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因为有梦,所以勇敢出发。选择出发,便勇敢走遍天下。</p><p>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p><p> 2020年9月26日上午游完北戴河后大巴车将我们带到了山海关,来此领略这边关岁月的家国情怀。</p> <p> 停车场在西门外,路边有天下第一关全景图。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千米,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p> <p> 导游介绍说,今天游山海关从西门进,走穿西大街、东大街到达东门即"天下第一关″城楼,有兴趣者可另付费上城楼参观,然后原路返回停车场,南大街、北大街及一些小景点就不去了。我们首先就来到西门,这里也叫迎恩门,因西门连接入京御道,尤其是清代皇帝曾经多次出入,所以取名迎恩,其含义是皇帝天恩至高至大,过往莫不迎之。</p> <p> 西门上筑箭楼一座,与第一关等同。原有西门匾额是“祥霭扶桑”四个楷书大字,蓝底金字,下款有乾隆皇帝的御印。相传前两个字“祥霭”是乾隆所书,后两个字“扶桑”,是乾隆的宠臣大学士和珅书写,四字相配,珠联璧合,可惜此匾毁于文革期间。现在西门城门上方有“山海关”三个红色水泥雕字,是本地已故书法家张同生所书。透过西门门洞可遥望城内牌坊。</p> <p> 西关门楼旁有山海关区政府的山海关城墙碑铭。洋洋数千字,全面述说山海关的历史,从古代说到现代。地方政府全力保护古迹现状,以延续古城历史文化,开发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为出发点,全面启动了古城保护与开发项目。</p> <p> 西门前行不远处有承恩驿。承恩驿始建于明代中叶,因是清代山海关至盛京(现沈阳)十四个驿站之首,而且是唯一皇帝居住过的驿站,故名天下第一驿站。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臵的通信机构,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其建设和营运费用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出。1744年秋,大学士刘墉陪驾着乾隆皇帝出关祭祖,返回京城途中,途经山海关,就下榻承恩驿。</p> <p> 街边有乾隆皇帝出巡山海关的铜雕塑像。旁边有介绍碑称: 乾隆是一位与山海关有着诸多渊源的皇帝,自他始,清代历代帝王每逢回盛京祭祖陵或祭司长白山,出入境过山海关时,都要在行宫住脚。这组雕塑表现的就是乾隆皇帝初下御辇,官员上前迎接的场景。山海关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暗含其中。</p> <p> 旁边清代官员的浮雕画。现在清宫电视剧看得多,对清代官员的服饰也司空见惯。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浮雕上迎接官员的顶戴、补服、朝珠等均清晰可见,具体为多大官阶就待有兴趣者一一考察了。</p> <p> 现在脚下的这条街道就是明代山海关最为繁华的主要街道,全长678米,其中东大街长190米,西大街长488米。明代,商业贸易集中在西罗城大街、城内西大街、东大街两侧,设私营门店和“官市”、“皇店”、粮仓等国家经营的商业,关内外大批物资在此交流集散。清康熙年间,西关 、西街一带私营门店日渐发展,形成了山海关最早的商业大街,旅店、饭店多设于此。所以这条大街历史上曾为:驿道、官道、商道、贡道、清代的御道和民国时期的北宁国道。</p> <p> 从西大街回看西门。西门城楼是重檐歇山顶,大木结构,外以雕梁画柱。大脊双吻对峙,饰五脊六兽。据导游说,西门是山海关重要门户,过去西关是条通往京城的御道,凡过关之人都要从西门通过,在明清之际西门内外都有重兵把守,盘查过往行人,在山海关还留传着康熙微服过关挨打的传说。</p> <p> 街道两旁均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这座"女红坊″很显眼,里面是买手工艺品的商家,疫情期间视人流情况才开门。据说这里是妇女手工制品创业基地,收纳了粗布、剪纸、琉璃、扎染等近39类500余种艺术品,制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p> <p> 大街边时有各种人物及器什小雕塑。山海关是商贸重镇,明清时期中原和少数民族商旅往来频繁,交往带来了文化带来了技艺,促进了满汉蒙各族人民的大融合。</p> <p> 街中的节制四镇牌坊。据史料记录,该石坊建于明天启年间,是为孙启宗出任辽东经略史而奉旨特建的。当时努尔哈赤的建州铁骑强势入寇,明军一路溃败,辽西尽失,山海关危急,时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孙启宗自愿奏请朝廷,出任山海关辽东经略使,接受起保卫雄关的重任。皇帝特赐一把尚方宝剑,同时为了壮军威,特意构筑了这座牌坊。坊额中的“节制四镇”指的是辽东经略同时节制蓟、辽、莱、津四镇的军情防务。</p> <p> 牌坊由青白石雕琢而成,系三门四柱五檐楼古建格局。坊额由右至左横刊“节制四镇”四个大字,柱边石狮相护。狮子是兽中之王,霸气之兽,所以有“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物品。