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之行(二)———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楊子(雲水阁)

<p>龙华千古仰高风,</p><p>壮士身亡志未穷,</p><p>墙外桃花墙里血,</p><p>一般鲜艳一般红。</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是人们在上海龙华监狱发现的一首感人的题壁诗,描写了一位追求光明,与黑暗斗争的志士的情怀。</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墙外是鲜红灿烂的桃花,墙里是烈士的滴滴鲜血,他们用生命捍卫着忠贞不渝的革命信仰。桃花的绽放比喻壮士的浩然正气和光明磊落。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遍地桃花!</span></p><p><br></p><p>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东临名刹龙华寺,和龙华古塔隔路相望。前身为血华公园,辟建于1928年,为阵亡烈士陵园,名血华园。</p><p><br></p><p>解放前,国民党凇沪警备司令部位于公园西侧,内设看守所,1927年到1937年,数以千计的革命志士曾被关押于此。公园东北为刑场。罗亦农、彭湃、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等革命志士就义于此。</p><p><br></p> <p class="ql-block">红岩铄铄映金秋,</p><p class="ql-block">碧血殷殷忆英雄。</p><p class="ql-block">龙华精神先烈铸,</p><p class="ql-block">烈火丹心耀九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子2020.11.4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p> <p>1927年3月,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初为上海警备司令部)在龙华镇设立后,杀害和囚禁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这里被杀害的有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和优秀党员。</p><p><br></p> <p>龙华烈士陵园以《丹心碧血为人民--上海革命烈士革命先驱英雄业绩展览》为主题的基本陈列,反映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上海英烈的革命历程和英勇事迹。纪念馆陈展面积达5000平方米,展出人物235名,展出珍贵文物、文献和照片1000余件。陈列设计风格富有现代气息,辅助陈列品有全国名家精心创作的国画、油画、木刻、丝毯壁画和锻铜浮雕等。高技术展示的电子天空、幻影成像、影视模型、神幻玻璃和激光演示场景等等,多为国内首次使用。</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纪念馆内褒扬的烈士主要有:235名陈列在龙华烈士纪念馆《丹心碧血为人民--上海革命烈士革命先驱英雄业绩展览》中的烈士;近600名骨灰安放在纪念堂中的烈士;近800名遗骸安葬在墓地中的烈士;271名集体安葬在</span>无名烈士墓<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中的烈士,以及近100名有诗文作品的</span>烈士<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7613,是一组上海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应当铭记的数字。这组沉重的数字默默讲述着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那场血战,及那次战役中牺牲的7613名烈士的故事。</span></p> <p>史料《秋瑾史迹》</p><p><br></p><p>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字璿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笔名秋千 ,籍贯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生于福建云霄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p><p>秋瑾是华夏杰出先烈、民族英雄 ,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 是第一个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英雄 ,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 ,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p><p>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p> <p>革命烈士蔡和森</p><p><br></p><p>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字润寰,号泽膺,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军、理论家和宣传家。</p><p>蔡和森同志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两广省委书记。</p><p>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于上海,后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双峰。