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运河畔十七个古村落(二)~皇木厂、里二泗、烧酒巷、崔家楼、儒林。

瑞雪

<p class="ql-block">五.皇木厂村</p><p class="ql-block">皇木厂村口古香古色的城门楼为皇木厂村增添了历史遗韵,也是皇木厂运河码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皇木厂村:昔日运木存于此</p><p class="ql-block">在张家湾镇,还有个因转储修建北京城的御用“木料”而得名的皇木厂村,也是北京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先有皇木厂,后有北京城”。皇木厂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公元1406年(明朝永乐四年),朱棣分遣大臣到四川、江西、湖广、浙江、山西等省采伐珍贵木材之后,装船经大运河运输到皇木厂码头卸货,并储存在这里,再经陆路运进皇宫。</p> <p class="ql-block">皇木厂建成后至嘉靖七年(1528年),历时120余年,京城官民乃至三北地区所用漕粮、海盐、茶叶、建材等物资,抑或北方牲畜、皮毛、山货等大宗商品,皆用舟船或驼队运抵皇木厂一带集散。当时的皇木厂一带,舳舻蔽水,帆樯如林,驼队车队不绝于途,水陆交通、客货运输极一时之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永乐五年(1407年)将所采征建材沿大运河运至此处存放保护,工部在此设皇木厂、花板石厂,户部于此设上、下盐厂。一百多年后,明武宗朱厚照还在此设有皇店(江米店)。</p><p class="ql-block">这些材料在此加工,再通过陆路转运入北京各皇家建筑工地,而食盐还要销往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甚至远达乌兰巴托等地,必用骆驼运送,因而皇木厂一带还设有骆驼店。于是,皇木码头与皇木厂、花板石码头与花板石厂、盐码头与盐厂以及皇店、骆驼店等管理和服务设施,逐渐形成了几片独立区域。此情况一直延续到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北运河改道。</p> <p class="ql-block">花板石厂出土的部分石材遗石 皇木厂村的村口,放置着数块巨大的石块。这几块巨石可不是一般的石块,它们是竹叶纹石灰岩石是千里迢迢从南方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京城的。1998年修筑京沈高速公路时,在皇木厂村东南旧村处取土修筑路基时,从地下挖掘出土的。据史料记载,大运河古河道西岸是石厂旧址,明朝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的石料,从南方运抵张家湾码头都存储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故宫太和殿所用长14.5米、直径1米多的整材木料都是通过运河从南方原始森林里运来,再运入北京城。此外皇木厂还是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运盐中转站,当时这里大木成山,车辚辚,马萧萧,运河号子响彻云霄,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如今,村内仍遗留着大量的历史古迹,现保存着建设北京城的巨大花斑石46块、运河古道遗址150米等诸多古迹,包括建皇宫、皇陵用的红丝印叶纹嘉石,官盐码头称盐用的石铨,“惜字局”石碑等。</p> <p class="ql-block">村东尚存一段清嘉庆以前大运河故道遗址,今用来养鱼。