牌坊是彰表身份、褒扬功德和精神节操的一种象征性建筑,人们在它下面走过,能感受到气宇轩昂的石牌坊所传递的道德力量。</p> <p> 街边有山海关最好的山海假日酒店,是集商住、会议、旅游、培训、餐饮、娱乐、购物、演出于一体的四星级庭院式酒店。宫殿式的建筑古色古香与周围环境合谐相处,给古城平添明清风韵。</p> <p> 酒店前装饰了一排礼炮,不知尊贵的客人来了是否真的响炮。鸣放礼炮传达的是一种敬意,可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现在民间各类庆典活动中电子礼炮耐用、环保、可循环使用,也可以产生真实礼炮的爆炸声、光效果等优势,巳普遍被人们接受。</p> <p> 原辽西省山海关市政府旧址前的古树。辽东、辽西省之类还是解放初期设置的行政区域,当时山海关作为一个市,现在山海关巳划回河北省只能作为一个区了。这些古树默默的立在街边注视着历史的变迁。</p> <p> 旁边的门上还看到有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的牌子。1945年沦陷12年的山海关回到祖国怀抱,在国共双方爭抢东北的斗争中,八路军先到一步占领山海关,随后国民党重兵赶到,双方展开山海关争夺保卫战,激战22天解放军主动撤离。</p> <p> 田中玉公馆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外观仿欧式建筑风格,楼阁式,青砖墙,十字布瓦坡屋顶,三层,底层为半地下格局。建筑物保存较为完整。现已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中玉,生于1869年10月,卒于1935年7月。此人是北洋二十四位上将之一,民国四年(1915)任北洋军阀陆军部次长。1916年任察哈尔都统。1919年任山东督军兼省长。他遵其祖母和母亲的意愿,出资在山海关筹办田氏中学(今山海关一中的前身),1921年落成开学。此后又相继建成小高建庄、西关、罗城、南肖庄、北戴河海滨等八所小学。</p> <p> 明洪武十四年山海关建关设卫,成为扼守华北进入东北的交通咽喉。据考证,到了永乐迁都,大量的移民百姓、商贾大户纷纷落户山海关,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加之过往的客商络绎不绝,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商贾文化。数百年来,山海关商号林立,遍布城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应有尽有,源源不断的各种物资,在山海关集散,故有“拉不败的关东城,填不满的山海关”之说。 </p> <p> 古城中的竹居民宿。作为五A级的旅游景区发掘民俗文化是提升景区品质的有效途径,一个地方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发展旅游时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文化借助旅游得以传承和传播,受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重视。</p> <p> 竹居的门匾上写有苏东坡的诗句: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古代文人的情怀跃然纸上,也将这个北方小城民居的景色昭示其中了。</p> <p> 路旁有慈愍寺,铁栏围圈还无通道。据考证,慈愍庵始建于明代初年(约1405年),相传是明成祖朱棣皇帝位秘密安置建文帝特允在山海关城内修建的带有皇家神秘色彩的庵堂,明时同北京的慈愍庵为姐妹庵。规模虽不大过去却是关城之中富有盛名的名刹庵堂,相传康熙帝曾在庵内抄经,慈禧太后也曾来此上香敬佛。抗战时毁于战火,2012年开始进行修复,目前还在进行施工。</p> <p> 山海关是中国135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军事重镇身影挥之不去,古风古韵气息随处可闻。街两边的商铺挂着各种旗子和幡幅,出售纪念品、土特产和各种手工艺品。现在好象除了游人,行人还不是很多。</p> <p> 柴禾市是关城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老集市,因山海关关城的兴建而兴盛,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传承。现在这里是新改造的民俗街,要创造出更具烟火气的市集文化,为古城居民找回过去的记忆,为外来游客增加不一样的体验感,从而亲近山海关、记住山海关。</p> <p> 街边的明军士兵雕塑。有不少古装照相馆,看来游人们中有怀古心态的人还不少,来一张君临天下照,来一张将军百战归的合影。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p> <p> 边走边看前面已快到关城中的钟鼓楼。钟鼓楼是山海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好占据城中央,明清以来,又成为军政要人及文人墨客登楼观景、品茶赋诗的场所,古城复修之后,其楼上宏厚有力的晨钟暮鼓,已经成为关城百姓津津乐道的关城新景。</p> <p> 街旁有"山海镇督师府″,也叫山海关古城历史博物馆,需要购票参观。督师是明朝时期除皇帝外最大的地方官员,掌有较大的兵权。但又并非明朝的官职,明史职官篇等无此职位,督师只是统帅军队的意思。