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p><p>1921年10月,蔡和森从法国归来,在中共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参与中央领导工作。并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p><p>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p><p>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p><br></p> <p>革命烈士邓中夏</p><p><br></p><p>邓中夏(1894年10月5日-1933年9月21日),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第二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的领袖。</p><p><br></p><p>1915年就学于长沙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门学习。1920年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3年参加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党的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特委书记、红2军团(后改为红3军)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p><p>1932年到上海任全国赤色互济会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3年5月被捕。1933年9月21日,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昂首走向刑场,英勇就义。</p> <p>革命烈士张太雷</p><p><br></p><p>张太雷(1898.6-1927.12),男,汉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他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派往青年共产国际的使者之一,是党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1927 年12 月12 日 ,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身亡,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了29 岁年轻的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p><p><br></p><p>2009年9月10日,张太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 <p>张太雷史料</p> <p>革命烈士澎湃</p><p><br></p><p>澎湃 ,&nbsp;<span style="color: rgb(85, 85, 85);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span>1896年10月22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城郊桥东社,一个工商地主家庭。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p><p>1926年,毛泽东称彭湃为"农民运动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p><p><br></p> <p>杨匏安烈士事迹介绍</p> <p>珍贵的照片和史料</p> <p>革命烈士陈处泰</p><p><br></p><p>陈处泰(1910-1937),江苏宝应县安宜镇人。</p><p>1928年,在安徽大学读书时,陈处泰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年11月,安庆地区爆发学潮。此时,蒋介石正在安庆视察,陈处泰被推举为学生代表,与蒋介石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后遭开除学籍、通缉。次年底进入上海政法学院就读,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左翼社会科学联盟(简称"社联"),并在沪东从事工人运动。"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后,他设法筹资开办了公道印刷厂,承印《红旗》等秘密刊物。1932年3、4月间,在沪东搞工人运动时,因叛派出卖不幸被捕。反动当局因未掌握切实证据,将其释放。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任"社联"党团书记。同年11月,在探望刺汪志士孙凤鸣妻子时突遭敌特搜捕未及脱身。被捕后,敌知他是"共产要员",对其严刑逼供,他始终坚贞不屈。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南京。</p> <p>烈士后代讲述烈士事迹</p> <p>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p><p><br></p><p>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翻译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p><p>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民国廿十年(1931年)因叛徒出卖,遭国民党军警逮捕后与殷夫、欧阳立安等二十三位同志被秘密杀害。