</p> <p class="ql-block">村北保留的的古河道</p> <p class="ql-block">古运码头</p> <p class="ql-block">村里原皇木厂遗址所遗存的巨大黄木,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它不糟不朽,坚硬如铁,平放地上,二人隔着黄木相对竟不见面。</p> <p class="ql-block">当年管理木厂的官吏在木厂四周栽植了许多国槐,现今仅剩一棵。该槐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经多年风雨变故,仍然枝繁叶茂,焕发着勃勃生机。其主干胸径近2米,四根巨大树杈分指四方斜向青天,冠状如伞,茂盛滴翠,十分壮观,是皇木厂村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树旁有碑刻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永乐四年(1406年)至嘉靖七年(1528年),北京城里皇家建筑所用的珍贵木材沿大运河运到此存储,管理官吏在木厂周围植槐,今仅余此株。</p> <p class="ql-block">据村民回忆,“1949年之前,皇木厂村数度驻扎军阀部队,他们多次打算砍槐为柴,皆因槐旁村民臧士印誓死拒伐,古槐始得存留。”如今,这棵古槐被加以重点保护,相关部门每年都会给古槐施药、护养。</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如今在皇木厂村内花岗岩相伴的道路两旁,是江南水乡风格的亭台楼阁以及小桥流水、竹楼垂柳,一派江南水乡风光。这是皇木厂历史上作为沟通南北的仓储码头遗留下来的独特风格,它既有北方的豪迈粗犷,又有南方的细腻柔软。</p> <p>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北运河改道后,码头、厂库以及店铺废弃,这一带逐渐由盛转衰,慢慢形成了几个居住点,依附于张家湾。1935年,皇木厂、江米嘴、骆驼巷、小张家湾等7个自然村从张家湾析离,组成皇木厂行政村。</p><p>如今,漕运早已成为张家湾的历史,运河码头旧迹难觅,张家湾百姓的生活几百年来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不过历时数百年的漕运,在张家湾北侧的皇木厂村留下了鲜明烙印,甚至还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民俗。</p> <p>现如今一家一栋小楼,村里就业率100/100。</p><p>皇木厂村率先开始旧村改造。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村共建起了668栋别墅,使全村百姓全部搬上了楼房。</p> <p class="ql-block">倦时闻琴品茗,于莲花之边,帘外翠竹阳光明媚,享受难得的闲情雅趣。</p> <p class="ql-block">皇木厂的“竹马会”民间花会“竹马会”流传至今,除了这些遗迹,张家湾一带还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旧是民间花会,民谣称:“马营的秧歌张家湾的会,皇木厂的竹马排成队”。皇木厂村的竹马会始于元代。元代时,只有两个竹马会,一个是台湾的竹马会,一个是皇木厂竹马会。</p><p class="ql-block">在后来的演变中,大运河沿途很多地方都有了竹马会,但是其他地方的竹马会和皇木厂的竹马会不一样:其他地方的竹马会只有马,没有骆驼。而且皇木厂的竹马会,还会给马搭上黄袍(据说当时皇木厂的竹马会是受了皇帝册封,每年会进皇宫给皇上表演)。1949年以后,竹马会还曾表演过,但没几年就散了。再后来,皇木厂村民逐渐恢复了这一习俗。</p> <p class="ql-block">皇木厂村民李树德讲述了一个关于竹马会有骆驼的历史传说:明朝后期,李自成将要攻进北京的那几天,崇祯六神无主,大臣面如土色。一位姓文的太监替皇上到外面求签测,问凶吉。文太监见到测字的摊儿,上面写着:“若问命中有,请问张铁口。”</p><p class="ql-block">文太监拿笔就写了一个“有”字,张铁口看了一下,说:“哎呀,不好。”