明朝曾有几位督师,管这一边有过孙承宗、袁崇焕,可能这里曾经是他们的府第。</p> <p> 因时间不够还要另外购票,只简单的看了一下门口的介绍,这里现在是以整个山海关的历史展览为主,讲述了山海关600多年历史,记录了“明、清、现代”(1381年--至今)山海关的发展史。博物馆占地1500平米,分为五个展厅:即揽古堂(山海关古城历史沿革)、明朝厅、清朝厅、民国厅、现代厅,另外在院内还建有山海关督师、经略、总督长廊和古石园等。</p> <p> 看到大门内照壁上题有 "重关称第一″五个字,据说这是康熙皇帝的手书。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山海关时写下了诗句: “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地势长城接,天空沧海连。” 历经沧桑岁月洗礼的山海关,凝重而神奇。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无尽的往事。</p> <p> 督师府对面有镇远镖局。山海关在地理位置上位于辽西走廊最狭处,自古即为出入辽东和中原内地的必经之路。其时,商贾云集,关内外各地区之间贸易交往频繁。商家为将各类物资安全送至目的地,大多采取聘请保镖押运的方式,甚至朝廷运送饷银,也委托地方镖局护送。镇远镖局、天兴镖局、永顺镖局等在当时都远近闻名。</p> <p> 镖局为四进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前院为镖局洽谈接镖事宜的场所,后院为镖师日常生活和练功的区域。镖局在明清两代较为昌盛,主要护镖地域包括山海关至奉天、至热河、至赤峰、至山西、至口外等几条商道。可能还是疫情影响,今天镖局大门紧闭。</p> <p> 来到街中心的山海关钟鼓楼。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的关城中心,下为方台,高8.26米,四孔穿心,十字交叉,穿其内分别可通往东、西、南、北四条街。四孔券门石刻门额:东为迎旭、西为朝京、南为通海、北为观峦。台上建文昌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双层,高13.3米,一层四面带围廊,二层四面围平座,重檐歇山顶。</p> <p> 我国古建筑的钟鼓楼建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多做报警、报时之用。山海关钟鼓楼由钟、鼓二楼及文昌殿组成,三体合一,独具特色,这种建筑形制,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此楼是明大将军徐达创建山海关关城时修建的,1952年,因年久坍毁失修拆除。2004年3月19日,钟鼓楼作为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标志性工程举行奠基仪式,于当年9月落成。</p> <p> 明清时期,山海关的大街主要以钟鼓楼为中心,以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为主干线,山海关的街道名字与西安一样,很有特点:钟鼓楼以东叫“东大街”;钟鼓楼以西叫“西大街”;钟鼓楼以南叫“南大街”;钟鼓楼以北叫“北大街”。如今以钟鼓楼为中心的明清古街上,斗拱飞檐,茶楼酒肆,从坡顶构造、房檐式样和青砖灰瓦之中透出浓浓古意,古城南大街的尽端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关”。</p> <p> 这钟鼓楼现在也不让上去,回来找资料看了一下,楼上两边各有一亭分别是钟亭和鼓亭,中间文昌殿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民间认为他能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是读书文人、求功名者最尊奉的神祗。文昌帝君两边有此地明清举人、进士题名录。</p> <p> 钟鼓楼街边有双文井。两口井紧挨着,井沿不同,一方一圆,据说此井水甘甜,不像关城里其他井水苦咸味。传说进京赶考的秀才如能喝上一口此井水即能金榜题名。</p> <p> 一组街边清代居民娱乐雕像。有拖着长辫子的,有戴顶戴的,吹着锁呐,唱着小曲,几个人在自娱自乐。这种景象至今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还能看到,只不过衣着打扮不同而已。这说明我们的民间文化代代相传,一脉相承。</p> <p> 民众街头娱乐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民众创造的消闲习俗五花八门,山海关作为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地,这一组组雕塑正是那个年代街头文化的缩影。</p> <p> 拖家带口闯关东雕塑。从十九世纪中叶起,背井离乡的中原劳动人民不顾禁令,由山海关"闯″入东北。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山海关作为一个入口,承受着多重文化的冲击。就像雕塑中所表现的,一行人携带妻儿挑着家当,迈开坚定的步伐往前走,同时眼神中还流露出些许对故乡的眷恋。</p> <p> 前几年有一部闯关东的电视剧,描写山东灾民经海路闯关东一个家族的经历,途中的心态我想与经山海关闯关东的人应该是一样一样的。