</p><p><br></p><p>作为一个革命家,柔石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而且旗帜鲜明地参加了党内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在此期间,听过鲁迅先生讲授中国小说史和文学理论课。"五卅"惨案爆发后,柔石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开始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用小说、独幕剧、诗和散文等各种文体,写下了大量作品,或诅咒现实的黑暗,或歌颂爱情的坚贞,或倾吐个人心头的郁闷。同时,他在作品里发出了改造世界的呼声。柔石留下了4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和译著,这些作品已列入世界文学的宝库,先后被译成日、英、俄、法、德、泰、印等多种文字,赢得了国外读者的喜爱和好评。</p><p><br></p><p>柔石对繁荣我国的革命文艺创作,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扶植新生的木刻艺术有着不朽的功绩。</p> <p>在黑暗中,壮士面对冰冷的铁锁链,严刑拷打,仁人志士坚贞不屈!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救亡图存的担当信念、慷慨赴难的大无畏精神、追求光明的伟大理想,是他们顽强意志的精神动力!</p> <p>斯人魂归何处?</p><p>向人们宣告的,</p><p>是这血迹斑斑的囚衣。</p><p>墙外的桃花,</p><p>春天的腊梅,</p><p>还有那松柏四季常青,</p><p>这些都是你的化身,</p><p>这些都是你不灭的魂!</p><p>祖国的江河湖海,</p><p>你的精神无处不在!</p><p><br></p> <p>中国的脊梁</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span></p><p><br></p><p>舍生取义者,杀身成仁者,</p><p>慷慨赴难者,大义凛然者。</p><p>我们民族从来不缺少这样的人!</p><p><br></p><p>电影《八佰》刻画的就是这样一个英雄集体真实的事迹!</p><p>看了三遍,一遍又一遍……</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此役,中国军队投入80万人,伤亡30万,日军投入兵力30万,伤亡4万。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最后以中国的战败而落下帷幕。</span></p><p><br></p><p>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p><p><br></p><p>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在1927年的大风暴中,经过了“四·一二”血洗,十年之后,又遭遇一场血战。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国民党八八师五二四团团长谢晋元,为牵制日军,掩护国民党军队后撤,率领四八○ 青年军官号称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誓死不退。八百壮士一直战斗到十里洋场完全沦入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在团长谢晋元“全体冲桥”的一声声呐喊中,冲出了守军用血肉模糊的躯体捍卫的最后一块阵地!</p><p><br></p><p><br></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1, 1, 1);">谢晋元</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广东梅州蕉岭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著名抗日英雄,淞沪会战中率"</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八百壮士"</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最高荣誉奖章"青天白日勋章"(第69号)。1941年4月24日被汪精卫收买的叛徒刺杀身亡。谢晋元遇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上海30万民众前往"孤军营"吊唁,瞻仰遗容 。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民族革命典型</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蒋中正誉其"</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精忠贯日</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立晋元高级中学、上海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晋元公园、晋元体育中心 、晋元纪念广场&nbsp;,并以晋元路命名道路、以晋元里命名小区、以上海晋元大酒店命名酒店作为纪念 。文革后在万国公墓重建其墓,以彰其"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span></p><p>198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馆展出了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孤军坚守四行仓库的事迹图片,誉冠中外。