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珠玑巷

老叶

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城北部偏东,地处梅岭与南雄县城之间,始建于南宋,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广东地区保存较好的古巷古道之一。 <div>据介绍,广东南雄珠玑巷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一个中转地,也是当今数千万广府人及海外华侨的发祥地和祖居地,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div> 据介绍,唐开元四年(716年),岭南曲江人士张九龄功成回乡,备感道路之艰难,因此向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同。两年之后,古道告别了“人苦峻极”翻山越岭的时代,变成了可并行两辆马车的大山路,两旁移植了大量的梅花,“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盛唐开元而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路过梅关古道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珠玑巷梅关古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大道。 张九龄故乡—今韶关仁化县。 <div>这里的资料介绍,当年珠玑巷的住户南迁到珠三角地区乃至港澳及海外的姓氏至今已达一百八十三个,其后裔繁衍约八千多万人,形成了以粤语为语言体系的广府民系,同时也开创了灿烂的岭南文化,是广府人的发祥地、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br></div> 珠玑巷这一名称,与唐敬宗的珠玑赏赐有关,珠玑巷在唐代时叫"敬宗巷"。因有巷内族人张兴七世同堂,唐帝李湛闻听后,赏赐给他们家族珠玑绦环,不久李湛驾崩被赐庙号唐敬宗,"敬宗巷"为避讳改名珠玑巷。 珠玑巷的早晨,霞光万道,祥云漫天。 <div> 南门楼,位于珠玑古巷南端入口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人重新修葺南门楼时,在楼门上方嵌镶两块石刻,一日“珠玑古巷”,二日“祖宗故居”。<br></div> 珠玑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古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00多米,巷道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巷内有古楼、古塔、古榕、古桥、古建筑遗址、湖水、池塘、小河等文物古迹。 巷内曾经是五户一楼,十户一阁,两旁的酒肆饭馆、店铺客栈鳞次栉比。 珠玑巷石塔,又称贵妃塔,位于古巷钟氏宗祠大门南侧。据清代简朝亮编纂的《粤东简氏大同谱》载:“珠玑巷在今南雄府北三十里沙水村,路旁有铁舍利一座。”该塔始建于宋末,被兵毁。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置放在一古井之上。 湖上一座三孔的拱桥“双龙桥”,跨湖而过,把沙水湖两边的小巷连接起来,通过古桥就是往千年古榕和老宗祠区。 千年古榕 珠玑巷成为了岭南地区接受与传承中原文化的起点,促使岭南文化源源不断接受中原文化辐射,对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门楼,位于珠玑巷的中段。石匾题名为“珠玑楼”,“珠玑古巷 吾家故乡”刻在门楼上,可见,每个人在珠玑古巷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姓氏祠堂,都是共同的故乡。 很多房屋还保留当年的建筑风格—泥砖两层。 珠玑巷内现存老宗祠20座,新建宗祠有19座,各姓宗祠独具特色,风格各异。 位于珠玑巷内的叶家古居。 南雄特产“南雄板鸭”,已有千年的历史,当地称为“曝腌”,腊巷是珠玑巷中的行业作坊街巷之一,以精制腊味而闻名遐迩。南雄板鸭在标准的制定上体现出了低盐、低水分、低脂肪、高蛋白质的特点,属于环保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