闯关东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即是一个艰苦的岁月,也是一个奋斗的征程。</p> <p> 街边有"闯关东″主题体验园。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每次王朝更替、战乱和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几乎都会出现中国古代的移民现象。他们成群结队,整个家族,整个村子,甚至整个地区大量外迁。几次有名的大规模移民现象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如“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其形成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p> <p> “闯关东”中的“关”指的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山海关西边就是我们所说的关内,它的东边自然就是关外了。清代的山海关,几乎是一座封闭的关口,它隔绝着关内与关外。清末的黄河下游,特别是山东、直隶一带,是连年灾害,老百姓就将目光投向关外黑土地。而百姓想要到达关外,必须要想办法闯过山海关,“闯关东”一词由此而生。当年一路走一路泪。有着太多的悲欢离合。这个体验园设有历史背景展示区、人文展示区、互动体验区、文化娱乐休闲区和特色美食纪念品展示区,既为人们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又融入了山海关别具一格的人文风俗,古老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没有进去看,应该不单是让人们受教育,也有赚钱模式吧。</p> <p> 关城内鳞次栉比的胡同则分散在街道两侧,南北向又配以通天沟和南、北马道等次干道,形成典型的棋盘式道路网络格局。胡同、小巷是市民居住区,连接着北方的典型四合院,青砖灰瓦,红柱绿窗,亲切宜人。</p> <p> 来到了东大街的尽头后面就是第一关广场,栏杆以内的区域就是需购票才能进入的景区了。站在这里就可看到天下第一关城楼,最有名的大匾额是朝着城内而不是朝向城外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关是对方那边设的关,是为了检查出关外闯关东的人而设立的。</p> <p> 即巳来到此地城墙上面当然要去看一下,赶紧购票进入广场,疫情期间人还不是特别多,偌大的广场阳光普照,昔日的兵家必爭之地,今天巳战火远去。站在广场中远看内城,新时代的兰天下,战胜疫情胜利在即,心中的愿望就是: 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p> <p> 天下第一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距今已经有640年历史了。明初建关时,这里是朝鲜等国入贡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平时城门大开供车马人流通行,战时紧闭固若金汤,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于军事防御上的需要,外城门外加了瓮城,并且没有同一直线上的城门,所以要看雄关的气势只能从内城这边看了。</p> <p>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天下第一关”匾额了,这块匾长5.8米,宽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体,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最后一笔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p> <p> 山海关北依燕山,东傍渤海,地扼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依据“通川之道,要害之处”的古代城市规划原则而建城关,该处正处于海陆咽喉要冲,在历史上早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开始修建山海关。山海关是由关城、东西罗城、南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关城,当然这是山海关的主要部分。</p> <p> 上城墙处有城楼的另一个收费入口。据说原来上城墙收费就是这个入口以及城墙几个城门处入口,整个第一关广场是自由参观自由照相的。但后来山海关景区包括商业街等到处存在乱收费坑蒙游人现象,受到国家旅游局的批评,地方政府大力整顿,整条街现在都通畅无阻不强拉强卖了,不过第一关广场却被围了起来纳入了收费区域。</p> <p> 上城墙的坡道叫马道,是古代守城士兵骑马上阵和巡视关内外的重要通道。沿着马道缓缓上行,我们走上城墙,仿佛又回到了六百多年前的明代,</p> <p> 城墙上坡道口有一门神威大将军炮,炮口直对着城墙外。据介绍这是明崇祯十六年(1643)铸造,炮长2.7米,最大外周长1.1米,口径0.1米,重2500公斤,炮身铭文清晰。系国家一级文物。那个年代的炮据说主要是炮筒直径差别,与炮弹直径相差大则打出去误差大,而直径相差太小又容易炸膛。</p> <p> 天下第一关城楼也叫镇东楼,俗称箭楼。