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章

一果

<h3> 化繁为简<br>  聪明反被聪明误之弄巧成拙、化简为繁一章通过古今中外的几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地阐述了繁复之弊与简单之利。其实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我们都要做到简练而不拖沓,精确而不冗杂。<br> 故事中的长胡子老头拖着他的美髯怡然自得地活了几十年,一朝被小孩问倒,竟然为了将胡子放在被子外面还是被子里面这么个简单的问题而彻夜难眠。契珂夫有一篇小说《一个文官的死》,里面写一个文官因为看戏时对着上司打了一个喷嚏,整天担心上司会为难报复自己,三番两次到上司那去赔礼道歉,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竟为此郁郁而死。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往往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伤透脑筋,把简单的事情想象得严重复杂,最后弄得自己手无所措,其实这些都是庸人自扰!<br>  而那迂腐的儒生在借梯救火的危急时刻还奉行平时那一套繁文缛节,更是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会被一大堆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就需要把事情按条理分成几类:重要的,紧急的,不重要的和不紧急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一些琐事浪费宝贵的时间,才能有条不紊地将事情做好。<br>  记得以前上美术课,在学写意画的时候老师就常教我们,写意画就是要用最简练的笔法在生宣上肆意挥洒,一气呵成,绝不能拖泥带水,这样画出来的画才会气韵生动,墨彩飞扬。很多写意画只有寥寥几笔,却形神毕肖,深得凝练、简洁之三昧!而且国画中还讲究大面积的留白,这样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不会由于堆砌太满显得毫无余韵。我国古代的诗词和文章也体现出一个“简”字。五言绝句区区二十字,就能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丝毫不比现代作家洋洋数万言的写景游记逊色。记得有一首题为《人生》的诗,其内容就是一个字——网!多么生动形象啊,将纷繁的现代社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凝聚为一个字,言简意赅,意味深远,正所谓“浓缩就是精华”!这些都是“简短”的魅力!<br>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下,我们更是要尝试着去改变思维,追求简单一点的生活。始终保持一种自由的心态,不要让自己受累于世事的纷繁,被过多的物质压得喘不过气来。古话说:家有谷粮万石,一日不过三餐;家有广厦千间,夜卧不过八尺。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往往并不是真正所需要的。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被这样那样的欲望所束缚从而迈不开脚步。我们的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品味简单的快乐,享受诗意的人生,凡事有所选择,该放弃的放弃,那我们的生活将是多么的轻松自在!</h3> <h3> 中庸之道 <br> 国人一向崇尚中庸之道,把中庸当作为人立世之本,中庸思想乃几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中庸者,不偏不倚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就是说不把喜怒哀乐之情由着性子发泄、表露出来,即使是表露也不过分,不乖戾,这就是中和。聪明才智也是一样,锋芒毕露,自以为是者容易遭人妒忌,不得善终;而藏巧于拙,大智若愚者方能笑到最后。<br> 《三国演义》里的杨修本是聪明绝顶之人,把曹操的心思猜得非常透彻。有一次,曹操巡视新修园林之后不发一语,却在门上写一“活”字,众人皆不解,独杨修知其意,立即命人将园林加阔,原来曹操正是嫌园林过窄,门中有活,岂非阔?还有一次,曹操在进贡的酥糖上写下“一盒酥”三字,杨修看后,将酥分与众人,曹操诘问,杨修曰:“‘一盒酥’拆开来即‘一人一口酥’,所以与众人分食之。”经过这两件事后,曹操表面上夸杨修聪明,其实暗地里心怀忌恨。在后来的一次行军中,曹操用“鸡肋”作暗语,杨修随之命令撤军,众将不知何意,杨修曰:“鸡肋者,弃之不舍,食之无味,主公本欲退军只是不好明说而已。”曹操心事被猜中,恨其自作聪明,以“扰乱军心”之罪把杨修给杀了。可惜杨修满腹才华未能用在军国大事上,却被这些小聪明引来杀身之祸。杨修之死虽怨曹操,但其本身自以为是、爱出风头,过分张扬外露而不知内敛的个性,也是导致被杀的主要原因。<br>  三国里的另外一位人物则恰好与其相反,那就是晋朝的开创者司马懿。司马懿老谋深算,不但善于带兵打仗,而且深知韬光隐晦的重要性,他早就有吞并曹魏取而代之的野心,表面上却装作忠心耿耿。