</p><p>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将国民党军"八佰壮士"与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等并称为"英雄群体",称他们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p><p>2014年,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p><br></p><p><br></p> <p>一抔国土一捧血</p><p>一寸山河一掬泪</p><p><br></p><p>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曾经的上朝天国,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下,仁人志士忧患的肝肠寸断,中国军人们颜面尽失,中国政客们在外交上如履薄冰,形成“中国无力抵抗外来入侵”的集体性共识。</p><p><br></p><p>《八佰》主题曲</p><p><br></p><p>愿这世界永远和平</p><p>人和人再没有纷争</p><p>英雄有不同的面孔</p><p>血和泪挥洒风中</p><p>有多少人</p><p>付出了自己的生命</p><p>有多少人</p><p>会知道他们的姓名</p><p>最爱的人痴痴的用一生在等</p><p>也等不到等不到英雄的归程</p><p>………</p><p><br></p><p>今天,全中国人记住了几个名字:谢晋元、陈树生、雷雄……记住了一个地方——四行仓库。</p><p><br></p><p>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上海市原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的仓库建筑。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在这里发生的四行仓库保卫战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而受挫的中国军民的士气。它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的结束。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p><p><br></p><p>英烈千秋</p><p>浩气长存</p><p><br></p><p>全中国人记住了,壮士们用血肉之躯护卫旗帜的悲壮;记住了把炸药绑在身上,一个个跳下与日寇同归于尽的陈树生,还有他写给母亲的绝笔:“舍生取义 儿所愿也”</p><p>还有那一声声惊天地泣鬼神的</p><p>“下一个</p><p>湖北通城 李满仓</p><p>下一个</p><p>娘 孩子不孝了</p><p>湖南刘洋王金斗</p><p>下一个</p><p>俺叫赵孟良</p><p>俺叫刘北五</p><p>湖北通城孙守财</p><p>娘 俺走了”</p><p>………</p><p><br></p><p>这一刻,全中国人都记住了,苏州河对岸,那一双双热泪奔涌的眼睛、一个个满腔悲愤的表情、心急如焚的援助、振臂击鼓的高呼、台上赵子龙单骑杀敌的气势,还有人潮如海的募捐游行队伍,上海滩帮会的义士们血染苏州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日本帝国主义发出的最后怒吼!………</p><p><br></p><p>国人皆如此, 倭寇何堪!</p><p><br></p><p>一匹身染血迹的白马,象征正义纯洁和坚贞不屈,经历一场残酷的血与火的洗礼,从残垣断壁中腾空而起………</p><p><br></p><p>丈夫殉国</p><p>实为幸事</p><p>誓以我命固我土,八百壮士,没有命令,死也不退!</p><p>谢晋元和八百壮士,他们以一腔热血,不畏死亡,在全体中国人当中树立了一座坚持抗战的精神丰碑,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p><p><br></p><p>中国人的抗日战争是十分艰难的,很多时候真的只能靠人命去填,在当时很多人很多国家看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不可能胜利。但是我们中国做到了,我们站起来了,就是因为有着一批批不畏牺牲的先烈们为我们打败敌人赢得胜利创造了条件。对于这段历史中国人不能忘,也不敢忘,要永远记住五星红旗为什么这样红,因为那都是我们先烈们的鲜血。</p><p><br></p> <p>四行仓库与英美租界只相隔一条苏州河,因此整个战斗都展现在了西方世界面前,堪称一场向全世界“直播”的战争。</p><p><br></p><p>作为淞沪会战中的最后一仗 ,四行仓库保卫战打出了中国军人壮烈、英勇奇迹的历史性一仗。</p><p><br></p><p>“八百壮士”,不仅是一个抗日英雄群体,也是中国人民抗战的一个传奇和精神符号。</p><p><br></p><p>而在中国守军奋勇抵抗日本军队时,苏州河南侧的租界,十里洋场依然歌舞升平。一条苏州河,隔着两个世界,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奇观。</p> <p>2015年8月13日,淞沪会战78周年纪念日之际,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正式落成开馆,是上海唯一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抗战初期中日军备比较:</p><p>陆军:日军拥有训练精良的陆军及后备军四百八十四万,而中国中央军加上杂牌军不到二百万;日军坦克与装甲车总数为四千七百余台,国军是零;日军每个师团配轻重机枪六百多台,国军为一百多到两百台;</p><p>海军:航母十一艘,舰艇总数为两百多万顿,国军为九万顿;</p><p>空军,日军与国军的飞机比数是二十七比一,且性能强于国军;年产钢产量,中国为十万顿日本为九百七十万顿;</p><p>国内形势,日本没有内哄内战,军队一致服从天皇和大本营。日本经济在明治年后飞速发展,在甲午战争中获得巨额赔款,而中国清末民初内战连连,国家分裂,清末的赔款压力一直到三十年代中才解决。</p><p>如此悬殊之国力军力,爱国将士浴血奋战,以不屈的毅力,粉碎日军“三月亡华论”,顶住了日军在头一年急风暴雨式的进攻,被迫转入“战略相持”。