太监问:“怎么不好呢?”张铁口说:“大明江山丢了一半。”太监又写了一个字:友。张铁口一看,“嗨,反叛的都出了头了。”这时,张铁口又说:“请问,您贵姓?”太监答:“姓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铁口说:“赶紧往回去,崇祯哪,不好,您不是瞎耽误功夫吗?……”他没往下说,文太监就往回跑,进了宫一问,才知道崇祯出了神武门,最后崇祯吊死在煤山。后来,文太监问张铁口是谁逼迫崇祯丢了大明江山。张铁口说:“这个人可不简单,嘴上坐锅,胳膊上跑马。”原来,张铁口说的是生活在东北的八旗官兵。“胳膊上跑马”,说的是他们的马蹄袖。据说八旗人进北京时,带的衣食住行是骆驼驮的,而且皇上骑的是一头黑驴,所以后来的皇木厂竹马会,由八匹马、两头骆驼和一头黑驴构成。</p> <p class="ql-block">北皇木厂</p><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直隶巡按御史吴仲主持重修通惠河的工程,把张家湾到通州的几十里大运河河道进行了修治,通惠河的河口从张家湾挪到了通州城北。大运河运来的漕粮、皇木和其他各种货物,都可以直接运到通州城东,再上岸存放,或者进行交易。因此在通州城北的大运河西岸又设立了一座皇木厂,这便是如今通州永顺镇的皇木厂村。</p><p class="ql-block">北皇木厂已无存,只有地名了。</p><p class="ql-block">漕运的兴盛还催生了其他码头的兴建,最出名的则是皇木码头和金砖码头,对应的就是皇木厂和砖厂(虽与张家湾的皇木厂和砖厂同名,不过他们并非一处)。自嘉靖年间通惠河改道后,通州城取代了张家湾成为北运河新的水运枢纽。京城宫殿、园囿、陵墓建设所用的皇木、金砖不再存储在张家湾,而是直接运至通州北关存放,这样在通州北关就出现一个新的皇木厂和金砖厂。</p> <p>“膛大鞋”</p><p>值得一提的是,在永顺镇皇木厂,也有诸多漕运的痕迹。据永顺皇木厂村民讲,这一带有一种装卸工叫“蹚大鞋”的,“那时候人穷吃不上饭,‘蹚大鞋’说白了就是搬运粮食的时候,顺便在鞋里蹚一些粮食回去做口粮。那时候鞋都是自己手工做的,纳帮衬底,鞋一般比脚大,走起路来声音‘咣当咣当’的。装卸工在卸粮的时候,两个脚丫这么来回蹚,一天也能蹚不少米回家。甭管几口子人,把鞋里的米往那儿一倒,够吃一顿的。”</p> <p>永顺镇北皇木厂现在的样子</p> <p>在永顺皇木厂的东边,隔着九圣庙,便是盐滩村。盐滩原来也是盐厂,与皇木厂一样,都是在明朝嘉靖年间通惠河重修过程中,从张家湾迁到通州城北的。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京到天津的火车道修筑成功,大运河停止了漕运,朝廷的漕粮和其他所需物资,都经火车从天津运往北京,盐厂荒废,由于长时间的食盐堆放,盐厂的土质出现了变化,这块地方渐渐形成一片一片的盐碱地,加上天旱,地上没有水,这里的土地不长庄稼,当地人便把这里叫做盐滩了。随着盐厂废弃,盐滩变成了这个村的村名。除了盐滩外,永顺皇木厂还有存放姜的“姜厂子”,货物中转的“下关”(今日的“下关村”)等。</p> <p>盐滩路(消失的盐滩村)</p><p>明清时期,官盐从南方漕运至通州盐滩村存放,盐滩村也因此成为北京乃至北方最大的食盐集散地。虽然如今已经见不到食盐集散的盛况,但是为了延续通州文脉,保留文化乡愁,故启用了这个历史地名,盐滩路就是因曾经的盐滩村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盐滩村村民不会种地,只会使船。盐滩村曾经有运河上四大漕运船帮,最后一位纤夫赵庆福是船工号子唯一非遗传承人,就是土生土长的通州北关盐滩村人。北京城是“一代代船工嚎来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照片来源于网络)</span></p> <p>通州运河的盛景谁也没见过,1987年就是盐滩村韩友恩首次描述了运河上那铺天盖地的一幕,韩友恩1902年才出生,他也没亲眼见过,他是从老祖儿那儿听来的。说是元明清时代,每年通州运河上,1万多艘漕运船,首尾衔接十几里,甚至一度堵船、限行。