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周恩来故居

<p><b>  今日立冬(2020年/11/7、周六),冬季自此开始。晨早起,带着妈妈跟着海景旅游团车前往淮安周恩来故居及河下古镇一日游。虽说立冬,一整天却天朗气清,温暖无比。↓</b></p> <p><b>  淮安,位于苏北平原腹地、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名人辈出:汉初出身低微的大将军韩信,帮助刘邦开创了西汉政权;西汉辞赋家枚乘,著名的汉赋《七发》千古流传;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坚守楚城、击鼓战退金兵;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一书已被译为英文,畅销全球;晚清民族英雄关天培,在虎门炮台壮烈牺牲。……然而,在众多历史名人中,最为著名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也许要数开国总理——周恩来了。↓</b></p> 参 观 周 恩 来 故 居 <p><b>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b></p><p><b> 初中时学过柯岩的这篇诗作,一首深刻在心不曾忘记,缅怀周总理之情时刻充满心怀。</b></p><p><b>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一直铭记年少总理的豪言壮志。</b></p><p><b>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和妈妈今来到了周恩来故居,瞻仰参观了周总理童年时代生活的地方,感受一代伟人一生丰功伟绩,感受他为全世界人民留下的亘古不灭的辉煌精神财富。</b></p><p><b> 谨以此篇,缅怀一代伟人,开国元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全党楷模——周恩来总理。↓</b></p><p><br></p> <p><b>  周恩来故居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街道境内,位于镇淮楼西路驸马巷7号。↓</b></p> <p><b>周恩来故居↓</b></p> <p><b>周恩来故居资料简介:↓</b></p> <p><b>门前大照壁↓</b></p> <p><b>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从祖父开始就定居在淮安,周恩来出生地是淮安,是一幢青砖黛瓦的平房,按原貌留下来的晚清建筑。↓</b></p> <p><b>  红底金字门匾“周恩来故居”由邓小平1984年12月11日题写。↓</b></p> <p><b>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挂着一块红色匾牌。是我们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周恩来总理的无比高度评价。↓</b></p> <p><b>周恩来读书房间↓</b></p><p><b> 向里面走不几步有指示牌,周恩来五岁时入家塾馆念书。他学习认真刻苦,在认字、背诵、书法和默念上成绩出众,初步显露了他的聪明才智。↓</b></p><p><br></p> <p><b>通过一道腰门↓</b></p> <p><b>周恩来出生的房间(主堂屋东边房)↓</b></p><p><b>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出生在东边这间屋子里。周恩来在故乡生活了12年,于1910年离开家乡到东北去读书。</b></p> <p><b>周恩来生父母——父亲周劭纲、母亲万氏。↓</b></p> <p><b>主堂屋↓</b></p><p><b> 这里是周恩来曾祖父周光勋和祖父周攀龙居住过的地方。周光勋在清道光19年(1839年)从浙江绍兴迁居淮安山阳县(今淮安区)。祖父周攀龙曾任过淮安府师爷,阜宁、涟水县知县等职。↓</b></p> <p><b>主堂屋西边房间↓</b></p> <p><b>院内的百年榆树↓</b></p> <p><b>乳母住房↓</b></p><p><b> 周恩来乳母蒋江氏出身于山阳县(今淮安区)一个劳动人民家庭,勤劳而善良。在周恩来幼年时,乳母就经常带着他到后院的空地上种瓜浇菜,讲述春种、秋收等许多农耕知识,培养了周恩来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b></p> <p><b>乳母房间跟前的水井↓</b></p><p><b> 石刻的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b></p> <p><b>嗣父母房间↓</b></p><p><b> 周恩来的小叔周贻淦得了肺病,为给病者“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把不满周岁的周恩来来过继给小叔父为子,小叔父病故后,年幼的周恩来就由小婶母陈氏养育。陈氏知书达理,擅诗文书画,在思想上、文化上给予周恩来良好的启蒙教育。</b></p> <p><b>嗣父母——周贻淦及陈氏。↓</b></p> <p><b>厨房及两块小菜园↓</b></p> <p><b>周恩来家世家风图片展↓</b></p><p><b> 西大院原为周恩来二祖父住房,辟为陈列室,展出照片近200幅,内容分为5部分:周恩来童年家世和故乡、人民的怀念、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周恩来书画苑和周恩来墨迹碑廊。</b></p> <p><b>大鸾腾飞的地方(青年时期的周恩来)↓</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b></p> <p><b>十条家规↓</b></p><p><b>一、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去看看。