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三中高三甲班1965年毕业</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母校三中</p><p class="ql-block">南京三中始建于1904年,校址跨越白下路和娃娃桥两条街区,南临秦淮河,校门前有石狮子把守,是一所位于市中心的百年名校。</p><p class="ql-block">六二年入学时全市高中很少,初中升学率不高,高中每届只收四个班,能上高中实属不易,能上象三中这样老牌好高中,更是难得,所以班上的同学都比较聪明勤奋,也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班上的学习氛围很浓。任教的多是资质深厚的老教师,他们都很敬业,使大家知识提高很快,我十分感谢这些辛勤付出的园丁。</p><p class="ql-block">六五年毕业时,正值上山下乡的高潮,班上一部分人继续升学,一部分人参加了工作,一部分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去了苏北农场,也有人去了遥远的新疆,:这些上山下乡的同班同学,主动的离开繁华的城市,而去艰苦的农村,我从内心里十分敬重他们。他们是我敬重的时代弄潮儿!</p><p class="ql-block">三年求学生涯,同学们相处得很好!共同度过人生的美好时光,五十五年过去了,很多同学都从未再见面令人怀念。</p><p class="ql-block"> 李秉新 2020.11.8. 于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南京三中高三甲班同学</p> <p>▼三中同学</p><p><br></p> <p>▼三中同学</p> <p>▼2020.10.25.于白鹭洲公园</p> <p>▼白鹭洲</p> <p>▼白鹭洲</p> <p>▼白鹭州</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学聚会</p><p class="ql-block">看了同学聚会的照片,看了大家欢乐的时光,想想大家在校共同上高中学习的日子,想想那些去苏北农场插队的很多同班同学,想想那些去新疆支边的同班同学,令人心里难以平静,今作得小诗一首以表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中同学聚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桥东侧淮水旁,青春年华学习忙。</p><p class="ql-block">石狮守卫校门口,娃娃桥边是课堂。</p><p class="ql-block">一朝乘风高飞去,三年苦读惜同窗。</p><p class="ql-block">黄海边上挥锄头,新疆戈壁恳荒忙。</p><p class="ql-block">再度入学几多人,征途各异奋力闯。</p><p class="ql-block">晚年金陵再相聚,太平盛世福共享。</p><p class="ql-block"> 李秉新</p><p class="ql-block"> 2020.10.28.于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中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学雷锋 ——收拾餐具</p><p class="ql-block">当年全国掀起学雷锋高潮,我们高三甲班也投入这场运动中去了,部分同学去位于三山街建康路上的江苏酒家,去邦助收拾碗筷餐具,由于不了解操作流程还闹出过笑话。</p><p class="ql-block">一桌客人刚用完餐,我们就忙着把餐具收拾干净送到后厨,服务员忙过来告诉我们,大饭店客人用餐,是先用餐后结账,结完账后才能清理桌面。幸好那些客人还坐在那里等着结账並没有逃单。</p><p class="ql-block">学雷锋有的同学,也去过位于洪武路上的工人电影院,邦助后来的观众找座位等服务。</p><p class="ql-block">李秉新 2020.11.12.于南京</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劳动课—— 骑牛摔伤</p><p class="ql-block">当年上高中时有劳动课,主要是去江宁农村去劳动,最难忘的一次是去江宁县铜井乡的农村,邦助秋收割稻子,全班五十多人,分别住在几个村庄,我们十二位同学被分在一个村上,老师让我临时负责一下,大家分散住在农户家里,用稻草铺地为床,睡在地上。上工时人手一把镰刀,在田里割稻子,由于年青气盛忙得浑身是汗,也不觉累,一小块稻田转眼就被割完,又一转到下一块地,从早忙到晚。</p><p class="ql-block">一天吃完晚饭后,刚休息下来一会,忽然女同学黄蓓蓓跑来,急切的告诉我,女同学杨招全摔伤了!