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展风采,教研促成长——记十八小数学组研讨课活动

娜样美

<p class="ql-block">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以“深度学习,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为主题举行校本研讨课活动,共11位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作课老师认真研读教参教材,基于学情,紧扣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执教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度学习,引发数学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核心素养。研讨课结束后,全体数学老师围绕十一节课例开展评课议课活动,真正达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共同提升的目的。</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课堂精彩回放</b></p><p> </p> <p>  六年级莫伟强老师《观察的范围》一课,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出观察点、障碍点、视线,让学生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促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通过想象、画图、操作等多样化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p> <p> 王丽清老师《环形的面积》一课,让学生在制作环形的过程中,认识环形的特点,自主探索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增强应用意识。</p> <p> 陈朝霞老师执教的《找因数》,通过让学生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中,注重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掌握找因数的方法。 </p> <p>  陈羽红老师的《2,5的倍数的特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讨论的过程中构建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模型,发展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摸数游戏、我说你答、判断对错等多样化练习巩固所学。整节课知识容量大,教师语言简洁,适时点拨引领学生思考,是一节朴实高效、真正体现学生深度学习的课。</p> <p>  朱少娜老师的《倍数与因数》,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并归纳总结找一个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p> <p>  杨丹老师的《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开课创设“生活中有些情况不可以交换”的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 ,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 ,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渗透模型思想,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应用意识 。</p> <p>  三年级的三位老师同课异构 ,展示了风格各异的《长方形周长》一课。</p> <p>  冯瑶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羊羊运动会”的情境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活动中。</p><p> 在探究新知环节,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构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练习设计多样化,有层次,有坡度,注重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看得见。课堂总结别出心裁,从数学与生活的角度出发,出示生活中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有关的事物,需要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去解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整节课,生动有趣,真实有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p><p> </p> <p>  刘小芳老师能抓住教学的重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习回顾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等活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本质,进而构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p> <p>  陈小云老师注重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作周长,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观察、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逐步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p> <p>  二年级吴梅香老师的《回家路上》,是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巩固2~5的乘法口诀。吴老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创设了小动物放学回家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学习生活情境中学习,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分享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问题列式计算,沟通了加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理解了乘法口诀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 <p>  一年级陈冰丽老师的《整理房间》一课充满生活气息。本节课结合两个具体生活情境——笑笑的房间干静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而淘气的房间凌乱,物品摆放无序。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体会分类整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分类的欲望。通过问题“笑笑房间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引导学生寻找分类标准。在帮助淘气整理房间以及动手分一分等活动中,明确“具有同一特征的物品归为一类”,再次体会分类思想,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评课议课进行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研讨课结束后,全体数学老师围绕十一节课例开展评课议课活动。</span></p> <p>  黄志森校长对十一节课例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本次研讨课具有以下特点:</p><p> 1.作课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很扎实,解读教材能力强,认真备课,基于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p><p> 2.作课老师的课堂很朴实,实实在在引领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在获得数学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核心素养。</p><p> 3.作课老师的课堂很真实,对数学教学投入,体现真心教育理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莫伟强老师评课</span></p><p> 王丽清老师的课很注重细节,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剪圆环理解环形的面积,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陈梅琼老师评课</b></p><p> 莫伟强老师《观察的范围》能抓住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确定观察的范围,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整节课精彩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性很高,是一节成功的课。</p><p> 王丽清老师《环形的面积》,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环节紧凑,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环形的面积,突破了教学难点。</p><p> 冯瑶老师《长方形的周长》注重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议一议等活动中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构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然后进行解释与应用,体现了“做数学”的理念。</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陈羽红老师评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朱少娜老师《倍数与因数》重难点突出,练习设计全面,针对性强,是一节很好的课。</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杨丹老师评课</b></p><p> 三年级刘小芳老师《长方形的周长》能抓住知识要点展开教学,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观察、比较、交流中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一节真实的常态课。</p><p> 陈小云老师《长方形的周长》以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长方形周长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形有两组长加宽的和”,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理解。在实际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中,如用篱笆靠墙围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当学生计算篱笆实际长出错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用公式解决问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关燕玲老师评课</b></p><p> 吴梅香老师执教的《回家路上》注重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学习,练习设计多样化,导学案用得好。在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环节,让学生与听课老师、同伴交流发现的信息,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浓厚。</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朱少娜老师评课</b></p><p> 陈朝霞老师《找因数》一课,操作活动充分,让学生通过拼摆长方形找因数,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与拼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在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中,渗透有序思考,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p><p> 陈羽红老师《2、5的倍数的特征》,以学习小任务驱动学生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建模、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思维品质。老师教学语言简洁,课堂教学容量大,是一节高效的课。</p><p> 陈冰丽老师《整理房间》充满浓浓的生活味。结合整理房间的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分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何红卫老师评课</b></p><p> 杨丹老师《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让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自主发现加法交换很和乘法交换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p> <p> 黄坚冰主任对十一节课例给予高度评价: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反映出每位老师都能认真研读教参教材,能抓住重难点设计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十一个课例都是有效、高效的。</p> <p>  陈康沛主任认为本次研讨课有以下亮点:</p><p> 1.每节课的探究活动都很充分,切入点准确,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p><p> 2.低、高年级的课特点分明:低年级的课生动活泼,符合低年级学生低心理认知特点。高年级的课注重探究、归纳、总结,建立模型,发展数学思考。</p> <p class="ql-block">  最后,林嫦慧副校长作总结发言:</p><p class="ql-block"> 本次研讨课活动很成功,十一位作课老师都能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理解深刻,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抓住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每节课教学都体现“情境导入——探究新知——练习巩固——拓展延伸——课堂总结”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本次研讨课亮点虽然突出,但也要注意以下问题:</p><p class="ql-block"> 1.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例如《2、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学生学完2的倍数的特征,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5的倍数的特征。又如《长方形的周长》,学了长方形周长后,可以让学生自学正方形的周长。</p><p class="ql-block"> 2.学生动手操作环节要落实到位。</p><p class="ql-block"> </p> <p>  本次研讨课已圆满结束,但我们教研的脚步不停歇。“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结合,相得益彰。未来路上,十八小数学团队将携手并进,继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教研,以研促教,让教研之花灿烂绽放,让孩子们享有更优质的数学教育!</p> <p>策划:黄志森</p><p>编辑:林伟宇</p><p>撰稿:朱少娜</p><p>审核:林嫦慧、陈康沛</p>

学生

老师

长方形

周长

交换律

正方形

数学

教学

因数

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