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

<p>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p>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p><p>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p> <p>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峰南麓。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p> <p>畊礼堂简介</p><p>畊礼堂是一幢官宦住宅,也是清园里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幢民宅,这栋房子的进深和开间差不多,基本是四方形,远看就象一枚方方正正的官印,宅子共有32间房,楼上16间,楼下16间,而且间间通方,每间一丈(老尺)端方,前后有两个天井,二楼有两个跑马楼,这种结构,在清代民居中较为少见。</p> <p>潜口民宅博物馆义仁堂</p><p>潜口民宅博物馆义仁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是潜口民宅博物馆的组成部分。</p><p>又称程家祠堂,原坐落在歙县溪头乡湖岔村靠后山的高地上,坐面朝东。2001年拆迁移至潜口民宅清园内集中保护。清早期砖木结构一层砌明造厅堂建筑。通面阔11.8米,进深19.66米,占地面积232.05平方米。</p><p>该祠建于清康熙五年(1667),三间两进,是家族融合与家族祭祀等重大活动的重要场所。门前竖立四根方形石柱,柱间装有棂星门,两侧装饰清水八字墙。大门装饰抱鼓石一对,庄严肃穆。屋面正脊两端装饰鳌鱼(龙吻),寓意出人头地,多子多孙,整个建筑庄严朴实,具有厅堂建筑的美感,又具有家族融合、聚会所要求的亲切感。</p> <p>国家级文物徽州潜口民宅谷懿堂。为清中叶徽派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谷懿堂建于清道光年间,房主潘叙德经商发迹后建了此宅。</p><p>谷懿堂为三间三进两楼,由门屋、大厅和居室组合而成。</p><p>大门上设贴墙清水砖雕门罩,镂空或深浮雕有村头水口、楼台亭榭、农夫耕种等图案,将“福、禄、寿”几个字巧妙地融合在石雕之中,精雕细刻,刀法娴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清代徽州门楼。二道门上的享照壁上有两个八菱形的镀金装饰,称为阀阅,是封建社会一个家族有权势、有地位、有身份的象征。</p><p><br></p> <p>收租房。收租房是程培本堂的主人程云卿为了收纳佃户们的租谷专门建造的两层小楼。</p> <p>方氏祠堂石刻牌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四柱三间五楼,用徽州的白花岗岩石雕刻砌墙,通体大理石遍饰高浮雕,上枋和额枋的图样统统镂空,石牌坊顶处的“龙凰榜”,其他石牌坊上贡的是“诏书”、“恩荣”、“御敕”一类,唯有这座石牌坊“龙凰榜”处沒有提字,只手工雕刻着一个咬牙切齿的鬼,左手拿着一支笔,左手拿着一个“权”,翘起来的脚后有一正方形大斗,“鬼”、“斗”合起來是“魁”字,取意长远,图案栩栩如生,雕刻加工工艺巧妙绝伦。</p> <p>善化亭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系里人许岩保捐资建造,意在行善,故名善化亭。亭平面呈方形,其内以花岗石铺地,两傍装置花岗岩长条石凳,可供行人歇脚憩息,虽经数百年风雨摧残,此亭仍岿然屹立,徽州古建筑风韵独存。</p> <p>金紫祠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境内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祠堂,俗称“金銮殿”。金紫祠坐北朝南,通进深达196米,占地7000平方米,气势恢弘,壮美绝伦。潜口金紫祠始建于1515年,是徽州明代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距今近500年,世称“皖南小故宫”和“中国民间第一祠”。金紫祠,既是千年古镇潜口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也是古徽州望族汪氏盛极一时的佐证。汪家原来是居住在唐模的一支,汪叔鳌这一脉自宋开始迁徙到潜口,由于四个儿子在京城做官,皇帝赐汪叔鳌“金紫官禄大夫”,到潜口后繁衍子孙,分支出去几万人,明正德年间汪家建有一个小祠堂,到万历年间扩展到现在规模。当年许国撰写了“金紫祠记”,并立石碑。到康熙年间大修,汪氏家族中做官的又添记载并立一碑,康熙年间所立的碑记载详细,甚至金紫祠什么地方漏水,什么地方翻瓦,什么地方倾斜等都有记载。这两块碑至今还保留在祠堂里。</p> <p>唐模 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是以水口园林、徽派建筑 和田 园风光为特色的古村落旅游景区,有“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之美誉,并以“唐代古树之茂、中街流水之雅、水口园林之美、书法碑刻之精、十桥九貌之胜、同胞翰林之誉”而闻名遐迩。</p> <p>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唐模。