</p><p class="ql-block">我十分的诧异,刚吃完饭正在驻地休息,怎么会摔伤呢?我忙去看望,只见她脚翘得高高的痛苦地躺在地面草铺上,脚脖子有些红种。我问她是怎么摔伤的?</p><p class="ql-block">原来她们饭后闲着无聊,见打谷场边树上拴着一头老水牛,水牛边还跟着一头半大的小水牛,小水牛並沒有被缰绳拴着。见此景触发了她们活泼好奇的心理,便打起了小水牛的主意,杨招全想当一下小牧童,跨到小牛背上骑一下,小牛没有缰绳,牛背又高很难跨上去,在黄的邦助下,费了很大的力气,好容易才骑了上去,黄见她骑上去后便松开了手,初生的牛犊,没经过训练,既没有缰绳又无脚蹬,小牛见人骑它便逃跑躲避,杨便从牛背上跌落下来,一只脚先着地,把脚脖子给摔伤了。</p><p class="ql-block">我仔细看看,只是脚脖子有些红肿,天已经黑了下来,离最近的镇医院也有七八里路,交通不便听说小医院晚上也不就诊,只能等明天去医院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大早我前去看望,让我大吃一惊,只见脚脖子肿涨得几乎发亮,上面分布着七八个黄豆般大小的水泡。原来昨晚农妇用菖蒲煮水给其泡脚,水太热,水泡是被热水烫出来的,再说受伤出血,应用冷水捂可减缓出血,农妇好心确邦了倒忙。</p><p class="ql-block">鉴于上述情况需快些送医,当地人也无人来过问,交通不便都是乡村水田小路,无奈又想起了打谷场边的老水牛,向农民借了那只老水牛,众同学把杨同学扶上牛背,由我牵着在黄同学的陪同下,走了七八里的乡野水田小路,来到了铜井镇上的小医院就医。一路上体态硕大的老水牛,特别的温顺,我想它大概是想给它孩子闯的祸,作一点弥补吧!</p><p class="ql-block">小医院的医生说看不了,建议去南京大医院去看。</p><p class="ql-block">带队老师一大早也闻讯赶来,下午在带队老师的陪同下,坐上了由马鞍山方向开过来的火车返宁,住进南京市立第一医院,珍断为骨裂,住了一段时间医院,休学半年在家养伤,这次去农村劳动,印象是深刻的,几十年难忘。</p><p class="ql-block">毕业后听说杨当了小学老师,八十年代初,在省中医院门前公交站上遇到过她,她说是来看病的,什么病我也不便问,后来听说她得的是肾病,就是因为这个病,一位聪明伶俐的同学就早早的辞世了,令人痛惜。</p><p class="ql-block">李秉新 2020.11.12.于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三中往事</p><p class="ql-block">劳动课——被蛇咬 (1060字)</p><p class="ql-block">高中期间,一年一度的下乡劳动课,又到了江宁铜井镇的乡下,被安排去水库运土,在那食物匮乏的年代,一天运土下来感到十分的劳累疲惫,路过一条小溪边,看到一条青色的水蛇,从草丛中窜入河水中逃跑,为了消遣,我急忙跑过去想徒手抓住它,在它弯曲钮动的身子,成一条直线时,我迅速出手去抓它的尾巴,这时头离尾巴最远,本想抓住尾巴后迅速抖动防止它钮转身来咬我,没想到我的手刚碰到它的尾巴,它的头已经掉转过来咬住我的手指,我急忙松开手,他趁机钻到水底去了。我的手指被咬破两排小牙印,在不断流血,见状,老师忙过来,拿出酒精棉球,邦我消毒擦拭,又拿出季得胜蛇药片让我服下。老师只是告诉我马上不要下水,並没有指责我,也沒有讲更多的话,他知道高中生爱面子会接受教训的,现在想想三中老师是一个有风度的人,令我敬重。蛇咬后经过老师的处理,很快就好了。</p><p class="ql-block">能被蛇咬,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沒想到它在水中反应如此之快。过去人们总认为蛇会咬人,是个人人喊打的坏东西,前几次劳动,在草地上我曾徒手抓过红色无毒的赤练蛇,也抓过有毒短尾巴黑色的土公蛇,虽然没被蛇咬过,但过后抓蛇的手指脱掉了一层皮,可能毒蛇身上也会有毒。</p><p class="ql-block">常言说:一招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这次经历后,井绳未必会怕,徒手再去抓蛇确是不敢干了。</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想,当初年青,不知天高地厚,蛇类无故还是不要招惹它们为好。为了生态平衡,现在蛇类也是保护动物了。</p><p class="ql-block">关于蛇药,这里顺便多说两句,</p><p class="ql-block">中学时期,常到位于新街口邮局后面的摊贩市场转转,那里卖五花八门的东西,还会有玩把戏卖药的,很是热闹。一天见到一大邦人,围着一个蹲在地上卖蛇药的中年人,只见他手里抓着一条大蛇的七寸处,拎在手上不停的抖动,蛇张开大口,露出上颚的一根针状的毒牙。他大喊大叫指着毒牙说:这就是毒牙,让它咬着,会中毒身亡,吃了我的药会太平无事,说着他便把舌头伸出来,让毒蛇狠狠地咬了一口,胆小的人见了都吓得闭上了眼睛,蛇拿开后,舌头伤口处,鲜血顿时冒了出來,舌头也渐渐的肿大起来,十分的吓人。