那年景,运河号子响连天,靠岸而居的人形容这是‘十万八千嚎天鬼’。所以,船工都是‘嚎天鬼’——北京城是漂来的,也是一代代船工嚎来的。</p> <p>北京称之为“有礼的胡同,无礼的河道。”</p><p>为什么说“无礼的河道”</p><p>运河两岸人家祖上都是搞漕运的,一大家族合买一条船,专跑北京到天津这一段。一趟来回一礼拜,北京到天津顺风顺水,3天准到;天津回北京,逆流而上,船工一路拉纤,得4天时间,鼓劲提神、劳逸结合的运河船工号子由此产生。那时候人穷,衣服舍不得下水,前面缅裆裤一裹,从后面看就是一群光着屁股的大老爷们。远远听见“嘿呦!嘿呦!”的号子,运河边劳作的大姑娘小媳妇赶紧远远避开,这叫“无礼的河道。”</p> <p class="ql-block">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最后一个传承人赵庆福离世以后,运河文化传承,没有沦为千古的绝唱,但后人没有经历过,那段水深火热、拿命讨生活的声嘶力竭,现代人嚎不出来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照片来源于网络)</span></p> <p>六.里二泗村</p><p>里二泗村伴水而生的古老村落已经有两千四百多年,蜿蜒三千多里的大运河曾沿着村边滚滚而去,是通州南部最早有人烟聚落地之一,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战国时期。</p><p>“早秋十五潞河边,里二滩头一系船。为爱清风消溽暑,更怜明月满中天。”这是明代顺天府通州人刘廷谏的《七月十五日夜泛舟里二泗》诗。</p><p>当初,人们披荆斩棘,辟荒为田,繁衍生息,渐成聚落。到了西汉时期,这里已经是水美粮丰,人口渐多,还出现了集市,渐成城邑。 经过两汉的社会发展,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多。三国以后至五代十国长达七百多年间,北方“五胡乱华”,国家纷更,征战不已,藩镇割据,人民争相南逃,这里也曾农田荒废,人烟减少。契丹国从儿皇帝石敬瑭手中接过燕云十六州后,汉族地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里人口又逐渐增多。</p> <p>历史上,人们曾将京杭大运河分为五段,最北一段由通州到天津,称北运河。北运河因水源、方位变化,又有潞水、白河、潞河、泗河等众多别名。到了元代初期,漷县东南的白河因白河、萧太后河、凉水河、通惠河汇流而叫作“泗河”。当时,白河从通州城东分成两股,一条从龙旺庄流向东南,一条从小圣庙经张家湾流向东南,两股又在西集镇和合站村复合为一,该村也因此而得名。关于这两股河流,当时有里、外泗河之说,里二泗村在里泗河之畔,故得名。</p> <p>那时的里二泗就有一座道教庙宇,面临大运河。随着漕运的兴盛,香客渐多,这座庙宇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而“寺”恰与村名中的“泗”同音,白字先生便将村名说成“李二寺”,后来还有人编了一个动人的李二修庙传说,由此假名传开。一直到了明代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村中重修庙宇,嘉靖皇帝赐名“佑民观”,“里二泗”村名才拨乱反正,恢复正名。</p> <p>通州古代的时候是大运河的北终点,所以这里的古迹很多都与漕运有关。里二泗也不例外,原来本是船帮、水手们供奉妈祖用的。南方人叫“妈祖”,到了北方则称之为“水神天妃”,因此村民也叫它“天妃宫”。</p> <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佑民观所有殿堂、神像及文物全部被毁,只剩下院中一棵古树及数块石碑。&nbsp;</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照片来源于网络)</span></p> <p>民俗称《里儿泗庙》。《佑民观》原是白云观的下院。在明清两代是京东道家第一福地、最大观场。