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天是母亲80岁生日,写这些文字,向伟大母亲致敬!</p> <p>上周末我回了趟老家。回到家打电话给母亲时,才知道她又在那霍卫生院住院了,父亲用摩托送她到医院输液。算了一下,这一次是她今年第五次住院了。其中两次在高州人民医院住院,一度还出现过危急病情。看到母亲残弱的身躯,我心情异常沉重,虽然这次病情不重,只是利用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调养一下,很快就会好转,但一年五次住院的事实告诉我,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越来越珍贵。</p> <p>趁着母亲输液的空隙时间,我围绕着那霍卫生院转了一圈。多么熟悉的地方,虽然当年房子大部分已拆除重建,唯有那一片围墙和高大的芒果树是四十多年前的。但我还清晰记住,这就是我儿时最熟悉的地方。我未入学时,佳田村、新屋村、门口河、那霍卫生院,这是我最熟悉的四个地方。尤其是6岁那年,因食用木薯中毒和之后的抢救措施失当,经过那霍卫生院连续7天的抢救,我才从死神身边跑了回来。之后漫长的2年多的恢复期,为了治好因过度输液而导致的左脚残疾,母亲每天背着我徒步从佳田来到那霍卫生院,这一走就是一年多。感到病情好转缓慢,后来我又转到了父亲工作的沙琅渔花村治疗,经过半年多,又转移回到茶山大队医疗点治疗。作为跛子的我,已没有往日的欢蹦乱跳,没有母亲的背负,我寸步难行。</p> <p>儿时的伙伴都已经去塘背分校读书了,我却每天要到大队的治疗点换药。趴在母亲的背上,母亲经常对我说,实在医不好变成为跛子也不怕,上不了学在家学做木工,也可以学习帮人家理发,照样可以活下去。到了1976年那年春天,我的病情终于有了较大的转变,基本能自己走路,于是,我从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了我的读书生活。</p> <p>也许是儿时差点失去了读书的资格,拿到课本的我,比其他伙伴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读书异常用功。在朱俏萍老师的精心引导下,我经常是凌晨4点到教室,拿出最大的声音朗诵,长期拿到“第一个到达教室学生”的标志。在读初中时,我经常一面送柴入灶烧饭,一边做功课。有一次,竟然火苗将我的裤管烧着我也不知,被烧伤的皮肤过了几周才痊愈。儿时这点经历对我很重要,把读书当作父母和社会给予我的珍贵馈赠,好好珍惜,才有后来以优异成绩考上阳江师范学校,才有了后面精彩的人生历程。</p> <p>母亲叫谢丽芳,我的外公叫谢汝忠,是茶山新屋人。新屋村是民国后期从坡垌村分离出来独立建村的。谢姓是茶山第一大姓,那霍第二大姓。在当时社会十分闭塞的环境下,姓氏文化和家族氛围传承,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外公与该村的大多数男人一样,骨子里就是重男轻女,因此母亲只读了一个月的书,就被外公叫回家里放牛了。</p> <p>母亲前面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谢克尧,后面有弟弟谢克礼、谢克成。母亲儿童时代,正是解放战争时期,茶山作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那几年经常战火纷飞。母亲的堂兄谢克绍,在电白霞洞入读电白中学时就参加了共产党,经常回到村里发动群众闹革命,还带队枪杀了云潭、儒洞等地国民党乡公所所长,解放前就官至粤桂边纵队十三团团长,解放后改任电白六区(现在沙琅镇)军政委员会书记。</p> <p>谢克绍后来到了广州工作,这几年在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篮球节目的张健,是他的女儿谢志英的儿子。因为谢克绍的原因,新屋村那几年发生了许多革命英雄事件。我外公谢汝忠新建的房子,也经常被国民党乡兵强占用于审讯鞭打支持革命的父老乡亲。乡亲们在反动派酷刑下坚定保守革命机密,支持掩护谢克绍的革命行动,这些,对母亲儿时的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放后,母亲主要是干农活,尤其是14岁那年外公去世,母亲协助外婆支撑了这个家庭,支持两个弟弟完成学业。