</p><p>安徽黄山脚下的唐模古镇是一个以水口园林和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的皖南古村落旅游景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徽文化底蕴厚重,素有“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之称,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p> <p>许承尧故居简介</p><p>许承尧(1874-1946),曾单名芚,际唐,一字芚公,号疑庵。徽州唐模村人,为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nbsp;</p><p>许承尧先生的故居,曾自号“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里面包括住宅、大厅、书房,还有一个较大的花园。</p> <p>徽州唐模"继善堂",始建于清初年间,民间流传"穿靴戴顶尚义堂、摇摇摆撂继善堂、草鞋麻履骏惠堂"这三句谚语,当时"尚义堂"地位最高,"继善堂"次之,而后是"骏惠堂",按照唐模许氏祠堂建造的严格规定,依据不同的社会阶层(即官、商、农)建造。"继善堂"所代表的是一支以经商为主,讲究气势和规模的祠堂。</p> <p>许国在朝为官时,皇帝经常找他下棋,有一次下棋时,许国有点心神不定,皇帝看出了,就问他有什么心事,许国说道:我家乡许村有一条小河穿村流过,木桥三两年修,还常被大水冲走,两岸村人来往很不方便,眼下又到黄梅季节,百姓又要发愁了,皇帝说:这有何难,木桥不行就造石桥嘛?许国又说:造石桥是可以,可造一个洞孔桥身太高,那是交通要道,来往车辆通行不便,造三个洞孔,又因河面太窄,桥墩堵塞,流水不畅,也是不行啊!皇帝听了脱口而出,那就造两个洞孔不就行了。许国听了连忙跪下,高呼:万岁,万万岁,这时皇帝才知自己上了当。皇帝金口玉言,不好收回。于是许国连夜差人赶往家乡许村传旨建造双洞孔石桥,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能与京城皇家媲美的双洞高阳桥。</p> <p>唐模第八座桥叫“灵官桥”,因为过桥向南百来步远,原来有座灵官菩萨庙。这是唐模十桥中仅有的一座独拱桥。桥面宽约4米,两边砌有石栏,南北桥头均有三级台阶,连接着桥面与道路。桥下近处有一不小的暗渠,小西湖借以引水檀溪。</p> <p>同胞翰林坊位于徽州区唐模村村口檀干园前山古道中间。建于清康熙年间,牌坊跨道而立,三间三楼,四柱冲天。通体采用茶园石筑成,上雕飞禽走兽和各种图案,基座上有石狮四只。此坊为旌表唐模村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而立,两人于康熙朝皆中进士,一授编修,一授庶吉士,均属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称。</p> <p>八角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本名沙堤亭,俗称八角亭,因属水口标志,又称水口亭,步入水口亭即为水口园林。</p> <p>槐荫树简介</p><p>沙堤亭前有棵槐荫树,因作为拍摄黄梅戏经典之作《天仙配》的取景地,被称为天下第一媒树。</p> <p>世孝祠</p><p>世孝祠 座落安徽省歙县于鲍氏支祠右,清嘉庆六年建。宋元以后,凡棠樾鲍氏之以孝行著名者,皆奉祀在世孝祠内,并刊世孝事实于堂壁,鲍志道为之作序。该祠门额隶书,为邓石如手笔。现廊屋及厅堂拆改,寝堂犹存。檐廊两庑壁间,嵌“世孝事实”碑六方。</p> <p>徽州“清懿堂”,国内历史上最早为女性专门建造的一座祠堂“清懿堂”(女祠)占地面积818平方米,面阔16.9米,进深48.4米,前后三进五开间结构。始建于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是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的,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同样做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祠堂以“清懿”为名,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的意思,而“懿”分开来看就是“一次心”,时时刻刻不忘重申贞节忠孝的精髓。</p> <p>双寿承恩坊</p><p>双寿承恩坊位于安徽黄山市许村,具体位置在许村昉溪高阳廊桥桥头,大观亭的边上,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楼的石牌坊。</p> <p>慈孝里坊</p><p>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判军要二人杀一,并要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场面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p><p>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佘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明永乐皇帝曾为鲍氏父子题诗:“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清乾隆皇帝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p><p>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汪氏为棠樾人,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20个春秋。