民间素有“西有白云观,东有佑民观”的说法。</p> <p>历史上,曾有三个皇帝来过《佑民观》。第一个当属明朝嘉靖皇帝。明代嘉靖十四年为扩大影响,就将酷好道教的嘉靖皇帝请到庙中,恳请赐名,于是得名“佑民观”。 明万历十年,因“佑民观”在慈圣太后李氏的家乡,因此多有捐资布施。</p><p><br></p> <p>清顺治八年,顺治皇帝听说“佑民观”香火灵验,也慕名前往祈求子嗣。据说,当时顺治皇帝还赏银五百两,用以修缮庙宇。</p><p>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率领皇子和文武百官等众人来到佑民观,还在观内住了一宿。同时康熙皇帝接见了通州官员,巡视运河并商定运河修浚方案,并御笔亲书“保障漕河”赐予“佑民观”。(不知是康熙在何种情况下所赐,此匾后来不知所终,现在的字为后人所仿。 )后来到了乾隆、光绪、民国时期,都曾经多次对“佑民观”进行维修补建。</p> <p>康熙御笔赐《保障河漕》</p> <p>院内植有翠柏苍松,其中一棵虬枝古槐已经在那守护了470多年,古槐树下,有十余块雕琢玉石围着,显得格外古朴、庄重。</p><p>1992年春节,有小孩在古槐周围放烟花,点燃了树干,烧断了不少枝条。现在这些枝叶都是后长出来的。古槐也饱经沧桑。</p> <p>玉皇阁前这棵国槐,是周从善道长亲手所种,为一级古树,是这道观中目前所能见到的历史最久的一件遗存。这棵国槐枝繁叶茂、蔽日参天,至少可以容纳几十人在它底下休憩纳凉。</p> <p>明朝嘉靖年前,佑民观称天妃宫,天妃即海神妈祖林默娘。古人以天为帝,以地为后,以水为妃,所谓天妃就是水神。</p> <p class="ql-block">金花圣母为合二为一之神,一为天上之神,一为地下鬼神,一在水中救难,一在人间助产。天妃金花圣母本为福建沿海渔民之女,因父死海中,苦苦寻救,在海中寻父尸三日,终携父尸而回,时人称孝女,后坐化而去,乡人修庙供奉,求之灵验,此女即妈祖林默娘。(另一金花夫人为广东人所祀,为助产之神)其封诰由“灵惠昭应夫人”而“护国明著天妃”进“弘仁普济皇后”再进封“天上圣母”。初在沿海水域,后在河湖地带奉祀,又随京杭大运河北上,在里二泗佑民观坐享供奉。娘娘庙为水神之庙,佑民观所奉属属北京首例,京中无二,加上送子娘娘之说,使此观远近闻名,声震华北,也就不足为奇,正是香烟鼎盛,数百年繁华一点不假。</p> <p>东边药王殿</p> <p>西边子孙殿</p> <p>明代时,张天师进京城大都是走水路,所以会经常下榻坐落在运河边并且是正一派道场的佑民观,就住在佑民观的东跨院,据说院中还经常挂着印有“天师府”字样的红灯笼。</p> <p>民国时期,通州镇城内有道教庙宇约160座,佑民观为其中最大的一座,“最大一座道教庙是元代所建而明嘉靖皇帝赐名的里二泗佑民观,北滨大运河。前有大牌楼,后有玉皇阁,四边院落带东跨院”。&nbsp;</p> <p>不过后期随着佛教及基督教在当地的传播,道教在通州地区的势力渐弱,“自光绪后半叶,耶稣教来通布教,信徒渐众……道教则已过去,渐就式微矣”。这样一来,佑民观也就随之萧条。据通州籍作家刘绍棠回忆,他自小体弱多病,家人让他在远近闻名的佑民观道人周清远门下当了记名道士。</p> <p>左右的钟楼、鼓楼。</p> <p>1948年为解放北平,第四野战军某部在此庙设储备油库。佑民观后又被改为小学,1958年该庙建通州里二泗中学。1959年夏,北京文物普查为通州“文保”单位,1966年夏,此庙毁于“文革”。2003年,里二泗村和广大群众筹资重建,“北京中博房地产公司”总裁李福祥先生臻情助善。2007年邀请到了刘崇尧道长主持庙内宗教事务,自此,刘崇尧道长带领数位女弟子在佑民观修道。2009年8月,经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现更名为“北京佑民观坤道院”。</p><p><br></p> <p>里二泗码头遗址</p><p><br></p> <p>元代漕运船穿行在里二泗村北,故在村西北就形成了码头,以及为过往商旅和附近百姓拜神祈福而建佑民观。过去曾有“传到张家湾,舵在里二泗”之民谣。里二泗村汉代即已建村,元代时北运河由主干河流、通惠河、萧太后河、凉水河四条河汇聚而成,又被称之为泗河。