楼高13米,分上下两层,地层西面为对开的红漆木质大门,上层为木制的隔扇门窗,其余的北东南三面为共开设68孔箭窗,这些箭窗平时关闭,战时开启,是战时射箭之用。它是坐东面西,其建筑形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天下第一关的建筑形式采用了九脊歇山式重檐顶,这种建筑形式的等级较高,是仅次于皇宫和庙宇的建筑格式。</p> <p> 箭楼各个屋檐的羌机脊上,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小兽,分别是骑凤仙人为前导接着是:天马、海马、狮子和吼。这些异兽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瑞兽,他们不但有消灾解祸的作用还是吉祥的象征。但这种小兽也是有等级之分的,皇宫和庙宇之上的小兽的数量是9到12个,而卫所的等级比较低,所以不超过六个。</p> <p> 垛口处朝外望视野开阔。山海卫是明代329卫之一,隶属后军都督府的北平都司管辖。从山海关建观关设卫那天起,这里就以科学的选址布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军事建筑而名列万里长城的重关之首,从而有了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美称。</p> <p> 来到关楼前可以仔细看看这闻名天下的五个大字。这五个字每字高达1.6米,笔力顿挫凝重,雄劲浑厚。其中“一”字就长1.09米,繁写的关字右边一竖就长1.45米,后一个字依次比前一个字大。一字虽然只有一笔却不显单薄。繁体“关”字笔画虽多却不显臃肿。这块匾不是原匾,而是民国九年由山海关人杨宝清篆刻的。</p> <p> 门口有箭楼的介绍牌,进楼有一个很高的门槛。此楼始建于明洪武14年(1381年),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南北两侧的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威远堂形成"五虎镇东″之式,充分体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地位和雄伟气势。</p> <p> 楼内墙上挂着一块与殿外完全相同的大匾,其实这才是书法家真正的手迹,门外挂着的是仿制品。由于此匾上除了五个大字外,并没有留下任何落款。有关这块巨匾的书写人,除了比较多数人认为的萧显以外,另还有明代严嵩一说,说日寇攻破山海关时将其掠往东京并公开陈列,但照片上看那块匾上的第字是"竹″字头,而现挂的这块匾为"草″字头,所以巨匾真迹可能有两块。</p> <p> 匾下是一幅《山海关古建复原图》,古山海关地形地貌一目了然。图上的地理坐标是上东、下西、左北、右南。北边是燕山山脉,南面是滔滔渤海,西面属于关里是旷阔的华北大平原,东面属于关外是广袤的东北大平原。两个大平原以山海关为界,山、海之间有长城及关城相连,构成了一处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p> <p> 图旁有山海关一带长城及其附属建筑物概况的说明。万里长城山海关及其附属建筑物均为军事防御工程,布局上主体两翼,左辅右弼。军事上互为犄角,守望相助。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整体上是由七座城堡、十大关隘和长城上的三十座敌楼、六十二座城台、十八座烽火台、十六座墩台等组成的古代城防建筑群。结构严谨、功能齐全,是中国建筑史上罕见的奇作,是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军事科学,筑城技术研究的价值。</p> <p> 图下摆了一把大刀,上面说明,叫“青龙偃月刀”,重达83公斤。这口刀是明朝铸造的,从这砍得锯齿般的刀口和这刀身上暗红的斑斑锈迹,完全可以想象当年它立下多少卓著的战功。</p> <p> 二楼现在不让上去。据说这个楼上还悬着第三块“天下第一关”匾,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摹刻的。算起来山海关目前国有现有五块“天下第一关”巨匾,一块石质,嵌在海边孟姜女庙前殿东侧内墙上。四块木质,除了镇东楼上的三块外,还是一块为近年摹刻,存于“山海关长城博物馆”。</p> <p> 箭楼旁也有一块"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上有好几块这样的石碑游人都争着与其合影留念,这里是万里长城的起步端,来到这里称"好汉″当然也是实至名归。</p> <p> 从城墙垛口看关城外的瑞莲阁公园,出城楼下瓮城门洞可以过去。瑞莲阁公园的雏形是东护城河,因明万历十二年(1584)修东罗城而逐渐荒弃,后于民国14年(1925)在邑人临榆县参事孙国钧的倡导下,集资兴办一公园,取名瑞莲阁公园。1999年3月经政府集资而重新修复的,修复后的瑞莲阁公园形成了以辽海咽喉桥为界的南湖、北湖4个水面,建成了垂柳轩、游船码头、醉荷轩、曲院风荷4个亭榭。</p> <p> 瓮城城墙上有一连串明军士兵手持各种不同兵器守城的雕塑。这一位单膝跪地,拿的应该是一种弓弩瞄向城下,只是弩机更加小巧,可见当时冷兵器的发展已经比较先进了。</p> <p> 这个士兵威武雄壮、膀大腰圆,挥舞抛石朝城下扔。按当时的水平应该有抛石机或抛石车已投入使用了,可能在守城的紧张时刻人工投掷石块也是有力的补充。</p> <p> 这个士兵就是直接举起石头往下砸了,这个画面在影视剧中经常见到。