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 也谈走染坊</font></b><br><font color="#167efb"><b> 赵科文</b></font><br> 说起走染坊,老一点的平定人并不陌生,因为在解放前平定走染坊的人实在太多了,几乎每一个村都有走染坊的,就连我们那个只有十二户人家的小山村也有四五家有走染坊的。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我爷爷为了让我父亲出去学点手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跟着我当家的一个姥姥去了河南新乡染坊学徒,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远离家乡父母,到千里之外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每天还要负责给染坊挑水,真不容易。染坊用水量很大,父亲一天要担几十担干净水回来,还要把染了布的脏水倒出去,可想有多么辛苦。除此之外还要学做饭,抽时间学习打算盘、记账等,这些都是染坊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由于父亲能吃苦、肯钻研,三年以后父亲都掌握了这些东西,他打得一手好算盘,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做饭炒菜更是行家里手,掌柜看见父亲是个人才,就让他跟着大师傅学习染布,这是染坊里最有技术含量的活计,从颜色选取、配料多少,到水温控制和漂染时间,要求都十分严格,来不的半点马虎。最后一个工序是把晾干的布去皱纹、碾压平,这需要人用双脚蹬着大石磙来完成,它不仅很费腿力,而且有一定技巧,父亲由于干这活还留下了静脉曲张的毛病。师傅教得认真,父亲学的用心,很快父亲就被染坊升为大师傅,负责整个染坊的印染工作。并且入股染坊成了股东之一。<br> 刚开始的几年,父亲是学徒,染坊管吃管住,一个月给一块钱的工钱。父亲舍不得花全都攒起来,等腊月回来的时候都给了爷爷,这对于一个山村的农家来讲还是不少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收入越来越多,这让没有走染坊的人家非常羡慕,家里有种地的,在外有挣钱的,平定人叫这是庄稼搅买卖,这也许就是平定走染坊人多的一个原因吧。<br>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平定人的老习惯,走染坊的也不例外,年关来临,走染坊的人成群结队,带着一年的劳动收获和给家人买的东西回家过年,没有火车那些年月大家只得步行,路上要走十几天,晚上要住店,很不安全,被坏人截道抢劫的事情经常发生,我父亲和我们村的染坊人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他们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土匪,身上带的钱财被洗窃一空。好就好在保住了性命。父亲告诉我他们每年回来时过了柏井的门限岭才能松一口气,才敢给家里报平安。父亲回来给家里每个人都带有东西,爷爷的疙瘩小帽,母亲的手帕头网,姐姐的头绳发卡等,家里人都非常高兴,我穿着父亲带回的印花布衣服、经常到小伙伴多的地方显摆,照下的相片至今还完好保存,那是七十年前的事了。每年的正月初九,染坊家都要过染业节,供奉染业先祖梅葛仙翁,我们村子小没有仙翁庙,也不能唱戏,但走染坊的人们会写个位牌,帖在墙上,上供上香共同祭拜,中午全村人都要一起吃好的,这也是走染坊人对村里人的回报,当然吃饭的花销都由走染坊的人们分担。我没有亲身经过这些事情,是爷爷告诉我的。正月十五过后染坊人又要离别父母妻儿踏上出门的征程,他们在家最多也就是能住一个月的时间。染坊人每年就是这样腊月回来正月走,所以,染坊人老婆生的孩子都很有规律,一般都在农历十月前后。因此平定就有了一句歇后语;染坊家的孩----一发。这确实是事实。在平定有一种昆虫,翅膀和身上有兰、红、黄等颜色,是益虫,夏天一到,它们成群飞来,人们叫它是染坊家,我们小孩子们也经常把它抓来玩,这进一步反映了平定走染坊的普遍性。就连昆虫也和染坊家连上了。好景不长,日本人进来以后,各地的印染业都先后停业,父亲他们看到染坊不能干了,他们处理了染坊的东西返回老家务农。<br> 走染坊突出了一个“走”字,为什么呢?因为染坊都开在有棉花布匹的地方,是要出远门的,出远门不走行吗?,其次是当时交通不便,到目的地必须步行,当然需走很多路,不走是万万不行的。第三就是到了染坊无论是刚开始的挑水,还是后来的到乡下走村窜户的夹布送布,都离不开走路。“走”比“跑”踏实,“走”比“闯”稳健,这正是平定人的特质,也许这就是叫走染坊的道理吧。山西人的走西口,平定人的走染坊,都离不开这个“走”字。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腊月九,回家才能看媳妇,让人等多久。这首民谣就是染坊人思念亲人的真实心理。<br> 清朝到民国时期,平定有数以千计的走染坊人,它是平定一支发展经济的生力军,这对平定这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十年有九旱,卖煤卖砂锅地方的发展功不可没。难怪平定古州出现了许多明清建筑,钱从那里来,这和走染坊分不开,我们不能忘记这些走染坊的平定人。<br><br>晋商文化在平定,走染坊的排成群。<br>任何一个传统村,都有许多染坊人。<br>下河北、走山东,河南北京和天津。<br>开始都是做苦工,赚点工钱谋生存。<br>吃苦耐劳平定人,善于学习脑子灵。<br>几年以后都成功,掌柜东家多有人。<br>赚钱回来建院庭,一家更比一家精。<br>腊月回家探众亲,正月十八又出门。<br>十月以后孩子生,家家如此心里明。<br>一发一发多集中,歇后用语在平定。<br>发展经济生力军,明清民国最兴盛。<br>振兴平定立大功,咋能忘了染坊人。<br><br>整理:平定县教育局退休教师赵科文<div>说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大家帮助。<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