因泗河自通州城流向东南后,分为内外两股河流,并有里二泗和外二泗之称,而里二泗村因位于里二泗河畔,村名由此而来。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后,运河自大棚村附近改道,走康家沟(现在河道),而张家湾、里二泗一线大运河淤塞,便浅、变窄,逐步成为故道遗址,码头随之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里二泗村南有36万平方米的大型汉墓群,在京郊实属罕见。说明这一地区起码在汉代就有人类在繁衍。</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此观是停尸的地方,运河上淹死或意外死亡者,就运到佑民观。</p> <p>大型汉墓群有120万平方米,里二泗村南埋藏区范围:东至里二泗村东来福食品厂西围墙及其南北延长线;南至现状姚辛庄村南迄西侧的水渠;西至烧酒巷村东现状路;北至里二泗村外沿及村西主路。曾清理发掘多座汉墓,出土文物有灰陶器、陶俑等。现该地区尚存东西横列3座大型汉代砖室墓,据史料记载为“循良三冢”。</p> <p>七.烧酒巷</p><p><br></p> <p>烧酒巷的由来</p><p>烧酒巷村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是一个有历史有典故的古老村落。村子紧邻凉水河。</p><p>在大运河南岸,明、清两代,漕弊丛生,或官员克扣,或吏役勒索,使得押运漕粮的官兵或旗丁受到严重侵害,不得不贿赂打点,而固定的运费肯定不足,便逼使押漕兵丁不得不偷盗漕粮卖给沿岸商家,使漕粮亏损。为弥补缺空,就买一种药物,喷洒在舱粮之内,使粒粒涨大,又一时半会儿不会使漕粮霉变。</p> <p>于是,在漕船快到通州之前,商家便买下被盗卖的漕粮,就近建造制酒作坊,设烧锅造酒,又便于将酒卖给来往船上商贾行旅,很是兴旺, 沿运河南岸形成制造烧酒的巷子,遂名此一聚落叫“烧酒巷”。</p> <p>1981年在该镇所辖烧酒巷村发掘出汉代五珠钱1000公斤。</p> <p>村里人的热情,带我参观和寻找历史的遗迹。</p> <p>当年的烧酒访所在地</p> <p>村书记介绍说:现在正在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烧酒巷村拆除了村里的私搭乱建,后期将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进行提升。</p><p>村里还要建一道文化墙,重现烧酒巷村数百年的运河历史记忆。</p> <p>公园在建造过程中将结合 该区域烧酒文化特色,围绕烧酒巷村周边的运河文化,大面积种植桃花、杏花、玉兰、海棠等春花植物,形成有春花特色的人文森林。</p> <p>芦喧织锦秋、春彩烧酒巷。</p> <p>凉水蛙声</p><p>休憩长廊、凉亭、标牌小品等,再现运河烧酒的历史文化。</p> <p>茶棚酒巷</p> <p>村野酒香(村书记给的建设设计图)</p> <p>八.崔家楼</p><p>崔家楼村就坐落在大运河畔,明代因这里建有水陆码头而成村,村里建有高房一座,崔家楼因此而得名。(当地人叫崔楼)</p><p> 最早属于侉子店乡,后来改名为甘棠乡,现又和胡各庄合并为潞城镇。</p> <p>康熙巡视北运河堤与下江南四次驻驻跸。村里有运河故道,关帝庙遗址,古码头遗址。嘉庆十三年运河决口。</p> <p>我右手边就是运河故道</p><p>明代大运河北走向是:潮白河和温榆河在通州北关石坝附近汇聚,经东关、大棚村、小圣庙、北马头、张家湾、里二泗、崔家楼、西马坊、榆林庄、长陵营。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运河改道。</p> <p>村门口坐着一位八十多岁老人,和老人聊了一会崔家楼曾经发生过的事,很多事情也是他爷爷告诉他的。他告诉我运河故道的位置和码头遗址的位置,听他爷爷说运河改道就一夜的事。</p> <p>清代早期,北运河河道比较稳定,自乾隆以后,北运河河道开始发生变化。乾隆时期,潮白河与温榆河汇合点从通州城北移动至通州城东南杨坨村西。嘉庆年间,小圣庙以下北运河河段发生较大改变。