。我儿子现在昆明,这几年我每次去都有新变化,以前的映记也早已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你用这样的形式把当年的历史重现真是用心良苦,我收藏了</p> <p class="ql-block">庞云霞:又一美篇,呈现了我们父辈曾经浴血奋战解放大西南的光辉史篇。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不曾了解的,太珍贵了,值得一看!而且也值得永远保存,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珍惜现在。</p><p class="ql-block">曾雪玲:庞云霞 谢谢!许多昆明、贵州的军二代的父辈几乎都是南下解放大西南四兵团、五兵团的。我在搜集资料中也学习了不少。</p><p class="ql-block">我刚才还想 要是父亲还在,我要让他看看,或者念给他听听,让他再讲一讲以前的故事,可惜</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丹青 ,庞云霞 是的,我父亲在世时讲过不少战争往事,我们都当了*耳旁风”,后来在整理资料时感觉匮乏,后悔当初没有去聆听父亲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是一篇追记真实历史和亲历的文章,有前辈们英勇奋战打江山的战斗史,有建国后昆明军区的组建及所属编制史,更有我们亲身经历磨练过的大院情,有值得收藏的珍贵资料,有我们自己的或小伙伴们的故事情节,一口气看到底,真棒,</p><p class="ql-block">曾丹青:许云霞,庞云霞  我们同是大院子女,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对大院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和共同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马雁川:雪玲姐 又一美篇呈现了我们父辈曾经浴血奋战解放大西南的光辉史篇。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不曾了解的,太珍贵了,也看出您在这个美篇中写作之用心,资料收集之广泛!还凭着记忆画出后勤部大院的住宅画。太有才了[强][玫瑰][玫瑰]值得永久收藏,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珍惜现在。</p> <p class="ql-block">千帜雪:</p><p class="ql-block">倍感亲切!红色基因,同是军人后代!</p><p class="ql-block">2021-04-27</p><p class="ql-block">雪人:</p><p class="ql-block">谢谢了。非常详尽</p><p class="ql-block">7天前来自云南</p><p class="ql-block">芳芳:</p><p class="ql-block">童年往事,历历在目,青春岁月,永生难忘。大</p><p class="ql-block">院子女,大院情结。谢谢雪玲的佳作,收藏。</p><p class="ql-block">01-24 来自云南</p><p class="ql-block">漫舞秋韵:</p><p class="ql-block">是一篇追记真实历史和亲历的文章,有前辈们英勇奋战打江山的战斗史,有建国后昆明军区的组建及所属编制史,更有我们亲身经历磨练过的大院情,有值得收藏的珍贵资料,有我们自己的或小伙伴们的故事情节,一口气看到底,真棒,收藏了</p><p class="ql-block">2022-01-28</p> <p class="ql-block">虹虹:</p><p class="ql-block">欣赏美篇,为您点赞!有关城市的变迁,胡同的记忆,我们有着同样的感觉!敬请回访《悠悠岁月,欲说当年》,一同回味胡同里的生... 展开</p><p class="ql-block">2021-03-05</p><p class="ql-block">云霞:</p><p class="ql-block">又一美篇,呈现了我们父辈曾经浴血奋战解放大西南的光辉史篇。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不曾了解的,太珍贵了,值得一看!而且也值得永远保存,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珍惜现在。</p><p class="ql-block">2022-01-29-</p><p class="ql-block">老师JP:</p><p class="ql-block">满满的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7天前 来自云南</p> <p class="ql-block">截图: 发小浏览美篇的留言</p> <p class="ql-block">闲云舒卷:</p><p class="ql-block">洋洋洒洒,可谓鸿篇巨制、半部昆明史。</p><p class="ql-block">2023-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凯小丫:</p><p class="ql-block">写的真好</p><p class="ql-block">余永卫:</p><p class="ql-block">根正苗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师兄:</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直属门诊部,靖国新村44号。和43医</p><p class="ql-block">院平级。主任乔光先老红军。</p><p class="ql-block">2021-01-13</p><p class="ql-block">太行野郎:</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三岁前一直在十四军四十师一二O团卫生营及博尚镇,一九五八年随父转业到边疆一一勐省农场。父亲一生从医,直到一九八O年离休,一生救死扶伤,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我相信在这里能遇到老昆明和曾经军区大院的友人。谢谢留墨添香…·</p><p class="ql-block">2021-01-12</p><p class="ql-block">王老师:</p><p class="ql-block">走过的都是岁月,留下的都是故事,我们都在演</p><p class="ql-block">译自己的七彩人生故事。</p><p class="ql-block">麦子:</p><p class="ql-block">阅读完毕,有图(照片)有文字介绍(非常谍</p><p class="ql-block">细),这是我看过最长的一个美篇</p><p class="ql-block">2022-01-2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丫丫的世界:</p><p class="ql-block">记得大观街有个戏院,小时候常去看戏,串到后台看演员化妆、戴行头</p><p class="ql-block">2021-05-08</p><p class="ql-block">回复</p><p class="ql-block">:您好,能让美友回忆起昆</p><p class="ql-block">明往事,好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