他忙拿起蛇药吞了下去,一会儿就平复了,令人称奇。这种超凡的表演能作假么!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想表演前,是否可让蛇先咬别的东西,放掉一些毒液后,再咬人,不然太危险了,舌头离心脏和大脑较近,简直是在玩命。他的展示,让我们见到了蛇药的奇特。</p><p class="ql-block">想起我曾吃过老师给的蛇药,若真是被毒蛇咬了,可能也会化险为夷吧。当年老师下乡时就带着蛇药,可能就是为了防止同学被蛇咬伤的。可巧也真的用上了。</p><p class="ql-block">李秉新 2020.11.17.于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难忘娃娃桥》 (2423字)</p><p class="ql-block">娃娃桥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娃娃桥位于朱雀路(今太平南路)西侧,一条短短的小巷。把南京第三中学,隔为南北两个校区。上世记六十年代,在北校区上高中,教室门和北校区大门挨着,离街也就十来米,可见行人来往。当时对这条小巷並不介意。后来得知,娃娃桥的名字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其中还有一段离奇的故事,令人称奇!</p><p class="ql-block">从有关资料中得知。娃娃桥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南京民间传说:明朝时期,有一个老头肩上扛着小孙子从这个桥上经过,爷爷喜欢孙子,一边走一边和孙子戏闹,摸着小孩的脚底心,小孩怕痒,就拽爷爷的头发,边拽边喊:爷爷坏,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着喊要死,要死啊,孙子打爷爷了!孙子打爷爷了!</p><p class="ql-block">这时,刚巧皇宫里的一个大太监坐轿经过,一听有人喊孙子打爷爷了,这还了得啊,就停下轿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小孩从爷爷手里夺过来往河里一扔,不巧小孩就被淹死了。老头急得嚎啕大哭,拼命拦轿大喊:你们没有王法了吗!为什么把我的孙子摔到河里去?太监说:皇上有明文规定,万事孝为先。孙子打爷爷就是大逆不道,小孩子从小就这样无法无天,将来还了得!这样的小孩该死!老头说:我们是闹着玩的呀,不是真打爷爷。你怎么能不问青红皂白,草菅人命!这个太监满不在乎地坐上轿子走了。老头伤心极了,就到衙门告状,后来这个案子捅到皇帝朱元璋那里去了。</p><p class="ql-block">马娘娘问他:这个案子你打算怎么办呢?朱皇帝说:我要处罚太监吧,太监是我的宠臣,且其出发点是好的,就是莽撞了点。不处罚他吧,这个老头不服气,怎么办呢?马娘娘说:给老头一笔金银,养老送终,另外这个桥不是没有名字吗?就叫娃娃桥吧,纪念这个小娃娃。朱元璋一听:好!这个办法好!既不用处罚太监,又可安抚老头。</p><p class="ql-block">于是皇帝就下旨让南京府台去办。府台按旨意给老人一笔金银养老,又把这座桥用上御赐的名字娃娃桥,老头感谢皇上亲自过问,办案也合情合理,便同意了结这桩公案。</p><p class="ql-block">从此,南京就有了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的娃娃桥。</p><p class="ql-block">但遗憾的是2003年12月娃娃桥街被人改为马府西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娃娃桥来历搞清楚了,如今小河小桥又在哪里?毫无踪迹,记得刚入学时,在北校区足球场东侧,一片场地上,放置了很多直径一米多的水泥排水管子,初中低年级的男生调皮爬上去玩,像玩杂技一样用脚踩水泥管滚着玩,一次一个学生不小心掉下来摔断了膀子。听说这些管子就是用来修理下面排水道的,假期过后就不见了,听说用到下面南北走向的一条下水道上去了。我怀疑下面很有可能是古时的一条小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娃娃桥监狱</p><p class="ql-block">在三中南校区的西面,有一堵高大的围墙,围墙院落的大门开在北面娃娃桥的街上,门前有持枪的军人把守,戒备森严。这里就是著名的娃娃桥监狱。据说这里是民国时期的看守所,源于清朝时期就有,一直延继下来。由于和三中操场紧临,打排球时一不小心,常会把排球打飞过墙去,要请警卫人员邦助捡回来,他们也很热心。邦助也是相互的,他们会常借用学校的操场打球,训练武打与格斗等,我们无事也会看看他们表演格斗,觉得很有趣,早晨时常可见监狱公安人员,到北校区足球场东边,大片的空场地上遛警犬。一只硕大的德国黑背犬和一只体态娇小的史宾格犬,听说小的鼻子嗅觉特别灵。前年在机场就见识到这种犬,从旅客行李中,嗅出了一小段未来及吃完的泰国虾条。