北运河原来从小圣庙向西南流经张家湾,在张家湾城南有凉水河汇入,然后东南流至里二泗,经里二泗一直向东,流经崔家楼、谢家楼,然后东南流经马坊后折而西流,至儒林、供给店后折往南,经长陵营、马头村、耿家楼折向东,经肖家林进入香河县境,这一段河道相对稳定,直到嘉庆年间运河改道为止。</p> <p>康熙皇帝在位时,非常重视北运河的河道治理,分别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五月、三十四年五月、三十七年五月,三次巡视北运河河堤建设,并多次经过今潞城崔家楼村,且在此处驻跸(丁巳(二十日)。上巡幸畿甸、阅视河堤。命皇长子允禔、皇三子允祉、随驾。是日启行。驻跸通州崔家楼)。另外,里二泗村北有上店村,运河东有夏家店村,这两个村落的得名与运河河道变化也有一定关系,上店又称上家店,夏家店又习称下店,可见上店和下店这对称呼应是位于运河上下游之间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我身后就是码头遗址</p><p class="ql-block">为防治水患,宣统元年,直隶总督那桐建议在苏庄北鲇鱼沟修筑滚水坝以杜绝险情。</p><p class="ql-block">宣统元年请求在苏庄北建滚水坝,按照次年兴工的计划,当是在 1910 年修建的滚水坝,同时又有“截裁大湾”之举,使运河水便于宣泄。这个大湾,当是里二泗以下经崔家楼、耿家楼、马坊、供给店一线的运河河道。民国以后,为了便于汛期河水下泄,保障河水不再泛溢,对运河河道进一步治理,对河道裁弯取直。</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通州设有榷税口十二个,即崔家楼、宏仁桥、北鹅房、东岳庙、新河口、通州东西南北四关、浮桥和张家湾。</p> <p>清代嘉庆以后,有人将船只经过码头至通州的航程编成了歌谣:</p><p>榆林庄上小屯就,崔家楼上二泗浮,</p><p>烧酒巷向张家湾,花板老堆望通州。</p><p>歌谣中的榆林庄、小屯、崔家楼、烧酒巷、张家湾,是村名。花板(石),是明代在张家湾附近存放从南方运来的花板石的堆场旧址,形成的地名称“花板(石)”。最后一句中的“老堆”,所见的历史资料中未见这个称谓,可能是过了花板石厂不远有货栈(堆坊),因年代长久,被人称为“老堆坊”。</p> <p>关帝庙遗址</p><p>毁于1966年“破四旧”,唉……喜欢看古迹的我,走到很多地方都会听到,毁于文革时期破四旧的年代。破四旧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面貌带来了打击,至今都无法估量其破坏程度和波及后果。</p> <p>这个房子位置曾经是关帝庙主殿</p> <p>接出来的铝合金门窗小房子是古槐位置,大概有500年树龄。</p> <p>唯一留存的一块石头</p> <p class="ql-block">九.儒林村</p><p class="ql-block">儒林村在通州城东南,大运河东岸的沙滩上,形成于清朝初年。村中土地三分之一被清朝王室跑马圈占,成为村民不可侵占的“旗地”。村名“儒林”,并不是因为村中出过儒学大师或著名学者,恰恰相反,贫困的小村几百年也没出过一个有学问的人。第一个大学生就是刘绍棠。</p><p class="ql-block">还一种说法:后儒林村原名千家店,村西有圣人殿,因读书人多,即改名儒林村。明朝时,一赵姓御史在村南建新村,名前儒林;原儒林村改称后儒林。清代,前、后儒林曾并称“榆林村”,后复分为后儒林、前儒林。</p> <p>1936年2月29日,刘绍棠出生在大运河畔儒林村一户普通农家。</p> <p class="ql-block">刘绍棠,中国乡土文学作家,通州儒林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95至2003年,出版《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文集10卷;2018年出版《运河之子 一世情缘 刘绍棠大运河乡土文学书系》文集20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照片来源于网络)</span></p> <p>刘绍棠出生地,这个小农家院房产有争议,目前是刘绍棠侄子在居住。