</p> <p>黄梅兴</p><p>黄梅兴(1897年7月21日-1937年8月14日),字敬中,广东平远县东石镇坳上村人,国民党高级将领,民族英雄。</p><p><br></p><p>1917年考入县立平远中学初中部就读,1921年前往广州宪兵学校读书。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6年,参加北伐与军阀孙传芳作战。1931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264旅528团团长。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任264 旅副旅长兼528团团长,奉命防守庙行以南一带阵地,多次与日寇较量,屡建奇功,敌人称他为"黄老虎"。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黄梅兴率领264旅与日寇展开生死博斗,奋起抗击,并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连续攻破敌军十几个堡垒。1937年8月14日下午6时,进攻日军设在爱国女子大学的据点时,日军炮火密集,并加百架飞机轰炸。黄梅兴率部冲到八字桥,不幸被炮弹击中,经抢救无效而壮烈牺牲,年仅40岁,是淞沪会战中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追授陆军中将。</p><p><br></p><p>2014年9月1日,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 <p>  1937年春天,上海各大影片公司都在报纸上刊登出新片上映的广告。其中既有迎合节日喜庆气氛的《皆大欢喜》、《春到人间》,也有关注社会现实的《压岁钱》,而上映时间最长的则是由金山主演的《夜半歌声》。</p><p><br></p><p>  这部影片自2月20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开映后,创下连映三十四天、场场爆满的纪录。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而是影片营造出的恐怖气氛。</p><p> 当然,即使是这样一部中国恐怖片的“开山鼻祖”,也通过歌曲婉转地进行了抗战宣传。插曲之一《黄河之恋》这样唱道:“我是一个大丈夫,我情愿作黄河里的鱼,不愿作亡国奴……”</p><p><br></p><p>  在那个年代,不仅是电影,文学、音乐、戏剧等都通过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加入到了“文化抗战”的大军当中。</p><p><br></p><p>  早在“一·二八”之时,上海就诞生了中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黄自的《抗敌歌》。翌年,上海众多电影制片公司相继推出了《十九路军抗日战史》、《上海抗战》、《上海浩劫记》、《暴日祸沪记》、《十九路军血战史》、《淞沪抗日将士追悼会》等纪录片以及故事片《上海之战》、《共赴国难》,成为中国抗日电影的先声。</p><p><br></p><p>  待到“八一三”抗战爆发,当年云集上海的戏剧、电影、音乐等文化精英,几乎全加入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救亡演剧队”。13支队伍中除了两支留在上海,其余全部奔赴炮火连天的前线和辽阔的大后方宣传抗日。</p><p><br></p><p>  </p><p><br></p> <p> 聚集在上海的作家同样以鼓动抗日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涌现出的大批作品还被冠以“上海抗战文学”这一特定概念而彪炳史册。就像鲁迅所说的:“我以为文艺家在抗日问题上的联合是无条件的,只要他不是汉奸,愿意或赞成抗日,则不论叫哥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鸳鸯蝴蝶也无妨。” “左翼”作家自不待言,张恨水也为神圣的抗日救亡披肝沥胆。在他留下的作品中有关抗战的文字竟达800万言之多。从1931年开始,他的《满城风雨》、《似水流年》、《锦绣前程》、《美人恩》、《啼笑因缘续集》等小说的主人公在经过感情的挫折和现实的坎坷后,无一例外都走向了抗日的道路。</p><p><br></p><p><br></p><p><br></p><p>  一些抗日报刊也应时局发展需要而诞生,如邹韬奋创办的《抗战》三日刊、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救亡日报》、由10余家小报联合出版的《战时日报》、由几家杂志联合出版的《呐喊》和《战时联合旬刊》、柯灵主编的《民族呼声》等等。它们以及时的报道向人民群众传递了最新的抗战信息,号召大家奋起抗战。</p><p><br></p><p><br></p><p><br></p><p><br></p> <p>  等到上海被占领后成为“孤岛”,文化更是在实际斗争中担当了抗日救亡事业的主角。戏剧工作者采用借古寓今的方式,创作了《碧血花》、《文天祥》、《精忠报国》等剧本,将《明末遗恨》、《海国英雄》、《大明英烈传》等宣扬民族气节的历史剧搬上舞台;电影界则拍摄了《木兰从军》、《苏武牧羊》等影片。</p><p><br></p><p> 百代小红楼,响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上世纪初,手杖、雪茄、摩登歌曲是上海的时尚标志。</p><p><br></p><p>  1921年,为了打开留声机和唱片的中国市场,东方百代公司在现在衡山路811号的六十亩土地上造了“小红楼”和唱片生产车间。上海的第一间录音室就设在小红楼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它也是中国乃至全亚洲最好的一间录音室。</p><p>  可别因此把小红楼仅仅看作是上海当时的时尚标签那么简单,它同时也见证了一大批抗日救国歌曲的诞生。</p><p>  抗战时期,周璇、胡蝶、冼星海、白光、黎锦光、聂耳……几乎所有支撑起30年代上海辉煌的音乐人都和小红楼有着紧密的联系。关于这座红砖洋楼,有说不尽的传奇。</p><p><br></p><p>  比如那首《义勇军进行曲》。</p><p>  1934年4月,聂耳担任百代音乐部主任。