因违反国际航班,不准携带动物制品被没收。</p><p class="ql-block">娃娃桥街平时较为安静,到了探监的日子,街上挤满了人,队伍排了数十米之长,都是来探监的,手里拿的多是食品和生活必须品。</p><p class="ql-block">如今,娃娃桥看守所这个民国遗跡已经整体搬迁到水西门外的茶亭东街188号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代变迁,两街易名。</p><p class="ql-block">娃娃桥与马府街,是两条首尾相连东西走向的小街。中间只是隔着一条朱雀路(太平南路)。</p><p class="ql-block">马府街是三宝太监郑和马府所在地。马府街与娃娃桥两条街原本並无瓜葛。</p><p class="ql-block">中国有些底层思维的人喜欢攀附权贵,一个草民若能攀上权贵,可瞬间抬高身价。在一些人的操弄下,娃娃桥街就割断了自身的历史,放弃了自我,跨越街区投身到三宝太监的府邸,改名叫马府西街了,也算是攀上了高枝,显得高大上了,但我还是觉得,能叫有历史渊缘的娃娃桥名字为好。今人所改之名,虽然和声名显赫的三宝太监挂上勾,但御赐的娃娃桥之名也並不逊色,所改新名的历史价值也未必能超越御赐之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雀路,这条从大行宫到夫子庙,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从民国时起就是南京一处重要的商业街,上学时家住城南门西,午饭回不了家,有时会在教室前娃娃桥巷子口,朱雀路上的烧饼店买两块烧饼充饥,在那月供32斤糧票的年代,能吃两块烧饼充饥就已十分的满足了。饭后多余的时间会在街上转转,如今朱雀路已改名太平南路了,为什么会这样?也是令人深思的!</p><p class="ql-block">中国在建造方面,有风水四象之说,就是通常指的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古代汉族人民把东、西、南、北四方。四个方向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朱雀路就是表示位于城南的一条路。文革时期,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浪潮中,因原路名不合时宜,便被改了名。从此古城南京朱雀路便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难忘娃娃桥,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年华已逝,离校五十七年过去了。多少往事仍留在记忆里。当年暑假放映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开学后课余,班上女生就会唱起(花么为什么这样红)等电影插曲,优美的歌声在教室内回响。课余班上也会传出,紫竹调等男生吹奏的清脆明亮竹笛声。班级充满了年青人欢快开朗的氛围,欢歌笑语的学生时代,令人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娃娃桥边的三中校园,文化氛围也是很浓厚的,学校有近百人的铜鼓队,又有数十人的民乐队,国庆游行,他们会组成方阵,走在南京市游行队伍的前列。班上的男同学也去小火瓦巷,省京剧团,每人领一套古代戏装穿在身上,宽袍大袖,色彩斑斓,翩翩起舞,显得儒雅与风趣走在游行的隊伍里,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离校后,学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已从单一的三中一校,如今已把六中,二十二中,六十七中(三女中),三中,四所学校融为一体,统称三中了。教室前的娃娃桥街,也已攀附上三宝太监的府邸,改名马府西街了。毕业后就再未重返校园,十分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秉新</p><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2日 于南京</p><p class="ql-block">——————</p> <p>▼作者:李秉新</p> <p>——</p><p>我于1962年入校1965年毕业离校,三年高中学习生涯,知识面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提高,对母校的辛勤培养,心怀感激终生难忘。对昔日寒窗共读的同学深感怀念。毕业后与大家失去了联系,55年过去了,近来得知同学们的消息,很是高兴,收到他们发来的图片倍感亲切。今汇集一个相册,以供翻阅。由于刚开始搞,图片较少,望大家都能提供素材予以丰富和拓展。</p><p>李秉新 2020.11.10,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