</p> <p>刘绍棠从小就是神童的说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小时候母亲唱的歌谣,民间艺人讲的故事他都能很快记住,还能生动地讲述给小伙伴听。1942年春节过后,不满6岁的刘绍棠被送往邻村供给店村上小学。小学的校舍是关帝庙中的后殿。当时村里有一个小饭铺,开得红火却一直没有名字。一天,饭铺女老板请了外村两个教书先生给饭铺起名。两人酒足饭饱后仍想不出好名字。这时在门口玩的刘绍棠突然说:“李白有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就起名‘柳香居’吧!”两个先生和店中人都极为惊讶。后来饭铺正式起名“柳香居”,请人写了匾额。当年春节,刘绍棠又为店铺写了对联“南通州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金运河银运河 金银运河运金银”。这一年刘绍棠不满7岁。1946年,10岁的刘绍棠离开儒林村,到通州城内县立模范小学读高小。第一次写作文,他一口气写满了五册作文本,写出了长篇《西海子游记》,轰动全校。</p> <p>到文联半年后,因年龄太小,刘绍棠被保送到通县潞河中学读高中,学还没开始上,他就创作了《完秋》《暑伏》两篇小说。8月底,他把这两篇小说给主持《天津日报 文艺周刊》的孙犁寄去了。那时候刘绍棠家穷,他还在信中说,您看能不能发,如果能发,请赶紧把稿费寄来。后来9月和10月各发表了一篇,这两篇文章的稿费,就够刘绍棠和他妹妹一学期的伙食费了。</p> <p class="ql-block">通州潞河中学的三位学生创办了‘益智学会’,出版了《益智周刊》,吸收刘绍棠参加。</p><p class="ql-block">从此,以自己从农村进城上学的经历为原型,写了个连载小说《飘零》,在《益智周刊》上发表。后来,周刊被国民党勒令停刊,连载小说也就半途而废了。不过刘绍棠评说这段经历,使他不知不觉走上文学之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潞河中学里的绍棠路标)</span></p> <p>高一写的小说,被叶圣陶选进高二课本。</p> <p>1954年9月,18岁的刘绍棠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是儒林村第一个大学生,全村父老乡亲为他骄傲。但不久刘绍棠发现中文系的系统学习与他的文学创作不是一个路子,经过认真考虑,他写了退学申请。</p><p>1956年春,20岁的刘绍棠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p> <p>刘绍棠墓</p><p>刘绍棠在他的文章中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着京东大运河的风情花卷,逝世后选择了京东运河畔为安息地,以灵魂守望着这片热土。</p> <p>刘绍棠墓位于儒林村,东大堤内测。</p> <p>刘绍棠笔下的京杭大运河:漕运商船往来,槁声、撸声,风樯帆影;花船、帆板、水葫芦,柳叶小舟穿梭其间;两岸瓜棚柳巷鲜果飘香;蒲柳人家炊烟袅袅,又是一番河套风情。</p><p>今天的大运河却是如此清静。</p> <p class="ql-block">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虽历经岁月的磨蚀,却仍滋养着沿岸的人们。这条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的南北水上通道,使沿线一个个小村落……,也孕育出别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北京在大运河最北端,这里的古都文化遗迹在运河文化带中气势最为恢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