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听到这首海丰民谣不由遥想起百年前民国时期一位传奇式的人物——</b><b style="font-size: 20px;">陈先生</b><b>。</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b></p><p><br></p> <p>陈先生他是辛亥革命先驱、中国致公党创始人;他是清未广东省谘议局常驻委员、法律委员会委员长;他是清未民初粤军总司令、广东都督、广东省长;他是能文善武,既是秀才又是将军;他是近代一位较为完美、高尚、纯洁的杰出领袖人物!他的一生闪烁着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p> <p>他,1878年1月13日(丁丑年十二月十一日巳时)生于惠州府海丰县杨安都白町乡,其父陈曦庭刚好考中秀才传来捷报,故其祖父陈翰香因而为其取名陈捷,字赞之,又字竞存,他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陈炯明先生。</p> <p>要说陈先生的功勋,的确不容小觑。</p><p>他是辛亥革命元勋。1910年2月,陈先生与赵声、倪映典并肩,参与领导、发动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陈先生与黄兴携手,参与领导、发动“黄花岗”起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点击看视频</span></p><p><br></p><p>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1月1日,陈先生亲自领导、发动的淡水起义一举告捷。1911年11月9日广东“和平光复”宣告独立。与武昌起义相呼应,推动了辛亥革命走向成功的步伐。他在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殊勋,永垂青史。</p> <p>1918年,陈先生主政福建漳州。他成立工务局,拆卸城墙,修筑堤岸、码头和跨江大桥,将原先狭窄不平的街道改建为整齐的石板马路。兴建市场和屠宰场,把马路沿线破败陈旧的商铺改建成整齐划一的模范商店。兴建漳州第一公园。宣布禁绝私塾,提出“一乡一校”。挑选一批优秀学生分赴法、美、英、日等国留学,被誉为“闽南教育界空前盛举”。列宁对陈先生表示敬佩和鼓励。1920年12月共产国际的机关刊物《共产国际》称赞漳州“是中国南部革命的中心”,“是中国革命青年和社会主义者的朝圣地”,德国一家报纸赞誉漳州是“东方一颗明星,正在放出光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陆安西路(现在新华西路)望向圆圈,</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地面石板路为陈先生驻漳时修建</span></p><p><br></p><p>1920年陈先生成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主政广东期间,希望将广东建成中国的“模范省”。他兴利除弊:改良风俗、整饬吏治、关闭娼寮、禁赌禁烟、创办新学、推行新政。如他所愿,当时广东在国人心中是新文化运动“最后一个据点”和“最后的希望所在”。时任广东教育司司长的钟荣光后来谈到,“前清官绅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赌盗之害,一扫而空”。</p> <p>1920年11月,陈先生饬令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实行男女同校。次年3月23日,又责成全省中学开放男女同校。还推行旨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六年计划:从1922年8月——1928年7月,在六年时间内,分期推广义务教育,使310万学龄儿童能够完全就读。</p> <p>陈先生在全省92个县推行自治,1921年底各县推行民选县长、县议员工作完成。当选县长中,受过新式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占绝对多数。省议会还正式通过了《广东省宪法草案》,除声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无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外,还具体规定保障人民的自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21年《广东省宪法草案》</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广州正式建市是在陈先生主导下展开。他于1921年2月颁行《广州市暂行条例》,成立广州市政厅,下设公安、公用、财政、卫生、教育、工务等6局。孙中山之子孙科被任命为首任广州市长,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史上第一个建制市——广州市正式成立。其后,海口、高州、北海、江门、惠阳、潮州等地的市政厅(局)也相继成立。各地拆城墙、修道路、筑公园,开展市政建设,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21年4月5日植树节</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陈先生在岭南大学怀士堂前植树</span></p><p><br></p><p>汗水浇灌出了绚丽的花朵,陈先生治下的广州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在黄炎培的笔下,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是这样子的:尊人道,如严禁警察无故鞭打人力车夫;言论自由,广州市日报有33家之多,虽有指斥当局,甚至倾向北洋政府的,也从未加以干涉;整风纪,如严禁妓女私入旅馆卖淫,厉行禁吸鸦片;一方面提倡工会,一方面劝诫罢工,同时积极推行工人教育,设立工人补习学校;卫生行政方面,特聘专门人才,以科学的方法,锐意改革。</p> <p>国共东征后,陈先生失去了对军队的领导权,但他依然“不忘初心”,为理想而奋斗。1923年,他把洪门致公堂改造成为一个有明确民主方针的政党——中国致公党。他撰成《中国统一刍议》,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统一的理论、方法和建议。</p> <p>“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鉴于陈先生的威望,想要拉拢他以求合作,陈先生则反过来要求日本人归还东三省。日本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当时陈先生已经穷困潦倒,可是面对日本人的支票,他在支票上打叉退还。</p> <p>中国致公党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1931年10月10日,号召海内外各处党员,一致参加抗战工作,出钱出力,以尽职责。次年3月,又联合华侨建立“美洲华侨抗日救国后援会”,11月,该会召开大会,向东北抗日义勇军捐款10万大洋。