即算是在枪枝、手榴弹大量普及的现代战争中,特别是共产党的军队,没有弹药时往往就会发生这样的壮举。在冷兵器时代石块当然是一种常用的武器了。</p> <p> 投掷标枪的士兵姿态很标准。标枪是冷兵器时代介于枪与箭之间的一种武器,起源于人类早期的一种捕猎工具,后来发展的步枪甚至包括导弹都是其作用的延伸。现代掷标枪还发展成为了一项体育运动,由肩上持枪经过一段预先助跑连接投掷步获得动量,通过爆发式的最后用力作用于标枪的纵轴上,将标枪经肩上投出去。这项运动还被列为了现代奥运会比赛项目。</p> <p> 这个士兵不知在操作什么绳索武器。古代绳索武器也有不少种类,包括流星锤、双飞挝之类,但那都是用于中距离近身肉博时使用,守城时要打击快攻上城的敌人时正可以发挥作用。</p> <p> 山海关的防御工事建成后完全达到了异常严密的地步,但是却没有发挥出抵御清军入关应有的作用。两次明朝与后金的守城大战是在山海关的前方宁远城(今辽宁兴城)打的,明朝政府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后,仅因总兵吴三桂降清,这里就轻而易举地变成了清军入主中原的通天大道。不过1933年中日在山海关倒是进行了一场攻城战,在热兵器时代,中方武器又大大落后的情况下,再好的关城也敌不住大炮的轰击,最后日军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后攻占了山海关。</p> <p> 朝下看这个小小的方城,就叫瓮城。它的城门洞没有开在正东方向,而是在关城和瓮城的拐角处,向南而开。如果敌人逼近东门,他不能轻而易举地攻开城门,因为在这个拐角处,关城和瓮城上面的守军,就会居高临下,用交叉火力大量地杀伤敌兵。即使攻进了瓮城,东门紧闭,敌人也不能长驱直入,瓮城上面的滚木擂石就会轰然而下,四面兵士一起拉弓射箭,外面又有重兵把守,想跑都跑不了,瓮城就成了入侵之敌的葬身之地。</p> <p> 沿着瓮城上走一圈。瓮城的规模不大,但是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是对关城起保护作用。登临其上可环视四野,士卒昼夜注视城外的动态,有警立即传报,敌人入侵靠近,又可三面御敌与墙外,即使敌人进入瓮城,也可将关门设为二道防线,以四城为堡垒制敌于瓮中,瓮就是“瓮中捉鳖”的意思。二是从建筑上看,城外瓮城回护,形成重城回守之势,坚固、雄伟,充分表现了长城防御工程的特色。</p> <p> 从城墙上朝内城看,城内基本无高层建筑,一眼望过去都是胡同四合院。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与清朝时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p> <p> 站在古关上思古怀今,满目尽是硝烟,战云巳远,雄关犹在。岁月沧桑,历史沉浮,古老的城墙正在述说着一幕一幕的如烟往事。瓮城外远望欢喜岭,欢喜岭下有一道沟,叫做流泪沟。山还是这座山,水还是这湾水,为什么又是欢喜,又是流泪呢?过去,兵士们从辽东或更远的地方回来,走到这一片丘陵,一眼看见山海关,离家不远了,心中高兴,就把这里叫做欢喜岭。从这里出关,到遥远的边疆去驻守,出了山海关,登上这座岭,眼见得离家越来越远,心中难受,落泪悲伤,欢喜岭下就有了流泪沟。</p> <p> 耽心时间不够,在城墙上最远跑到了牧营楼。这个楼与北边的临闾楼同为镇东楼的配楼。1985年国家拨专款修复,修复后的牧营楼城台为四棱形,台面阔21米,台高11米,南北与主线长城相连。牧营楼建于城台之上。楼高10.5米,单檐歇山瓦顶,楼上下辟有20个箭窗,易守难攻。</p> <p> 牧营楼上的箭窗与镇东楼一样,也是红底白环黑靶心,鲜艳醒目。设计这种形式有一个来由,据说当时天下第一关城楼刚建成后,它的屋檐和羌脊上总是会停着许多飞鸟,而这些箭窗平时关闭战时开启。当开启时飞鸟会扑楞楞的乱飞,影响观察军情。所以当时人们就把箭窗设计成红底白环黑靶心的样子,它们就像一只只眼睛看着飞鸟,使飞鸟不敢靠前。这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p> <p> 牧营楼继续再往南,关城东南角有靖边楼,由于较远怕时间不够没有跑过去看。但这个楼曾是山海关督师、经略和总督,坐镇山海关、督师辽东、调度兵马的指挥部,楼下角楼弯广场是他们召集各路兵马誓师开会的地方,所以还是找了一张照片看看它的外形。</p> <p> 从关城下看靖边楼。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曲尺形。楼高13.47米,歇山式九脊生檐顶。楼内上下两层有木梯相通。楼上有箭窗56个,檐桁枋心,仿明式彩绘,庄重古朴。紧贴城墙一侧还设有宽2米的142步砖制台阶供行人上下,明初建时,是为了一旦战事来临兵士可及时登城就位,迎击敌人。1933年靖边楼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为了恢复山海关古城的雄姿,1986年靖边楼修复工程竣工。</p> <p> 往回走镇东楼附近城墙上立有镇东楼修缮工程碑记。镇东楼几百年来虽经多次修葺、重修,但箭楼大部分构件仍为明、清两代所制。一些主要承重大木构件已腐朽和拔卯,楼身倾斜,亟需抢救、维修。1996年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修复,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及“修旧如旧”的文物修缮原则,山海关地方政府严密组织,缜密筹划,科学管理,精心施工,使修缮后的镇东楼仍然保持了历史原貌。