这一年在小红楼,他创作出了《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歌》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著名歌曲、乐曲。</p><p><br></p><p>  那年春天,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他刚完成一个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夏衍接手,把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就是后来的《风云儿女》,而聂耳则主动要求为主题歌谱曲。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写在一张包装香烟的锡纸上。虽然锡纸被茶水浸过,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他却仿佛从中听到了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底油然而生:他以嘹亮的进军号作为前奏曲的开始,引出高亢激越的呐喊;中间反复唱出叠句“起来!起来!起来!”把歌曲推向高潮;结尾将原稿中的“飞机大炮”改成“炮火”,并在末尾再加一个“进”字,表现一往无前、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势。很快他就完成了曲谱的初稿。后来,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p><p><br></p><p>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在小红楼录制完成。唱片模板至今还保存完好,在《中国唱片厂唱片模板目录》中的编号为A2879。这首歌在当时激励了千百万战士奋勇抗敌。14年后,它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p><p><br></p><p><br></p> <p> 1934 年,金城大戏院由著名设计师赵琛设计、南京世界大戏院经理柳中亮及其弟柳中浩投资建造。约有1800 个座位,以专映国产电影新片著称,被誉为“国片之宫”。1935年,《风云儿女》在此首映,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从这里唱出。此外,田汉创作的反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戏剧《回春之曲》也在这里上演。</p><p><br></p><p> 1923 年2月,卡尔登大戏院由英国商人开设。1935 年~1937 年,这里以演出话剧为主,是进步戏剧的“大本营”。抗战爆发后,京剧大师周信芳在此演出了阿英编剧的《明末遗恨》,弘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1939 年2月,中共领导的上海剧艺社在这里演出了反映“孤岛”人民现实生活的《花溅泪》和《夜上海》。</p><p><br></p><p>  1932年7月1日,生活书店在上海创立,由邹韬奋主办。主要宣传进步文化,出版进步书刊,经营范围为销售、出版进步书籍、编印发行各类进步杂志,著名的《抗战》三日刊就在这里出版。因此生活书店被称为中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堡垒。</p><p><br></p><p>  1930年8月,华北电影公司、民新公司和大中华百合公司等合并而成联华影业公司,汇聚了一批当时最有才华的电影人才,如著名导演孙瑜、费穆、史东山、卜万苍,著名演员阮玲玉、金焰等。公司自成立,就提出“以抵抗外片之文化侵略,联合华资影院,以买外资影院,演中国片以挽利权”为宗旨,拍摄了《十九路军抗日战史》、《共赴国难》、《狼山喋血记》等一大批抗日题材的纪录片、故事片。</p> <p>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p> <p> 纪念馆北面的无名烈士墓上,有一尊白色花冈石的“无名烈士”巨型雕塑。雕塑的前方是永不熄灭的长明火,其象征意义明白,英烈精神长存,永远激励后人。 </p><p><br></p><p> 无名烈士墓仅仅安息着解放上海的战役中牺牲的271位英灵,那只是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烈士中极少的一部分。这尊“无名烈士”雕塑,代表着那些为了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临危受命、取义成仁而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无数先烈们,他们魂归于此、长眠于此!</p> <p>龙华烈士陵园无名烈士墓</p><p><br></p><p>一位壮士的巨型雕塑</p><p>看见的只是他坚挺的脊背</p><p>还有粗壮的手举向天空</p><p>托起希望</p><p>盼望黎明</p><p>谁也不知道他的名字</p><p>他的家人和他的父母</p><p>只有这把永不熄灭的火焰</p><p>陪伴他们长明</p><p>照亮黑夜</p><p>烈火熊熊</p><p><br></p><p>愿无名英雄之精神</p><p>与天地共存</p><p>与日月同辉</p><p>愿无名英雄之灵</p><p>如这长明之火</p><p>照亮世界</p><p>再无杀戮!</p> <p>中华脊梁</p><p>精神永存</p> <p>英雄之花遍大地</p><p>烈士鲜血染霞红</p><p>阳光灿烂照九州</p><p>人间正道是和平</p> <p>赵朴初为龙华殉难烈士题诗:</p><p>桃花红雨英雄雪,</p><p>碧海丹霞志士心。</p><p>今日神州看奋起,</p><p>陵园千古慰忠魂。</p> <p>春日桃花溢园,</p><p>秋日红叶满地,</p><p>四季松柏常青,</p><p>英烈留芳万世!</p> <p>编撰 摄影 杨子</p><p>2020年11月16日于珠海</p><p>11月27日修改完成</p><p>(八佰壮士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