特别是到了晚年位高权重,遭曹氏家族猜忌、排挤,他就更加谨慎小心,不但交出兵权,还令二子也闲居在家,日日养花种草,给人以与世无争的形象。曹爽派人探其虚实,他装聋作哑,一幅病入膏肓的样子,不但骗过曹爽躲了杀身之祸,还轻而易举地将曹魏政权揽入怀中,为后来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真正的智者应能伸能屈,该装傻的时候绝不自作聪明,这样既能明哲保身以待时机,也避免让人知其虚实从而攻其软肋。<br>  中庸之道体现了国人谦逊、隐忍,凡事不冲前不趋后稳居其中不走极端的思想。待人处事也是一样,但求中正平和,无所偏倚,千万不能肆意妄为,无所忌惮。人心正则天地正,天地正则万物顺。聪明之人更应如此,若是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话,权小位卑者误己,权重位高者误国!</h3> <h3> 知足常乐<br> 前几日和程静从杭州归来,刚下火车又累又饿,于是找到了一条巷子深处的小饭店吃饭。我们要了一瓶啤酒,老板送上一碟花生米。嚼着香喷喷的花生米喝着清咧冰凉的啤酒,劳累顿消。程静感叹道:人生呐,有小酒一杯,花生米一碟,知己二三人,足矣!我抚掌而笑,深有同感。<br>  在当今这个纷乱复杂五彩缤纷的社会,随着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诱惑和欲望也纷至沓来。刚刚满足了这个欲望,才发现又有另一个诱惑在吸引着我们。于是我们便一直在为着这样那样的欲望而疲于奔命,却忽略了生活中更重要的友情,爱情,亲情和健康。以至于发出“朋友一大群,知心有几人?”的感叹;“爱情本是一场戏,无非金钱与权利”的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四十岁以前拼命赚钱,四十岁以后用钱买命”的悲哀!<br>这又让我想起了那个经典的渔夫和商人的故事。商人问渔夫为何在阳光明媚的好天气里不去打鱼,而在沙滩上悠闲地晒着太阳。渔夫反问为什么要去打鱼,说今天的鱼已经足够自己享用了。商人回答说打更多的鱼可以赚更多的钱;然后呢,渔夫又问。赚更多的钱可以使钱生钱。然后呢?然后可以买房子,开公司;然后呢?商人说然后可以到海边沙滩上舒服地晒太阳。渔夫答道,我不是已经在这晒太阳了吗?<br>  人们往往耗尽一生的时间去追求遥不可及的快乐,却忽视了身边已经存在的幸福。欲望是无穷的,而人生是有限的。我们又何必把有限的人生浪费在无穷的欲望上呢? </h3> <h3> 一翦梅·春思 蒋捷<br> 一片春愁带酒浇。<br> 江上舟摇,<br> 楼上帘招,<br> 秋娘渡与泰娘桥。<br> 风又飘飘,<br> 雨又潇潇。<br>  何日云帆卸浦桥。<br>  银字筝调,<br>  心字香烧,<br>  流光容易把人抛。<br>  红了樱桃,<br>  绿了芭蕉。<br>   漫谈蒋捷&lt;一剪梅&gt;<br>  这是一首惜春怀人之词,从远行者和闺中人两方面之情之景相对展开。上片首句即说借酒浇愁,为何而愁?只因 “江上舟摇”,行人远去。而后从远处江中之景回到近处楼上女子的闺房之中。原来是一位容若秋娘的美丽女子,正站在珠帘后目送情人远去,行舟渐行渐远,女子的愁思愈结愈浓, 而偏又遇上“风飘飘,雨潇潇”的恼人暮春天气,闺中人的无限怅惘之情就像这漫天风雨一样连绵不断。这两句正是为了渲染离愁别恨的气氛。<br>  下片“何日云帆卸浦桥”不知情人的归舟何时才能靠岸,在这漫长的等待中,百无聊赖的女主人公只能漫无目的的随手调素筝。眼见着香炉中心型檀香慢慢地燃烧殆尽,女主人公那颗思念情人的心也像心香一样一天一天的憔悴,凋零。接下来的“流光容易把人抛”,时间正是在这种日复一日无聊的等待中慢慢地逝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夏初的景色,点明春天已逝,而良人未归,而韶华将老,这种情景怎不令人伤感,惆怅?全诗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结尾两句最是隽永,平白如话却韵味无穷。正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h3> <h3> 哲理诗 <br>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史,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都重视一个“情”字,而又特别讲究情景交融,以声传情,以景传情,做到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所以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无论是杜子美苍凉沉郁的叙事诗,还是李太白潇洒飘逸的抒情诗,亦或是王维恬然自得的田园诗,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哲理诗的数量相对来说却比较少,而其中又以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宋诗哲理性较强,韩愈的这首算是为数不多的唐代哲理诗中的一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和苏东坡那首著名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