</p> <p> 关城城墙建筑雄伟粗犷,气势磅礴,是万里长城最精粹的地段。城墙土筑砖包,顶宽最宽处有15米,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并且周边碧波浩瀚的大海,幽深静谧的角山、长寿山,秀美多姿的燕塞湖,组成了古城重塞恢廓无垠的背景和依托,湖光山色、海涛雄关,构成了山海关名城特有的城市景观和旅游胜地的独特风貌。</p> <p> 下来城楼广场边休息设施中有一个晓月亭,彩廊红柱美仑美奂。晓月亭的银杏叶是山海关的一景,可惜现在还只是初秋,看上去还是片片绿叶似在发黄,山海关的秋色还没到最佳观赏期。</p> <p> 以第一关城楼为背景再留影一张。山海关的城楼充分利用自然空间,使建筑群体布局与环境取得和谐统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风景综合体。大鹏展翅的第一关,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昂然耸立。这里是万里长城的起点,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祖国的历史悠久绵长,中华民族就象万里长城一样傲然挺立。</p> <p> 再看看第一关广场上的"维藩首善″ 牌坊。这是这条街上最大的一座牌坊。明嘉靖年间,长城以外的朵颜三卫及土蛮等部屡次犯边,蹂躏永平府东部诸县。隆庆元年十月,朝廷调抗倭名将戚继光防守蓟镇。隆庆二年,戚继光总理蓟镇、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隆庆三年(1569) ,山海路升格设参将。这时的山海关出现了少有的和平景象,边防固若金汤,军民安居乐业,成为蓟镇诸路的典范。戚继光上奏朝廷,得到明穆宗的恩准,在山海路署前建“维藩首善”牌坊,以资表彰,鼓舞士气。“维藩首善”的意思是保卫边防的首善之区。</p> <p> 从第一关景区出来广场北面有一建筑名"兵部分司″,导游在招呼返程,只远远的看了一眼。这个系明代兵部唯一设在地方的办事机构,主政关城,具有特殊的军事与政治价值。当时的中央政府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兵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山海关兵部分司其职责是掌管舆图、军制、镇戍、稽查行旅、缉捕逃亡等。民国年间兵部分司被毁,于2004年复建,2005年竣工。建筑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0平方米。</p> <p> 第一关附近还有几个景点时间不够没来及看,但有必要在此补叙就当我也到此一游不留遗憾。从南门即望洋门进来古柳村下有一骑马将军雕像,底座书曰“袁崇焕单骑出关”。明朝末年山海关形势与袁崇焕有极大的关系。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明军在辽东接连惨败,后金夺城掠地。袁崇焕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后请命守卫辽东。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袁崇焕率兵誓死守宁远城,重创攻城的努尔哈赤,因功升任辽东巡抚。</p> <p>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是国内最大的长城专题博物馆,建于1991年,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向游客开放。陈列共分长城历史、长城建筑、长城经济文化、长城、龙首春秋、雄关军事、名关人文、龙珠异彩八个部分,充分展示出了长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p> <p> 抓紧时间往来时停车场赶,西大街还有山海关总兵府想去看一眼。看到路旁有"雄关古边壮山海″石刻又停下留影一张。山海关在明代万里长城的众多险关要隘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从而成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宝库中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雄关古边受之无愧。</p> <p> 史料记载,山海关关城中牌坊多达50多座,后来逐渐毁弃。在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过程中,追循历史,从原来废弃掉的牌坊中精心挑选出来其中的五座牌坊,修复完成,用以纪念那些曾在关城历史中留有非同寻常印记的文人志士,即:维藩首善坊、进士坊、尚书坊、独乘骢马坊、节制四镇坊。这座进士坊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尚絅为肖显考中进士而建。这位肖显即是那位写"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的人。</p> <p> 路旁还有一些小景点都只是匆匆一过。这家方志馆还是国家方志馆在全国设立的唯一一家分馆,主要收藏秦皇岛市及冀东、辽西、蒙东各市、县志书和地情书,长城沿线各省、市、县志书及地情书,山川、河流、海洋、寺观、旅游、养生、民俗等方面志书,以及展示秦皇岛厚重历史和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及重大发展变化等代表性志书、地情书。