</p> <p>鲍文龄妻节孝坊建成于1784年,是三楼四柱冲天牌坊,宽8.75米,高约11米。它是牌坊群中自西向东的第五座坊。牌坊为灰凝石质,牌额东侧写“矢贞全孝”,西侧写“立节完孤”等大字。</p> <p>骢步亭。明隆年间(1567-1572),棠樾人都匀知府鲍献书与侄元臣同建。取《汉书.列异志》中骢马御史之典。亭屡圮屡修,现亭为乾嘉年间重建。单檐四角攒尖,屋釆用嫩戗做法。宝顶形似官帽,为他处少见。亭跨骑沟上,额文"骢步亭"三字为清书法家邓石如手笔。</p> <p>敦本堂(男祠)</p><p>沉稳凝重的敦本堂,俗称男祠,三进五开间,五凤楼门厅,整个祠堂的结构简洁明了,银杏为柱,樟本作梁,砖、木、石雕洗练不繁,处处透露出儒家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显示着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祠內现保存有宗族管理制度的碑刻,立有《嘉庆上谕三道碑》等,是研究宗法制度不可多得的实例。</p> <p>鲍家花园</p> <p>徽州人家。</p><p>高山巍巍,苍松迎客,庭院深深,草木葱郁。是古徽州山水画廊生动而立体的展示,尤其体现了徽州村落水口人文景观的地方特色。</p> <p>小西湖又称孝子湖。传为清代许氏巨商为供老母贻养天年所建。许母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去看看 杭州 的西湖,可惜路途遥远加上年老体衰实为不便,许氏就参考西子湖的诸景,为母亲仿照了一个小西湖,因此又命名为“孝子湖”。</p> <p>鲍家花园文昌阁</p><p>亦称𣁽星阁、奎阁、𣁽星楼等,是中国传统祭祀建筑之一,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动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p><p>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为道教供奉的主宰功名利禄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登科举士的守护神,在道教神仙系统地位较高,亦为民间百姓所尊崇。</p><p>文昌阁除祭祀功能外还为当地文人雅士聚会之场所。</p> <p>徽州,简称“徽”,历史地理名称,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p> <p>仁和楼</p><p>徽州古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外表看起来古旧沧桑,但仔细一看就可发现是近代重修的建筑,名字虽为楼,其实是古城门,所谓的楼不过是城门的箭楼,俗称的城门楼。</p> <p>徽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繁华大道276号,始建于1999年,占地面积20公顷,徽园东部皖北园区采用皇家园林建筑风格,西部皖南园区以徽派建筑皖南水口园林为主要思路,中部有极具现代建筑风格的世纪桥和世纪广场,全省17个城市在徽园均建有代表各自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既相对独立成园,又与相邻各园及整个园区相得益彰。</p><p>徽园,是安徽省文学艺术集中展览区,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类风景旅游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基地,是一座融展示安徽、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纪念观光园。</p> <p>徽州古城里的大学士坊,是少有的八柱牌坊,形成四面围合,也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 <p>许国牌坊是一座全部采用青色巨石仿木构造建筑的石牌坊,因其有8根粗达半米见方的巨石顶天立地,故俗称“八脚牌坊”。整座牌坊结构由两座三间四柱三楼普通牌坊和两座单间双柱三楼普通牌坊组合而成,平面呈11.54米×6.77米的长方口形,高达11.4米,如此形制的组合牌坊在华夏大地上绝无仅有。此为许国牌坊第一绝。</p><p>许国牌坊是明万历皇帝为嘉奖内阁重臣歙县人许国决策云南平叛功勋而特别恩赐在其家乡古歙城中建造的。许国(1527—1596),歙县人,自嘉靖乙丑年进士入京后,历任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隆庆年间,他以一品服出使朝鲜,因其“馈遗一无所受,朝鲜勒碑以颂。”后因其“廉慎自守”,而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成为声名显赫的内阁重臣,《许国传》因此载入《明史》。一般纪念性牌坊均是坊主逝世后建造之物,唯独许国牌坊是在其生前建造的,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史和中国牌坊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此为许国牌坊第二绝。</p><p><br></p> <p>徽州府</p><p>徽州府,古代行政区划名。