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邑

turrner

<p>杜陵国家遗址公园,位于西安曲江二期范围内,杜陵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来是一片高地,僪、浐两河流经此地,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p><p>中文名</p><p>杜陵国家遗址公园</p><p>别名</p><p>杜邑遗址公园</p><p>陵墓</p><p>西汉后期宣帝刘询</p><p>旧名</p><p>“鸿固原”</p><p>模式</p><p>一心三带</p><p>保护区域地貌状况历史遗址三大板块兴盛气象</p><p>历史起源</p><p>杜陵遗址公园——一心三带为基准模式,一心包括杜陵遗址核心保护区,三大板块分别为 核心文化展示区、杜陵汉代文化综合体验区、明代秦藩王十四陵(明秦王)遗址公园</p><p>保护区域</p><p>杜陵遗址核心保护区</p><p>杜陵的陵墓封土为核心,陵墓、陪葬墓封土、从葬坑的遗址展示及陵庙、寝园的遗址复原展示为主体的文物保护核心区与陵园遗址旅游区。依托杜陵的文物遗址展示,通过游览使游客领略到杜陵的宏大规模、陵墓形制特点和布局风格。</p><p>地貌状况</p><p>杜陵国家遗址公园</p><p>(1)杜陵及王皇后陵封土遗址</p><p>杜陵国家遗址公园是以杜陵及王皇后陵封土堆为核心,在尊重原貌,保护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低强度开发。杜陵夯筑封土居陵园中央,顶部平整,四棱角斜线分明,由于地处整个地貌的制高点,这里将会成为遗址公园重要的视觉通廊。</p><p>历史遗址</p><p>(2)杜陵及王皇后陵寝殿</p><p>西汉帝陵的地面上还建有寝殿、便殿、祠庙一类的礼制建筑。杜陵的寝殿于1983年发掘。位于陵园东南,周环墙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74 m,南北宽112 m。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通过复原、重现的手段,将这一历史遗址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传达给游客。</p><p>三大板块</p><p>杜陵汉文化展示体验板块</p><p>汉代作为中华汉文化形成的主要标志时期,有着许多先进、时尚的文化,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发掘与传承,对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深入开发研究汉代时尚文化,采用碑刻、雕塑、园林、演艺等综合措施,形成以展现汉代时尚文化展示区,为公众提供欣赏、体验、学习、参与的展示体验区。</p><p>杜陵遗址文化保护展示区</p><p>(1)杜陵陵墓展示博物馆</p><p>杜陵陈列馆位于陵园西侧,是一座以汉代建筑为原型,现代化陈列手段的综合博物馆。其建筑采用下沉式结构,充分保护了陵园的整体环境风貌。在展室内陈列着近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陵墓等文物精品,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杜陵文物保护展示的陈列馆。</p><p>(2)陪葬墓展示区</p><p>西汉诸陵都有陪葬墓,数量多,规模大。在帝陵陵区范围内,有专门为陪葬者设置莹地,即陪葬墓区。墓区内按家族为单位分有的数量众多的墓园,园内的墓上筑有封土,家旁或建有礼制建筑,这些不同于前代的殉葬或陪葬者。这些陪葬墓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多数分布在帝陵以东,少数在帝陵以北。根据这一具体分布,我们建议将陪葬墓展示区的主体设置在陵园东侧的汉文化综合展示体验板块。通过现代化科技元素及设计元素的介入,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前提下,对汉代陪葬墓文化进行全景式的展示。</p><p>(3)汉代文化主题雕塑展示区</p><p>汉代文化主题雕塑广场是一座以汉代文化为主题,通过石雕、铜雕、及新型材料雕像等的视觉传达以及汉文化音乐广播的听觉传达,让游客从视觉、听觉全方位角度体验文化的雕塑主题公园。公园建有“中华史雕塑区”、“汉风雕塑区”、“创意雕塑区”三个景区。</p><p>(4)司马道及东司马道广场</p><p>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分析可知,西汉时帝陵陵园四门以外各有神道一条,汉时称“司马道”。与园中封土底下的四条“羡道”相对。我们将在司马道上通过雕塑的手法将汉代历史、科技、人物等按照一定线索做成雕塑群落进行汉代文化的综合展示以及考古墓道文化的综合展现,司马道广场将设置零散的游客服务配套及休憩设施,在汉文化大背景的衬托下,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汉文化主题广场。</p><p>兴盛气象</p><p>杜陵汉代文化综合体验区</p><p>(1)中国碑石文化林</p><p>在深入研究汉代时尚文化的基础上,以诗词歌赋及历史故事为题材篆刻石碑画林,使其成为学习汉字、了解汉文化、研究汉文化的重要场所和独具特色的景点。通过汉赋,我们可以从贵族文化、民间市民文化、时空意识等多个方面,领会到汉代都市的整体风貌,以及整个汉代社会的兴盛气象和时代精神。</p><p>(2)中华传统节日博览区;</p><p>汉代“太初历”确立了以建寅月为岁首,打破了先秦时代的原始崇拜信仰,为节日风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汉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各地区风俗的融合,先秦时期的荆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吴越文化圈、齐鲁文化圈、秦文化圈等,到汉代逐渐融为一体,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对节日风俗的统一起了重要促进作用。所以中国主要节日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基本定型。此外,汉代儒家独尊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节日风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许多节日礼俗大多可以在汉代找到它的源头。而曲江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业巨头,保护弘扬中华传统节日的责任义不容辞,而通过传统文化产业的保护展现,可以进一步树立中国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体系。</p><p>(3)汉代民俗文化体验区;</p><p>本区位于宣帝陵墓以北,杜陵邑东南的三兆村,村民住宅至今保存着传统民居的风格,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受汉文化影响最深,延续汉代民俗的最重要的文化积淀区。以汉代手工业展示、汉代居民生活情景展示、汉代民俗节庆活动展示及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仿古书籍出版和影视产品制作为主要内容,体现汉代中兴盛世时期的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旅游区。</p><p>(4)林荫创意雕塑区</p><p>以园林的自然景观——不同的形态的常绿树为雕塑背景,形成了绿色的植物与雕塑相互映衬的丰富景观。通过数尊抽象写意或写实的雕塑像,或置身草坪之上,或半掩花草之间,或独处林荫之下。植物的丰富色彩、美妙的形状为雕塑的背景,使这些雕塑佳作迸发出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位于园区大片的草坪和以植物为材质的雕塑构成了绿雕区。绿雕区以自然造型的植物雕塑为主,雕塑各具主题,题材轻松活泼,绿地也以疏朗、明快为特点,给人愉悦和恬静的感觉。</p><p>(5)杜陵塬台塬公园</p><p>利用杜陵特殊的台塬地貌的吸引力,开发相应的地质景观观光旅游旅游线路,配套一定的旅游服务设施,将台塬地质公园打造成完善的市场产品。同时对产品进行高调的包装推向市场,借助地质公园的吸引力形成产品的特色价值和市场价值,将整个地质公园的市场价值集中于项目,充分完成地质公园的市场化。</p><p>杜陵国家遗址公园</p><p>(6)杜陵生态休闲园</p><p>杜陵生态休闲区是依托杜陵万亩生态林的优质生态环境,以亲近生态、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休闲区域。杜陵万亩生态林其本身就是一道自然的旅游休闲之地,因此可在其特征基础上,通过风貌控制、生态维护及人工规划种植等方式,使杜陵生态休闲区周边的风景更为优质,形成一条优美的风景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