嫁了父亲后,她在娘家养成的勤劳、忍耐、干练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在佳田村多次拿到生产队举办的插秧比赛和割禾比赛的冠军。</p> <p>父亲是个孤儿,我的爷爷叶树贵在父亲未出生时就被国民党政府抓壮丁参加长沙会战,之后就渺无音讯,我的奶奶邓氏在父亲1岁左右即失踪。父亲在解放后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巨大照顾,免试进入电白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一直在那霍乡村学校当教师。母亲除了参加生产队繁重劳动外,还要养育我们四兄妹。四兄妹儿时都是多事多难,我哥叶培先两次因爬树跌落导致骨折,我妹叶亚珍经常生病,还因严重高烧导致惊厥,深夜经常出现惊厥、夜游、恶梦,我弟叶培雄也是体弱多病,读初中时还出现过熟睡时从上铺跌至自行车架子上的事故。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条件下,母亲以其勤劳、坚毅、自信、顽强的品质,引导我们四个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险。</p> <p>因为成长经历的原因,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情商却比较高,比较善于协调周边生存环境,体现以人为善的做人准则,与村里的邻里乡亲能和睦相处。母亲比较善于平衡四个孩子的关系,时时处处注意一碗水端平,孙辈中除了叶锦鹏她亲自照顾得少些,叶彩霞、叶茂、叶子青、叶子华等都是由她一手带大。欠了儿辈孙辈的,她总会留存心中自责。她经常会与我提到,欠叶亚珍和叶锦鹏的较多,叶亚珍小时在家里帮忙干农活最多,没有给时间她好好读书,导致现在日子过得不够宽裕,欠叶锦鹏的就是锦鹏小时候她较少参与照顾护理。她默默为儿辈孙辈付出,却从来不期望回报,儿辈孙辈逢年过节给予的红包利是,她都会记住,用其他方式回馈儿孙。她经常说,爷爷的退休金较高,在那霍这种地方生活,这些钱花不完。</p> <p>也许是村风的原因,少年时代的四兄妹都较叛逆,尤其是我,最难以管教,甚至某一个阶段我心中最恨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就是觉得母亲管得太宽,出现了对母亲较多不理解之处。1994年10月,我的儿子叶茂出生了,母亲来茂名帮助哺育叶茂,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这紧密相处的几年中,我深深理解了母亲,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自己成为别人父母之后,才会深深感恩父母,这句话在我身上体现得最深刻。母亲给予我们的爱,没有任何保留。</p> <p>母亲一生最大特点是勤劳,在新屋村未出嫁时就是这样,只要没睡着,就不让自己的手脚闲着。嫁入佳田村后,生产队里干农活中她的标准不低于男劳动力,还是村里唯一能“驶牛”犁田的女劳动力。在家里更是大大小小事务都包办到底。在我懂事后留下的记忆中,她每天的工作行程是,早上五点多起床,先做好早饭,然后向叶培雄哺乳,引导叶培先喂猪,我去检猪屎,然后她到三无顶上砍柴担回来,约七点去参加生产队的集中劳动,还要负责放牛,搭建禾草棚等。在母亲的带动下,四兄妹中没有一个懒人,地里的家里的大小活儿都能麻利完成。到了我们四个逐个在城里安家后,母亲一旦过来,也会主动帮忙收拾家当,虽然她的审美差些,家当收拾不如我们的意愿,但这种勤劳的本质一直完整地保留下来影响着我们。</p> <p>母亲的确有许多缺点,如固执、啰嗦、爱管别人家的事,生活改善后省吃俭用的品质没有始终坚守等等,人格不属于特别高尚的这一种,在芸芸众生中显得很渺小。</p> <p>如今,母亲如秋风下的孤灯,以残弱的身躯面对一次次疾病的摧残,在这个世界的影响力日渐式微。但对于我来说,母亲就是天,天之大,唯有她的爱是完美无瑕,经历得了任何风吹雨打。我们兄妹四人儿时每一次苦难,总有一个人坚强地站我们背后,为我们付出一切,那个女人就是母亲。有母亲在,我就有晴朗的天空,有母亲在,生活的艰难和事业上的不如意,我就有顽强的意志去面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