1933年2月,致公党派遣美国华侨救国义勇军团至南京,支援国内抗战,菲律宾致公党主办的“洪光学校”也输送了不少青年回国参战。</p> <p>陈先生的“过”又是什么呢?在对待北伐问题上,他与孙中山发生歧义:孙中山主张北伐,统一中国;陈先生主张“联省自治”与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现实的困难,反对孙中山不切实际的北伐革命。在这一点上,孙陈分道扬镳。陈先生的部下叶举带兵包围了孙中山的“总统府”,也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陈炯明叛变革命”。从此以后,在国民党官方文告、宣言、函电中,陈先生作为一个千夫所指的“叛徒”被传扬开来。于是,陈先生就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动军阀”。</p><p>至今在他的墓碑的百字简介,上面赫然有"1922年背叛孙中山,盘踞东江流域,至1925年被东征军击败"的字眼。90多年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此前孙中山等国民党大员对陈先生的高度评价。这位辛亥元勋,依然无法逃脱被唾骂的命运。</p> <p>陈先生在政治上的观点暂且不论,但在私生活和个人操守方面,陈先生廉洁自守,不二色,不蓄私财,毫无军阀习气,一生不治私产、不贪污、不受贿,晚年贫病交迫,堪称民国军阀楷模。陈公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讨袁和护法运动,尤其主政广东期间,严禁烟赌,发展教育,提倡新文化运动,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理想,反对武力统一中国,因此与孙文政见相左而决裂。从那以后,国民党史家对陈先生大都“诬蔑诟谇”,陈先生并非是一个“空想的理论家”,他的“政治理想”亦非毫无历史价值。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尤其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复杂的中国南方社会,力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改良者”,尽管后来失败了,但联省自治作为近代中国一次良性建设尝试,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p> <p>陈公1933年9月23日在香港逝世,第二天,香港《工商日报》发表评论:“陈炯明死了,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华早报》的报道角度更显得去政治化</span></p><p><br></p><p>灵柩于一九三三年九月卅日出殡;一九三五年四月三日移葬惠州紫薇山。两次都有大批党内外民众送挽联挽幛,共达三千余数。</p> <p>1935年4月3日,各路记者云集惠州西湖报道葬事盛况,有报道称当天参加祭礼的人超过千人,“陈之为人怀念,于此可见”。</p> <p>当天参加仪式的民国政要不在少数,公葬仪式的主祭人是陈公的生死之交、云南驻省代表但懋辛。据说但懋辛精通堪舆之术,还特地带了罗盘过来,勘测陈公墓的方位,使得记者有 “于此翻云覆雨的世态中,益使人感其友谊之厚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陈先生在香港出殡情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祭礼现场搭有牌楼一座,高悬黑底白字的“遗爱长存”横额。进入牌楼则是一座礼堂,中间放置长桌,中设陈公生前肖像,稍侧是陈公长子陈定夏的遗照。礼堂四壁挂满了各界挽联。据陈定炎统计,自从陈公逝世后,收到逾3000挽联。</p> <p>去过惠州的人都知道:惠州紫薇山陈公陵墓庄严肃穆,“墓前是绿草如茵的大草坪,周种南洋大杉。一条石阶松径直通山下湖上埠头,那是一湾深而清澈的水域,连通鳄湖,若望远处归舟,湖风阵阵,给人幽旷空明的感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民国时期的陈公墓</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文革”期间,陈公墓遭受破坏。据说红卫兵想炸陈公墓,被当时的生产队长阻止了。可以说,这是当地群众保护了陈公墓。</p> <p>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对陈公英灵的敬畏,惠州市于2012年4月出资2100万元人民币修缮陈公墓园。陵墓占地面积约7754平方米,除对陈公的墓冢、墓碑亭进行修复外,还恢复了墓前广场以及墓园陈列室、管理房、雕塑台等。</p> <p>也许,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惠州人民乃至举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对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拨乱反正”,对冤案的平反昭雪。汕尾网友陈治赠撰文说:这寄托了国人对陈炯明为国家的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强盛,为人民谋幸福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业绩的深情厚意。墓亭巍然屹立,昭示竞存精神永垂不朽!</p> <p>在贪污盛行、妻妾成群的民国时代,陈先生却处于污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名逐利。他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情感坚贞,和原配夫人白头偕老,没有任何风流绯闻,去世的时候,竟无钱买棺入殓,只得借用他母亲的寿棺。他的节操,与当时那些损公肥私,腰缠万贯,甚至大发国难财的政客相比,何止是一股清流?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单单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就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效仿。也单单这一点,可以入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编※后※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昌起义的同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公在东江组织民军起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11年11月9日广东"和平光复"宣告独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谨以此文纪念独立元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炯明先生</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