</p> <p> 钟鼓楼旁的明佳楼,明清古街的配套建筑,尽管其上挂有楼盘销售处的牌子,但其现在的商业用途并不影响其明清建筑的风韵,红墙蓝匾,飞檐翘脊,表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关城中还有一个王家大院,又叫山海关民俗博物馆,位于山海关东三条,占地十余亩,共分三个套院,18个展厅,是一个典型明清四合庭院。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建筑布局非常严谨,风格典雅别致。王家兴盛于咸丰年间,到了光绪年间已成为富商巨贾,占据了山海关的“半壁江山”。现在依然保存完好的“王家大院”,充分说明了当时商贸的繁荣,据说蓟辽总兵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来山海关的时候,都是这个王家接待,现在还保留陈圆圆居住过的房间。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山海关民俗博物馆的展品,真实再现了古城文化发展的美丽画卷,是滔滔历史长河形成的宝贵财富。</p> <p> 山海关的小吃也有特色,据说从南大街这里朝下走有一家叫"四条包子″,1958年开业的老字号企业。因坐落在古城山海关四条这条街上而得名,普通的面粉,常见的馅料加工成造型美观、口味独特、醇而不霸、肥而不腻的包子,一直为古城和外地游人喜欢。</p> <p> 路旁甲申史鉴馆也没开门。据说这里是我国第一个以“以史为鉴、居安思危”为主题的廉政教育展馆。展馆占地面积810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展馆内设置了要塞烽烟、石河鏖战、甲申史鉴、居安思危、任重道远等五个展厅。展厅内不仅展示了甲申之战的历史,探究了李自成因胜而骄、因骄而奢、因奢而腐的历史教训,还播放《山海鉴》等专题片,使参观者受到启迪。</p> <p> 来到西大街旁巷中的山海关总兵府。山海关于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设山海关总兵一职,历23任总兵。如果说山海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军事堡垒,山海关总兵府就是这座堡垒的指挥中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不尽的名人传奇,23任总兵官、兵部尚书袁崇焕、名将熊廷弼、孙承宗、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等等,都在这里留下过不可磨灭的足迹,诸多决定历史的重大事件均在此处谋划运筹。可惜可能还是因为疫情,大牌坊前栏杆围住,空无一人,只能站在门前看看这个气势了。</p> <p> 总兵符附近也有好几个景点,来不及观看,辑录如此。关帝庙位于总兵符西侧,由御书楼、崇宁殿、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建筑组成。庙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仰之情。这里据说历来是冀东最知名的祭扫关帝之地,游人向往,香火旺盛,如今经过复建修葺,整座庙宇更加壮丽辉煌,是古城游览观光的一处新亮点。</p> <p> 山海关孔庙始建于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以大成坊、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为中轴线建筑,两侧各有玉振门、金声门、下马牌、节烈祠、忠孝祠,戟门的两侧配有乡贤祠、名宦祠,大成殿两侧建有东西两庑(东西配殿)。孔庙东西两侧各有跨院,东跨院建有明伦堂,西跨院建有魁星楼和黄公祠。</p> <p> 山海关大悲院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拥有近600年历史,明清两代香火绵延,民国以来梵音远播,一度是京东至东北地区最高品级的佛寺,安民千里,护佑一方,历来是国内外香客与游人净化心灵、祈求幸福、顶礼朝拜的向往之处。</p> <p> 街边休息廊亭。看上去就彩画醒目,雕花缀朵,富丽繁华,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让人在街市气氛中并不会感觉到吵闹烦心,游人在此略作小憩欣赏街景。</p> <p> 路旁硕大的黑棕色纹理石。山海关处于燕山山脉余段,周边山高陡峭险峻,怪石嶙峋,地质上花岗岩、大理石储量丰富,所以这种纹理清晰的大石头应该是不足为奇的。</p> <p> 回到了西关城墙下,马上要离开山海关,重点文保石碑佇立墙脚,傍其旁边再与山海关合影。</p><p> 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以它古老的身世,记录了60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今,它仍以其瑰丽的雄姿,屹立在渤海之滨、长城之首,展现着祖国雄伟壮丽山河的景观。</p><p> 目睹长城古关飒爽雄姿,领略民族先人大智大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