</b></p><p><b>二、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b></p><p><b>三、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b></p><p><b>四、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b></p><p><b>五、不许请客送礼。</b></p><p><b>六、不许动用公车。</b></p><p><b>七、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b></p><p><b>八、生活要艰苦朴素。</b></p><p><b>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b></p><p><b>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b></p> <p><b>  周恩来侄女回忆录:《忆伯父伯母多年来对我们的教育与要求》↓</b></p> <p><b>  周恩来与家乡图片展室, 在家风图片展室对面↓</b></p> <p><b>  展室内有国家主席习近平语录“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b></p> <p><b>观音柳↓</b></p><p><b> 后院中,在八婶母住房门前,栽植着一棵观音树,一棵榆树,都已有100多年树龄,是国家二级保护古树。</b></p> <p><b>八婶母住房↓</b></p><p><b> 八婶母杨氏是周恩来八伯父周贻奎的妻子。杨氏一生信仰佛教,追求“积善成德”,她是周恩来1908——1910年实际抚养人和监护人。曾于1950年、1953年两次被周恩来接到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居住,杨氏在家乡的生活费、医疗费等均由周恩来承担。</b></p> <p><b>书画苑↓</b></p><p><b> 西院大门向南,面临局巷。三进一十九间房屋内,陈列着周恩来童年及其世家的资料、图片和实物,还有中外名人学者礼赞周总理的诗词书画。</b></p> <p><b>碑廊↓</b></p> <p><b>后院↓</b></p><p><b> 后院里,有童年周恩来喜爱的腊梅两株,雪松一棵,翠竹一丛。后院内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予的樱花树,加上新栽的各种花木,四时葱绿。</b></p> <p><b>邓颖超纪念园↓</b></p> <p><b>邓颖超纪园↓</b></p><p><b> 邓颖超紀念园于2004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匾额由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亲笔题写。周恩来与邓颖超是一对举世景仰的革命伉俪、模范夫妻和世纪伟人。</b></p><p><b> 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对淮安有着深厚的感情,生前曾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是周家的媳妇,淮安是我的婆家”。为展示这位“周家媳妇”光辉的生平业绩,周恩来故居精选了120幅珍贵的照片,在邓颗超纪念园展出。</b></p> <p><b>伉俪情深↓</b></p> <p><b>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书信↓</b></p> <p><b>周恩来逝世后,邓颖超写的《西花厅海棠花又开了》,读着让人泪目……↓</b></p><p><br></p> <p><b>邓颖超在改革开放新期图片展↓</b></p> <p><b>文渠↓</b></p> <p><b>  周恩来故居门前,有一条凿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文渠,渠岸镶嵌着块石,水尤清洌,在骄阳的辉映下,宛如碧玉宝带,光彩照人。童年周恩来曾与表姐龚志如不止一次地步下石阶。登上小船,顺流而下,出北水关,穿莲花桥,达河下镇,接触并了解民间风情。</b></p><p><b>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说:“我的学问不少是读民间文学得来的。”这条文渠,就是他最初通向民间的渠道之一。</b></p><p><b> “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周恩来,功高盖世,誉满全球。如今,每天前来瞻仰“周恩来故居”的人们,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犹如纵贯淮安市而源远长流的大运河之水,水流不息……  ↓</b></p> <p><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的壮志;</b></p><p><b>“谋国家之进步”,这是少年邓颖超的志向。</b></p><p><b>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是超凡脱俗,无与伦比的。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之上。他们的品格亦像他们的爱情一样,熠熠生辉,清纯洁白。</b></p><p><b> 他们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智慧、忠诚、坚定、理智、勇敢、谨慎、坦荡、无私……</b></p><p><b> 他们将爱洒向人间,他们将个人的一切荣辱得失置之身外,他们至善至美、大爱大德的精神境界为国人所敬仰。他们的名字是中国人格美与善、爱与真的化身。</b></p><p><b> 两位伟人已经离开了他们挚爱的人民,但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高山平川都印下了他们的足迹。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周恩来与邓颖超</b></p><p><b> 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永远镌刻在民族历史的丰碑上,永远铭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