徽州府即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p><p>徽州府治歙县,辖境包括今黄山市除黄山区(原宁国府太平县)以外的区域、宣城市绩溪县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徽州府府治在今歙县县城徽城镇。</p><p>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p> <p>太白楼位于徽州古城西的练江边上,地处太平桥西端,始建于唐初隋末,现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据传,唐天宝年间,这里原是一个酒肆,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曾在这里饮酒,后人为纪念此事,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登上太白楼还可以饱览古城山光水色、古桥塔影。</p> <p>太白楼为二层二进建筑,歇山顶,高瓴重檐,翘角昂起,鳌鱼腾尾。楼檐下悬“太白楼”三字匾额。楼下正面三开间,内墙上嵌有历代重修太白楼记事碑数方。照壁上方有一匾额“长天一勺”,堂上有李白大幅画像,两侧楹联“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楼内还有一个李白纪念堂,陈列着有关李白生平的书籍和各种古字画、古砚、古墨、古历、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展品。</p> <p>南谯楼位于徽州古城十字街,始建于隋末,是当时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后历代均有维修。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南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我们现在见到的南谯楼,是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的,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谯楼。</p> <p>阳和楼又名东谯楼,原名钟楼,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是直通老街居民区的大门。</p><p>看,里面就是上文详述的许国大石坊。东谯楼和 南谯 楼原为矗立在 歙县 古城双套城门内旧 徽州 府府衙的一部分,最早建于宋宣和年间,之后,谯楼屡坏屡修。</p> <p>息民亭,因仪门与大堂距离较远,显得高高在上,难以接近,所以进亭缓和。</p> <p>徽州府衙位于徽州古城中和街,为古徽州府治所所在,是古徽州最具符号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早在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以此为府衙,后几毁几建,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原建筑仅保留着二堂。</p> <p>千年传承,徽州百工</p><p>在古老的徽州,有这样一群人,人们叫他们“徽州百工”,木艺、竹艺、铜艺、锡艺、歙砚、徽墨、漆器、版画。他们的创造令人惊叹,他们的作品流芳百世,随着我们走进徽州百工坊</p><p>看看这些工匠们的故事:徽州木雕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与具有徽派风格的石雕、砖雕、竹雕并称徽州四雕。旧时,徽州木雕多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其分布之广在全国首屈一指,遍及城乡,民居宅院的屏风、窗棂、拦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徽州竹雕盛于明清,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这些作品,有名人的书法墨迹,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兽的千姿百态,题材极其广泛。</p><p>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崇学堂位于百工坊后方,堂上有“向善崇德”四字,两侧是一副对联“是防官折儿孙福,难得人称父母名”,在崇学堂内每天会有一位讲师为大家讲述徽学文化,让大家在游览的同时也能领会到徽文化的精髓。</p><p><br></p><p><br></p><p><br></p><p><br></p> <p>新安江旁景观楼</p> <p>新安江上太平桥建于明弘治年间,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别名河西桥、人皮桥、寡妇桥。太平桥为十六孔拱形石桥,长度为二百七十九点八七米,宽为六点九米,中间可容两辆车对开,两边各有人行走道。</p> <p>后记,2020年10月29日因天气阴,所以没有继续上黄山,正在考虑去哪里玩,一位先生主动询问我们打算去哪里?我们说想去古城,他说好呀!我带你们去陪你们一天,下午送到你们住的宾馆才付钱每人130元,我们想太好了,古城离住处有60多公里,他开的是七客商务车,就带我们俩人,后来他到家里带上他老婆和小狗格格一起去玩,一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古城景区很大,景点很多,他每个景点都送到进口再到出口处接,如果我们独自去玩一天根本玩不到几个景点。下午四点半送回到宾馆,我给了他300元,中午请他们一起吃了顿中饭。真的非常感谢这位姓蒋的先生。</p>